![《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6320716/0-173050554916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6320716/0-173050554922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科版(2024)一年级下册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2024)一年级下册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1,探索2,研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在小学阶段要认识“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一年级学生需要认识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所有物体都有质量和体积。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质量和体积过于抽象,他们可以通过关注更为具体的特征,如轻重、大小、形状等建立起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
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通过“轻重”这一主题初步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这节课将借助对“摆放”这一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形状。
为了让学生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教科书对“空间”这个抽象概念进行了具象化——一个固定大小的盒子。通过将物体放进盒子,让学生体会物体本身会“占地方”;通过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进盒子,让学生体会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占地方”的方式。教科书对活动的难度进行了控制,选择了大小相似的物体(木块和乒乓球),让学生聚焦在形状对物体“占地方的方式”的影响上。同时,为了初步唤醒学生的立体空间意识,教科书在活动中选择了不同面形状不同的物体(橡皮、螺母),让学生关注物体可能有很多面,不同面的形状可能是不相同的,而这也对物体“占地方的方式”产生影响。尽管对难度进行了控制,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活动仍有一定难度,教师需要对操作方法和步骤进行指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測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评价任务
1.能仔细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
2.积极发言,说出平铺的结果。
3.认真观察,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似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1课的活动,出示图片后提问:“我们在第一节课比较不同的物体时,发现物体的形状都一样吗?”学生看图回忆后将会说出:“物体的形状可能不同,有些物体是球形的、有些是方形的……”
2.教师依次出示四种材料并提问:“它是什么形状的?”
3.教师引出课题:形状、轻重,都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板书课题)
4.提出问题。教师出示盒子,提问:“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肯定学生说出的多种装入的方法,最后统一规定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二、探索1:把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子里——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预设15分钟)
1.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平铺方法的指导。(课件出示:乒乓球、螺母平铺一层后的效果图)
2.组织分组活动:把四种物体分别放入盒子里。教师提醒学生记录在《活动手册》第3页。
3.小组活动结束,教师组织学生将装有物体的四个盒子有序摆放在桌上,统计各小组的数据,填好班级记录表。(将会出现的结果:乒乓球和木块,各组的数据会相同;而螺帽和橡皮,由于各组可能会用不同的侧面去平铺,数据可能会不同。)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班级记录表。提问:“现在,每个盒子里都分别平铺这四种物体,大家平铺的结果一样吗?”“还能继续平铺进去吗?为什么不能了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梳理与提升:“现在,大家盒子里都不能继续平铺进去物体了,因为盒子就这么大,这些物体的形状又都是固定的,所以就挤不进去了。”
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单中的乒乓球和木块,提问:“这两个物体的大小其实差不多,我们来比一比:放的数量一样多吗?”“为什么木块的数量要多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梳理与提升:“乒乓球与木块的形状不同,乒乓球平铺时中间有空隙,无法填平盒子的空间,而木块平铺后中间没有空隙,基本填平了盒子的空间。”
三、探索2:换一种方法把四种物体分别铺在盒子里——同一物体用不同的方法平铺,数量可能会不同(预设15分钟)
1.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班级记录表。提问:“为什么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各个小组会不一样呢?”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猜测:“可能是螺母和橡皮的摆放方式不同造成的(有的是“躺着”的,有的是“立着”的)。”
2.组织分组活动。教师提问:“同一种物体,怎样平铺会装得更多呢?让我们再来试试!”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再次摆放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用不同的方法把四种物体分别铺在盒子里,并把数据记录下来。(课件出示:螺母的两种平铺方法。)
3.各组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填好班级记录表。(将会出现的结果:乒乓球和木块,各组的第1、2次数据都会相同,螺母和橡皮的第1、2次数据会不同)
四、研讨、拓展(预设5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班级记录表,说说每种物体前后2次摆放的结果,提问:“同一种物体的两种平铺方法,结果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乒乓球和正方体的两次平铺数量相同,螺母和橡皮的两次平铺数量不相同。
2.教师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的形状都是一样的,所以不管怎么摆平铺一层的数量不会有变化;螺母和橡皮的侧面形状不同,“躺”着摆或“立”着摆的时候,用来平铺的那个“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
3.教师提问:如果再给你一个别的物体(如:泡沫块),怎样平铺能装得更多?”引导学生回答:“观察一下这个物体各个面的形状是否相同,如果不同,用‘立着’的方法来平铺能装得更多。”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一年级下册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一年级下册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一年级下册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将物体平铺在盒子里,再次探究,拓展思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