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天井在我国传统民居中比较常见,某地区天井布局呈长方形,南北跨度窄,东西跨度宽。图1为该地区某民居天井景观,图2为该民居冬至日正午日照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通过分析图2所示日照状况,可以判断图示民居可能位于( )
A. 广东岭南地区B. 皖南徽州地区
C. 陕西中原地区D. 四川巴蜀地区
2. 该地区民居中天井设计成南北窄东西宽的目的是( )
A. 利于室内通风透气B. 体现尊卑有序思想
C. 利于充分利用雨水D. 增加东西厢房采光
【答案】1. A 2. D
【解析】
【1题详解】
据图中房屋高度(除了屋顶)和南北宽度分析,再由房屋左侧房向下做垂线计算可知,该民居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5°,据所学知识可知,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23°26'S),又知天井是我国的传统民居,所以天井位于北半球,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45°=90°-(当地纬度+23°26'),所以得出当地纬度为21°34'N,那么四个选项中,广东岭南地区符合题意,A正确;皖南徽州地区、陕西中原地区、四川巴蜀地区都位于21°34'N以北的地区,不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太阳位于偏南方向时太阳高度较大,位于偏东和偏西方向时太阳高度较小,因此房屋南北方向上的影子短于东西方向上的影子,为保证东西厢房的采光,天井东西方向长度远远大于南北方向,D正确;天井东西方向的长度与南北方向的长度不同与民居室内的通风透气、尊卑有序的思想和充分利用雨水的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山火蔓延往往受风向、风力的影响。当山火所在地风力较小时,消防人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在着火点附近“点倒火”,“倒火”的蔓延方向会和山火蔓延方向相反,从而达到快速灭火的目的,下图为“点倒火”灭火方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点倒火”的位置应该在( )
A. 着火点上风向B. 着火点下风向
C. 着火点上部D. 着火点下部
4. “点倒火”的灭火方式是通过( )
A. 降低温度灭火B. 减少可燃物灭火
C. 消耗氧气灭火D. 引发降水灭火
5. “点倒火”的地理原理类似于( )
A. 热岛效应B. 狭管效应
C. 焚风效应D. 雨岛效应
【答案】3. B 4. B 5. A
【解析】
【3题详解】
“点倒火”是一种灭火方式,当大火蔓延时,在着火点的下风向去除一定宽度的可燃物,修建隔离带,然后人为点火,让人工火向上风向燃烧,当两火相遇,可燃物燃烧殆尽,火灾熄灭,所以“点倒火”的位置应该在着火点下风向,B正确;“点倒火”在着火点上风向、着火点上部、着火点下部的说法都不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点倒火”是一种灭火方式,当大火蔓延时,在着火点的下风向去除一定宽度的可燃物,修建隔离带,然后人为点火,让人工火向上风向燃烧,当两火相遇,可燃物燃烧殆尽,火灾熄灭,所以“点倒火”的灭火方式是通过减少可燃物灭火,B正确;“点倒火”并不是通过降低温度灭火,也不是消耗氧气灭火,更不是引发降水灭火,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点倒火”的灭火方式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静风气象条件下,风力小,水平气流流向火场,适时点倒火,倒火与山火相向蔓延,两火相遇时,燃料和氧气消耗殆尽,山火熄灭,选项中热岛效应也是热力环流原理形成的,A正确;狭管效应是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与“点倒火”的原理不同,B错误;焚风效应是指由于空气在作下沉运动时,因为海拔不断降低气温不断升高,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与“点倒火”的原理也不同,C错误;雨岛效应是城市上空有较多灰尘,凝结核较多,易形成雨滴,与“点倒火”的原理也不同,D错误。故选A。
地幔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趋势,该固定位置被称为热点。当板块移动且板块上薄弱点经过热点时,岩浆会沿板块的薄弱点上升,并可能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这种火山称为热点火山。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在海洋上则形成岛链。读形成于某海洋的岛链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据图可知“热点”位于图中( )
A. ①处附近B. ②处附近
C. ③处附近D. ④处附近
7. 由岛链的分布可知,此板块的移动方向( )
A. 先往正北再往西北B. 先往东南再往正南
C. 先往西北再往正北D. 先往正南再往东南
【答案】6. D 7. D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材料,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在海洋上则形成岛链。根据图中岛链的形成年代,距今时间最短的,应该就是“热点”,由此推测“热点”位于图中的④处附近;其他三处板块已经移动过,不是热点。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因“热点”在④处,最年轻的岛屿是最靠近“热点”的。因“热点”的位置可以看成是固定的,而板块是在移动的,所以最先形成的岛屿距离“热点”最远。岛屿形成后不是靠近“热点”,而是在不断远离“热点”,所以从20移动到180处就是板块的移动方向。最先形成的几个岛屿分布呈南北排列,且最早形成的那个岛屿在最南,说明板块当时的移动方向为正南。后面形成的岛屿为西北—东南走向,说明当时的板块移动方向是从西北移向东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2年11月至12月,监测数据显示Nin3.4海域表层水温距平在-1.0℃以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2022年12月份( )
A. 沃克环流的西侧气流下沉增强B. 秘鲁沿岸沙漠地区开满鲜花
C. 澳大利亚东北沿海水循环增强D. 秘鲁沿岸上升补偿流将减弱
9. 根据材料,推测我国2022-2023年冬春可能会出现( )
A. 北涝南旱加剧B. 寒潮次数增加
C. 北方供暖减少D. 台风次数增加
【答案】8. C 9. B
【解析】
【8题详解】
2022年11月至12月Nin3.4海域表层水温降低,可以推测出现了拉尼娜现象,此时信风增强,赤道表层海水大量向西流,沃克环流西侧气流上升加剧,故A错误;秘鲁沿岸上升补偿流增强,加剧沿岸干旱,不会开满鲜花,故B、D排除;南美西海岸寒流势力增强,降水减少,东澳大利亚暖流增强,澳大利亚东北侧降水增多,水循环增强,C正确。故选C。
【9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拉尼娜出现时,赤道西侧水温升高,气压降低,东侧水温降低,气压升高。太平洋赤道西侧水温升高,使东亚地区南北温差增大,冬季风势力增强,2022-2023年冬春寒潮次数增多,北方供暖增加,B正确,C错误;冬季北方降水普遍少,不易发生洪涝灾害,A错误;冬季也不易出现台风,D错误。故选B。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县有一处奇特的地质景观——“产蛋崖”,每隔数十年就会掉落出一些与恐龙蛋外形相似的“石蛋”,有地质专家分析推测,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原为深海沉积物,由碳酸钙分子在特定化学作用下渐渐凝聚在一起结核形成石蛋。图为产蛋崖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与石蛋成因类型相同的岩石是( )
A. 玄武岩B. 砂砾岩
C. 石英岩D. 花岗岩
11. 该地区岩层中石蛋从形成到脱落的地质作用顺序依次是( )
A. 化学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崩落
B. 流水沉积——固结成岩——地壳下降——风力侵蚀
C. 海浪沉积——岩浆侵入——水平张裂——断裂下切
D. 生物风化——海浪搬运——水平挤压——溯源侵蚀
【答案】10. B 11. A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石蛋是碳酸钙分子在特定化学作用下渐渐凝聚在一起结核形成。按照岩石的成因,石蛋属于沉积岩,与石蛋属于同一类型的岩石是砂砾岩,是沉积岩的一种,B正确;玄武岩是喷出岩,花岗岩是侵入岩,AD错。石英岩是变质岩,C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石蛋是深海沉积物中的碳酸钙分子在特定化学作用下渐渐凝聚在一起结核形成的,经过上层沉积物的不断压实,深海沉积物和结核经过固结成岩都变成了埋藏于深海底的沉积岩,经过亿万年的地质运动,在地壳抬升过程中暴露于地表。由于差异风化,由深海沉积物形成的沉积岩构成的崖壁风化速度快,而结核形成的石蛋风化速度慢,当岩层风化剥落,石蛋就慢慢崩落而出。所以该地区岩层中石蛋从形成到脱落的地质作用顺序依次是:化学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崩落,A项正确,BCD错。故选A。
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愈加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为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 )
A. 凹岸侵蚀B. 凹岸堆积
C. 凸岸侵蚀D. 凸岸堆积
13. 牛轭湖形成后,面积会逐渐缩小直至消亡,在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是( )
A. 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B. 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C. 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D. 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
14. 牛轭湖的出现地区是( )
A. 三角洲、江心洲B. 山地、丘陵
C. 平原、盆地D. 冲积扇、洪积扇
【答案】12. A 13. D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河流形成的早期,河道比较平直,此时期的河流侧蚀比较明显。河流水在侧蚀过程中可能遇到河流两岸岩石软硬不同,较软的一岸侵蚀严重,逐渐形成凹岸,另一岸为凸岸。此后河流凹岸不断遭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河道向凹岸一侧不断弯曲,所以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凹岸侵蚀,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自然状态下,由于地势平坦,湖水不可能大量流出,A错误;人类过量用水不属于自然原因,B错误;牛轭湖形成后,与原河道脱离,不受上游河道影响,C错误;牛轭湖是弯曲河流发生自然裁弯后的遗留河道,原河道的进、出口发生泥沙淤积,经历若干年后变成封闭的浅水湖泊。由于长期的湖水蒸发和下渗,以及植被发育覆盖使得牛轭湖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亡,D正确。故选D。
【14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牛轭湖形成于弯曲河道裁弯取直之后,废弃的河道形成湖泊,河道弯曲主要是由于地势低平流速减缓,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使河道一侧侵蚀一侧堆积,变得弯曲形成河曲,三角洲和江心洲地区以堆积作用为主,侵蚀作用弱,A错误;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河流侵蚀以下蚀为主,B错误;牛轭湖出现的地区主要是在地势低平的平原和盆地之处,C正确;冲积扇和洪积扇地区位于山前位置,河流以堆积作用为主,D错误。故选C。
哀牢山位于云南省中部,呈西北—东南走向。科考队经考察发现,哀牢山东西坡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具有明显差异。下图为哀牢山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哀牢山东西坡的物种丰富度差异体现了( )
A. 水汽主要来自西南季风B. 东西坡的光照差异
C. 水汽主要来自东南季风D. 东西坡的热量差异
16. 哀牢山海拔2000m附近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原因是该海拔高度( )
A. 光照最充分B. 热量最充足
C. 降水最丰富D. 地形最平坦
【答案】15. A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哀牢山纵贯云南中部,呈西北﹣东南走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A正确,C错误;西南季风越过哀牢山之后在东坡产生下沉气流,形成焚风效应,使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气候干旱,东坡山麓的植物种类减少,丰富较西坡低,体现出东西坡的水分差异,B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光照不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光照最充分、热量最充足不是物种丰富的最大原因,AB错误;降水随着海拔升高先增多后减少,因而推测海拔2000m附近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原因是降水最丰富,C正确;海拔升高更加靠近山顶,坡度增大,地形陡峭,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四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意大利东北部沿海的威尼斯湖为一潟湖,潟湖通过沙坝之间的几个缺口与外海相通。威尼斯城就建立在湖中100多个岛屿上。威尼斯的建筑一般都是先将木柱深深插入岛屿下的淤泥中,然后在木柱上铺一层岩石作为地基,再在地基上砌砖建成。由于地质原因,气候变化,以及天文、气象的影响,近百年来威尼斯经常出现水灾。为防治水患,2003年意大利斥巨资实施了“摩西工程”(下图),即在威尼斯潟湖与外海之间设置三道水闸,闸门平时开放,需要时关闭。但这个工程也遭到部分人士的质疑。
(1)分析威尼斯近百年来经常出现水灾的主要原因___。
(2)判断摩西水闸最可能关闭的季节和日期___,并分析原因___。
(3)推测摩西水闸工程遭受到部分人士质疑的理由___。
【答案】(1)地基松软,地面沉降,建筑物下沉;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2)冬季农历初一或十五(塑望月日)。 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多,风浪大;大潮日,潮汐水位高。
(3)威尼斯湖关闭水闸,湖水流动性变差,水质变坏;投资大,成本太高,经济效益差。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威尼斯岛屿下是淤泥,木柱插入淤泥,木柱上铺一层岩石作为地基,再在地基上砌砖建成,地基松软,变得不坚固,地面沉降,建筑物下沉;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进入潟湖,水位升高,出现水灾;暴雨造成持续的降雨使得威尼斯泻湖地区海水涨潮时发生倒灌;海水涨潮海水也会倒灌入潟湖。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由于地质原因,气候变化,以及天文、气象的影响,近百年来威尼斯经常出现水灾。由此,可以判断当海水水位上涨明显时,摩西水闸最可能关闭。由上题分析可知,强降雨或者海水涨潮会引发海水倒灌入潟湖,引发水灾。根据所学,该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降水较多,风浪较大,容易引发海水涨潮倒灌;冬季农历每月的初一或者十五,海水潮汐为大潮,海水水位上涨较高,需要关闭水闸。
【小问3详解】
“摩西水闸”的运行是指水闸升起,阻挡亚得里亚海的海水进入威尼斯湾,免受洪水威胁,正常情况下两个水域的海水是能够正常流通,不断的进行水体交换的,但被阻挡以后,水体流通不畅,会影响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流通,影响生物多样性;水体流通不畅,流动性变差,水质变差,可能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威尼斯湾的海水盐度降低,影响整体的生态环境;斥巨资实施的“摩西工程”,设置三道水闸,投资大,成本太高,经济效益差。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月牙泉位于我国甘肃省敦煌市城南,祁连山西段北麓党河洪积扇上,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四周被高大的鸣沙山环绕,千百年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干旱却不枯竭。直到1960年前,月牙泉都没有大的变化。但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敦煌市人口增加,特别是党河上游水库的修建,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2000年后,当地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对其进行救治。读月牙泉位置示意图(左图)及景观图(右图)。
(1)据左图描述月牙泉的形成过程。
(2)从补给角度解释月牙泉干旱而不枯竭的原因。
(3)列举当地政府为保护月牙泉可能采取的措施。
【答案】(1)古党河流经冲积扇,由于泥沙淤积,风沙掩埋,导致河流改道,其中一段残余河道由于河床低于地下水位而积水,形成月牙泉。
(2)月牙泉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党河洪积扇地下水丰富,而且地下水补给比较稳定,所以月牙泉干旱而不枯竭。
(3)回灌地下水补充月牙泉水位;修建水渠,从其他地区向湖区引水;植树种草,涵养水源;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灌溉技术;节约用水。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1可知,古党河流经冲积扇,随着泥沙淤积以及风沙堆积,古河道为地面物质充填埋藏,发生河流改道,而月牙泉处于残余河道的低洼处,由于河床低于地下水位,地下潜流在此出露,形成众多泉眼,聚成一池湖水,形成月牙泉。
【小问2详解】
据月牙泉的形成过程可知,月牙泉的补给主要是地下水补给,党河洪积扇地下水丰富,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地下水补给比较稳定,故而干旱而不枯竭。
【小问3详解】
由材料可知月牙泉水位下降主要是当地地下水开采过度造成的,因此重点是减少当地地下水的开采、恢复地下水水位。如修建渗水池,人工回灌当地地下水,从而补充月牙泉水位。为了协调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开展调水工程,如修建水渠,将哈尔腾河流域水资源调入党河,减少对当地地下水的开采,抬升地下水水位。当地农业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适当进行生态移民,发展生态农业,优化农业结构。恢复当地植被,植树种草,阻止绿洲继续沙化。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智利竹策(cè)鱼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种之一,广泛分布在南太平洋海域。智利竹策鱼具有集群和洄游特征,海水温度是影响其洄游的最重要因素,在多数年份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和路线(下图)。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智利竹鱼的活动范围会出现一些变化,对渔业捕捞产生一定影响。
(1)据图描述智利竹策鱼在每年5月至翌年10月的洄游路线,并指出洄游范围以南海域的主要洋流运动方向。
(2)比较智利竹策鱼幼鱼和成鱼对海水温度的适应差异,并说明依据。
(3)在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智利竹策鱼幼鱼活动范围往往向偏南方向移动,试推测原因。
【答案】(1)路线:5月至10月,(幼鱼)向西北方向洄游;10月至翌年5月,向西南方向洄游;翌年5月至翌年10月,(成鱼)向西北方向洄游。
洋流方向:自西向东。
(2)差异:成(幼)鱼更适应低(高)水温。依据:成鱼活动海域纬度整体偏高且受寒流(西风漂流)影响,水温偏低;幼鱼活动海域纬度整体偏低,水温偏高。
(3)受低纬度东太平洋海域异常偏高水温的影响,图示海域北部水温可能升高,从而导致幼鱼活动范围向偏南方向移动。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智利竹策鱼的洄游路线为:5月至10月,幼鱼向西北方向洄游;10月至翌年5月,幼鱼向西南方向洄游;翌年5月至翌年10月,成鱼向西北方向洄游。洄游范围以南海域位于40°S以南海域,该海域受西风带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因此主要洋流运动方向为自西向东。
【小问2详解】
表层海水温度主要受纬度和洋流影响,智利竹策鱼幼鱼和成鱼对海水温度的适应差异可从其各自活动海域的纬度和流经洋流两方面进行分析。由图可知,成鱼活动海域纬度偏高纬,幼鱼活动海域纬度偏低纬,高纬处纬度较高且受西风漂流(寒流)带来的冷水影响较大,水温较低,低纬处则相反,水温较低。因此从对海水温度的适应差异来看,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
【小问3详解】
强厄尔尼诺年,低纬度东太平洋海域水温异常偏高,受其影响,该海域北部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高,而智利竹策鱼幼鱼为冷水性鱼,其活动范围应向高纬即水温较低方向扩展,即向南偏移。
20.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过多年的能源转型发展,煤炭在德国电力供应中的比重日益下降。至2018年,德国煤炭发电占比仅为38%,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超过40%。德国“能源转型”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一直以来,激进的新能源政策(2030年弃煤)导致德国企业的用电成本居高不下。俄罗斯是欧洲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北溪1号、2号是由俄罗斯修建的经波罗的海海底到德国的天然气管道。每年可为欧洲输送数百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作为能源和化工原料。由于俄乌冲突的影响,2022年9月底北溪1号、2号天然气管道遭爆炸破坏。图为“北溪1号、2号输气管道示意图”。
(1)分析德国推进“能源转型”的主要原因。
(2)推测北溪1,2号输气管道遭破坏给德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冲击。
【答案】(1)煤炭长期开采面临枯竭(煤炭开采成本升高,市场竞争力下降);煤炭燃烧环境污染;新能源的崛起使煤炭地位下降。
(2)能源,工业原料短缺;能源价格上涨(工业品价格上涨);影响经济发展;失业率上升(居民生活成本上升)。
【解析】
【小问1详解】
德国长期使用煤炭资源,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目前,早期开发的煤矿大部分已经枯竭,开采深度加大,生产成本过高;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都依赖进口,急需开发新能源;新能源的崛起使煤炭地位下降。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北溪1,2号输气管道遭破坏会造成德国输入能源短缺,造成工业原料缺少,影响经济发展;能源输入较少造成了能源价格上涨引起工业品价格上涨,影响经济发展;能源价格上升造成企业发展困难,失业率上升,居民生活成本上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PDF版附解析),共12页。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