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2024年中考联考二模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Cl-35.5 Na-23 Cu-64 Zn-65 Ag-108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变化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粉碎纸张B. 火柴燃烧C. 铁锅生锈D. 蔬菜腐烂
【答案】A
【解析】
【详解】A、粉碎纸张过程中,纸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火柴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铁锅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蔬菜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综上所述:选择A。
2. 发明了“联合制碱法”的我国科学家是
A. 钱学森 B. 张青莲
C. 侯德榜 D. 屠呦呦
【答案】C
【解析】
【详解】A、钱学森主要研究空气动力学、导弹等,不符合题意;
B、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锌、锗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不符合题意;
C、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符合题意;
D、屠呦呦主要研究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生活都离不开氧气。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氧气极易溶于水B. 氧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C. 氧气能供给呼吸D.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氧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氧气不易溶于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很多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氧气能供给呼吸,该选项说法正确;
D、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为氮气,其次为氧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4.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包粽子的馅料有多种食材,包括糯米、瘦肉、蛋黄、食盐等,上述馅料中缺少的营养素是
A. 蛋白质B. 糖类C. 无机盐D. 维生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糯米富含糖类;瘦肉富含蛋白质;食盐属于无机盐,故缺少维生素。
故选D。
5. 用胃舒平(又名复方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症的化学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其中未涉及的物质类别是
A. 酸B. 碱C. 单质D. 氧化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HCl属于酸,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Al(OH)3是由铝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不符合题意;
C、图示中的四种物质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均属于化合物,故该反应未涉及单质,符合题意;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H2O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检查气密性B. 滴加液体
C. 高锰酸钾制氧气D. 稀释浓硫酸
【答案】A
【解析】
【详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A正确;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错误;
C、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错误。
故选:A。
7.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 金刚石可用于裁玻璃B. 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C. 酒精用作内燃机的燃料D. 钨用于制造灯泡中的灯丝
【答案】C
【解析】
【详解】A、金刚石可用于裁玻璃,是因为金刚石为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硬度属于物理性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氢气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是因为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密度属于物理性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酒精可作燃料,是因为酒精具有可燃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该选项符合题意;
D、钨用于制造灯泡中的灯丝,是因为钨的熔点高,熔点属于物理性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向无人处
B. 霉变食物洗净加热后方可食用
C. 室内着火时立即开窗排出烟雾
D. 在天然气灶具下方安装报警器
【答案】A
【解析】
【详解】A、加热液体时,因液体药品沸腾易从试管口飞溅而出,为避免对人造成灼伤,所以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故选项正确;
B、霉变食物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洗净加热后仍然不可使用,故选项错误;
C、室内着火时不能立即开窗,因为这样会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火势更旺,故选项错误;
D、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密度小于空气,若发生泄漏,会在空气中上升,在天然气灶具下方安装报警器,起不到检测天然气泄漏的作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9.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硝酸铵溶于水时会出现吸热现象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硫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答案】C
【解析】
【详解】A、硝酸铵溶于水时会出现吸热现象,使得温度降低,故A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B正确;
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故C错误;
D、硫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D正确。
故选C。
10. 下列叙述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均正确的是
A.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
B. 用天然气做燃料:
C.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D. 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该选项不正确;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而不是一氧化碳,甲烷燃烧的方程式为:,该选项不正确;
C、正常雨水显酸性,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而酸雨是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的,该选项不正确;
D、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书写正确,该选项正确。
故选D。
11.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油,盐、酱、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油脂是人体唯一供能物质B. 食盐中的钠元素是人体必需元素
C. 铁强化酱油可补充人体所需铁元素D. 食醋有酸味主要是因为含有醋酸
【答案】A
【解析】
【详解】A、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是供能物质,故A错误;
B、食盐中含有钠元素和氯元素,钠元素是人体必需元素,故B正确;
C、铁强化酱油中含有铁元素,可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故C正确;
D、食醋呈酸味主要因为其内含有醋酸,故D正确。
故选A。
12.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将铝丝分别放入CuSO4、AgNO3溶液中,均能发生置换反应,说明了金属活动性:Al>Cu、Al>Ag,但无法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错误;
B、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水,由于容器未密闭,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导致反应后天平不能保持平衡,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错误;
C、实验室可以采用稀硫酸与锌粒反应制取氢气,氢气难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氢气,C正确;
D、硫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但生成二氧化硫,导致实验后集气瓶内外无法产生压强差,水无法进入集气瓶,测定不了氧气的含量,D错误。
故选:C。
13. 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钙,再恢复到原温度,下列各相关的变化图象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液中溶剂质量减少,有氢氧化钙析出,所得溶液仍为饱和溶液;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变小;随着反应结束,温度恢复至室温,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最终恢复到原温度,与反应前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选项图像错误;
B、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热,溶剂减少以及温度升高,都会导致氢氧化钙析出,溶质质量减少,随着反应结束,温度恢复至室温,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氢氧化钙溶解度增大,氢氧化钙溶再溶解,但是由于水的消耗,再恢复至原来温度后,溶解溶质质量小于刚开始溶质质量,所以溶质质量变化为先减小后增大,最后不变,最终小于起始质量,故选项图像正确;
C、水与氧化钙反应后,水的质量减少,当氧化钙全部反应后,水的质量不再减少,因此溶剂的质量先减小后不变,故选项图像错误;
D、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氧化钙溶于水放热,所以溶解度先降低后升高,当温度恢复至初始温度,又与原溶解度相等,曲线与起始点齐平,故选项图像错误;
故选:B。
14. 将一定量镁粉、铝粉、铁粉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0.4 g氢气,则金属混合物的质量不可能为
A. 4.8 gB. 7.4 gC. 9.2 gD. 11.2 g
【答案】D
【解析】
【分析】依据对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的认识可知,三种金属中产生相同质量的氢气所需要的金属质量,因此可采用极端假设的方法对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金属混合物的取值范围。
【详解】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设生成0. 4 g氢气需要镁的质量为x
x=4. 8 g
铝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设生成0. 4 g氢气需要铝的质量为y
y=3. 6 g
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设生成0. 4 g氢气需要铁的质量为z
z=11.2 g
所以原混合物质量范围是大于3. 6 g小于11.2 g;所以金属混合物的质量不可能是11.2 g。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 汽车是现代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1)汽车的仪表外壳所用材料为聚氯乙烯,聚氯乙烯属于_______(填“金属材料”“复合材料”或“合成材料”)。
(2)汽车电路中的导线一般为铜芯线,这主要是利用了金属铜的_______性。
【答案】(1)合成材料
(2)导电(或良好的导电)
【解析】
【小问1详解】
聚氯乙烯属于塑料,属于合成材料;
【小问2详解】
汽车电路中的导线一般为铜芯线,这主要是利用了金属铜的导电性。
16. 中国芯彰显中国“智”造,芯片的基材主要是高纯硅。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硅原子核外有______个电子层。
【答案】①. 28.09 ②. 三或3
【解析】
【详解】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故硅的原子序数是14,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故硅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4,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为2、8、4,即硅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17. 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其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物质是_______;反应前后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元素为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答案】①. 氧气或O2 ②. 氢或H ③.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该反应为NH3和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O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H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1×3=17,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32,N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16=30,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8,则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
NH3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设氮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x+(+1)×3=0,解得x=-3,而NO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则氮元素化合价为+2价;又由于反应前氧元素化合价为0价,反应后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但反应前后,氢元素化合价均为+1价,则化合价没有改变的为氢元素。
18. 如图为KN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
(1)KNO3 的溶解度与 NH4Cl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填“KNO3的溶解度大”“NH4Cl的溶解度大”或“不确定”)。
(2)t1 ℃时,向50 g水中加入 20 g KNO3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精确到0.1%)。
(3)t3℃时,将等质量KNO3、NH4Cl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为:KNO3_______NH4Cl(填“>”“<”或“=”)。
【答案】(1)不确定 (2)231% (3)<
【解析】
【小问1详解】
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指明温度,所以没有指明温度,KNO3 的溶解度与 NH4Cl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不确定的;
【小问2详解】
t1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0 g,则向50 g水中加入 20 g KNO3,只能溶解15 g硝酸钾固体,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小问3详解】
t3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则等质量的KNO3、NH4Cl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关系为:硝酸钾>氯化铵,溶剂质量关系为:硝酸钾<氯化铵;t3℃时,将等质量KNO3、NH4Cl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 ℃,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均减小,均有晶体析出,均变为t2 ℃的饱和溶液,但溶剂质量不变,t2 ℃时,二者的溶解度相等,而溶剂质量关系为:硝酸钾<氯化铵,溶剂质量越大,能溶解的溶质质量也越大,则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大小关系为KNO3<NH4Cl。
19. 在点燃条件下,2.6 g C2H2 与 7.2 g O2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6.6 g CO2、1.8 g H2O 和 x g CO.则 x=____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①. 1. 4 ②. 4C2H2+9O26CO2+4H2O+2CO
【解析】
【详解】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2.6+7.2-6.6-1.8=1.4;设反应方程式为aC2H2+bO2 cCO2+dH2O+eCO。
a:b:c:d:e=
(分母是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是该物质的质量)=0.1:0.225:0.15:0.1:0.05=4:9:6:4:2,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2H2+9O26CO2+4H2O+2CO。故填:1.4;4C2H2+9O26CO2+4H2O+2CO。
20. 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是常用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D可作气体肥料,F 可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且省略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1)物质 B的种类属于_______(填“酸”“碱”或“盐”)。
(2)“A→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写出物质C和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
【答案】(1)酸 (2)
(3)①. ②. 复分解反应
【解析】
【分析】A是常用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则为氧化钙;D可作气体肥料,则为二氧化碳;F 可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则为碳酸钠;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则C为氢氧化钙;又由于氢氧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和碳酸钠相互转化,则E为氢氧化钠;氧化钙、氢氧化钙能和酸反应,且碳酸盐能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B为酸,如盐酸或硫酸等。
【小问1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B属于酸。
【小问2详解】
“A→C”反应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C为氢氧化钙、F为碳酸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为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0分)
21.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实验对“燃烧与灭火”进行探究。
(1)能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2)A试管中火焰最后熄灭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答案】(1)A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B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
(2)氧气(或可燃物)耗尽
【解析】
【小问1详解】
试管中的白磷和红磷都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但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以上,对比可知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上。
【小问2详解】
燃烧需要可燃物和氧气,则A试管中火焰最后熄灭,可能原因为白磷耗尽或氧气耗尽。
22. 某同学利用氧气浓度传感器进行如下实验。如图1,打开传感器的开关,当实验进行至 170 秒时,用手捂住塑料瓶的外壁加热,到300秒时松开双手,停止加热;然后立即倒转塑料瓶使瓶口向下。绘制图像如图2所示。
(1)为什么 BC段氧气的体积分数下降得比AB 段快?
(2)由CD 段氧气的体积分数下降得比AB段快,可推出氧气具有的物理性质是什么?
【答案】(1)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略大
【解析】
【小问1详解】
BC段曲线的下降程度远远大于AB段,说明在加热条件下,温度升高,氧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
【小问2详解】
停止加热后,瓶子倒转,此时氧气浓度传感器位于上端而瓶口朝下,CD段氧气浓度远远小于AB段,说明此时的氧气分子主要集中在瓶口位置,也就是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23. 向含有的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甲和固体乙,所得滤液甲与原废液的质量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乙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
(2)请分析滤液甲中溶质的成分。(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3)请分析反应前后溶液质量保持不变的原因。
【答案】(1)Ag、Cu或银、铜
(2)一定有 Zn(NO3)2,可能有Cu(NO3)2
(3)锌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溶液的质量减小;锌与硝酸铜溶液反应,溶液的质量增大;当减小与增大的质量相等时,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
【解析】
【分析】向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由于充分反应后,滤液和原废液的质量相等,由于锌和硝酸银反应时,方程式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大,则溶液质量减小,锌和硝酸铜反应时,由于,固体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增大,则说明锌与硝酸银、硝酸铜都发生反应。
【小问1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锌与硝酸银、硝酸铜都发生反应,但由于不确定锌和硝酸铜的反应程度,则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可能含有锌。
【小问2详解】
由于不确定硝酸铜是否有剩余,则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可能有Cu(NO3)2。
【小问3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可知,锌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溶液的质量减小,锌与硝酸铜溶液反应,溶液的质量增大,而当减小与增大的质量相等时,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
24. 从下图所示仪器中选择所需仪器,配制 60 g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 NaCl溶液。
(1)需要称取 NaCl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g。
(2)量取水时用到的仪器有哪些?(写出仪器的名称)
(3)若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 10%,可能是什么错误的实验操作所导致的?(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6 (2)100 mL的量筒、胶头滴管
(3)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或称量好的固体未全部转移到烧杯中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配制6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 NaCl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60 g×10%=6 g。
【小问2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可知需要水的质量为60 g-6 g=54 g,则需要水的体积为,则量取水时,需要选用100 mL的量筒和胶头滴管。
【小问3详解】
若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 10%,可能为溶质质量偏小或溶剂质量偏大,其中会导致溶质质量偏小的操作为称量好的固体未全部转移到烧杯中等,会使溶剂质量偏大的操作为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等。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5. 某化学活动小组以“酸、碱、盐性质”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与他们一起解决相关问题。
(1)下面是该组同学在探究酸、碱、盐的性质时对某无色溶液所含溶质的记录,其中合理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B. 硝酸钾、氯化钠、氯化铁
C. 氢氧化钙、碳酸钠、氯化钠D. 氢氧化钠、氯化钠、氯化氢
(2)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和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组成,某合作学习小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上述实验中,过滤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_。
②甲同学通过上述实验推知:白色固体样品中一定不含_______。
③为确定白色固体样品中可能存在的物质,乙同学对沉淀C 进行实验探究。
④丙同学认为白色固体中还有物质不能确认其是否存在,如要确认,只需将上述实验方案中所加的一种试剂改为_______即可。
(4)取15 g已部分变质的NaOH 固体,加入到50 g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称量剩余物质的质量为60.6 g,求该固体中氢氧化钠的质量。
【答案】(1)A (2)
(3)①. 漏斗 ②. 硝酸钡或Ba(NO3)2 ③. 稀盐酸或稀硝酸 ④. 碳酸钠或Na2CO3 ⑤. Ba(NO3)2溶液
(4)由题意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5 g+50 g-60.6 g =4.4 g,设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则
解得x=10.6 g
该固体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5 g-10.6 g=4.4 g
答:该固体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4.4 g。
【解析】
【小问1详解】
A、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相互之间不能结合为水、气体、沉淀,且对应的溶液均无色,该选项符合题意;
B、氯化铁溶液为黄色,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钙和碳酸钠能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则两者不能大量共存,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和氯化氢能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两者不能大量共存,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小问2详解】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Na2SO3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①过滤时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②由于碳酸钠和硝酸钡能结合为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硝酸钡能结合为硫酸钡沉淀,固体加入水全部溶解,且加入了氯化钡后有沉淀产生,则说明固体中一定不含硝酸钡,至少含有碳酸钠和硫酸钠中的一种;加入酚酞后溶液变红色,而氢氧化钠能使溶液变红色,则说明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又由于加入的氯化钡会引入氯离子,银离子和氯离子能结合为氯化银沉淀,则无法证明白色固体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则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硝酸钡。
③结合前面分析可知,不能确定沉淀C为碳酸钡还是硫酸钡还是两者的混合物,由于碳酸钡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钡不能和盐酸反应,则可向沉淀C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由于沉淀全部溶解,则说明沉淀为碳酸钡,则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
④结合前面分析可知,加入氯化钡会影响溶液中氯化钠的鉴别,则可将氯化钡改为硝酸钡。
【小问4详解】
见答案。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判断Al、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室制取氢气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操作
实现现象
结论
取少量沉淀 C 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
有气泡产生,沉淀全部消失
白色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_______
[化学]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2024年中考七模模拟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化学]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2024年中考七模模拟试卷(解析版),共16页。
[化学][二模]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2024年中考联考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化学][二模]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2024年中考联考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中考联考二模化学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中考联考二模化学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中考联考二模化学试题教师版docx、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中考联考二模化学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