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2024年中考二模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2024年中考二模化学试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K-39 Cu-64,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9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8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8小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K-39 Cu-64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10题每小题1分,11~20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下列做法不符合主题的是
A. 积极参与植树造林,保护环境B. 利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以节约用水
C. 尽量双面打印文件,节约纸张D. 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提升垃圾利用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A、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环境,做法符合主题;
B、废水先处理后才能用于灌溉,不能直接使用,做法不符合主题;
C、双面打印文件,节约使用纸张,有利于节约资源,做法符合主题;
D、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充分利用资源,有利于保护环境,做法符合主题。
故选B。
2.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人们日常劳作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 挥镰割稻B. 小麦磨面C. 高粱酿酒D. 量体裁衣
【答案】C
【解析】
【详解】A、挥镰割稻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小麦磨面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高粱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乙醇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
D、量体裁衣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如图是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砷属于非金属元素B.
C. 砷原子的中子数为33D. 砷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石”字旁可知,砷属于非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33=2+8+18+x,x=5,不符合题意;
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故砷原子的质子数为33,不是中子数,符合题意;
D、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砷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硫酸根离子B. ——60个碳原子
C. FeO——氧化亚铁D. ——2个氮分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硫酸根离子表示为:,不符合题意;
B、C60表示C60这种物质,1个C60分子,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多个原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60个碳原子表示为:60C,不符合题意;
C、氧化亚铁中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化学式为:FeO,符合题意;
D、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故2N表示2个氮原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O3)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臭氧属于
A. 纯净物B. 混合物C. 氧化物D. 化合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详解】臭氧由一种物质组成,且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纯净物,还属于单质;
故选:A。
6. 无锡马拉松被跑友们赞誉为“此生必跑的马拉松”,42.195公里的赛道串联起无锡美景,宛若“人在画中跑”。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本次马拉松的奖牌由合金制成的,该合金中至少有一种金属
B. 马拉松的赛道是硬质地面,铺有沥青,沥青主要是石油化工的产物
C. 运动员运动途中会服用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的“盐丸”,可以快速补充能量
D. 运动员所穿的速干衣由聚酯纤维制成,聚酯纤维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融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所形成的混合物,则合金中至少有一种金属,该选项说法正确;
B、石油炼制可得到沥青,则沥青主要是石油化工的产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氯化钠不能提供能量,该选项说法错误;
D、聚酯纤维属于合成纤维,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7.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 氮气化学性质稳定,用于生产氮肥
B. 武德合金熔点低,用作电路保险丝
C. 小苏打受热易分解,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 白磷具有易燃性,用于制造安全火柴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氮气含氮元素,可用于生产氮肥,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不符合题意;
B、武德合金熔点低,可用于制作保险丝,在电流过大,温度过高时熔断,起到了保护作用,符合题意;
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碳酸氢钠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不符合题意;
D、白磷的着火点很低,易发生自燃,所以不能用白磷制造安全火柴,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四月始,无锡立交桥变身空中花廊,一路繁花相伴,浪漫至极。某同学采集了自家花园的花瓣自制酸碱指示剂,并用于检验苏打水的酸碱性,部分操作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A. 研磨花瓣B. 浸取色素
C. 取用苏打水D. 滴入自制指示剂
【答案】D
【解析】
【详解】A、研磨花瓣时,将花瓣置于研钵中,用杵压碎或研碎,故选项正确;
B、浸取色素时,用玻璃棒搅拌,加快物质的溶解速率,故选项正确;
C、倾倒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朝向手心持瓶,瓶口紧靠试管口缓缓倒入液体,故选项正确;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悬于试管口上方,不能将胶头滴管伸进试管内,故选项错误;
故选:D。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能和反应:。实验室以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制取氯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9. 实验室制取时,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 制取B. 干燥
C. 收集D. 吸收尾气
10.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制取过程中溶液的不断减小
B. 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 打开盛装浓盐酸的试剂瓶塞,瓶口有白烟产生
D. 能闻到氯气的刺激性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9. D 10. D
【解析】
【9题详解】
A、实验室以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制取氯气,反应条件为加热,该装置无法加热,则不适合用于发生装置,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氯气和碱石灰中的NaOH会发生反应,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氯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应从长端进入,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氯气有毒,可与NaOH溶液反应,图中装置可吸收尾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0题详解】
A、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逐渐减少,酸性减弱,pH不断增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理为:,复分解反应为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则该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盐酸小液滴,瓶口出现白雾,而不是白烟,选项说法错误;
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能闻到氯气的刺激性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1. 考试条形码背面的黏性主要来源于胶黏剂丙烯酸。如图是工业制备丙烯酸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B. 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个数均发生改变
C. 反应物甲、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3D. 物质甲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丙烯(C3H6)和氧气,生成物丙烯酸(C3H4O2)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A说法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发生改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故B说法错误;
C、反应物甲为C3H6,乙为O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甲、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3,故C说法正确;
D、物质甲为C3H6,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6:1,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12.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转化不能实现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该物质间的转化能实现,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铁在点燃的条件下能和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所以该物质间的转化能实现,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所以该物质间的转化能实现,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和氢氧化钙不反应,所以该物质间的转化不能实现,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3. 关于火箭燃料偏二甲肼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偏二甲肼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 偏二甲肼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4:1
C. 偏二甲肼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偏二甲肼完全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偏二甲肼的相对分子质量=12×2+1×8+14×2=60,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偏二甲肼(C2H8N2)中C、H、N原子个数比为2:8:2=1:4:1,该选项说法正确;
C、偏二甲肼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2):(1×8):(14×2)=6:2:7,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偏二甲肼(C2H8N2)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生成物中不仅含有CO2和H2O,还应该有含氮元素的物质,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4.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线没有,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B、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铜和稀盐酸不反应,过滤得到铜,不能得到铁,符合题意;
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D、硫酸钡与稀盐酸不反应,碳酸钡能和稀盐酸反应,能除去杂质。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硫酸钡,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 如图是铜元素的“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a能与稀盐酸反应
B. 物质b比物质c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小
C. 可由物质d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D. e点对应物质只能是
【答案】C
【解析】
【详解】A.物质a是铜单质,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故A错误;
B.由铜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可知,物质b是Cu2O,物质c是CuO,物质b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物质c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B错误;
C.由铜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可知,物质d是 Cu(OH)2,可由Cu(OH)2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故C正确;
D.e点对应物质是显+2价的铜盐,可以是、CuCl2等,故D错误。
故选:C。
16. 中国科学家已实现由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其中一步重要反应的物质转化如右图所示(反应a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b可用作实验室制氧气
B. 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
C. 由反应a可推测甲醛中含氢量低于甲醇
D. 为使甲醇持续转化为甲醛,反应b不需要补充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反应b为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过程,原理为实验室过氧化氢制氧气,故反应b可用作实验室制氧气,故A正确;
B、过氧化氢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得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B正确;
C、反应a为甲醇和氧气反应生成甲醛和过氧化氢,根据题中条件反应a中四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故反应a方程式为:,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有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反应后有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故甲醛的化学式为 CH2O,故甲醇含氢量为:=12.5%,甲醛含氢量为:≈6.67%,故甲醛中含氢量低于甲醇,故C正确;
D、反应a方程式为:,反应b为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方程式为:(图中没表明催化剂可以不写),反应b中每两个过氧化氢分子分解才能得到一个氧分子,而反应a中,每消耗一个氧分子只能生成一个过氧化氢分子,需要另外补充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才能使甲醇持续转化为甲醛,故D错误。
故选:D。
17. “归纳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A. 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都是离子
B.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 通常情况下,的溶液呈酸性,则的雨水是酸雨
D. 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但是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都是离子,例如氖原子,故A、错误;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属于中和反应,故B错误;
C、通常情况下, pH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化学][二模]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2024年中考试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K-39 Cu-64,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9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年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教师版docx、2024年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