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白桦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白桦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白桦的形象与特点。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通过分析自然段,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1)白桦生字词。
《白桦》一文中可能涉及到的生字词及其拼音、组词如下:
. 桦(huà):组词可为“白桦”“桦树”。
. 涂(tú):可组词“涂抹”“涂画”。
. 茸(róng):“毛茸茸”“茸毛”等。
. 绣(xiù):如“刺绣”“绣花”。
. 潇(xiā):“潇洒”“潇湘”。
. 穗(suì):“稻穗”“麦穗”。
. 朦(méng):“朦胧”“朦朦”。
. 胧(lóng):“朦胧”。
. 寂(jì):“寂静”“寂寞”。
. 霞(xiá):“晚霞”“朝霞”。
(2)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 洁白——雪白:都表示颜色纯净、没有杂质。
. 朦胧——模糊:形容不清晰、难以分辨。
反义词:
. 洁白——乌黑:在颜色上形成鲜明对比。
. 朦胧——清晰:表示视觉或概念上的明确与否。
(3)查字典,解析一下词语:
“白雪皑皑”的拼音是:bái xuě ái ái,意思是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姗姗来迟”的拼音是:shān shān lái chí,形容走得缓慢从容,来得很晚。
“徜徉”的拼音有两种:cháng yáng 或 cháng yàng,指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朦胧”的拼音是:méng lóng,指不清楚、模糊。
(4)《白桦》一文作者是谁?
是苏联诗人叶赛宁所写。
叶赛宁是俄罗斯田园派诗人,他的诗作多以自然为主题,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真挚的情感。
《白桦》这首诗以白桦树为描写对象,通过对其形象和特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具有以下特点:
. 语言优美:用词精准,形象生动。
. 意境深远:能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诗人的情感。
. 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叶赛宁的其他代表作品还有《夜》《我记得》等。
(5)总结:白桦的体裁是(诗歌 )作者是(叶赛宁),诗歌以(白桦)为中心,表达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分段教学
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提问学生这段描绘了白桦的什么特点。
第一自然段描绘了白桦的以下特点:
洁白美丽:通过“银霜”“雪花”等词语形容白桦的树皮洁白如雪。
高洁优雅:整体给人一种高雅、纯净的感觉。
通体光亮:如银霜覆盖,具有光泽。
静态之美:呈现出一种安静、沉稳的姿态。
第二自然段:分析这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白桦的高洁。
在第二自然段中,使用了以下修辞手法:
. 拟人:这种修辞手法赋予了白桦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加生动形象,也突出了白桦的高洁品质。
例如:“白桦披着一身雪花”,将白桦拟人化,描绘出它如同身披雪花般的优雅姿态。
(3)第三自然段:理解“毛茸茸”等词语的表达效果,感受白桦的形象。
在《白桦》的第三自然段中,“毛茸茸”一词体现了白桦的以下特点:
. 形象生动:让白桦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想象出白桦的样子。
. 强调质感:突出了白桦表面柔软、细腻的质感。
. 增添可爱感:使白桦具有一种柔和、可爱的特质。
. 体现生命力:暗示了白桦的生命力和活力。
通过“毛茸茸”这个形容词,作者生动地描绘了白桦的外观特征,让读者对白桦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它不仅展现了白桦的外在形态,还传达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第四自然段:探讨这段与前面段落的关系,体会诗歌的层次。
在第四自然段中,与前面段落的关系可能表现为以下几点:
递进关系:前面段落着重描写白桦的外在形象和特点,而第四自然段可能进一步深化,从其他方面来表现白桦。
(5)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以下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将洁白的流苏比喻成画,形象地描绘出花穗的美丽。
. 拟人:诗歌整体将白桦人格化,赋予其挺拔、高洁等人类的品质。
通过这些修辞手法,作者更加生动地描绘了白桦的形象和特点,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白桦的魅力。
3. 白桦这首诗中有常见的字短语:
- 毛茸茸的枝头
- 洁白的流苏
- 朦胧的寂静
- 灿灿的金晖
- 白雪皑皑的树枝
“的”字短语常用来修饰名词,能让语言表达更加形象、具体。在诗中,这些短语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艺术感染力。
4. 整体感悟
(1)请学生概括诗歌中白桦的形象。
诗歌中白桦的形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 洁白美丽:树皮如银霜、雪花般洁白。
. 高洁优雅:展现出高贵、典雅的气质。
. 挺拔屹立:姿态挺拔,给人坚定的感觉。
. 宁静安详:蕴含着宁静、平和的氛围。
. 充满生机:可能象征着生命与活力。
. 与自然相融:体现了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 具有灵性:仿佛具有某种独特的精神特质。
这些形象特点使白桦成为诗歌中独特而令人着迷的意象,传递出诗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赞美与敬畏之情。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白桦的情感。
. 喜爱与赞美:通过对其美丽外形和高洁气质的描绘,表达了对白桦的喜爱之情。
. 敬畏之情:对白桦在大自然中挺拔屹立的姿态充满敬畏。
. 倾慕之意:其高洁优雅的形象令作者倾心。
. 对自然的热爱:将对白桦的情感延伸为对整个自然的热爱。
. 对白桦精神的追求:作者可能从白桦身上汲取了某种精神力量,如坚韧、纯洁等。
5. 诗歌朗诵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分组朗诵,进行评比。
. 《白桦》是苏联诗人叶赛宁的一首抒情诗。以下是一种节奏停顿方式: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晖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
姗姗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这首诗押韵的字有“桦”“花”“纱”“华”,押a韵。
押韵是指在诗歌中,某些句子的末尾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以达到音韵和谐、增强节奏感和音乐美的效果。
在《白桦》中,“桦”“花”“纱”“华”的韵母相同或相近,使诗歌在朗诵时具有一定的韵律感。这种押韵方式有助于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5. 总结
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6. 布置作业
(1)背诵《白桦》。
(2)写一篇描写植物的短文。
《梅》
在冰天雪地的冬日,一抹娇艳的色彩如火焰般绽放,那便是梅。它傲然挺立在寒风中,仿佛是冬天里的一位勇士。
梅的枝干粗壮有力,蜿蜒曲折,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那细小的枝条上,点缀着一朵朵精致的花朵。花瓣的颜色如胭脂般艳丽,红得夺目,却又不显得庸俗。
每一朵梅花都宛如一位娇羞的少女,轻盈地舞动在枝头。微风拂过,带来阵阵幽香,让人陶醉其中。
梅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在寒冷的冬天独自绽放,不畏惧风霜的洗礼,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令人钦佩。
在白雪皑皑的世界里,梅独自美丽,为冬日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白桦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检查预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四年级下册白桦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朗读诗歌,各种形式朗读,品读诗歌,感悟意境,快读阅读材料,体会诗歌的特点,体会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年级下册白桦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