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40分
1. 科学家根据部分植物细胞的观察结果,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的结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早期的细胞研究主要运用了观察法
B. 上述结论的得出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C. 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可研究细胞核内物质的转移途径
D. 同种植物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其结构和功能相同
【答案】D
【分析】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由所有事实推出一般结论;不完全归纳法是由部分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科学假说(理论)的提出通常建立在不完全归纳的基础上,因此常常需要进一步的检验。
【详解】A、细胞研究需要使用显微镜、放大镜、等工具,一般使用显微镜;观察早期的细胞研究主要运用了观察法,A正确;
B、根据部分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这一结论,运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B正确;
C、同位素标记法可以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故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细胞核内物质的转移途径,C正确;
D、同种植物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由于细胞的分化,其结构和功能不同,D错误。
故选D。
2.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细菌大部分是异养型,蓝细菌是自养型
②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共同元素都是大量元素
③离体的叶绿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释放氧气,此事实能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④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不是一个系统
⑤脂肪可以储存大量能量,氧化速率快,耗氧量高,是主要能源物质
⑥每种氨基酸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⑦蛋白质中氮原子和氨基的分布情况相同
⑧某些脂质能调节生理功能,携带遗传信息
⑨人工合成的病毒能够引发小鼠脊髓灰质炎,它是一类特殊的生物
A. 四项B. 三项C. 两项D. 一项
【答案】B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有C、H、0、N、P、S、K、Ca、Mg等;微量元素有Fe、Mn、Zn、Cu、 B、M等;组成生物体的C是最基本元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细胞中进行生活;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是指单细胞生物每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通过各种分化细胞协调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
【详解】①细菌主要营腐生或寄生生活,大部分是异养型,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型,①正确;
②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共同元素是C、H、O、N,都是大量元素,②正确;
③叶绿体不是细胞,离体的叶绿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释放氧气,不能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③错误;
④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系统,但不是一个生命系统,④错误;
⑤脂肪中所含C、H比例高于糖类,可以储存大量能量,但与糖类相比,脂肪的氧化速率慢,耗氧量高,是主要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⑤错误;
⑥每种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⑥错误;
⑦蛋白质中氮原子可分布于氨基和R基团中,⑦错误;
⑧某些脂质能调节生理功能,但核酸才可携带遗传信息,⑧错误;
⑨人工合成的病毒能够引发小鼠脊髓灰质炎,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是一类特殊的生物,⑨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⑨正确,③④⑤⑥⑦⑧错误,正确的共有三项,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 近海水域富营养化易导致浒苔(一种绿藻)爆发形成绿潮,淡水水域富营养化易导致蓝细菌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均影响水质和水生生物的生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体富营养化一定是有机污染物排放过多造成的
B. 两者的细胞中均含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
C. 绿藻的细胞含有中心体,而蓝细菌的细胞不含中心体
D. 两者的基因在遗传时都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答案】C
【分析】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或DNA。
【详解】A、水体富营养化是N、P等无机盐含量过多所致,A错误;
B、绿藻是真核生物中的低等植物(藻类),具有中心体,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因有叶绿素、藻蓝素等光合色素和光合作用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绿藻是真核生物中的低等植物(藻类),具有中心体,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和中心体,C正确;
D、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的遗传,蓝细菌是原核生物,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绿藻细胞质中的基因在遗传时也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D错误。
故选C。
4. 某同学在《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探究实践活动过程中,用显微镜观察多种玻片标本,如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中a换为b后,视野中的细胞数量减少
B. ②是用高倍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真核细胞结构
C. 蓝细菌和③中的细胞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核糖体
D. ④中换上高倍镜后,视野中的细胞数目为4个
【答案】B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
【详解】A、图①为物镜,物镜的放大倍数与其长度呈正比,因此,①中a换为b后,放大倍数变大,视野中的细胞数量减少,A正确;
B、图②细胞中能看到细胞器的结构,因而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真核细胞结构,B错误;
C、蓝细菌为原核细胞,③细胞中含有细胞壁和大液泡,因而为植物细胞,二者的细胞结构中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核糖体,C正确;
D、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在100倍下视野中细胞为64个,则400倍下,该细胞的长度或宽度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放大4倍,故此时视野中看见的细胞数目为64÷(4×4)=4个细胞,D正确。
故选B。
5. 下列关于元素和无机盐与人体健康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一般情况下,植物正常生长过程中所需钾元素小于锌元素的量
B. 缺乏P时,细胞中磷脂,核酸等的合成就会受影响
C.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 血液中 太低会抽搐
D. 甲状腺激素含I、血红蛋白含Fe,说明无机盐在细胞内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答案】B
【分析】生物体内的元素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
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无机盐的作用:
(1)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如Fe是构成血红素的元素。
(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3)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
【详解】A、一般情况下,植物正常生长过程中所需钾元素大于锌元素的量,因为锌是细胞所需要的微量元素,而钾是细胞所需要的大量元素,A错误;
B、P是构成磷脂、核酸的重要元素,因此缺乏P时,细胞中磷脂、核酸等的合成就会受影响,B正确;
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且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血液中 Ca2+太低会抽搐,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含I、血红蛋白含Fe,说明无机盐是构成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而无机盐在细胞内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D错误;
故选B。
6. 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斐林试剂与苹果匀浆水浴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苹果匀浆中含有还原糖
B. 含糖量较高的生物材料,用斐林试剂检测后不一定呈现明显的砖红色
C. 检测花生子叶中的脂肪时,直接用高倍镜就可以观察到清晰的脂肪颗粒
D. 高温处理后变性的蛋白质也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答案】C
【分析】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一般指的是还原糖。蔗糖、多糖是非还原糖。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是和蛋白质中的肽键反应,蛋白质变性后肽键依然存在,依然可以和双缩脲试剂反应。
【详解】A、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因此斐林试剂与苹果匀浆水浴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苹果匀浆中含有还原糖,A正确;
B、斐林试剂用于检测还原糖,含糖量较高的生物材料若所含的糖为非还原糖,则用斐林试剂检测后不会呈现砖红色,B正确;
C、检测花生子叶中的脂肪时,需在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的最薄处,并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晰,再换高倍镜观察,可观察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C错误;
D、蛋白质经高温变性后空间结构被破坏,但肽键不发生改变,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D正确。
故选C。
7. 自由水在低温下结晶对原生质造成伤害是植物冻伤的原因之一。科学研究发现,某种蔬菜在低温时能将细胞中的淀粉水解成葡萄糖,使其抗冻伤的能力增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低温时该蔬菜细胞中淀粉酶的活性必然增加
B. 低温时该蔬菜细胞中结合水的比例升高
C. 低温时该蔬菜细胞中溶液浓度升高
D. 低温时该蔬菜的甜度增加味道更好
【答案】A
【分析】胞内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详解】A、低温时该蔬菜细胞中淀粉水解成葡萄糖,低温下淀粉酶的活性不一定增加,A错误;
B、低温时该蔬菜细胞中结合水的比例升高,抗逆性增强,B正确;
C、低温时该蔬菜细胞中淀粉水解成葡萄糖,溶液浓度升高,C正确;
D、低温时该蔬菜细胞中淀粉水解成葡萄糖,甜度增加味道更好,D正确。
故选A。
8. “蔬菜是个宝,赛过灵芝草”,合理膳食,有益健康。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蔬菜中的纤维素被称为人类的“第七营养素”,和淀粉一样是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
B. 蔬菜中的维生素D属于固醇类物质,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C. 蔬菜中的麦芽糖、葡萄糖和果糖均可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D. 蔬菜中的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被人体吸收后可大量转化为糖类供能
【答案】C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水是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蛋白质是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
糖类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只有在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功能能不足时才会分解供能,而且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多糖中纤维素不溶于水,很难被人体消化,但膳食纤维又被称为人类的“第七类营养素”。
【详解】A、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供能,A错误;
B、胆固醇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B错误;
C、麦芽糖、葡萄糖和果糖均为还原糖,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C正确;
D、植物的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脂肪一般只在糖类代谢发生障碍时分解供能,且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D错误。
故选C。
9. 某蛋白质从细胞质基质进入线粒体基质的基本步骤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靶向序列引导蛋白质定位到线粒体
B. 前体蛋白通过胞吞进入线粒体基质
C. 活化蛋白与前体蛋白氨基酸数目相同
D. 该蛋白由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共同编码
【答案】A
【分析】线粒体是一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由两层膜包被的细胞器,是细胞中制造能量的结构,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包括外膜、内膜、嵴和基质,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其中有少部分蛋白质由线粒体DNA指导合成,大部分蛋白质由核基因指导合成。
【详解】A、由图可知,前体蛋白包含一段靶向序列,靶向序列与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导该前体蛋白通过某种通道进入线粒体内,A正确;
B、由图可知,前体蛋白通过贯穿线粒体内膜和外膜的某种通道进入线粒体内,不是胞吞方式,B错误;
C、由图可知,该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后,在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靶向序列和活化蛋白,因此活化蛋白的氨基酸数目少于前体蛋白,C错误;
D、根据题干可知,该蛋白质由细胞质基质进入线粒体基质,说明其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因此是由核基因编码的,D错误。
故选A。
10. 大豆在储存、运输和加工过程中,易出现蛋白质氧化现象。为探究摄食此类氧化蛋白质对人类肠道健康的影响,科研人员用大豆作为主要蛋白质来源配制饲料饲养小鼠,检测与炎症反应有关的两种细菌的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注:乳酸菌对炎症有抑制效果,“+”的多少代表菌体数量相对值的大小,
A. 蛋白质被氧化后可能因为改变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从而使其失去功能
B. 甲组是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
C. 乙组的处理为利用未氧化大豆饲料饲养小鼠,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
D. 据表推测,大肠杆菌对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答案】D
【分析】由题意可知,表中实验的自变量是蛋白质的种类,因变量是菌体数量。
【详解】A、蛋白质被氧化最终改变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其失去功能, A正确;
BC、由题意可知,表中实验的自变量是蛋白质的种类,因变量是菌体数量,故对照组的处理为利用正常(未氧化)大豆饲料饲养小鼠,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所以甲组是实验组,乙组是对照组,BC正确;
D、由表可知,与乙组相比,甲组小鼠更易患肠道炎,但是甲组的大肠杆菌的含量高,所以据表推测,大肠杆菌对炎症没有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D。
11. 氨甲酰转移酶是大肠杆菌胞苷三磷酸(CTP)合成代谢的关键酶,由12条肽链分别构成多个与底物结合的催化亚基、多个与调节物(CTP和ATP)结合的调节亚基。该酶在溶液中存在R态和T态两种活性不同的构象,调节物或底物的结合均会影响其构象并会使反应的速率发生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至少含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各12个,各亚基间主要通过肽键相连
B. ab段的变化原因是底物与催化亚基的结合使更多酶向T态转变
C. ATP的结合能进一步提高该反应的活化能,从而使酶的活性升高
D. CTP能反馈调节该酶的活性,有利于细胞内CTP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D
【分析】结合图示分析,相对无调节物,加入ATP酶促反应速率增大,说明氨甲酰转移酶由T态转化为R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相反,加入CTP酶促反应速率减小,说明氨甲酰转移酶由R态转化为T态,不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
【详解】A、肽链上相邻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氨甲酰转移酶的12条肽链之间不是通过肽键相连的,而是通过其它化学键如二硫键相连,A错误;
B、ab段的酶促反应速率增大原因是底物浓度增加,加快了酶促反应的进行,不是因为底物与催化亚基的结合使更多酶向T态转变,B错误;
C、ATP的结合能加快酶促反应的速度,说明降低了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C错误;
D、CTP是该酶促反应的产物,产物CTP增多,会减弱该酶促反应的速率,从而减弱CTP产生的速度,有利于细胞内CTP含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D。
12. 如图表示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而磷酸基团的添加或除去(去磷酸化)对许多反应起着生物“开/关”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一个可逆过程
B. 蛋白质磷酸化是一个放能过程
C. 蛋白质去磷酸化是一个吸能过程
D. 蛋白质磷酸化属于“开”,去磷酸化属于“关”
【答案】D
【分析】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有些是需要吸收能量的,有些是释放能量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ATP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详解】A、由题图分析可知: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过程中所需的酶不同,因此不是一个可逆过程,A错误;
B、由题图分析可知:蛋白质磷酸化过程中伴随ATP的水解,因此是一个吸能过程,B错误;
C、由题图分析可知:蛋白质去磷酸化过程属于水解,生成无活性蛋白和Pi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因此是一个放能过程,C错误;
D、蛋白质磷酸化以后具有活性,能参与生化反应属于“开”,去磷酸化成为无活性蛋白,不能催化生化反应,属于“关”,D正确。
故选D。
13. 植物细胞膜上有阴离子通道也有K+通道,其中阴离子通道对NO3-通透能力远远大于Cl-,在高浓度盐胁迫下,K+主动运输受阻,细胞吸收Cl-受阻,甚至Cl-外排,此时K+从细胞外到细胞内主要通过离子通道Kin+蛋白。而阴离子通道可与Kin+蛋白互相作用,抑制其活性。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KNO3溶液中,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会大量吸收K+使细胞液浓度升高,进而发生复原
B. 在一定浓度的KCl溶液中,植物细胞可发生质壁分离,但有可能不能复原
C. 若在溶液中加入呼吸抑制剂,则植物细胞也可以从外界吸收K+
D.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可一定程度说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答案】A
【分析】将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置于低浓度溶液或者蒸馏水中,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但如果所用溶液为葡萄糖、KNO3、NaCl、尿素、乙二醇等,发生质壁分离后因细胞主动或被动吸收溶质而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会吸水引起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
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详解】A、在KNO3溶液中,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由于渗透失水,自身代谢水平较低,导致K+主动运输受阻,同时由于阴离子通道对NO3-通透性好,植物细胞在通过阴离子通道吸收NO3-时抑制了离子通道Kin+蛋白的活性,使K+无法正常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因此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自动复原是吸收NO3-的作用,A错误;
B、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由于失水而使K+主动运输受阻,阴离子通道的活动会直接抑制Kin+蛋白的活性,使K+的协助扩散受阻,同时阴离子通道对NO3-通透性远远大于Cl-使得植物细胞对Cl-的吸收量很有限,因此在一定浓度的KCl溶液中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后可能不发生复原,B正确;
C、由题意可知,细胞膜上有K+通道,因此在加入呼吸抑制剂后植物细胞仍可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从外界吸收K+,C正确;
D、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可一定程度说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14. 内质网腔内分子伴侣参与蛋白质的折叠过程,蛋白质未折叠或错误折叠,会使异常蛋白质积累,引发“内质网应激”反应,从而成为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的诱导因素。细胞通过UPR(未折叠蛋白反应)途径,在分子伴侣的参与下诱导这些蛋白质进入溶酶体发生自噬性降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子伴侣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
B. UPR途径异常会加剧“内质网应激”反应
C. 在溶酶体内发生的蛋白质自噬性降解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D. 染色质蛋白和细胞骨架蛋白经UPR途径降解后,可为细胞提供物质和能量
【答案】D
【分析】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
【详解】A、内质网腔内分子伴侣参与蛋白质的折叠过程,蛋白质未折叠或错误折叠,会使异常蛋白质积累,引发“内质网应激”反应,从而成为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的诱导因素。因此分子伴侣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A正确;
B、UPR途径能够重建内质网的蛋白质稳态,因此该途径异常会加剧“内质网应激”反应,B正确;
C、异常蛋白质与靶蛋白结合,最终与溶酶体膜表面的受体结合才能进入溶酶体降解,因此该过程具有高度的选择性,C正确;
D、染色质蛋白和细胞骨架蛋白不经内质网折叠,其在溶酶体内的降解过程不经UPR途径,D错误。
故选D。
15. 差速离心主要是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率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分离动物细胞的细胞器时,需要先用胰蛋白酶和胶原蛋白酶破坏细胞膜
B. 离心速率较低时,能够让较小的颗粒沉降,改变离心速率可分离不同细胞器
C. 将酵母菌破碎后离心得到的沉淀物,向其中加入葡萄糖一定会得到H2O和CO2
D. 将菠菜研磨液在一定转速下离心得到上清液,向其中加入冷酒精可以粗提取DNA
【答案】D
【分析】分离细胞器的原理:由于不同细胞器的比重不同,采用差速离心法,低速率大颗粒沉降,小颗粒在上清液,取上清液高速率离心,沉降小颗粒。
【详解】A、分离动物细胞的细胞器,要先将细胞膜破坏,可采用吸水涨破的方法,用胰蛋白酶和胶原蛋白酶只能水细胞膜中的蛋白质,A错误;
B、由于不同细胞器的比重不同,采用差速离心法,低速率大颗粒沉降,小颗粒在上清液,取上清液高速率离心,沉降小颗粒,B错误;
C、将酵母菌破碎后离心得到的沉淀物,其沉淀物主要含有线粒体等细胞器以及细胞核,能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其底物是丙酮酸,所以向其中加入葡萄糖后一定不会得到H2O和CO2,C错误;
D、将菠菜研磨液在一定转速下离心得到上清液,DNA不溶于冷酒精,向其中加入冷酒精可以粗提取DNA,D正确。
故选D。
16. 真核生物的生物膜将细胞内分隔成不同的“区室”,有利于细胞代谢高效、有序地进行,下列关于细胞内的不同“区室”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细胞的色素分子只储存于双层膜包围成的区域中
B. 由双层膜包围而成的区域均既可产生ATP,也可消耗ATP
C. 产生水的反应既可发生在双层膜包围的区域,也可发生在无膜包围的区域
D. 与胰岛B细胞相比,口腔上皮细胞由单层膜包围的区域面积较大
【答案】C
【分析】生物膜系统是指在真核细胞中,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生物膜系统在成分和结构上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联系。细胞中,双层膜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无膜结构的有中心体和核糖体。
【详解】A、植物细胞的色素除了分布在双层膜的叶绿体中,还分布在单层膜的液泡中,A错误;
B、由双层膜包围而成的区域,可以是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核,其中细胞核只消耗ATP,不产生ATP,B错误;
C、线粒体中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可以产生水,叶绿体中进行的光合作用也可以产生水,细胞核中合成DNA也产生水,核糖体无膜包围,在核糖体中氨基酸脱水缩合可形成多肽,C正确;
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新陈代谢比口腔上皮细胞旺盛,故胰岛B细胞中内质网、高尔基体膜面积更大,D错误。
故选C。
17. 下列关于细胞或细胞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有几项( )
①高等植物成熟细胞的液泡和细胞质基质中都含有无机盐和糖类;②心肌和骨骼肌细胞中有较多的线粒体;③高倍显微镜下的动物细胞,能观察到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④细胞膜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是其功能特性的基础;⑤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核;⑥细胞壁都可以被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分解;⑦细胞骨架有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A. 3项B. 4项C. 5项D. 6项
【答案】A
【分析】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和形成ATP的主要场所。
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作用。
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真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详解】①高等植物的成熟细胞的液泡和细胞质基质中都含有无机盐和糖类,①正确;
②心肌和骨骼肌细胞代谢都比较强,细胞中都有较多的线粒体,大大提高了有氧呼吸的效率,更有利于满足细胞对能量的需求,②正确;
③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需要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③错误;
④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细胞膜中载体种类和数量是其功能特性的基础,④正确;
⑤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不是细胞器,⑤错误;
⑥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是可以被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分解,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不能被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分解,⑥错误;
⑦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和生物膜系统都有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功能,⑦正确。
故错误的有③⑤⑥3项。
故选A。
18. 细胞自噬是细胞通过溶酶体降解自身受损或衰老细胞器和受损大分子物质的现象。衰老的线粒体会由内质网膜包被形成自噬体,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形成的自噬溶酶体将线粒体降解。细胞内受损蛋白质可与热休克蛋白形成复合物,复合物与位于溶酶体膜上的受体结合,并在其作用下转入溶酶体进行降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酶体能够合成和分泌多种水解酶参与细胞自噬
B. 细胞自噬发生障碍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C. 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细胞,细胞自噬会变弱
D. 癌细胞中热休克蛋白比正常细胞内的含量多,抑制细胞自噬
【答案】B
【分析】溶酶体: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溶酶体只存在于真核细胞中。
细胞自噬就是细胞吃掉自身的结构和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这就是细胞自噬。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细胞,通过细胞自噬可以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在细胞受到损伤微生物入侵或细胞衰老时,通过细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从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详解】A、溶酶体内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错误;
B、细胞自噬基因突变会导致疾病,在严重疾病中都包含了细胞自噬过程,B正确;
C、当细胞处于低营养条件下,细胞自身自噬增强,C错误;
D、由“细胞内受损蛋白质可与热休克蛋白形成复合物,复合物与位于溶酶体膜上的受体结合,并在其作用下转入溶酶体进行降解。”可知癌细胞中热休克蛋白比正常细胞内的含量多,其存活的原因可能是其能促进细胞自噬,D错误。
故选B。
19. 骨骼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钙泵可维持细胞质基质的低Ca2+浓度。骨骼肌细胞中Ca2+主要运输方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a2+与钙泵结合,会激活钙泵ATP水解酶的活性
B. 钙泵转运Ca2+过程中,会发生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C. Ca2+进入内质网是主动运输,出内质网是协助扩散
D. 细胞质基质中的Ca2+可防止抽搐并维持细胞内的渗透压
【答案】D
【分析】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顺浓度梯度、需要转运蛋白、不消耗能量,如图中Ca2+通过通道蛋白进行运输;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消耗能量,如图中Ca2+通过钙泵进行运输。
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使蛋白质等分子磷酸化,这在细胞中是常见的。这些分子被磷酸化后,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活性也被改变,因而可以参与各种化学反应。
【详解】A、参与 Ca2+主动运输的钙泵是一种能催化ATP 水解的酶,当Ca2+ 与其相应位点结合时,其ATP水解酶活性就被激活了,A正确;
B、钙泵转运Ca2+过程中,ATP水解释放磷酸基团会使钙泵磷酸化,导致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将 Ca2+ 释放到膜另一侧,然后钙泵去磷酸化结构恢复到初始状态,为再次运输Ca2+做准备,B正确;
C、Ca2+进入内质网需要ATP提供能量、需要载体蛋白,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钙泵可维持细胞质基质的低Ca2+浓度,所以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低于内质网中Ca2+的浓度,Ca2+出内质网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顺浓度梯度运输,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C正确;
D、细胞质基质中的Ca2+不能防止抽搐,也不能维持细胞内的渗透压,D错误。
故选D。
20. 如图所示为ATP与ADP相互转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与DNA、RNA的元素组成完全一致
B. 人剧烈运动时体内过程①②均会明显加快
C. 能量Q2中的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D. 对人来说,过程①所需的能量Q1可来自细胞呼吸
【答案】C
【分析】ADP和ATP的关系:ADP是腺苷二磷酸的英文名称缩写,分子式可简写成A-P~P,从分子简式中可以看出,ADP比ATP少了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特殊化学键,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对细胞的正常生活来说,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
【详解】A、ATP与DNA、RNA的元素组成均为C、H、O、N、P,完全一致,A正确;
B、人剧烈运动时需要的能量增多,消耗的ATP增多,对细胞的正常生活来说,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所以合成的ATP也是增多的,①ATP的合成,②ATP的分解均会明显加快,B正确;
C、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Q1中的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合成ATP,C错误;
D、对人来说,细胞呼吸过程中可以合成ATP,因此ATP合成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细胞呼吸,D正确。
故选C。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选对3分,漏选1分,错选0分,共30分
21. 假如蛋白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O2N)羧基端的肽键,蛋白酶2作用于赖氨酸(C6H14O2N2)两侧的肽键。某四十九肽分别经酶1和酶2作用后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多肽中含3个苯丙氨酸、1个赖氨酸
B. 苯丙氨酸位于四十九肽的16、30、48位
C. 短肽D、E的氧原子数之和与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相比增加1个,氮原子数减少2个
D. 适宜条件下酶1和酶2同时作用于此多肽,可形成4条短肽和2个氨基酸
【答案】AB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蛋白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羧基端的肽键后,形成了三个短肽A、B、C,说明酶1作用位点是16-17、30-31、48-49,则位点16、30、48为苯丙氨酸;蛋白酶2作用于赖氨酸(C6H14N2O2)两侧的肽键后,形成的短肽D、E中,少了位点23,说明位点23为赖氨酸。
【详解】AB、蛋白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羧基端的肽键后,形成了三个短肽A、B、C,说明酶1作用位点是16-17、30-31、48-49,则位点16、30、48为苯丙氨酸;蛋白酶2作用于赖氨酸(C6H14N2O2)两侧的肽键后,形成的短肽D、E中,少了位点23,说明位点23为赖氨酸,AB正确;
C、已知赖氨酸的分子式为C6H14N2O2,而短肽D、E与四十九肽相比减少两个肽建和1个赖氨酸,即水解消耗了两个水并减少了一个赖氨酸,则氧原子数目不变、N原子数减少2个,C错误;
D、适宜条件下酶1和酶2同时作用与此多肽,可得到短肽1-16、17-22、24-30、31-48,即4个短肽和23位、49位两个氨基酸,D正确。
故选ABD。
22. 图1是生物体细胞内部分有机物组成的概念图,图2是免疫球蛋白(IgG)的结构图(-SH+-SH-S-S-+2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c中最常见的是淀粉,d中包含的化合物组成元素都为C、H、O
B. 若生物体内的b中含S元素,则S元素可能存在于氨基酸的R基中
C. 若IgG由m个氨基酸构成,则形成IgG后,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m-4)×18
D.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重要作用
【答案】AC
【分析】分析题图1,a是糖类,c是多糖,b是蛋白质,d是磷脂、固醇、脂肪,e是RNA。
【详解】A、c是多糖,c中最常见的是淀粉,d包含的化合物中磷脂的组成元素是C、H、O、N、P,A错误;
B、b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则b是蛋白质,若蛋白质中含S元素,则该元素可能存在于R基中,B正确;
C、若IgG由m个氨基酸构成,共4条链,则形成IgG后,脱去的水分子数为m-4,形成4个二硫键,脱去的H的个数为8,因此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m-4)×18+8,C错误;
D、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AC。
23. 经测定,某条多肽链的分子式为CxHyO19N10S2(-SH+-SH-→-S-S-+2H),其中含有一个二硫键(一S-S一)。已知该多肽是由下列几种氨基酸为原料合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多肽由10个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
B. 该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较氨基酸原料的总质量减少162
C. 该多肽含有2个半胱氨酸,丙氨酸和天冬氨酸个数不能确定
D. 若X和Y的数值确定,则该多肽的结构只有一种情况
【答案】BCD
【分析】构成蛋白质的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中心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详解】A、分析该多肽组成的氨基酸可知,三种氨基酸均含有1个氨基,所以分子式中,N原子的数目就代表氨基酸分子的个数,即该多肽由10个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A正确;
B、该多肽的分子式中含有2个S,说明含有一个二硫键,所以该多肽的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的数目为:9182=164,B错误;
C、由分析可知,氨基酸的个数是10,三种氨基酸中,只有天冬氨酸含有两个羧基,设天冬氨酸为X,根据缩水缩合前后氧原子守恒,则4X+2(10-X)-91=19,可得X=4,所以天冬氨酸的数目为4个,可以根据多肽的分子式中S的数目,可知,半胱氨酸数目是2个,丙氨酸的数目为4,C错误;
D、若X和Y的数值确定,只能够确定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那么并不能确定其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所以多肽的结构可能就不只一种,D错误。
故选BCD。
24. 甲图中①、②、③、④表示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乙图表示由四个单体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甲图中的③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它与储能物质②的不同之处在于甘油的一个羟基与磷酸及其他衍生物结合
B. 若甲图中④与光合作用有关,则④也存在于蓝细菌中
C. 乙图中若单体是氨基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中氧原子数增加3个
D. 乙图中若单体是葡萄糖,则该化合物在动物细胞中可能是糖原或淀粉部分结构
【答案】ABC
【分析】分析题图甲,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最可能是蛋白质或氨基酸;②的组成元素只有C、H、O,可能是糖类或脂肪;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可能是ATP、核酸或磷脂;④的组成元素是C、H、O、N、Mg,可能是叶绿素。
【详解】A、若甲图中的③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则表示磷脂,磷脂与储能物质②脂肪的不同之处在于甘油的一个羟基与磷酸及其他衍生物结合,A正确;
B、④的组成元素是C、H、O、N、Mg,则④可能是叶绿素,与光合作用有关,则④也存在于蓝细菌中,B正确;
C、乙图中若单体是氨基酸,则为四肽,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需要3分子水,所以水解后的产物中氧原子数增加3个,C正确;
D、乙图中若单体是葡萄糖,则该化合物在动物细胞中可能是糖原的部分结构,但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D错误。
故选ABC。
25. 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从初始合成部位转运到发挥功能部位的过程叫蛋白质分选,分选依赖肽链自身的信号序列(一小段特殊氨基酸序列,分为内质网定向信号序列和靶向序列两种),如图表示蛋白质分选的基本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和细胞核内蛋白的合成均始于游离核糖体
B. 蛋白质经①过程还是④过程分选由自身的氨基酸序列决定
C. 无氧呼吸的酶和光合作用的酶的分选均不需要经过①、②过程
D. 经⑤⑥⑦过程分选的蛋白质均穿过了2层生物膜
【答案】ABC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大致是: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膜鼓出形成囊泡,包裹着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囊泡膜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由高尔基体膜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囊泡转运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依赖于膜的流动性跨膜。
【详解】A、胞外蛋白和胞内蛋白的合成均起始于游离核糖体,A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蛋白质的分选依赖于肽链自身的信号序列,即一小段氨基酸序列,所以蛋白质经①过程还是④过程分选由自身的氨基酸序列决定,B正确;
C、无氧呼吸的酶和光合作用的酶其分选依赖靶向序列,无需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所以不需要经过①、②过程,C正确;
D、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⑤⑥过程依赖于膜的流动性,⑦过程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未穿过生物膜,D错误。
故选ABC。
26. 蔗糖进入 SE-CC(筛管一伴胞复合体)有甲、乙两种方式。在甲方式中,叶肉细胞中的蔗糖通过不同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即可进入 SE-CC。在乙方式中,蔗糖进入 SE-CC的运输可分为3个阶段:①叶肉细胞中的蔗糖进入韧皮薄壁细胞;②韧皮薄壁细胞中的蔗糖通过膜上载体顺浓度梯度进入 SE-CC 附近的细胞外空间(包括细胞壁)中;③蔗糖从细胞外空间进入 SE-CC中,如图1、2所示。SE-CC的细胞膜上有蔗糖-H+共运输载体(SU 载体),SU 载体与 H+泵相伴存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胞间连丝能进行细胞间的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
B. 图2中 H+从细胞外空间进入SE-CC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C. SU 载体功能缺陷突变体的叶肉细胞中蔗糖和淀粉含量会减少
D. 由H⁺泵形成的 H+浓度差有助于将蔗糖从细胞外空间转运进 SE-CC中
【答案】AD
【分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转运蛋白,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
【详解】A、高等植物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胞间连丝能进行细胞间的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A正确;
B、图2中H+从细胞外空间进入SE-CC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且需要转运蛋白,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B错误;
C、SU载体功能缺陷突变体的叶肉细胞无法通过乙方式将蔗糖运至SE-CC,细胞中蔗糖和淀粉含量会增多,C错误;
D、由图2可知,H+泵的活动可以将H+运输至细胞膜外,H+再借助SU蛋白与蔗糖分子一起进入细胞,蔗糖通过SU载体进入SE-CC需要消耗H+转运产生的势能,故由H⁺泵形成的 H+浓度差越高,越有助于将蔗糖从细胞外空间转运进 SE-CC中,D正确。
故选AD。
27.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连通橡皮球(或气泵)让少量空气间歇性地依次通过装置中的3个锥形瓶,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向a瓶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避免外界空气中CO2的干扰
B. 适当增加橡皮球(或气泵)的通气量,会增加石灰水的浑浊程度
C. 实验过程中向a瓶通入的空气越多,则b瓶产生的酒精越多
D. 若c瓶加入的是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则溶液最终会变成黄色
【答案】ABD
【分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
【详解】A、向a瓶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避免外界空气中CO₂的干扰,A正确;
B、若增加橡皮球(或气泵)的通气量,即增大了进入装置中的氧气量,可增大酵母菌有氧呼吸作用强度,使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更多,澄清石灰水混浊程度越高,B正确;
C、氧气会抑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实验过程中向a瓶通入的空气越多,则酵母菌有氧呼吸作用越强,b瓶可能不产生酒精,C错误;
D、溴磨香草酚蓝溶液能够检测二氧化碳,颜色变化是由蓝变绿再变黄,若c瓶加入的是溴磨香草酚蓝溶液,则溶液最终会变成黄色,D正确。
故选ABD。
28. 将酵母菌破碎后,离心处理为只含有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和只含有酵母菌细胞器的沉淀物两部分,取以上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上清液中不含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B. O2的存在会导致与无氧呼吸有关的酶失活
C. “?”处的产物应该是CO2和H2O
D.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不能在酵母菌细胞内同时进行
【答案】ABD
【分析】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
【详解】A、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场所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A错误;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酶不同,O2的存在会抑制与无氧呼吸有关酶的活性,不会导致无氧呼吸有关酶活性丧失,B错误;
C、沉淀物中含有与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有关的酶,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产物是CO2和H2O,C正确;
D、酵母菌能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在特定条件下,酵母菌可以在同一细胞中同时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当环境中无氧气时,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的二氧化碳。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无氧呼吸开始受到抑制,强度逐渐减小,而有氧呼吸开始进行,强度逐渐增强。当氧气浓度达到某一特定值时,无氧呼吸完全被抑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ABD。
29. 细胞呼吸产生的内酮酸经扩散作用通过线粒体外膜上的孔蛋白通道后,经内膜上的丙酮酸转运蛋白,并由膜间隙与基质间质子(H+)的电化学梯度驱动进入线粒体基质。同时,该质子电化学梯度还驱动内膜上的ATP合酶合成ATP、磷酸转运蛋白转运磷酸基()进入线粒体基质以及腺苷酸转运蛋白运出ATP、运进ADP(大多情况)等。[H]等物质经电子传递链(受体是O2)释放的能量能够维持膜间隙与基质间质子(H+)的电化学梯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丙酮酸、H2PO4,ATP、H+穿过线粒体内膜的方式均为主动运输
B. [H]等物质经电子传递链释放的能量直接用于合成ATP
C. 无O2存在时,电子传递链的受体是丙酮酸、线粒体基质中无ATP合成
D. 阻断[H]电子传递链,细胞将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
【答案】ABD
【分析】质子顺梯度从膜间隙经内膜上的通道(ATP合成酶)返回到线粒体基质中,说明需要载体协助,但不消耗能量。因此H+从膜间隙进入到线粒体基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详解】A、丙酮酸、H2PO3−、ATP的转运既需要转运载体,又需要膜间隙与线粒体基质间质子(H+)的电化学梯度驱动,属于主动运输,而H+穿过线粒体内膜进入线粒体基质需要载体,顺电化学梯度进行,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
B、[H]等物质经电子传递链释放的能量用于驱动质子移向膜间隙,不直接用于合成ATP,B错误;
C、无O2存在时,电子传递链的受体是丙酮酸,进行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无ATP生成,C正确;
D、阻断[H]电子传递链,即阻断有氧呼吸途径,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短期内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D错误。
故选ABD。
30. 下图为植物有氧呼吸的主呼吸链及其分支途径——交替呼吸途径的部分机理。交替呼吸途径是在交替氧化酶(AOX)的参与下完成的,该过程不发生H+跨膜运输(“泵”出质子)过程,故不能形成驱动ATP合成的膜质子(H+)势差。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膜蛋白Ⅰ、Ⅲ、Ⅳ都可以作为H+转运的载体
B. 合成ATP的能量直接来源于H+逆浓度跨膜运输
C. AOX主要分布于线粒体内膜,可催化水的生成
D. AOX可使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的以热能形式散失
【答案】ACD
【分析】有氧呼吸过程:(1)第一阶段:场所:细胞质基质。过程: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释放少量能量。
(2)第二阶段:场所:线粒体基质。过程:丙酮酸和水彻底反应生成CO2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
(3)第三阶段:场所:线粒体内膜。过程: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O2结合反应生成H2O,同时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A、由图可知,膜蛋白Ⅰ、Ⅲ、Ⅳ都可以作为H+转运的载体,A正确;
B、H+逆浓度跨膜运输,消耗能量,不能为ATP的合成提供能量,B错误;
C、在线粒体内膜上发生的反应是[H]+O2→H2O+ATP,故推测AOX主要分布于线粒体内膜,可催化水的生成,C正确;
D、交替呼吸途径不发生H+跨膜运输,故不能形成驱动ATP合成的膜质子(H+)势差,因此推测AOX可使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的以热能形式散失,D正确。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0分
31. 血红蛋白(HbA)由1个珠蛋白和4个血红素组成,每个珠蛋白包括4条多肽链,其中α、β链各2条,肽链由α、β珠蛋白基因编码。图1是血红蛋白的四级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β链氨基端的氨基酸序列。回答下列问题:
(1)图2片段是由__________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
(2)若血红蛋白分子中含有574个氨基酸,图中肽链盘曲过程中形成了三个二硫键(二硫键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SH+—SH→—S—S—+2H),若组成图中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m,则该蛋白质的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
(3)若两条β肽链完全相同,据两图可知,一个血红蛋白分子至少含有_________个羧基。从两图可以得出,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蛋白质表面吸附的水构成“水膜”以保护蛋白质。强酸能破坏蛋白质表面的“水膜”使蛋白质变性,导致其空间结构都变得伸展、松散,从而暴露出更多的肽键。为验证盐酸能使蛋白质变性,可选用______________(填“HbA”或“豆浆”)为材料,并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实验组给予______________处理,预测实验结果是实验组样液的紫色程度比对照组的__________。(填“深”或“浅”)
【答案】(1)3 (2)574m-10266
(3)①. 8 ②. 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
(4)①. 豆浆 ②. 盐酸(强酸)③. 深
【分析】(1)图2片段中②④⑥⑧代表R基,其中⑥⑧相同,则说明图2是由3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多肽链 。
(2)若血红蛋白分子中含有574个氨基酸,共四条肽链,则形成血红蛋白共脱去的水分子数为574-4=570个。图中肽链盘曲过程中形成了三个二硫键,若组成图中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m,则该蛋白质的分子质量为m×574-(570×18+3×2)=574m-10266。
(3)图2表示β肽链一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所示的该段肽链中的R基②④⑥⑧中共有2个羧基(分别位于⑥和⑧中、各1个),可推知一条β肽链至少含有的羧基数=肽链数(β肽链)+(β肽链)R基中含有的羧基数=1+2=3个,若两条β肽链完全相同,则一个血红蛋白分子至少含有的羧基数=(血红蛋白含有的)肽链数+(2条β肽链)R基中含有的羧基数=4+2×2=8个。从两图可以得出,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不同。
(4) 由于HbA呈红色,影响实验结果的观察,所以用豆浆为材料验证盐酸能使蛋白质变性;据题意“为验证盐酸能使蛋白质变性”,应该用盐酸处理实验组;盐酸处理过的豆浆,因蛋白质变性,空间结构被破坏,结构舒展,双缩脲试剂更易与暴露出的肽键结合形成紫色络合物,因而实验组颜色更深。
32. 图甲为某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为某动物细胞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的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细胞结构中起支持与保护作用的是______(填序号)。假如图甲为高等动物细胞,不应有的细胞器是______(填序号)。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与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的______有关。
(2)图甲中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______(填名称)。图乙中e所示结构名称为______,其结构的基本支架是______。
(3)若图乙所示细胞为胰岛B细胞,可产生胰岛素,将3H标记的氨基酸注入该细胞,在该细胞的结构中,3H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用箭头和字母表示)。胰岛素分泌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为______。
【答案】(1)①. ⑦ ②. ⑤⑥ ③. 有丝分裂
(2)①. 细胞核 ②. 细胞膜 ③. 磷脂双分子层
(3)①. b→c→d→e ②. 胞吐
【分析】分析图甲:图甲是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结构①高尔基体、②内质网、③线粒体、④线核糖体、⑤叶绿体、⑥液泡、⑦细胞壁。
分析图乙:a为核膜、b为核糖体、c为内质网、d为高尔基体、e为细胞膜。
(1)图甲是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⑦细胞壁起支持与保护作用,假如图甲为高等动物细胞,不应有的结构是⑤叶绿体、⑥液泡、⑦细胞壁,其中细胞器是⑤叶绿体、⑥液泡,这些结构属于植物细胞所特有的。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与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2)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图乙中e为细胞膜,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3)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分泌的过程大致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将3H标记的氨基酸注入该细胞,在该细胞的结构中,3H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核糖体→c内质网→d高尔基体→e细胞膜。胰岛素为大分子物质,分泌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为胞吐。
33. 研究发现,线粒体的外膜含40%的脂类和60%的蛋白质,具有孔蛋白构成的亲水通道,允许相对分子质量为5 kD以下的分子通过,1 kD以下的分子可自由通过。线粒体的内膜含100种以上的多肽,蛋白质和脂质的比例高于3∶1,线粒体内膜通透性很低,仅允许不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子和离子通过内膜时需要特殊的转运系统。物质跨膜运输时所需的能量可由ATP直接提供,也可借助 H+浓度梯度。如图为马铃薯块茎细胞内电子传递链过程中部分物质跨膜转运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线粒体内膜与外膜相比较,蛋白质的种类更多、含量更丰富,请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马铃薯块茎细胞在氧气充足时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
(2)过程②所示膜蛋白为ATP合酶,其在呼吸作用过程中可将电子传递链释放的能量转换为H+浓度梯度差,H+顺浓度梯度通过ATP合酶使ADP+Pi合成ATP,推测马铃薯植株内的ATP合酶应广泛分布于___________等细胞器膜结构上。
(3)丙酮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0 D,由此推测过程③丙酮酸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而过程④丙酮酸的跨膜运输则需要由___________提供能量。
(4)研究发现,有氧呼吸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所携带的电子经电子传递链最终传递给O2。据图分析,O2浓度的降低将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丙酮酸运进线粒体,原因是______。
【答案】(1)线粒体内膜上附着有多种呼吸酶并且有特殊的转运蛋白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3)自由扩散 线粒体内膜两侧的H+浓度梯度 (4)抑制 丙酮酸通过线粒体内膜时需借助膜两侧建立的 H+浓度梯度,而 O2浓度的降低不利于膜两侧 H+浓度梯度的建立
【分析】(1)线粒体内膜凹陷形成嵴,且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功能更复杂,所以与外膜相比较,内膜的蛋白质种类和含量更多;马铃薯块茎细胞在氧气充足时进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三个阶段都会有ATP产生。
(2)ATP合酶在呼吸作用过程中可将电子传递链释放的能量转换为H+浓度梯度差,H+顺浓度梯度通过ATP合酶使ADP+Pi合成ATP,即ATP合酶参与ATP的合成,因此马铃薯细胞内的ATP合酶应广泛分布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产生ATP的场所,即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3)丙酮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0 D,由题干信息“1 kD以下的分子可自由通过”可知,其跨膜运输的方式为自由扩散。由题干信息“物质跨膜运输时所需的能量可由ATP直接提供,也可借助H+浓度梯度”,可推知过程④丙酮酸的跨膜运输需要由线粒体内膜两侧的H+浓度梯度提供能量。
(4)O2浓度的降低将抑制丙酮酸运进线粒体,原因是丙酮酸通过线粒体内膜需借助膜两侧建立的 H+浓度梯度,而 O2浓度的降低不利于膜两侧 H+浓度梯度的建立。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炎症
大肠杆菌
乳酸菌
甲组
利用氧化大豆饲料饲养小鼠,其余条件适宜
+++
+
与乙组相比,甲组小鼠更易患肠道炎
乙组
?
++
++
试管
有氧条件下
呼吸产物
I
上清液+葡萄糖溶液
少量CO2、酒精
Ⅱ
上清液+沉淀物+丙酮酸溶液
?
Ⅲ
上清液+沉淀物+葡萄糖溶液
CO2、H2O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解析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本题共3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