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2024年中考二模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2024年中考二模化学试卷(解析版),共28页。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卷时按要求将第I卷、第Ⅱ卷中的答案填涂在答题纸上。
3.考试结束时将第I卷、第Ⅱ卷、答题纸分别整理,按要求分别上交。
相对原子质量:
第I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物质变化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A. 石油制成布料B. 用盐酸除去铁架台上的铁锈
C. 干冰用于舞台烟雾D. 米饭在人体中消化成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详解】A、石油制成布料,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用盐酸除去铁架台上的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干冰是指固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易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用于舞台烟雾,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米饭在人体中消化成葡萄糖,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常温下,一些物质的近似pH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鸡蛋清的碱性比肥皂水的碱性强
B. 厕所清洁剂不会腐蚀大理石地面
C. 厕所清洁剂与炉具清洁剂能混合使用
D. 胃酸过多的人可适当多食用一些鸡蛋清
【答案】D
【解析】
【详解】A、鸡蛋清的pH比肥皂水的小,则肥皂水的碱性比鸡蛋清的碱性强,故A不符合题意;
B、厕所清洁剂的pH小于7,显酸性,能和大理石地面中的碳酸钙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厕所清洁剂显酸性,炉具清洁剂显碱性,则厕所清洁剂不能与炉具清洁剂能混用,故C不符合题意;
D、鸡蛋清的pH大于7,显弱碱性,胃酸过多的人可适当多食用一些鸡蛋清,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 硒有“长寿元素”“天然解毒剂”等美誉。如图所示,甲是硒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是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相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A. 硒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B. 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C. 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gD. 硒元素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硒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该选项说法合理;
B、硒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C、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而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硒为“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4. “赏诗词之美、寻文化之根、铸民族之魂”。从化学视角对成语、俗语、诗词的解释错误的
A.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体现了我国湿法冶金技术的应用
C. “釜底抽薪”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米灭火
D.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指清香的酒来自于粮食缓慢氧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花气袭人知骤暖,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且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故A解释正确;
B、“曾青得铁则化铜”是硫酸铜与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体现了我国湿法冶金技术的应用,故B解释正确;
C、“釜底抽薪”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C解释错误;
D、“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一句中涉及到酿酒,酒是以大米、高粱等粮食为原料,经过长时间的发酵而来的,整个过程是一个缓慢氧化反应,故D解释正确;
故选:C。
5.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化学课程中的具体化。下列有关知识理解正确的是
A. 化学观念:可以添加合适的催化剂,将水转化成汽油以节约石油资源
B. 科学思维: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故灭火也需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C. 科学探究与实践:向某水样中加入适量肥皂水,振荡,出现大量泡沫,则该水样是软水
D. 科学态度与责任:都是空气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都会形成酸雨,应控制排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A、化学观念: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中含氢、氧元素,汽油中含碳、氢元素,因此不能把水转化成汽油,故错误;
B、科学思维: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只要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错误;
C、科学探究与实践:向某水样中加入适量肥皂水,振荡,出现大量泡沫,则该水样是软水,故正确;
D、科学态度与责任:NO2、SO2、CO都是空气污染物,应控制排放,其中NO2、SO2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酸雨,CO不会形成酸雨。故错误。
故选C
6. 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生石灰、烧碱、浓硫酸都可用作干燥剂
B. 水、氮气、二氧化碳均由分子构成
C. 都属于铵态氮肥
D. 纯金、青铜、不锈钢都属于金属材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可作干燥剂,烧碱和浓硫酸均具有吸水性,均可用作干燥剂,不符合题意;
B、水和二氧化碳均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它们均由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硝酸铵和硫酸铵均含铵根离子,均属于铵态氮肥,尿素含N、P、K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但是不属于铵态氮肥,符合题意;
D、纯金属于纯金属,青铜是铜锡合金,不锈钢是铁碳合金,它们均属于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 实验室按如图步骤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CBDEA
B. 图A中玻璃棒的作用与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一致
C. 用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会造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高
D. 所需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15 g,量取水的体积是85 mL
【答案】B
【解析】
【详解】A、首先计算需要的溶质、溶剂质量,然后取用溶质氯化钠即操作C,之后使用天平精准称量一定质量的溶质即操作B,将称取的溶质倒入烧杯中即操作D,然后使用量筒精准量取溶剂水的体积进行溶解溶质即操作E,最后使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氯化钠溶解即操作A,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CBDEA,不符合题意;
B、图A中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加速氯化钠溶解,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避免待过滤液体洒出漏斗外,符合题意;
C、用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会造成溶剂质量偏小,造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高,不符合题意;
D、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量取水的体积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是研究物质的两个重要维度。下图为碳元素的部分“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点对应的物质可能是
B. b代表的物质可以是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切制玻璃
C. c点对应的物质可用于工业炼铁
D. d代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D
【解析】
【详解】A、a点对应的物质是含-4价碳元素的有机物,CH4为有机物,且其中碳元素化合价为-4价,故a点对应的物质可能是 CH4,故A说法正确;
B、b代表的物质是碳单质,可以是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切制玻璃,故B说法正确;
C、c点对应的物质是含有+2价碳元素的氧化物,即为CO,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工业炼铁,故C说法正确;
D、d代表的物质是含有+4价碳元素的酸,即为H2CO3,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9. 下表中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错误;
B、每个一氧化碳分子中有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每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两者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正确;
C、根据经典酸碱理论,酸溶液中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使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正确;
D、铵态氮肥中有铵根离子,碱性物质中因为呈碱性,溶液中有氢氧根离子,铵根离子能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氨气和水,降低铵态氮肥的肥效,正确。
故选:A。
10. 从海水中制备纯碱和金属镁的流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流程I依次向粗盐水中加入过量溶液、溶液和适量稀盐酸去除杂质
B. 流程Ⅱ先吸氨气是使溶液呈碱性,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C. 上述流程涉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D. 流程Ⅱ中,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小于先结晶析出,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溶质不止一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加入粗盐水中能够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和碳酸盐沉淀,过滤后加入盐酸,除去多量的碳酸钠和生成的氢氧化钠,达到除杂的目的,正确;
B、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性更大,能够使溶液呈碱性,吸收更多二氧化碳,保证产率,正确;
C、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镁电解生成镁和氯气,这两个反应都是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置换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流程中没有涉及置换反应,错误;
D、碳酸氢钠在溶液中先析出,说明剩余溶液是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溶液中至少含有碳酸氢钠和未析出的氯化铵,正确。
故选:C。
11. 某食品保鲜剂以淀粉、二氧化硅为载体,吸附酒精制作而成,保鲜原理是酒精挥发,在食品周围形成一定浓度的气体保护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淀粉属于糖类B. 酒精挥发时分子体积变大
C. 中的化合价为D. 酒精不充分燃烧会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A、淀粉是糖类的一种,淀粉属于糖类,故A正确;
B、酒精挥发时,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不是分子体积变大,故B错误;
C、氧元素显-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价,故C正确;
D、酒精由碳、氢、氧元素组成,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B。
12. 为了测定液化气中丙烷(C3H8)在氧气不足时燃烧产物,将一定量的丙烷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表中a的值为5.6B. 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X可能含有氢元素D. X只含碳元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为4.4 g+12.8 g=17.2 g;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为7.2 g+4.4 g+a g。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且容器为密闭容器可知:7.2 g+4.4 g+a g=17.2 g。则a=5.6,故A 正确;
B、物质X在反应前的质量为零,反应后的质量为5.6 g;应为生成物,故B不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前氢元素的质量即丙烷中氢元素的质量为;反应后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二者相等,所以X中没有氢元素,故C不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前碳元素的质量即丙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反应后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X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3.6 g—1.2 g=2.4 g丙>甲
【答案】D
【解析】
【详解】A、t2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40 g,所以将25 g乙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是:20 g:70 g=2:7,故说法错误;
B、t3 ℃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在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饱和溶液中,含溶剂最多的是丙,故说法错误;
C、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丙溶液转化为M点的丙溶液,温度不变,溶液由饱和变成不饱和,可采用的方法是增加溶剂,故说法错误;
D、t1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升高温度,甲、乙物质不会析出晶体,丙物质会析出晶体,应该按照t3 ℃时的溶解度进行计算,所以t1 ℃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丙>甲,故说法正确。
故选D。
15. 纳米高性能Fe3O4可以实现高效催化分解水,其反应历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历程中只有铁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 过程①中能量转换是化学能转化为太阳能
C.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D. 理论上反应36 g水,可生成32 g氧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反应历程中除了铁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氢元素的化合价也有变化,即水中氢元素+1价变为氢气(单质中元素为0价)中氢元素0价,说法错误;
B、过程①中能量转换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说法错误;
C、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说法错误;
D、总反应化学方程式,该反应可读作:每36份质量的水在Fe3O4催化、光照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则理论上反应36 g水,可生成32 g氧气,说法正确;
故选D。
16. 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胶头滴管中的水滴入生石灰一段时间后,试管内的白磷(白磷的着火点为 40 ℃)开始燃烧,待白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试管中的细沙可防止试管炸裂
B. 胶头滴管中的水和注射器中的水作用不同
C. 若实验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试管中白磷过量
D. 若注射器中的水最终减少了10 mL,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20%
【答案】C
【解析】
【详解】A、白磷燃烧放热,试管中的细沙可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正确。
B、胶头滴管中的水用于和生石灰反应,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可引燃白磷。注射器内的水用于测量反应后试管中减少气体的体积,作用不同。正确。
C、白磷过量是正确操作,保证将氧气完全消耗,不会导致实验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偏低。错误。
D、注射器中的水最终减少了10 mL,说明试管内消耗的气体的体积为10 mL,即氧气是10 mL,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正确。
故选:C。
17. 向一定质量的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一定温度下的滤液(不饱和)和滤渣,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生成。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 滤液中一定有和B. 滤液可能为蓝色溶液
C. 滤渣质量一定小于D. 滤渣中一定有单质铜、单质铁
【答案】B
【解析】
【分析】金属活动性:Mg>Zn>Fe>Cu,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镁、硝酸亚铁、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锌先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待硝酸铜完全反应后,锌与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铁,锌和硫酸镁不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一定温度下的滤液(不饱和)和滤渣,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生成,说明滤渣中一定含铁,则硝酸亚铁和锌发生了反应,则硝酸铜已经完全反应。
【详解】A、由分析可知,硝酸铜已经完全反应,锌和硝酸铜、硝酸亚铁反应生成了硝酸锌,硫酸镁不参与反应,故滤液中一定含硫酸镁、硝酸锌,故滤液中一定含镁离子和锌离子,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硝酸铜已经完全反应,滤液不可能是蓝色溶液,符合题意;
C、锌与硝酸铜反应:,65份质量的锌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固体质量减小,锌与硝酸亚铁反应:,65份质量的锌置换出56份质量的铁,固体质量减小,故滤渣质量一定小于a g,不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锌一定与硝酸铜反应生成了铜,锌一定与硝酸亚铁反应生成了铁,故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铜、单质铁,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 如图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A. ①服用胃舒平[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胃液值的变化
B. ②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
C. ③某温度,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D. ④向硫酸镁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服用胃舒平[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胃液含有盐酸,呈酸性,pH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二模][化学]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2024年中考试题(解析版),共28页。
这是一份45,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45,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