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市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市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阅读理解,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默写
古诗中有各种各样的美。王维《竹里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竹林悠远宁静之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笛声悠扬深远之美;韩愈《晚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草木个性张扬之美;岑参《逢入京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眷恋故园的深情之美。
【答案】①深林人不知 ②明月来相照 ③谁家玉笛暗飞声 ④散入春风满洛城 ⑤草树知春不久归 ⑥百般红紫斗芳菲 ⑦故园东望路漫漫 ⑧双袖龙钟泪不干
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各题
十八岁的时候,祥子便跑到城里来。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可是,不久他就看出来,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做别的苦工,收入是有限的;拉车多着一些变化与机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与地点就会遇到一些多于所希望的报chóu( )。自然,他也晓得这样的机遇不完全出于偶然,而必须人与车都得漂亮精神,有货可卖才能遇到识货的人。想了一想,他相信自己有那个资格:他有力气,年纪正轻;所差的是他还没有跑过,不敢一上手就拉漂亮的车。但这不是不能胜过的困难,有他的身体与力气作基础,他只要试验个十天半月的,就一定能跑得有个样子,然后去赁( )辆新车,说不定很快的就能拉上包车,然后省吃检用的一年二年,即使是三四年,他必能自己打上一辆车,一顶漂亮的车!看着自己的青年的肌肉,他以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根据汉字写拼音
报chóu( ) 赁( )辆新车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____”。
(3)关于这本小说,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这个称呼和他的“三起三落”中的第二起二落有关。
B.祥子在拉车以前是个农民,来到北平时已经二十多岁。
C.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D.祥子为了和虎妞结婚到曹先生家拉包月。
(4)到小说结尾,祥子已经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从一个______的青年变成了______的行尸走肉。
【答案】(1)①酬 ②lìn
(2)①省吃检用 ②省吃俭用
(3)C
(4)①示例:诚实可爱,老实,坚忍,健壮,有梦想等 ②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报酬,bà chu,作为代价而付给的实物或钱
赁,lìn,租用。
(2)本题考查字形。
省吃检用——省吃俭用,意为:形容生活简朴,吃用节俭。
(3)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A.“骆驼祥子”这个称呼和他的“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起第一落有关;
B.祥子来到北平时只有十八岁;
D.祥子是为了躲避虎妞才到曹家拉包月;
故选C。
(4)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被生活捉弄的祥子开始游戏生活, 吃喝嫖赌。为了喝酒,祥子到处骗钱,堕落为“城市垃圾”。最后,靠给人干红白喜事做杂工维持生计。祥子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综合性学习(10分)
3.四中决定开展“天下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根据活动示例,再设计两个有关爱国的活动板块。
示例:爱国诗歌朗诵会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下面是校团委发布的一则关于举办“爰国诗歌朗诵会”的通知,其中有些问题,清你按提示进行修改。
①通知格式有两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
②【甲】处画线句搭配不当,可将“______”改为“______”。
③【乙】处画线句存在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
(3)小文打算参加“爱国诗歌朗诵会”,在准备朗诵作品时,不确定三位爱国诗人“名”与“号”的搭配,请你帮助他将正确选项(只填序号)填入表格。
A、放翁 B、稼轩 C、少陵野老
(4)请写出一句关于爱国精神的诗词。
【答案】(1)①示例:爱国诗词朗诵会 ②爱国名言展示会(爱国书籍交流会)
(2)①正文应该空两格署名和日期调换位置。②意识 ③水平 ④去掉“各位”或者“们”。
(3)B A C
(4)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答案不唯一)
【解析】
(1)考查设计活动的能力。适合中学生的活动通常有主题班会、知识讲座、歌唱比赛、手抄报、黑板报、演讲比赛等,围绕“爱国”的主题,选择两种活动作答即可。
示例一:爱国精神辩论会;
示例二:爱国行动展示会。
(2)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第①小题:考查修改通知格式。通知正文应该空两格。通知落款包括署名和时间,署名在上,时间在下。所以应将“2023年3月13日”和“四中校团委”调换位置。
第②小题:【甲】处画线句搭配不当,不能“提高……意识”,因此可将“提高”改为“培养”或将“意识”改为“水平”;
第③小题:【乙】处画线句“欢迎各位同学们积极报名”中成分赘余,应删去“各位”或者“们”。
(3)考查文化常识。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故①B②A③C。
(4)考查诗词积累。答案不唯一。
示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二、阅读理解(34分)
(一)(12分)
寒夜里的那束灯光
王桂秀
①于小菲走进教室,发现今天的课堂出奇的安静。她放下课本,转身去黑板写这节课的课题,却见黑板上密密麻麻画满了图案: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鱼儿。
②“小飞鱼!”不知谁低低地喊了一句,整个教室就像听到口令似的,响起潮水般的哄笑声。面对这阵阵潮声,于小菲这条小鱼却像被搁浅在沙滩上,呼呼地喘着粗气。
③于小菲是开学初新来的实习老师,高挑,白净,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于小菲打扮入时,性格却温柔得有些绵软,那些调皮的男生早就练就了火眼金睛,几堂课下来,就把年轻的于老师揣摩得透透的。他们就喜欢在课堂上制造出一些小意外,看到年轻的于老师小脸通红,窘迫得长长的睫毛扑闪闪无处安放的样子,就莫名地高兴。
④“小飞鱼”这个绰号无伤大雅,于小菲也早就听同事说了,但她没想到他们竟公然在课堂上大剌剌“展示”。年轻的于小菲很生气,拿着粉笔的手有些抖,她才刚刚走上讲台没几天,还没有从学生身份真正过渡到教师这一角色。此刻,面对一片哄笑声,她不想在学生们面前暴露自己的软弱,可她又拿不出老教师的力度给予他们痛击。于小菲咬住嘴唇,扭头看向窗外,竭力让委屈的眼泪转回眼眶。
⑤孩子们的笑声戛然而止,班长小心翼翼地走上讲台,轻轻地擦起了黑板。于小菲轻声说了句“谢谢”,她没有追究黑板上是谁的“杰作”。这堂课上得很安静,除了于小菲的讲课声,就是孩子们刷刷记笔记的声音。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投进窗口,于小菲感觉自己此时还真像一尾小鱼,一尾急于游出去的小鱼。
⑥早春的天很短,日子似乎还没真正从寒冬里挣脱,放学后不久,天色就迅速暗了下来。风依然很凉,暮色四合的村庄静静的,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于小菲独自行走在回家的路上,年久失修的路坑坑洼洼,她只好放慢单车的速度,在夜色中摸索前行。突然后面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几束灯光胡乱闪过,笑闹声中传来“小飞鱼”的轻呼。
⑦“又是这群孩子。”于小菲心中一紧,不由加快了车速。这时,几束灯光整齐地投到她前行的路上,她快,光束跟着快,她慢,光束也跟着慢。于小菲不动声色,循着灯光暗暗加速。还好前方路口她就要转弯了,要拐进一条更僻静的小路,她下意识地握紧车把,极力睁大眼睛辨识前方的路。
⑧于小菲蹬车的脚突然顿住了,她分明感受到那几束灯光停驻在路口,齐刷刷地照向小路的尽头。桔黄色的光线铺就一条温暖的路,穿透夜的黑暗,驱散夜的寒冷。于小菲鼻子发酸,心里软软的,她没有回头,就在这片暖意中稳稳前行。
⑨第二天,于小菲走进教室,郑重地自我介绍,就像第一次见到同学们一样:“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于小菲,”她停顿了一下,脸色有些红,激动地说,“我想做一条小飞鱼。”孩子们惊奇地看着她,眼里满是惶惑。“我想做一条会飞的鱼!”于小菲兴奋得眼睛亮晶晶的,她大声说:“我要带着你们一起飞!”教室里沉默了片刻,不知谁鼓起了掌,紧接着掌声越来越热烈,又夹杂着“小飞鱼万岁”的欢呼声……
⑩于小菲真正像融入水中的鱼儿一样了,她知道,那晚的灯光才是真正让她飞起来的翅膀。此时,她的双翼满载着孩子们的爱和追随,在暖暖的灯光中,稳稳飞翔。
4.通读全文,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及于小菲的心理变化过程。
5.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小飞鱼!’不知谁低低地喊了一句,整个教室就像听到口令似的,响起潮水般的哄笑声。”(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此句)
(2)“风依然很凉,暮色四合的村庄静静的,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这一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6.文章第③段运用什么记叙方法,有何作用?
7.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此时,她的双翼满载着孩子们的爱和追随,在暖暖的灯光中,稳稳飞翔。
【答案】4.①夜归路上被轻呼“小飞鱼”;②生气、委屈;③激动、兴奋。
5.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哄笑声比作潮水,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哄笑声之大,表现学生活泼、淘气的特征。
②环境描写渲染了村庄夜晚的冷清、僻静,为下文孩子们给老师照明埋下伏笔。
6.插叙,补充交代于小菲实习老师的身份以及温柔易受欺负的性格,为下文写于小菲和学生关系的变化做铺垫。
7.孩子们的温暖和爱,让于小菲更坚定了“成为好老师,带领孩子快乐成长”的梦想。它照应了文章题目,揭示了中心,升华了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及人物情感的梳理。
①结合第⑥段句子“突然后面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几束灯光胡乱闪过,笑闹声中传来‘小飞鱼’的轻呼”,第⑦段句子“这时,几束灯光整齐地投到她前行的路上,她快,光束跟着快,她慢,光束也跟着慢”可知,于小菲夜归路上被学生轻呼“小飞鱼”,并为她照亮前行的路,她很是感动;
②结合第④段句子“年轻的于小菲很生气”“于小菲咬住嘴唇,扭头看向窗外,竭力让委屈的眼泪转回眼眶”可知,学生们课堂上公然叫老师“小飞鱼”,所以于小菲感到生气、委屈;
③结合第⑨段句子“她停顿了一下,脸色有些红,激动地说”“于小菲兴奋得眼睛亮晶晶的,她大声说”可知,于小菲重新介绍自己是“小飞鱼”,表现了她的激动与兴奋。
【5题详解】
(1)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这个句子把“哄笑声”比作“潮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学生的哄笑声很大;同学们根据老师的名字给老师取外号“小飞鱼”,表现了学生的活泼与淘气。
(2)本题考查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暮色四合的村庄静静的”直接描写小菲所处的环境的静,“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通过写犬吠声来侧面表现村庄夜晚的宁静,这也是以声衬静的手法。这个句子是对当时于小菲所处的环境的具体描写,表现了村庄夜晚的冷清,以及于小菲所处地方的僻静。也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所以才会有下文孩子们的照明情节,所以这句话还为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记叙顺序及分析其作用。
第②段写于小菲进课堂上课,学生喊她“小飞鱼”的绰号,让她难堪;第④段写于小菲听到学生喊自己绰号后的生气和委屈。第③段补充交代了于小菲当时的身份(实习老师)与性格(温柔得有些绵软),从记叙的顺序看,在叙事的中间插入对人物的介绍,这是插叙。这里插叙补充交代了于小菲当时的身份(实习老师)与性格(温柔得有些绵软)。正是因为她是实习老师,又性格温柔,所以才会出现学生在课堂上嘲弄她的事,解开了第①段学生在黑板上画鱼并叫她“小飞鱼”的事这个谜底;也正是因为她性格的温柔绵软,容易吸引孩子,才有下文孩子为她照亮前行的路,才有她重新介绍自己,真正和孩子打成一片的情节。因此这插叙也为写于小菲和学生关系的变化做了适当的铺垫。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结尾语句。
那晚的灯光让于小菲解开了心中的的隔阂,真正和孩子们融为一体,“她的双翼满载着孩子们的爱和追随”是说孩子们的关爱与信任,让于小菲坚定了自己的梦想,她决心带领着孩子们,实现自己“我要带着你们一起飞!”的梦想;“暖暖的灯光”既指那晚回家孩子们给于小菲照路的灯光,也指于小菲带领孩子学习的知识;“稳稳飞翔”是指于小菲决定带着孩子们一起努力学习,向着各自的理想与目标奋进。于小菲从听到孩子们喊自己外号时的委屈到自己重新介绍自己时肯定自己是只“小飞鱼”:“我想做一条会飞的鱼!”“我要带着你们一起飞!”,表明于小菲想要成为一个和孩子们一起飞翔、能实现梦想的好老师。这里升华了主题,同时起到篇末点题的作用。“在暖暖的灯光中,稳稳飞翔”又和文章题目“寒夜里的那束灯光”相照应。
(二)(10分)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此文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略有改动)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⑨段“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和“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中的“种子”都是指“杂交水稻的种子”。
B.本文用第二人称表达,有利于作者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用“您”较之于“你”更能表达对母亲的敬重。
C.第⑥段写作者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最后一面,表达作者对陪同行过节一事深感懊悔。
D.第⑩段连用三个反问句,让全文“妈妈我想您了”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强化了“我”因妈妈闻到稻香感到欣慰的心理活动。
9.文章以“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为题,有什么作用?
10.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段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11.文章第⑩段画线句子“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请你发挥想象,把袁隆平还想跟妈妈说的话写出来。
【答案】8.B
9.全文以“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为行文线索;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暗含作者在杂交水稻攻关中取得的成就。(任答两点即可)
10.①小时候的英语启蒙,让我具有超越时代的视野;②对我求学读书的执着和鼓励,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搏击风浪的胆识;③摇篮前讲尼采,教育我有昂扬的生命力、意志力,有坚定的信心。
11.(围绕感激来讲,还可以表达出对母亲的怀念。意对即可。)示例:妈妈,您儿子培育的杂交水稻成功了!您看这滚滚的麦浪,您闻这熟透的麦香,中国人挨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您的儿子风吹日晒、田间地头的实验,没有辜负您的培养教育。百姓五谷丰登,儿子事业有成,母亲您看到了么?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A.“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指“杂交水稻的种子”,“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中的“种子”指“种子”含义为小时候母亲对“我”(作者)的启蒙和教育;
C.根据第⑥段中的“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可知,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亏欠太多而深感懊悔;
D.第⑩段连用三个反问句,让全文“妈妈我想您了”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强化了“我”对妈妈的思念;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题目作用。
联系首段中的“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和末段“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可知,“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贯穿文章首尾,充当了行文的线索。
“妈妈我想您了”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稻子熟了”指的是作者培育的杂交水稻熟了,暗含作者在杂交水稻攻关中取得的成就。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可得:小时候的英语启蒙,让我具有超越时代的视野;
根据“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可得:对我求学读书的执着和鼓励,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搏击风浪的胆识;
根据“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可得:摇篮前讲尼采,教育我有昂扬的生命力、意志力,有坚定的信心。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妈妈,我的研究有了成果了。您看那一片片的稻浪,它们在微风中轻轻起伏着,沉甸甸的稻穗代表着我们终于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我没有辜负您的教育。妈妈,您在遥远的天国,看到这稻田了吗?看到人们脸上的笑容了吗?看到您的儿子了吗?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甲】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乙】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①,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②。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③,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注】①习骑:练习骑马。②当行:在征发之列。③驱驰:策马疾驰。
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愿为市鞍马 市:______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______
(3)赏赐百千强 强:______ (4)长而益精 益:______
1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14.文中画线句“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是【乙】文所表达的主旨。《木兰诗》中与此句表达意思相类似的句子是:
15.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答案】12.(1)买 (2)只 (3)有余 (4)更加
13.(1)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2)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可以做。
1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5.这首诗塑造了木兰的形象,既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生活。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她的形象也深受人们喜爱。(意思对即可)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市,买。
(2)句意: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但,只。
(3)句意: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4)句意: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益,更加。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赴,奔赴。戎机,战场。若,好像。(2)为,做。之,的。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分析能力。“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意思是“男子可做的事女子未必不能做”。据此分析。甲文“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兔两只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的意思表达类似。根据“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等句子分析,两句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木兰虽是女儿身,却不输男儿,聪慧、勇敢、刚毅等特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甲诗中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可知,她勤劳善良。根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可知,她坚毅勇敢。根据“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可知,她关爱亲人。根据“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知,她报效国家。根据“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知,她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家园生活。根据“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可知,她机敏活泼。木兰身上的这些品质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木兰拒绝高官厚禄,回归田园,也寄托了人们对于和平与幸福生活的向往。所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参考例文:
(甲)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君主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夜晚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儿装,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像云一样柔美的头发,额上贴上花黄。出门去见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
雄兔两只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乙)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时值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配好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男子可做的事女子未必不能做,我看到木兰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三、作文(40分)
16.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
请以“这样的人让我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2)不少于600字;(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4)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略同学们:
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广大学生诗歌朗诵的意识,【甲】校团委定于本周五下午3点在学校报告厅举办“爱国诗歌朗诵会”。欢迎各位同学们积极报名。【乙】
2023年3月13日
四中校团委
诗人的“名”
辛弃疾
陆游
杜甫
诗人的“号”
①
②
③
情节
课堂上公然被叫“小飞鱼”
①
重新介绍自己是“小飞鱼”
心理
②
感动、温暖
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题,共4页。
这是一份[语文]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市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阅读理解,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五中学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五中学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五中学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