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教版12.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鄂教版12.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推断与假设,制定计划,开展研究,总结与交流,课外学习与实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课按实际体验→提出问题→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实施教学全过程。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科学发现的角度进行观察,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科学解释。
本课共分三个部分:
1.学生根据经验描述玩跷跷板这一有趣的事情。
在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不同的表述。教材第40页上面三幅图,分别展示了跷跷板的不同玩法。第一幅图中,两位学生的个子一样,体重基本相同,他们离跷跷板中心的距离相等;第二幅展现了“个子差别很大的人在一起玩跷跷板时”的情景,个子大身体重的离跷跷板中心近,个子小身体轻的离跷跷板中心远;第三幅中展示了“一个人和两个人在一起玩跷跷板时”的情景,人多的一边较重,离跷跷板中心近,人少的一边较轻,离跷跷板中心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在上课时玩一玩跷跷板,教材安排这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发现玩跷跷板时学生所处位置的区别,认识到使跷跷板保持平衡的方法,为下面教学的展开进行了铺垫。
2.研究杠杆尺特点,使学生知道像杠杆尺和跷跷板这样的装置叫做杠杆,并且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确平衡的条件。
课文以两个问题引入探究过程,①“和与自己个子差别较大的人玩过跷跷板没有?”②“为什么个子差别很大的人,也能在一起玩跷跷板呢?”教学时,要尽量引导学生提出类似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材第40页下图是实验室杠杆尺的图片。教学时,可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杠杆尺有什么特点?是不是和跷跷板很相似?”。“杠杆”一词,是本课的重要概念,但教材中没有突出写入课文的正文中,而是通过“小鸭”说出来的,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淡化概念教学,强化过程意识,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分寸。
“在杠杆尺的两边怎样挂钩码,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这个问题的解决是这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教材分为四个环节陈述解决过程:(1)根据学生自己玩跷跷板的经验,先推测几种方法;(2)学生实际动手做一做并画出来。为了便于学生记录,教材中出示了6个“空杠杆尺图”,学生每找到一种挂法,就可以在图中用黑方块代表钩码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后面的交流和分析。(教材中有6个“空杠杆尺图”,并不是要求每组学生非要找到6种不可,可按实际情况增减。)(3)“仔细比较这些能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说说它们是怎样使杠杆尺达到平衡的”。此处教材的安排从内容上让学生分析寻找使杠杆尺平衡的条件,在此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相似的挂法,并说出怎样相似。(大概可分为三类:①两边挂有相同数目的钩码,分别挂在两边相同的位置上(即对称平衡);②两边挂有相同数目的钩码,但分别挂在不同的位置上;③两边挂有不同数目的钩码,分别挂在两边不同的位置上。杠杆尺的平衡条件有两种描述方法:①两边钩码个数相同,距离相等;两边钩码个数不同,多的一边距中心的距离短,少的一边距中心的距离长。②两钩码的个数与挂的格数乘积相等时,杠杆尺就平衡。教学时学生只要能达到第一层次的认识程度就可以了。)(4)教材安排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说一说大个子和小个子能在一起玩跷跷板的奥秘,实际上就是对杠杆尺平衡知识的应用,只要是学生通过思考寻找的答案,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
3.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杠杆,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验分析研究杠杆的作用。
教材在这一部分共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杠杆。教材举了“杆秤称重物”、“托盘天平”、“用扁担挑水”、“吊车起重”四个例子,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表述物体平衡的道理,如:“杆秤称物体时,物体离中心点近,秤砣像钩码一样找到离中心点距离适当的位置使杆秤平衡,从而通过视读刻度的方法称出物体的重量;挑水时,重的水桶一边离中心点(人身体)近,轻的水桶离中心点(人身体)远,能保持平衡;托盘天平的两个托盘离中心点一样近,因此天平平衡时两边的重量相等;吊车吊重物时,吊车离中心点近质量大,重物离中心点远质量小,就像杠杆尺平衡时一样。”学生只要表述出大概意思即可,杠杆的支点、用力点、重力点等概念,教材中没有明确出现,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教学需要,相机点拨。
第二个环节教材提出“改变一边的物体离杠杆支点的距离,会出现什么情况”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杠杆的作用展开研究。本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让学生猜测杠杆具有什么作用,全班学生进行交流,然后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教材在第42页下面有2幅图,图中分别出示了实验所用的材料及方法,用词典、直尺、固体胶分别代表重物、撬棍和支撑物,进一步研究杠杆的作用。左边一幅图重物离支撑物远,右边一幅图重物离支撑物近。教材中只用了这两个图提示,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点的掌握上也没有硬性要求,让学生尽可能地去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启发学生想办法改变杠杆的形式,自行研究其所起的作用。教材中安排一只小鸭子说“你还能用别的实验进行研究码?”是指教材在研究的材料这一问题上不想让教师和学生受到限制,还可以通过如:直接在室外用撬棍撬重物等活动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总结,会得出杠杆的作用:①能传递力;②能改变用力方向;③当中心点离重物近而离用力处远时省力,当中心点离重物远而离用力处近时费力。
第三个环节,教材对生活中杠杆的应用进行了举例:①用撬棍拆轮胎;②剪刀;③手钳;④指甲剪;⑤铁锹。引导学生分别说说它们各起到了什么作用。如:剪刀、手钳是支点在中间,离用力处远,离作用物体近,可以省力。同时可在这个环节进行拓展,学生不仅可以举教材上的例子,还可以举生活中的其他例子。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的发言,涂亮智慧星,进行鼓励。
学情分析
跷跷板是校园里学生最为熟悉的活动设施之一,“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是在玩跷跷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对此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是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杠杆的认识比较模糊,通过跷跷板与杠杆的联想,激发学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困难在于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和杠杆的作用。
学习目标
1.知道杠杆尺平衡的条件,理解杠杆的作用,并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设计研究方案,利用简单器材,有步骤地进行关于杠杆作用的研究实验。
3.关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杠杆及其作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杠杆尺的不对称平衡,解决小个子和大个子玩跷跷板的问题。
难点:分析整理实验数据,总结得出杠杆平衡的原理。
评价任务
1.解决小个子和大个子玩跷跷板的问题。
2.认识杠杆的作用,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或图片。
学具准备:平衡尺、钩码、字典、直尺、固体胶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校园里学生玩跷跷板的场景(农村学校可用图片展示)。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让学生实际玩一玩。
2.教师提问:同学们都喜爱玩跷跷板,和与自己个子差别较大的人玩过跷跷板没有?为什么个子差别很大的人,也能在一起玩跷跷板呢?
3.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猜测原因。
二、推断与假设
1.小组讨论:为什么个子差别很大的人,也能在一起玩跷跷板呢?
2.学生观察研究讨论后,汇报小组一致同意的意见。
(在此教师要对观察不够仔细的学生进行引导,对教材40页上的三幅图的区别,每幅图中学生在跷跷板上坐的位置进行提示)。
三、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1.教师出示并介绍本次探究活动的实验器材,并指出像杠杆尺和跷跷板这样的装置叫杠杆。
2.各小组讨论成员分工以及实验步骤,猜测能使杠杆保持平衡的方法。
3.小组用杠杆尺和钩码做平衡实验,收集“能使杠杆尺平衡有多种方法”的事实,想办法让杠杆尺达到平衡,每做完一次平衡,都要记录实验结果。
四、总结与交流
1.学生汇报收集到的实验结果,把大家共同的看法记录在教材第41页,统计全班同学共发现了多少种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
2.指导学生整理各种平衡的方法,并把这些平衡的方法进行比较。
3.找出杠杆尺的平衡规律,把大家讨论的结果记录在教材第41页。
①两边钩码挂得一样多,钩码距离中心点一样长,杠杆尺才能达到平衡。(对称)
②两边钩码的个数不同,多的一边距中心点的距离短,少的一边距中心点的距离长,杠杆尺可以平衡。(不对称)
4.学生将实验结果与推测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运用研究结果,解释大个子和小个子能一起玩跷跷板的奥秘。
五、课外学习与实践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找两副扁担,一副两边篮子里的物品重量一样,另一副两边篮子里的物品重量不同,让学生来挑,用实践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类似小个子和大个子玩跷跷板的现象很多,说说这些现象中,两边物体平衡的道理是什么?(课件展示教材第42页场景)
2.学生汇报后提问:如果杠杆已经平衡,这时改变一边的物体离杠杆支点的距离,会出现什么情况?
二、推断与假设
1.小组讨论: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观察讨论后,把小组一致同意的意见向全班汇报。
2.学生独立思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杠杆有什么样的作用?把自己的推测写下来。
三、制定研究方案,展开实验探究
1.教师组织学生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实验设计,各组讨论实验步骤。实验材料包括词典、直尺、固体胶等。
2.各小组进行杠杆撬动重物的实验,研究其工作原理,记录实验结果。启发学生想办法改变杠杆的形式,自行研究。
3.各小组还可在老师指导下自行设计其他可行的实验,研究材料还可以扩充,如直接在室外用撬棍撬重物等。
四、总结与交流
1.学生总结杠杆的作用,把大家共同的看法记录在教材第43页。
2.学生将实验结果与推测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以获得一些杠杆的基础知识,认识杠杆的作用:①有传递力的作用;②杠杆有改变力的方向的作用;③当支撑物靠近手时费力;④当支撑物靠近重物时省力。)
教学中,不要硬性规定学生一定要得出以上结论,并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说法把结论概括出来并填到方框里。
五、拓展与应用
1.请学生谈一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杠杆,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并出示课件)
2.判断日常生活中的几种杠杆——钉锤、火钳、秤、剪刀是省力还是费力,为什么?
3.利用杠杆设计一个省力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设计意图是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入新课的学习,即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两个平衡尺的研究活动,着重利用好多种图例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杠杆概念。
这节课当中可以看出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亲自动手实验,小组合作学习,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结协作能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3 听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授,小结与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青岛版 (五四制2017)五年级下册29 设计水火箭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视频导入主题,自主探究,表达交流研究成果,总结,拓展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鄂教版四年级下册12.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公开课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提出问题,研究杠杆尺的对称平衡,实践应用,强化认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