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及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及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1-23题,46分)
我国某地中学生研学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于某日进行太阳观测活动,在天文软件的帮助下绘制如下表格。第二天,日落方位较前一天向右移动。完成下面小题。
注:太阳方位数值,0°为正北,90°为正东,180°为正南,270°为正西,其他方位以此类推。太阳高度数值,负值表示太阳在地平面以下
1. 符合该日该地太阳方位角移动速度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2. 关于该日附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B. 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长在变短
C. 观测地冰川融水补给河流较多D. 该地北京时间6时左右太阳在正东
【答案】1. A 2. B
【解析】
【1题详解】
据表格计算可知,从12时到19时同样间隔一小时,太阳方位角度的增加度数分别为81度,11度、6度、5度、6度、5度、4度,太阳方位角度的增加速度在减缓,即太阳方位角移动速度正午左右最快。傍晚最慢,曲线①符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北京时间12时,当地太阳方位为176°,接近180°正南,故该地在东经120°附近,而且此时太阳高度为86°,接近太阳直射,故该地大概位于我国东南地区。我国东南地区没有冰川,C错误。全年没有任何一天能使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A错误。据表可知,该日该地日落西北。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根据材料可知,第二天日落方位较前一天向右移动,由于日落偏西方,面朝偏西方,向右移动则向北移动,说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北移动。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长在变短,B正确。据表可知,太阳位于正西方向,出现在北京时间14时至15时,根据对称法,太阳位于正东方向,应该出现于北京时间9时至10时,而非6时左右,D错误。故选B。
【点睛】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使地球上产生不同的现象。自转引起了地球的昼夜更替、时差和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等。
在对流层的中低层,风的辐合、辐散和水汽输送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子。辐合是水平气流的流速降低或流向变化造成气流聚集而产生的上升运动,辐散是水平气流的流速增加或流向变化造成气流分散而产生的下沉运动。下图为1981~2010年中亚及周边地区中低层平均风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 指出7月影响甲地的主要天气系统是( )
A. 冷锋B. 暖锋C. 高压D. 低压
4. 分析7月影响甲地的主要天气系统对该地天气的影响是( )
A. 高温多雨B. 温和少雨C. 炎热干燥D. 寒冷干燥
5. 与甲地相比,乙地的气候特点是( )
①1月降水较甲地少,7月降水较甲地多②夏凉冬暖,年温差小
③1月降水较甲地多,7月降水较甲地少④夏热冬冷,年温差大
A. ①②B. ①④C. ③②D. ③④
【答案】3. C 4. C 5. B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30°N---40°N之间左右,7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该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正确;依据图中信息,7月存在反气旋,风场顺时针旋转,不是冷锋、暖锋、低压,AB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7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该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在水平方向上以辐散气流为主,水汽扩散,不易集聚;高压控制下,以下沉气流为主,下沉过程中,空气增温,水汽不易凝结,以晴朗天气为主,炎热干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乙地1月份受西风控制,但西风的辐合作用较弱,且没有地形雨,降水较少,甲地1月份降水较多,所以1月份乙地相较甲地降水少;乙地7月份受西风控制,降水较多,甲地7月份降水较少,所以7月份乙地相较甲地降水多,①正确,③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地距离海洋更远,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更小,所以气候的大陆性更强,冬夏温差更大,气温年较差更大,②错误,④正确。故选B。
【点睛】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气温主要受纬度位置、地形等影响;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及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影响。
每年4—10月,南极阿蒙森海沿岸海域达到结冰的天气条件,盛行风驱动海水,导致海岸产生的海冰做离岸运动,使该海域长时间无结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由此形成冰间湖。下图示意阿蒙森海冰间湖范围及9、10月离地2米的多年平均气温(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每年4—10月,阿蒙森海冰间湖上空最可能盛行( )
A. 东北风B. 西南风C. 东南风D. 西北风
7. 仅考虑海一气温差,与9月相比,10月阿蒙森海冰间湖的海冰产生量( )
A. 因海——气温差增大而变多B. 因海一气温差减小而变多
C. 因海——气温差增大而变少D. 因海——气温差减小而变少
【答案】6. C 7. D
【解析】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南极阿蒙森海冰间湖因盛行风驱动海岸线附近的海冰做离岸运动而形成,因此在阿蒙森海冰间湖的形成时期(4-10月份),阿蒙森海冰间湖上空的盛行风应为离岸风,而阿蒙森海冰间湖所在位置为固定冰舌西侧及陆地或冰架北侧,因此其离岸风最有可能是东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阿蒙森海冰间湖的海冰在海岸线附近产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冰的产生需要海水温度下降到冰点之下,而当大气温度低于海水温度时,冷空气会通过增加海水失去的热量进而提高冰间湖的产冰速率,即海一气温差越大,产冰速率更快。由图可知,相比9月份,10月份阿蒙森海冰间湖上空气温回暖,而海水比热容大,水温变化较小,因此可以推测10月份阿蒙森海冰间湖海一气温差减小,进而导致阿蒙森海冰间湖海冰产生速率降低,海冰产生量变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冰间湖指的是极地地区在达到结冰温度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或较长时间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水域。冰间湖主要由于热力因素(气温、暖流等)造成海冰融化或动力因素(风、洋流等)疏散薄冰而形成。
河水在特定条件下会出现分裂,分散成细小支流。卡西基亚雷河(以下简称“卡河”)是奥里诺科河(以下简称“奥河”)上游水流分裂形成的一条汊河,注入内格罗河(见下图),分汊口附近有大量沉积物。自分汊口向下游方向,与奥河相比,卡河河道窄而深,河床纵剖面坡度明显较大。目前该分汊口上游约四分之一的来水流入卡河。完成下面小题。
8. 推测影响卡河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
①岩性②降水③海拔④地形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9. 沉积物在图中集中分布于( )
A. T₁处B. T₂处C. T₃处D. T₄处
10. 若图示区域地质、气候条件保持稳定,则卡河的年径流量将会( )
A. 保持稳定B. 逐渐减少C. 逐渐增加D. 先减后增
【答案】8 D 9. A 10. B
【解析】
【8题详解】
该地属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分汊口处奥河上游来水水量大,流速快,侵蚀搬运能力强,在分汊口处受分水岭地形影响,水流受阻,加之分汊口处岩石较为疏松,易被侵蚀,受阻水流在此处侵蚀河岸,河水泄漏,最终发育河流,①④正确;降水量大,会使河流水量较大,但卡河的形成需要具备特殊的地质条件和位置条件,故不是该河流形成的主要因素,②错误;卡河河谷纵剖面坡度较大,说明卡河与奥河海拔存在一定差异,有利于促进卡河的形成,但与此处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相比,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④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分汊口处奥河上游来水水量大,流速快,携带大量的泥沙,T1处位于河流的凸岸,此处虽为右岸,但考虑到此处靠近赤道,地转偏向力较弱,河流对右岸的侵蚀不明显;同时河流在T1以上处分汊,造成T1水量减少,河流干流搬运能力突然下降,有利于泥沙在T1处沉积,A正确;T3和T4位于分汊以上河段,河流水量变化不大,河流搬运作用没有明显变化,泥沙沉积量不大,CD错误;由于泥沙在受水量减少影响最大的T1处大量沉积,地处T1下游的T2泥沙沉积较少,B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由于沉积物大量分布在北岸的T1附近,而南岸存在分水岭,地下多基岩分布,奥河向南岸侵蚀速度慢,两者共同作用下会使河道逐渐缩窄;河道缩窄后奥河干流流速加快,下蚀加强,使得奥河河道变深;由于奥河变深变窄,注入卡河的径流量会逐渐减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河岸凹入的部分称为凹岸,凸出的部分称为凸岸。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其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图1示意我国某山地植被随海拔的分布格局,图2为该山地不同森林类型不同深度土壤层碳密度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山地最可能是( )
A. 武夷山B. 横断山C. 太行山D. 阿尔泰山
12. 该山地( )
A. 雪线位于海拔3100米B. 针叶林土壤碳密度最高
C. 山麓地带水资源丰富D. 高山草甸分布面积最广
13. 影响该山地土壤层碳密度分布差异的直接因素是( )
A 坡向B. 海拔C. 水热D. 植被
【答案】11. C 12. B 13. D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图1,该山地海拔为3100米,山麓地带分布的植被类型应为阔叶林,但受人类活动影响,被开发成农业用地,但由于降水少,农业用地为旱地,北方地区的太行山符合该垂直带谱分布,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阿尔泰山、横断山的海拔高于3100米,且阿尔泰山位于温带大陆气候区,降水少,山麓地带为荒漠,BD错误;武夷山位于南方地区,降水多,山麓地带的农业用地以水田为主,A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如图,该山地顶部为高山草甸带,没有积雪带分布,A错误;根据图2,灌木林、针叶林、阔叶林中,针叶林土壤碳密度最高,B正确;该地位于北方地区,降水少,山麓地带水资源缺乏,受人类活动影响,土地被开垦为旱地,农业活动需大量用水,使山麓水资源短缺更严重,C错误;只能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出各海拔处的植被类型占比,不能分析出各植被类型的面积,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坡向、海拔、水热等条件会影响到植被生长状况,从而影响碳密度的分布,但不能根据材料分析出三者对该地土壤层碳密度分布产生直接影响,ABC错误;根据材料“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仓库”,由图可知,该地森林植被以灌木林、针叶林、阔叶林为主,不同的森林植被类型其碳密度不同,因此该山地土壤层碳密度分布差异的直接因素是植被,D正确;故选D。
【点睛】山地自然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一致。垂直自然带谱的丰富程度取决于山地的相对海拔高度和纬度位置,纬度越低,相对海拔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高。
区域人口迁移通常经历“单核心”向“多核心”演化的过程。下图为“我国长三角部分时期人口迁移的空间演化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与单核心阶段相比,多核心阶段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 人口迁移的通道较少B. 人口迁移的规模更小
C. 人口仅在小城镇间流动D. 人口迁移的频次更高
15. 在多核心阶段,若次级城市吸引力增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①疏导核心城市的人口压力 ②加剧核心城市的逆城市化
③降低核心城市的行政级别 ④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答案】14. D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由题图可知,与单核心阶段相比,多核心阶段人口迁移的通道较多,A错误;多核心阶段出现次级引力范围,说明在多核心阶段,由于受到次级城市的吸引,人口除了向核心城市迁移外,还向次级城市迁移,与主要向核心城市迁移的单核心阶段相比,多核心阶段迁移的范围、规模更大,B错误;在多核心阶段,人口迁移既存在小城镇向核心城市的迁移,也存在向中心城市的迁移,C错误;在多核心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迁移的规模大、迁移通道较多,使得人口迁移的频次更高,D正确。故选D。
【1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在多核心阶段,若次级城市吸引力增强,使得人口向次级城市迁移,减少了人口向核心城市迁移的数量,这有效疏导了核心城市的人口压力,因此①正确;逆城市化指的是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由题图可知,核心城市主要迁移至次级城市,而非小城镇及农村迁移,故不会加剧核心城市的逆城市化,所以②错误,A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人口的迁移方向的改变不会影响核心城市的行政级别,因此③错误;人口向次级城市迁移的过程中伴随着资金、技术、产业等要素的迁移,有利于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因此④正确,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逆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主要原因是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自然化倾向的追求、大城市工业向外寻找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达。
“开封城,城摞城;地上城一座,地下城几层”,据现代考古勘探,不同于多数古城的频繁迁址,如今的开封城下埋有战国、唐、宋、金、明清时期的五座城池,之间有间歇层堆积较厚,这些如叠罗汉般的城池构成了筑城史上的一大奇观,见证了中原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下图为开封位置(左图)及其古今城墙演变图(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历朝历代的开封城( )
A. 均在黄土高原上B. 核心区位置变化大C. 中轴线位置变化小D. 宋皇城埋藏最深
17. 开封“城摞城”的原因是( )
A. 风沙掩埋B. 黄河冲淤C. 战争破坏D. 农牧交替
18. 如今的开封城( )
A. 城市形态受交通影响大B. 应发展休闲旅游业
C. 城墙的主要功能是防洪D. 宜大规模淤田种稻
【答案】16. C 17. B 18. B
【解析】
【16题详解】
开封位于华北平原,不在黄土高原上,A错误。从古今城墙演变图可以看出,历朝历代开封城核心区位置变化不大,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历朝历代开封城中轴线位置变化小,C正确。开封城下埋有战国、唐、宋、金、明清时期的五座城池,战国城池埋藏最深,D错误。故选C。
【17题详解】
风沙掩埋不会形成如此有规律的“城摞城”现象,A错误。开封地处黄河中下游,黄河多次泛滥,泥沙淤积,将旧城池掩埋,新的城池在旧城池基础上重建,形成了“城摞城”的奇观,B正确。战争破坏可能会导致城池损毁,但不会形成“城摞城”的现象,C错误。农牧交替与“城摞城”现象无关,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图中未体现城市形态受交通影响大,A错误。开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城摞城”奇观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应发展休闲旅游业,B正确。如今城墙的主要功能不是防洪,而是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C错误。开封地处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短缺,不宜大规模淤田种稻,D错误。故选B。
【点睛】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农业农村为依托,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乡村功能,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示范园区。图是湖北省某县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的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该示范园区的创建主要依托于( )
A. 特色农业B. 资源禀赋C. 基础设施D. 生态环境
20. 为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该县应( )
A. 建设现代柑橘示范基地,强化县城产业基础功能B. 完善集镇仓储物流服务,提升集镇加工交易功能
C. 打造柑橘精深加工标杆,加强农村集聚服务能力D. 提高城镇产业融合水平,优化农村三大产业布局
【答案】19. A 20. B
【解析】
【19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示范园是依托特色农产品柑橘生产创建起来的,主要依托于特色农业,A正确,与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由图可知,为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该县应建设现代柑橘示范基地,强化乡村产业基础功能,A错误;应打造柑橘精深加工标杆,需加强县城集聚服务能力,C错误;提高城镇产业融合水平,优化三大产业功能布局,D错误;集镇主要从事农工文旅融合,进行农产品的初加工和商贸流通,所以应完善集镇仓储物流服务,提升集镇加工交易功能,B正确。故选B。
【点睛】农文旅融合是指以农业农村为基础,以乡村文化为纽带,以旅游休闲为形态,将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各自带动、相互融通、共同发展的新业态。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随着东、中线一期工程的建成通水和稳定运行,此项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从根本上优化了我国南北水资源空间配置,有效确保了受水区供水安全。2023年2月18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出口段主隧洞成功实现进洞目标,工程正式进入主体隧洞施工,引江补汉工程以深埋长隧洞为主。下图为我国部分调水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实施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中线引江补汉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①保障北方供水安全
②提高丹江口水库水质
③缓解汉江流域用水压力
④改善沿线地区生态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22. 引江补汉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
A. 占用耕地面积大B. 地质条件复杂C. 移民安置数量多D.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23. 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将增加中线工程北调水量,还将影响的区域是( )
A. 辽河平原B. 成都平原C. 渭河平原D. 汾河谷地
【答案】21. A 22. B 23. C
【解析】
【21题详解】
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引江补汉工程建成后,将连通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两大战略水源地,增加了丹江口水库的水量,可增加南水北调中线调入到华北地区的水量,保障北方供水安全,同时可缓解汉江流域用水压力,①③正确。从长江调水进入丹江口水库并不能提高其水质,②错误;调水工程的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不一定能改善沿线地区的生态,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由材料“引江补汉工程以深埋长隧洞为主”可知,该工程以隧洞输水为主,而经过的地区山地多,地质条件复杂,给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B正确;以隧洞输水为主,占用耕地少,A错误;隧洞输水为主,移民安置数量少,C错误;生态破坏小,D错误;故选B。
【23题详解】
从图中可看出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因为它为引汉济渭实现远期调水规模创造条件,同时向引汉济渭工程及沿线补水,会对渭河平原产生影响,故C正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是向天津和北京调水,辽河平原、成都平原、汾河谷地不是调水经过区域,不受影响,ABD错误,故选C。
【点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极大地缓解中国中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市)的生活、工业增加供水64亿立方米,供给农业用水30亿立方米。工程将极大的改善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市)受水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中国中、北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综合题(24-26题,共54分)
24.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以下四个小题。
马尔维纳斯群岛全境由东福克兰、西福克兰两大主岛和200多座小岛组成。群岛气候寒湿,年平均气温5.6℃,年均降水量625毫米,一年中雨雪天气多达250天。岛上植物低矮、浓密。左图为马尔维纳斯群岛位置图,右侧为该群岛气候资料图。
(1)描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地形特征。
(2)从气候角度简析马尔维纳斯群岛植物低矮的原因。
(3)从地质作用角度分析西福克兰岛海岸线曲折破碎的自然原因
(4)推测该群岛居民主要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1)地形复杂,以低山丘陵为主;岛屿中部高、四周低;海岸线曲折,多海湾。
(2)气候寒湿,热量不足;雨雪天气多,光照不足;地处中纬西风带,大风天气多。
(3)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石破碎;纬度高,气温低,冰川侵蚀作用强;位于西风带,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4)畜牧业。理由:该群岛气候寒湿,光热不足,不适合发展种植业,适合草类生长;该群岛人口稀少,而畜牧业需要劳动力少。
【解析】
【分析】本题马尔维纳斯群岛为背景材料,涉及区域地形特征,影响植被的因素,海岸线曲折破碎的自然原因的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从山峰的高度可以判断海拔不是很高,但是有起伏,所以该群岛以低山丘陵为主,岛屿中部有山,因此中部高、四周低;再从图中的海岸线看海岸线曲折,多海湾。
【小问2详解】
由于这里纬度高,水汽充足,因此热量不足,气候寒湿;再加上雨雪天气众多,光照不足;地处中纬西风带,多大风天气,所以福克兰群岛植物一般都比较低矮。
【小问3详解】
由于这里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岩石破碎;又因为纬度较高,气温低,冰川侵蚀作用强;位于盛行西风带,风高浪急,海水侵蚀作用强,所以西福克兰岛海岸线曲折破碎。
【小问4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地的纬度高,气候寒湿,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但气温和降水适中,适合草类生长,且岛屿面积大,且岛屿人口少,适宜发展需要劳动力少的畜牧业。因此主要的农业活动是畜牧业。
2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位于多个构造单元及多条深断裂的交汇处,周边高山环绕。形成初期,青海湖与黄河水系相通,是一个淡水湖,构造运动使原来流向黄河的河流堵塞,形成倒淌河,湖水性质也逐渐发生变化。后期因气候变化,青海湖湖面发生升降,在不同位置形成多条成排滩坝,且分布面积大(滩坝是滨浅湖区湖滩和坝的总称,受沿岸流和波浪作用在沿岸湖滩长期堆积而成)。下左图示意青海湖滩坝的分布,下右图为“近1.8万年以来青海湖湖平面升降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结合青海湖的形成和变化,简要还原青海湖湖水性质演化的过程。
(2)请从滩坝的走向、砂砾磨圆度和分选性等角度,说明多条滩坝的特点。
(3)在多条滩坝的形成过程中,分析青海湖湖岸线的变迁。
【答案】(1)初期由于强烈地壳运动,断裂下陷形成洼地(湖盆),周边地表径流汇入,积水成湖;且湖水通过东(南)部河流外泄,以淡水为主;后因东部隆起抬升,外泄通道堵塞(形成倒淌河),青海湖演变成内流湖,(蒸发和径流汇入)导致盐分不断累积,湖水盐度上升,逐渐由淡变咸。
(2)滩坝受沿岸流和波浪作用影响,其整体走向多与湖岸线平行;不同时期的沿岸流和波浪的强度不一,携带和沉积的物质粒径存在差别,砂砾分选性较差;滩坝经流水搬运沉积而成,搬运过程中砂砾被不断磨圆,磨圆度较高;
(3)在相对稳定的沿岸流和波浪影响下,砂砾稳定沉积而成单一滩坝,此时湖岸线也相对稳定;而多条滩坝的形成,说明湖岸线不稳定,时进时退;现今湖平面低于历史时期,说明青海湖面积在缩小,故湖岸线向湖泊方向退缩。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青海湖为背景材料,涉及湖水盐度变化、滩坝的特点、湖岸线的变迁规律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初期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断陷盆地,地势低洼导致周边地表径流汇入,积水成湖;且湖水通过东(南)部河流外泄,湖泊水能得到不断更新,以淡水为主;后因东部隆起抬升,外泄通道堵塞,导致湖水无法外泄,青海湖演变成内流湖,经年累月湖水蒸发,且入湖河流的盐分无法排泄,导致盐分不断累积,湖水盐度上升,逐渐由淡变咸。
【小问2详解】
如图所示,滩坝受沿岸流和波浪作用影响,大致走向多与湖岸线平行;由于不同时期的沿岸流和波浪的强度不一,携带和沉积的物质粒径存在差别,砂砾分选性较差,沿岸流和波浪较强时,沉积物颗粒较大,沿岸流和波浪较弱时,沉积物颗粒较小;滩坝经流水搬运沉积而成,搬运过程中砂砾被不断磨蚀,因此,滩坝的磨圆度较高。
【小问3详解】
滩坝是湖泊流和波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在相对稳定的沿岸流和波浪影响下,砂砾稳定沉积而成单一滩坝,此时湖岸线也相对稳定;而多条滩坝的形成,说明湖岸线形成时期不稳定,时进时退;现今湖平面低于历史时期,说明青海湖面积在缩小,故湖岸线向湖心倒退。
2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船舶工业是船舶制造、组装以及修理总称,属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船舶生产基地,形成以上海市为中心、江苏省和浙江省为两翼的格局。江苏省拥有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批船舶修造厂,是造船业第一大省,其产能主要集中在沿江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船舶工业集聚区。2022年,为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江苏南通、泰州、扬州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世界级先进船舶装备产业集群。下图示意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主要集聚区。
(1)描述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的空间集聚特点。
(2)分别说明江苏省相比于上海市、浙江省发展船舶工业的优势。
(3)论述南通、泰州、扬州船舶工业集群式发展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意义。
【答案】(1)东多西少;沿长江下游沿岸集聚;沿沪苏浙沿海集聚。
(2)相比于上海市,江苏省人口多,劳动力数量较多、价格较低;岸线资源更丰富,可利用土地空间更大。相比于浙江省,江苏省紧邻长江干流,河岸线资源更丰富;造船、修船历史悠久,产业基础更好。
(3)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品牌知名度,拓展国内外市场;有利于加强协作,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船舶业错位发展:有利于集中力量技术攻坚,提高创新能力;有利于稳定产业链,提升抗风险能力。
【解析】
【分析】本题以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集聚的意义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可知,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的空间集聚特点主要表现为东多西少,以沿江沿海地带为主,形成多个船舶工业集聚区;集聚区之间联系紧密,形成产业协作体系;上海市为中心,江苏省和浙江省为两翼,形成区域产业分工格局,这是因为长江下游地区交通便利,水运条件优越,有利于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该地区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也是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小问2详解】
江苏省相比上海市和浙江省,在发展船舶工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首先,江苏省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相对较低,为船舶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支持;其次,江苏省的岸线资源更加丰富,尤其是长江沿岸的河岸线资源,为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江苏省拥有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批船舶修造厂,历史悠久,技术积淀深厚,为船舶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备更强的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相比之下,上海市虽然科技实力雄厚,但劳动力成本较高,土地空间有限,不利于船舶工业的发展;而浙江省的河岸线资源相对较少,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江苏省在船舶工业的发展上更具优势。
【小问3详解】
集群式发展使得企业在地理上集中,能够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资源和中间产品等,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多个城市共同打造产业集群,能够形成区域品牌效应,提高整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更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 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避免了恶性竞争,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整合三地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推动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增强产业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当面临市场波动或外部冲击时,能够更好地应对和恢复。北京时间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太阳方位
176°
257°
268°
274°
279°
285°
290°
294°
太阳高度
86°
76°
63°
49°
36°
23°
10°
-3.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