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鄂教版六年级下册10.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列举地球上的物质变化现象。
在这一部分的活动里,教材指导同学以以往认识经验为基础,回顾在以往学习活动中学过的物质变化现象,并将这些变化列举出来,同时阐明这些变化之所以称之为物质变化的根据。
我们知道,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物质又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从地球上众多物质变化的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物质变化现象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这是我们常说的物理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也就是所谓的化学变化。像我们小学阶段学习过的糖溶解于水物体属于物理变化,小苏打与醋混合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如果我们仅仅是来关注这其中的形态变化这一类,我们就会发现这里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1.老化:橡胶的老化是因为橡胶长时间受到周围环境条件如空气、光、热的作用,化学结构受到破坏,物理性能变坏,机械性能降低,变为硬脆或粘软,不再适合使用。
2.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崩解作用。指岩石在风化过程发生物理状态的变化。主要受昼夜之间和寒暖季节的温度变化,使岩石交替膨胀,表层形成裂缝而破碎,不同矿物颗粒不断差别涨缩而使之松散。岩石缝隙、孔隙中的水,反复冻结,融化及岩石中盐类的结晶,使岩石崩解,以及当岩石露出地表,压力解除,产生差别膨胀而破裂。卵石就是岩石经过风化、水流冲击和摩擦所形成的。
3.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球各种水体水分间的循环交换。在太阳的辐射下,地球表面的海洋、江河、湖泊以及树木、土壤内部的水分被蒸发了,使得空气中的水气达到饱和时就以多种形式降落下来。降水有些被大地、森林植被吸收,有些进入江河湖海,太阳辐射继续,上述循环周而复始。
4.热气与沙漠干燥:热气流从沙漠上空掠过,会加剧土地中水分的蒸发,使沙漠地区变得更加干燥,从而使土地中的水分丧失,并使其沙漠化。
当然,地球上物质的物理变化不止这些,地球上物质的变化也不仅仅局限于物理变化。但是,我们这节课所关注的与太阳有联系的物质变化都是物理变化,而这些物理变化又集中突出反映在地球上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岩石风化、水的循环,以及空气流动。
第二部分:认识地球物质变化与太阳的关系。
在第一部分活动列举出众多地球物质变化现象的基础上,这一部分指导学生找出那些与太阳有关系的物质变化现象,并且归纳这类物质变化现象与太阳的联系是什么。
如果仔细辨析众多现象我们不难找出与太阳有关系的现象主要有三个:岩石风化、水的循环,风的形成。
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现破碎、疏松及矿物成分次生变化的现象称之为岩石风化。岩石风化分两个方面:一个是物理风化,另一个是化学风化。其中物理风化是由物理作用引起的矿物岩石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又叫机械崩解作用。其影响因素包括温度变化、水分冻结、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风化的结果使大岩石变成碎块,增大接触面,更利于化学风化进行。
水循环一般包括降水、径流、蒸发三个阶段。水的循环按其循环过程的不同,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从海洋蒸发上升的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遇冷凝聚而以降水的方式落到地面。降落的水一部蒸发,重新回到空中,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江河,流归海洋。这种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迁移与交换现象称为大循环。从海洋表面蒸发变成的水汽,上升到空中,遇冷凝聚后又降落到海洋上,或者从陆地上蒸发变成的水汽,上升到空中,遇冷凝聚后又降落到陆地上,这种海洋内部或陆地内部的水的迁移与交换现象称为小循环。水的大循环与小循环实际小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是互相联系的,小循环往往包含在大循环内部。水的循环的总的趋势是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而陆地又将一部分径流流回至大海。在水的循环过程中,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通过蒸发、降水、下渗也进行着水的交换。这里十分重要的一点需要我们认识到,水循环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蒸发就是与太阳照射后产生的温度变化形成的。
一年四季,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和风打交道,有和煦的春风,也有刺骨的寒风。如果给风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可以这样说: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就叫做风。风是由于空气受热或受冷而导致的,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产生移动的结果。我们知道,太阳照射着地表的不同区域,空气受阳光的照射后,就造成了有的地方空气热,有的地方空气冷。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会比那些没受热的空气轻,容易向高处飞扬,就上升到了周围的冷空气之上;而冷空气比较重,会向较轻空气的地方流动,于是空气就发生了流动现象,这样就产生了风。
不难发现,上述三种物质变化现象与太阳的联系在于,太阳照射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这种改变不仅包括太阳的热使岩石经历热胀冷缩最终风化,也包括液态水受热变为气态水,还包括空气受热体积膨胀上升形成空气对流。
在这一部分的教材中,第34页上面以一幅卡通人物对话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与太阳有关系的物质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利用对话明确提出了两个,一是水蒸发,二是岩石风化,对话中的省略号是希望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因此没有再进行过多的展示。教材第35页上面留出了三个方框,是让学生归纳太阳与地球上众多物质变化现象的联系后,进行表达之用的。
第三部分:认识由太阳热量引发的物质变化现象的重要性。
这一部分教材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太阳,现有的各种自然现象会有怎样的变化?显然这一活动的设计目的不仅仅在于巩固同学对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之间的关系,还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由太阳热量引发的物质变化现象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在探究完太阳与地球上生命活动的密切联系后,本课将学生的视线转移到地球上其他物质变化与太阳的联系上来,借助上节课的认识成果,通过探究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更为丰富化,从而为后一步探索和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奠定认识上的基础。从这一点上看,本课与第9课太阳与动植物、第11课太阳与人类共同构建起本单元相对独立的一个整体,即人类生活的地球圈层与太阳系这个宇宙圈层核心——太阳的关系。最终为建立起太阳与生命、太阳与物质、太阳与人类之间密切联系的立体认识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2.会运用查阅相关资料和考察的方法,了解地球的物质有哪些变化的现象。
3.在查阅、搜集、考察等活动中,意识到太阳与地球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4.能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5.在了解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活动中,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6.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
7.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认识太阳与地球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评价任务
1.回顾学过的物质变化现象。
2.了解太阳与地球上众多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准备
1.水三态变化、岩石风化和风的形成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2.岩石风化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列举地球上的物质变化现象
1.谈话: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了地球上的生命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球上其他物质的变化与太阳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物质变化的现象?你所想到的这个现象有什么根据说它是物质变化现象?
3.学生汇报,并阐明其依据,教师将那些有依据的现象简要板书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观察思考黑板上列举的各种物质变化现象,提出给这些现象制定分类标准的要求。
5.学生分组讨论分类标准后汇报。
6.教师引导大家选择按照是否产生新的物质这一标准分类,并阐述分类结果。
7.提问:按照是否产生新的物质给这些现象分类,那些没有产生新物质的现象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8.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从这些现象都是形态发生了改变这个角度进行总结。
二、认识地球物质变化与太阳的关系
1.提问:这些形态发生变化的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后,教师组织同学在班级内展开交流活动,通过同学的阐述解释,让大家都明白这些物质变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3.谈话:我们已经弄清这些现象分别是怎样产生的,其中有哪些现象与太阳有关系呢?如果这个现象与太阳有关系,是什么关系呢?
4.学生自由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大家进行评价,最终将这些观点落脚到关注水的蒸发、岩石的风化和风的形成。
5.指导学生归纳太阳与这些现象的联系,并指导大家把这种联系填写在教材第35页的方框里。
6.教师简要讲述水的蒸发、岩石的风化和风的形成,并小结地球物质变化与太阳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一、认识由太阳热量引发的物质变化现象的重要性
1.提问:如果没有太阳,现有的各种自然现象会有怎样的变化?
2.学生汇报各自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以完善和统一认识。
3.教师从水的蒸发、岩石的风化和风的形成三类自然现象在失去了太阳热量之后的浅层次变化进行小结后,引导学生以一种物质变化现象为例,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推测,即进行三层或三层以上关系的推测,推测这些现象没有太阳最终的变化是怎样的。
4.学生推测,并将推测表达记录在教材第35页下面的空白处。
5.在学生自行推测记录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大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以统一认识。
6.教师小结,将观点落脚到让学生认识到,由太阳热量引发的物质变化现象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进行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1.聚焦现象,引发思考。
①演示:老师手里拿出两块大理石,一块高温烧过,一块没烧过。推荐一位班级中力气最大的学生上讲台,把没烧过的给学生。学生使劲捏之后,没任何反应,教师捏自己手中的大理石,很轻松的把大理石捏碎。
②提问:是不是老师是大力士?学生猜疑岩石里面有文章,必定提出要求交换大理石。
③演示:交换岩石重新实验,结果现象相反。
④谈话:虽然都是大理石,但是岩石结实的情况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大理石变得如此松软了呢?
2.探究奥秘,寻求证据。
①谈话:联系你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想一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原因使大理石变得松软了?
②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阐述自己的假设——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
③提问:如要想知道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能否使岩石改变模样,同学们想怎样研究?
④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⑤视学校教学条件,教师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按照点燃酒精喷灯——坩埚钳夹住大理石(原先没有处理过的那块)在酒精喷灯上加热1分钟——放到水里冷却的步骤,重复两到三次。
⑥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
3.反思结果,理清认识。
①提问:这一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②学生汇报各自想法,引导学生认识到,酒精灯的热量相当于太阳的热量,加热的岩石相当于自然界中受到风化的岩石,没有加热的岩石相当于自然界失去太阳热量影响的岩石。
③教师总结:自然界的岩石也会在太阳热量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但是时间是比较慢的,我们把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做岩石的风化。岩石的风化是发生地形缓慢变化的第一步,它为坚硬的岩石最终形成生长植物的土壤提供了重要保证。当然,如果失去了太阳,也就没有这样的变化,地球也将保持岩石地表的风貌。
教学反思
在第一部分汇报物质变化现象的活动里,学生每列举出的一个现象都要求他们说出所列举现象之所以属于物质变化现象的根据,也就是要让学生阐明“变化”究竟在哪?究竟是形态发生了改变,还是产生了新的物质。让同学列举现象固然重要,但阐述根据更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大家认识某一现象是否属于物质变化现象,还有助于大家在下一环节中认识哪些现象是与太阳有关联的物质变化现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重新认识事物及其变化。通过前面的了解我们不难引导学生做出下面的推测:
1.没有太阳就没有热量,没有热量就没有自然界水的蒸发,没有水的蒸发就没有水的循环,没有水的循环就没有降水的发生……
2.没有太阳就没有热量,没有热量岩石就不会发生热胀冷缩的风化作用,没有岩石的物理风化就很难进行岩石的化学风化,没有岩石的化学风化就很难转化为生长植物的土壤……
3.没有太阳就没有热量,没有热量空气就不会受热膨胀,空气不受热膨胀就不会比周围的空气轻,各个地方的空气都一样重空气就不会流动,空气不流动就不会形成风……
为了丰富本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推测引导学生做实例研究,采用对比实验改变对比条件的方法,验证推测的正确性。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8.太阳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鄂教版六年级下册<a href="/kx/tb_c9580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8.太阳教案及反思</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太阳的信息,观察太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鄂教版1.化石教案: 这是一份科学鄂教版<a href="/kx/tb_c9580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化石教案</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理解化石的概念及作用,了解化石的一般成因,交流关于化石的信息,推想鱼化石形成的原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3 听觉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3 听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授,小结与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