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电解池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6328958/0-173069708885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2电解池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6328958/0-173069708890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人教版 (2019)第二节 电解池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二节 电解池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引入,学习任务1,学习任务2,学习任务3,学习任务4,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化学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电解原理
教科书
书 名: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目标
1.从宏观角度认识电解池模型,通过电解实验,描述电解实验现象,初步建立电解池的概念。
2.微观角度分析本质原因,从溶液中微粒的行为、电极反应、能量变化对电解原理进行分析。
3.通过了解元素发现史,认识电解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贡献。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电解原理。
教学难点:
电解原理。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最近一些商家在向消费者推销净水设备时,利用一个所谓水质电解器的设备,对自来水进行所谓的检测。检测以后自来水都会变得又黑又脏,这让不少消费者觉得自己家的自来水问题真大,到底是不是有问题?我们来看看今天的真相报告。上图就是水质电解器,水质电解器真的可以检测水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电解原理,来揭秘事件背后的真相。
【学习任务1】认识电解和电解池
提问:同学们,氯化钠生成钠和氯气,这个反应是否属于自发的反应呢?以氯化钠为原料制备金属钠,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在原电池的课时中我们已经学过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为原电池,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若以氯化钠为原料,制备金属钠,这是一个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需要靠外界的力量,即外加直流电源来电解熔融的氯化钠为金属钠。
教师介绍:这是一张电解熔融氯化钠的示意图。在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到,需要外加电源来电解氯化钠生成钠和氯气。我们将这种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电解池,将该装置简化后,可以得到这样的一张电解池的示意图。
提问:该电化学装置当中,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学生:首先我们要找到电源的正负极,电子从负极流出流入正极,在电化学上规定得电子的电极为阴极,所以右侧电极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失电子的电极为阳极,所以左侧电极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不入水离子不上岸。
提问:在该电化学装置当中,如何实现闭合电路呢?
这时我们需要认识离子的移动方向,这时钠离子向应急移动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钠单质,而氯离子则向阳极移动,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阴阳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定向移动,构成了闭合电路。
教师介绍:我们将这种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电解,电解是实现物质和能量转化,是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种方式。
【学习任务2】探秘放电顺序
如果我们在这里将熔融电解质更换为盐的水溶液,溶液中的微粒是否会发生变化,放电顺序又是如何?我们以石墨棒为电极电解氯化铜溶液,下面我们来观看实验视频----氯化铜溶液的电解实验。
学生:观看以石墨为电极电解氯化铜溶液的视频。
问题1:阴阳及产物分别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学生:阳极产物为铜单质,阳极产物是氯气;因为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阴极,即石墨棒上覆盖了一层红色的金属,故而阴极产物为铜;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阳极石墨棒上有气泡的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说明该气体是氯气
问题2:氯化铜溶液中有哪些离子?通电前后这些离子如何运动?分析判断并书写电极反应。
学生:在该溶液中有氯化铜电离出来的铜离子和氯离子,还有水电离出来的少量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通电前这些离子在溶液中做自由运动,通电后自由运动的离子改为定向移动,根据现象可以得知溶液中的阳离子往阴极移动,而阴离子往阳极移动,分别生成了铜和氯气。阴极:Cu2+ + 2e-=== Cu
阳极:2Cl- -2e ===Cl2 ↑
问题3:依据电极产物,推测离子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顺序?
学生:在阴极上有Cu2+、H+, Cu2+先放电,说明Cu2+的氧化性要强于、H+;阴极有Cl-和OH-,Cl-放电,说明Cl-的还原性强于OH-。
教师介绍: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入硫酸钠溶液来加快电解水的速率,产物为氢气和氧气。
问题4: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实验事实,你知道放电顺序是什么吗?请判断并书写电极反应。
学生:在阴极周围有阳离子H+和Na+,H+ 先放电,说明H+的放电顺序要强于Na+,即氧化性要更强,在阳极周围有OH-和SO42-,说明OH-的还原性要强于SO42-。在这里我们发现水电离出来的H+放电顺序要强于活泼金属所形成的钠钾离子,水电离产生的OH-失电子能力要强于非还原性的含氧酸根离子
在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结束后,将镀有铜的石墨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另一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接通电源后能观察阳极上石墨棒表面的红色金属溶解,阴极石墨棒上有红色固体析出。
问题5:请根据上述现象,阳极反应是什么?写出阳电极反应并判断阳极的放电顺序。
学生:阳极表面的金属铜溶解,说明铜单质是电子变成了铜离子。
教师:在这里铜单质的放电顺序竟然比阳极周围的氯离子氢氧根离子要强。这里有怎样的规律呢?这是因为在阳极的放电顺序当中,如果它是金属电极,非惰性电极则要优先放电。判断阳极的放电顺序,第一步应先关注的是它的阳极材料,如果阳极材料为活性电极,即活泼性强,如铁铜银之类的金属,即电极自身放电;如果是惰性电极,如碳铂金,这些电极本身不反应只是导电。那么放电的则是溶液中的阴离子。
教师小结:阴阳极上的放电顺序有怎样的规律?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在阴极放电顺序主要取决于阳离子的得电子能力。这与金属活动性顺序刚好相反,金属越活泼,对应离子的电子能力就越弱。其次,氧化性的强弱跟离子浓度有一定的关联。再者铝、镁、钠、钙、钾、等离子,它们的放电顺序均要小于水中的氢离子,所以我们在制备金属钠等单质时,需要在无水熔融条件下去实现。而在阳极放电顺序就要优先考虑电极材料和阴离子的失电子能力。若电极材料本身为活性电极,即除碳、铂金等材质,则放电是金属电极本身,如果电极是惰性电极,即为碳、铂金等,则溶液中的阴离子按照失电子能力强弱进行放电。
【学习任务3】构建电解池的思维模型
请同学们结合之前自己所学的内容,绘制电解池工作原理的示意图。示意图的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标注电解池的组成。
2.标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发生的区域。
3.标明电子的运动方向和阴离子、阳离子的迁移方向。
学生:构成电解池的要素中包含:外接的直流电源,阴极、阳极和含有阴阳离子的电解质溶液;在这里电解质溶液可以是电解质的水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闭合以后,电子从负极流出流入阴极,溶液中的阴离子与电子流向一致,流向阳极,而阳离子流向阴极,电子从阳极流出,流回电源的正极构成了闭合电路。
阴极上发生的是一个得电子的还原反应,阳极上发生的是一个失电子的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会因为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我们需要关注阴阳极上的放电顺序问题,该装置实现了电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学习任务4】揭秘水质电解器
教师介绍:商家在向市民推销净水器时,利用所谓的水质电解器进行电解检测,发现实验用的自来水又黑又脏,真的如此吗?水质电解器真的可以检测水质的好坏吗?检测人员将电解器插入蒸馏水和自来水中,30秒后蒸馏水无明显变化,自来水略有黄色,再经过15分钟发现不论是自来水还是蒸馏水,两个烧杯中均出现了絮状的绿色的沉淀。
水质电解器插入自来水或蒸馏水中,就是两组电池,单独的一组电解池也可以工作。我们将其化简只用其中的一组电解池结合图形,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6:深绿色的絮状物质是什么?
学生:絮状物是氢氧化亚铁。
问题7:絮状物产生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我们发现阳极材料是铁作为活性电极,铁优先失电子,变成了亚铁离子;在阴极,水中的氢离子的电子变成氢气,同时生成氢氧根离子,所以亚铁离子和氢氧根结合变成氢氧化亚铁,出现了绿色的絮状沉淀。
学生:所以这款水质电解器电解水的现象,并不能说明水中含有杂质,纯净水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课堂总结】我们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探究了电解原理,包括电极判断,电子移动方向,离子迁移方向,放电顺序等;阴阳极上的放电顺序需要结合具体的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离子浓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希望同学们结合电解池的特点和形成条件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课后作业:配套作业+实践性作业。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回顾,思考与练习,思考与交流,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二节 电解池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引入,学习任务1,学习任务2,学习任务3,学习任务4,我们的收获,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二节 电解池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