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完卷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1-10题每题2分,11-15题每题4分。共40分)
1. 研究发现,某些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阿利氏规律。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过小时,种群数量更易保持“J”形增长
B. 种群密度过小时,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小
C. 种群密度过大时,种内竞争加剧会导致死亡率下降
D. 最适种群密度时,种群的增长率大于种群密度过小时
【答案】D
【分析】出现阿利氏规律的现象,种群密度过小时,可能是因为性别比例不均衡,遗传多样性降低导致疾病出现抑制现象;而种群密度过高时,可能是因为因资源和空间有限而出现种内斗争加剧的现象导致种群增长率受到抑制。
【详解】A、种群密度过小时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种群数量更不易保持“J”形增长,A错误;
B、种群密度过小时,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更大,B错误;
C、种群密度过大时,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会导致死亡率上升,C错误;
D、最适种群密度时,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抑制,种群的增长率大于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时,D正确。
故选D。
2. 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某同学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然后吸取摇匀的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下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块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有一个计数室
B. 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16个中方格
C. 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导致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小
D. 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计数
【答案】D
【详解】A.一块血细胞计数板的中央平台上有多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又有多个中格和小格,A错误;
B. 一种是计数区分为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计数区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该计数板的一个中方格中有16个小方格,所以该计数板的计数室中有25个中方格,B错误;
C. 未进行染色处理就直接进行计数,会将死细胞和活细胞均计数在内,导致计数结果高于实际值,C错误;
D. 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计数,D正确。
故选D。
3. 生态位能够体现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态位分化会导致群落中物种丰富度降低
B. 生态位的形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 不同物种的食物和栖息空间可能部分相同,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
D. 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如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等
【答案】A
【分析】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研究内容:①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②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3)特点: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4)原因: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5)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详解】A、生态位分化能使不同的物种利用不同的资源,从而减少或排除竞争,有利于增加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A错误;
B、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是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不同物种的食物和栖息空间可能部分相同,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但是生态位重叠程度加剧会导致竞争加剧,不利于环境资源的利用,C正确;
D、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正确。
故选A。
4. 人为砍伐树木可形成林中空地即林窗,林窗面积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利用样方法可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B. 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呈正相关
C. 林窗形成初期有大量喜光植物进入及扩张
D. 林窗面积越大其透光性越强,土壤动物丰富度越大
【答案】C
【分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其中计数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有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A、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动物的平均密度(柱状图)和类群数(折线图)不是呈正相关,B错误;
C、林窗形成初期,光照条件优良,有大量喜光植物进入及扩张,C正确;
D、据图可知,在900-1600范围内,随着林窗面积增大,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减小,因此并不是林窗面积越大其透光性越强,土壤动物丰富度越大,D错误。
故选C。
5. 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昆虫,等等。若要对某未知土壤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描述正确的是( )
A. 不可用目测估计法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B. 吸虫器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大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 可利用土壤小动物的趋光、避高温等特性对土壤中的动物进行收集
D.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答案】D
【分析】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详解】A、目测估计法是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A错误;
B、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无法用镊子取出,因此通常用吸虫器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错误;
C、可利用土壤小动物的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用诱虫器对土壤中的动物进行收集,C错误;
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通常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正确。
故选D。
6. 如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下列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图中甲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B. 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利用同时进行的
C. 该图不够完善,缺少甲中因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D. 乙比甲的能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甲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未全部传的下去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甲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含有的能量;乙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所含能量减去因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之后的剩余的能量,该部分的能量最终将有两个去向:一是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二是被次级消费者摄入而流向第三营养级。
【详解】A、由于该图表示的是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且摄入的能量=同化的能量+粪便的能量(流向分解者),所以甲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A正确;
B、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利用而进行的,B正确;
C、甲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该图不够完善,因为没有标出甲中因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C正确;
D、乙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甲(同化的能量)减去因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之后的剩余的能量,由于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能量,故乙比甲的能量少,D错误。
故选D。
7. 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和微生物培养技术中的操作,错误的是( )
A. 制作果酒时,挑选新鲜葡萄,去除枝梗后用清水反复冲洗再榨汁
B. 平板划线时,每次划线前后都需将接种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C. 制作泡菜时,加入蔬菜后注入煮沸冷却的盐水,使盐水没过全部菜料
D. 为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设置接种普通培养基作对照
【答案】A
【分析】1、制作泡菜所用的菌种是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只有在无氧环境中才会进行乳酸发酵, 因此在泡菜制作过程中要保持无氧环境。创造无氧环境的方式:①选择的泡菜坛要有很好的气密性;②加入蔬菜后要注入盐水并没过全部菜料;③盖上坛盖后要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清水。
2、新鲜的葡萄皮上含有天然的酵母菌菌种。
【详解】A、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冲洗,并除去枝梗,不可反复冲洗,以免将葡萄上的酵母菌冲洗掉,影响酵母菌的发酵,A错误;
B、平板划线时,每次划线前后都需将接种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冷却后在酒精灯火焰旁边进行接种试验,B正确;
C、制作泡菜时,加入蔬菜后注入煮沸冷却的盐水,使盐水没过全部菜料,从而制造一个无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发酵,C正确;
D、若要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设置设置接种普通培养基作对照,选择培养基和普通培养基上均出现的菌落即为要筛选的菌种,在普通培养基上出现而选择培养基上未出现的菌落,是被选择淘汰的菌种,D正确。
故选A。
8. 《齐民要术》记载了古人在生产中运用发酵技术加工食品积累的许多宝贵经验。其中关于桃醋的做法有如下记载:“桃烂自零者,收取,内之于瓮中,以物盖口。七日之后,既烂,漉去皮核,密封闭之。三七日酢成,香美可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七日之后”发酵液中的pH会降低,其表面可能形成一层菌膜
B. “漉去皮核”可增加微生物与营养物质的接触面积,提高发酵效率
C. “以物盖口”和“密封闭之”都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创设无氧环境
D. 与未成熟的桃子相比,成熟的桃子单糖含量更高,利于酵母菌发酵
【答案】C
【分析】果醋制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需氧型。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葡萄糖分解为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详解】A、“七日之后”主要进行醋酸发酵,该过程产生的醋酸可以使发酵液中的pH降低,发酵液表面会出现一层醋酸菌膜,A正确;
B、过滤皮核后,发酵微生物与营养物质的接触机会增加,发酵效率提高,B正确;
C、“密封闭之”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醋酸发酵是需氧过程,C错误;
D、桃子在成熟过程中,多糖转化成单糖,单糖含量不断增高,利于酵母菌发酵,D正确。
故选C。
9. 如图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接种环的灭菌方法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或用酒精消毒
B. 平板划线操作应火焰旁进行而不能在火焰上进行
C. 在5个区域中只要有单个活细菌就可能获得所需要的菌落
D. 在1、2、3、4、5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
【答案】A
【分析】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
【详解】A、进行平板划线操作之前,以及每次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接种环的灭菌方法应是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不能用酒精消毒,A错误;
B、平板划线操作应在火焰旁进行,不能在火焰上进行,B正确;
C、由题图可知,5区域是最后一个区域,在5个区域中,只要有单个活细菌,通过培养即可获得所需菌落,故有可能在5区域获得所需要的菌落,其它区域也有可能得到所需要的菌落,C正确;
D、在1、2、3、4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保证每次划线的菌种来自上一区域的末端,在1区域前灼烧是为了杀死杂菌,在5区域后灼烧灭菌,是防止接种环上的细菌污染环境,D正确。
故选A。
10. 小明做“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时得出如下结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压蒸汽灭菌加热结束时,立即开启锅盖,拿出培养基和工具待用
B. 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
C. 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后应趁热快速挑取菌落
D. 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上
【答案】D
【分析】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详解】A、到灭菌时间后,切断热源,让灭菌锅内温度自然下降(不需打开放气阀),当压力表的压力降到零时,打开排气阀,旋松螺栓,打开盖子,拿出培养基和工具待用,A错误;
B、倒平板时,用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约10~20 mL)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B错误;
C、接种环经火焰灼烧灭菌后应在火焰旁冷却后再挑取菌落,C错误;
D、培养基是倒置培养,标记菌落时应用记号笔标记在皿底上,D正确。
故选D。
11. 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和细菌为食,不同草履虫对食物和空间的需求有的重合度较高,有的差异较大,草履虫甲更喜食细菌。生态学家高斯利用富含酵母菌和好氧菌的培养液在试管中培养甲、乙、丙三种草履虫,研究其数量变化,部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丙的食物和生活空间可能差异较大,丙更可能生活在上层
B. 甲、乙的食物和生活空间相似度较高,但乙竞争能力更强
C. 若将甲、乙、丙单独培养,预期其增长曲线均为“S”形
D. 不同草履虫对食物和空间需求的差异有利于草履虫充分利用生态资源
【答案】A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甲和乙草履虫在混合培养初期,由于营养物质充足,甲和乙都能很好的生长,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乙占优势,甲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被逐渐淘汰。而甲和丙混合培养时,甲和丙都能保持一定的数量。说明甲和丙的食物和生活空间可能差异较大。
【详解】A、由图1可推测甲、丙的食物和生活空间可能差异较大,由题意可知,草履虫甲更喜食细菌,而乙与甲的食物相似度高,故乙也应喜食细菌,则丙应更喜食酵母菌,由于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在试管的各个层次均有分布,所以丙不一定生活在上层,A错误;
B、分析图2可知,甲、乙竞争剧烈,可能是食物和生活空间相似度较高,由于培养后期,乙的数量高于甲,故乙竞争能力更强,B正确;
C、若将甲、乙、丙单独培养,由于受到生存空间和食物资源的限制,预期其增长曲线均为S形,C正确;
D、不同草履虫对食物和空间需求的差异,可减少不同草履虫之间的竞争,有利于草履虫充分利用生态资源,D正确。
故选A。
12. 为改善某湿地的环境和功能,科研人员综合考虑海拔差异和人为干扰,从江心到防洪堤将湿地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芦苇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 当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C. 图中B区的优势植物为芦苇,芦苇长势高低错落,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 海拔高度不同的C、D两区域分布着不同种群,在空间上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D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原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
【详解】A、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
B、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芦苇为一个物种,长势高低错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C、D两个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D正确。
故选D。
13. 为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原理,调查随退耕年限的变化,群落中不同植物类群的物种数变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第二年人工种植乔木,草本植物的物种数的峰值会推迟
B. 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群落对光能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
C. 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形成提供了适宜条件
D. 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群落演替主要表现为植物的更替
【答案】A
【分析】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分析曲线图,经过了一年退耕还林的群落再经过6年左右,其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大,该过程发生的是次生演替,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乔木,并加以保护,因为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提前,A错误;
B、群落演替,使得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优势植物越来越高大,使得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B正确;
C、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环境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形成提供了适宜条件,C正确;
D、群落演替主要表现为植物的更替,而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动物也发生更替,D正确。
故选A。
14. 态学家P.A.Haefner对褐虾在不同含盐量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耐受能力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的部分数据绘成如图曲线(曲线旁的百分比为褐虾死亡率)。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与15℃水温比较,5℃水温下褐虾对盐度耐受范围窄
B. 在25℃水温、30‰盐度时,只有10%的褐虾能够生存
C. 在20℃水温条件时,30‰左右的盐度最适宜其生存
D. 由图可见,温度和盐度等因子共同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
【答案】B
【详解】A、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5℃水温下褐虾生活的盐度范围约为22~38‰,而15℃水温下褐虾生活的盐度范围约为18~42‰,因此与15℃水温比较,5℃水温下褐虾对盐度耐受范围窄,A正确;
B、在25℃水温、30‰盐度时,褐虾死亡率为10%,B错误;
C、在20℃水温条件、30‰左右的盐度时,褐虾死亡率最小,最适宜其生存,C正确;
D、综上分析,温度和盐度等因子共同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B。
15. A、B、C、D四种抗生素均可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Sau) 引起的肺炎,为选出最佳疗效的抗生素,研究者将分别含等剂量抗生素的四张大小相同的滤纸片a、b、c、d置于Sau均匀分布的平板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48 h,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一般采用干热灭菌的方法对培养皿进行灭菌处理
B. 四种抗生素中,抗生素A治疗Sau感染引起的肺炎效果最好
C. 滤纸片b周围抑菌圈中出现的菌落,离抑菌圈越远抗药性越强
D. 接种涂布后的培养皿倒置于37℃的恒温箱中培养
【答案】C
【分析】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
①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
②干热灭菌: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灭菌。
③高压蒸汽灭菌: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min。
【详解】A、干热灭菌法是指在干燥环境(如火焰或干热空气)进行灭菌的技术,可以对培养皿进行灭菌处理,A正确;
B、据抑菌圈的大小,抗生素D的抑菌圈最小,治疗Sau感染引起的肺炎效果最差;而抗生素A抑菌圈最大,则治疗Sau感染引起的肺炎效果最好,B正确;
C、滤纸片b周围抑菌圈中出现的菌落,离抑菌圈越远,药性变弱,说明菌落抗药性越弱,C错误;
D、接种涂布后的培养皿倒置于37℃的恒温箱中培养,防止冷凝水滴落引发杂菌污染,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5题,每题12分,共60分)
16. 研究种群数量特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保护物种、维护生态平衡和指导资源管理和利用。以下是通过模型构建的方式对种群数量特征展开的探究。图一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二是调查某地区中野兔数量后绘制的曲线,λ为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
(1)图一中A、B、C分别代表____。
(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的方法是之一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做到____;题中调查野兔的种群数量可以采用____方法。
(3)分析图二,第2到第3年间该地区野兔种群数量将____(填“增多”“减少”或“基本不变”)。第5~6年野兔种群数量最可能呈____型曲线增长。该增长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答出两点)
【答案】(1)种群密度(种群数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
(2)①. 随机取样 ②. 标记重捕法(或红外相机监测、粪便DNA分析)
(3)①. 减少 ②. J ③. 在空间和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
【分析】据图二分析,0~1年时λ=1,种群数量不变;1~3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在3~5年时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种群密度取决于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则B是性别比例;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则C是年龄结构。
(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野兔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故题中调查野兔的种群数量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此外还可以用红外相机监测、粪便DNA分析来调查。
(3)分析图二,第2到第3年间,λ<1,该地区野兔种群数量将减少。第5~6年,λ>1且λ值不变,野兔种群数量最可能呈J型曲线增长。该增长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在空间和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
17. 森林对环境破坏严重,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某林区发生大火后,经过一个世纪的演替,大火后该林区先后经过①草本灌木②阔叶林③针阔混交林④针叶林植被四个演替阶段。调查其演替过程中物种数变化如下图。据图回答:
(1)该火烧林区上发生的演替属于____。其演替速度快的原因是____。
(2)与①相比③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这使群落对____的利用更充分。
(3)若想研究④阶段中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
A. 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 甲的种群密度
C. 甲的植株高度
D. 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人们发现适度砍伐成树有使林下分解氮和磷的阳生草本植物的生长加快,这主要是影响了哪一类种间关系?____干扰后林下的阳生植物为什么会增多?____。一定程度的人工干扰可能会增加林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这给我们什么启示?____。
【答案】(1)①. 次生演替 ②. 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2)阳光等环境资源 (3)ABCD
(4)①. 种间竞争 ②. 林下植物接受的光照强度增加,有利于阳生植物的生长繁殖 ③. 适度的人工干扰增加群落的结构复杂程度(人为干扰会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1)因为该火烧林区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该火烧林区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群落的垂直结构更显著,对阳光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更高。
(3)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要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故若想研究④阶段中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甲的种群密度、甲的植株高度和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ABCD正确。
故选ABCD。
(4)砍伐成树有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主要是影响了林下植物和树的种间竞争关系,砍伐树后,林下植物接受的光照强度增强,更有利于林下阳生植物的生长,所以阳生植物会增多。适度的人工干扰可以增加防护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因此适度人工干扰可以加速群落演替和增加群落结构复杂程度。
18. 依据某生态系统构建碳循环模式图1,其中A、B、C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甲、乙、丙、丁是B中相互关联的四种生物,它们所同化的能量如表格所示。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和____。
(2)生态系统物质的循环是指____的循环,图1的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循环是以____的形式进行的。
(3)蚯蚓的活动有利于农作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蚯蚓属于图1中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填A、B或C)。该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
(4)依据同化能量表格写出由甲、乙、丙、丁所构成的食物链(网):____,该食物链(网)中的所有生物是否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并说明理由:____。
【答案】(1)①.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②. 营养结构(或食物链和食物网)
(2)①. 元素 ②. CO2
(3)①. C ②. 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4)①. ②. 不能,该食物网中生物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群落应是该生态系统所有生物,还缺少分解者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或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或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物质的循环是指元素的循环,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3)蚯蚓的活动有利于农作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蚯蚓属于图1中生态系统成分中的C分解者。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4)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甲、乙、丙、丁所构成的食物链(网)为 ;该食物网中生物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群落应是该生态系统所有生物,还缺少分解者,故该食物链(网)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19. 生态浮床技术是一个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方法的水环境原位生态修复过程,它利用水生植物及根系微生物吸收N、P元素,同时可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并以收获植物体形式将其搬离水体,保护了水生态环境,实现了景观效益和生态功能的双赢。下图为某湖泊应用生态浮床技术的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生态浮床既能净化水质、防治水华,又能美化环境,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价值。
(2)某些藻类植物吸收水体中的N、P大量繁殖,形成水华污染环境。生态浮床一方面利用水下植食性鱼类____,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另一方面利用了浮床上植物____(从能量角度分析),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
(3)通过生态浮床生态修复后,该湖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将会升高,从而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____稳定性。凤眼莲因能富集Cu、Hg,也常被用于生态浮床。若用凤眼莲作为浮床植物,采收后是否适合作为家畜的饲料,原因是:____。
(4)生态浮床上的植物还可能为鸟类筑巢提供场所,水下根系处可为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提供栖息环境,这体现动物也有____分层现象。导致动物分层现象的原因是____。
【答案】(1)直接价值和间接
(2)①. 捕食藻类 ②. 遮蔽阳光,抑制藻类对光能的吸收利用
(3)①. 抵抗力 ②. 不适合,Cu、Hg等重金属,沿食物链传递并会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积累,造成危害
(4)①. 垂直 ②.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所谓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1)生态浮床处理污水,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美化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生态浮床一方面利用水下植食性鱼类捕食藻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另一方面利用了浮床上植物遮蔽阳光,抑制藻类对光能的吸收利用,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
(3)生物浮床技术可以增加该水域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从而增加了水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营养结构复杂,故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u、Hg等重金属,沿食物链传递并会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积累,造成危害,故若用凤眼莲作为浮床植物,采收后不适合作为家畜的饲料。
(4)生态浮床上的植物可供鸟类筑巢,下部根系为鱼类和水生昆虫提供了栖息场所,表现为垂直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导致动物分层现象的原因是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0. 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最早关于果酒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诗经》中。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果酒传统,有些地区还将果酒进一步发酵制作果醋。
(1)葡萄常用于制作果酒,这是人们主要利用了附着在果皮上的____菌,在18~25℃、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果醋的生产则可以利用醋酸菌在____充足的条件下,将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后者的反应简式是____。
(2)实验室在果酒、果醋制作时为避免杂菌干扰,会用____对发酵瓶,榨汁机等进行消毒。如要杀死物体内外所有微生物,则需要用灭菌的方法。对于培养基采用____法灭菌。
(3)酿造果醋过程中发现了醋酸产率较高的醋酸菌群。为了获得纯种培养,除采用平板划线法外还可采用____法。该方法除了可以分离微生物外,还可用于统计样品中活菌数,但统计的菌落比活菌实际数目____,原因是____。
【答案】(1)①. 酵母菌 ②. O2和糖源 ③.
(2)①. 70%酒精 ②. 高压蒸汽灭菌(或湿热灭菌)
(3)①. 稀释涂布平板 ②. 少 ③. 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是平板上只看到一个菌落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1)传统的果酒发酵的菌种来自于附着在葡萄果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果醋的生产则可以利用醋酸菌在O2和糖源充足的条件下,将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后者的反应简式是C2H5OH+O2CH3COOH+H2O+能量。
(2)榨汁前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并用70%的酒精消毒;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或湿热灭菌)法灭菌。
(3)微生物接种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因为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是平板上只看到一个菌落,故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的菌落比活菌实际数目少。
甲
乙
丙
丁
同化的能量KJ·m-2·a-1
5000
3000
600
120
[生物][期末]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物试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