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一、基础积累(共10分)
下面文字是同学摘抄在读书笔记上的美文片段,请阅读并完成下面小题。
坦荡如坻的原野上,千万棵萱草擎着黄花兴高彩烈地绽放,汇聚成浩浩汤汤的花海。它们开得泼泼洒洒,(也/却)香得羞涩而含蓄。微风吹拂,碧绿的叶伴着金黄的花婆娑起舞 ① 清淡的暗香酝酿着,浮动着,弥散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近年来,樱花以东洋式雅致的(风骚/风韵),出尽了风头,可是开不了几日,就落英缤纷,残红遍地,最终(无人问津/置之不理)。萱草却另有樱花所达不到的境界 ② 萱草在盛开的同时,也在竭力为人们奉献 ③ 成为佳肴 ④ 成为良药。萱草作为母亲形象的独特代表,在世界母爱精神的百花因里散发出恒久的芬芳。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擎着(qíng) 汇聚 坦荡如坻
B.羞涩(sè) 含蓄 兴高彩烈
C.吹拂 婆娑 浩浩汤汤(shāng)
D.酝酿 弥散(sǎn) 落英缤纷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却 风韵 无人问津B.也 风骚 无人问津
C.却 风骚 置之不理D.也 风韵 置之不理
3.在语段中对应序号横线处填入标点符号,最适合的一项是( )
【答案】1.C 2.A 3.D
【解析】
【1题详解】
考查汉字字形和字音的识记。
A.坦荡如坻--坦荡如砥;
B.兴高彩烈—兴高采烈;
D.弥散(sǎn)--弥散(sàn)
故选C。
【2题详解】
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却”表转折关系,“也”表并列关系。“开得泼泼洒洒”与“香得羞涩而含蓄”表并列关系,故“也”符合语境;“凤韵”指风格韵味,可用来形容书画、风景等:“凤骚”,一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二指举止轻佻。结合“东洋式雅致”分析,“风韵”符合语境;“无人问津”,比喻事物已遭冷落,无人探问;“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而不予理睬。结合“可是开不了几日,就落英缤纷,残红遍地”分析,“无人问津”符合语境。故选A。
【3题详解】
考查标点符合的正确使用。“微风吹拂,碧绿的叶伴着金黄的花婆娑起舞 ① 清淡的暗香酝酿着,浮动着,弥散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并列分句,①分句中已有逗号的,并列分句之间用分号;②“萱草却另有樱花所达不到的境界”,表示提示下文,用冒号;③“为人们奉献”指“成为佳肴”,“成为良药”,故“为人们奉献”应用破折号,表解释说明;④“成为佳肴”与“成为良药”表示并列关系的短语,中间用逗号。故选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些抢注“丁真”商标蹭流量的企业应该明白,商标与产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B.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都来观光这世外桃源一样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C.微信上,朋友圈被元青佳节盛大的灯会刷屏,那打树花的精彩表演让人叹为观止,火花犹如璀璨的流星在空中划过,又像天女散花,美不胜收。
D.这里的天气周而复始:有时清风徐来,春日和煦;有时骄阳似火,热浪灼人;有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有时狂风大作,暴雨满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相辅相成:指两种事物互相辅助,互相促成,缺一不可。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的轮转。形容不断循环。句子没有体现不断循环的意思,因此“周而复始”不恰当。
故选D。
5.下列文学常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赋、比、兴。
B.《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作品。
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靖节先生,东晋田园诗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桃花源记》。
D.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相关文学常识。
A.“《诗经》……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赋、比、兴。”表述错误。《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
故选A。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出西门,循山脚,高低约数里,渐见山峰屹立,石作横纹,至则一山中分,两壁凹凸,高数十仞,近而仰视,势将倾堕。其人曰:“相传上有洞府,多仙景,惜无径可登。”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上有石罅①,洞然见天。俯首下视,腿软欲堕。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其人叹曰:“壮哉!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余口渴思饮,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阳乌将落,未得遍游,拾赭②石十余块,怀之归寓,负笄③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
(选自《浮生六记·卷四》)
【注】①罅(xià):裂缝、缺口。②赭(zhě)石:多指暗棕红色或灰黑色的石头。③笄(jí):竹制的书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佁然:静止的样子)B.循山脚(循:沿着,顺着)
C.猿攀而上(猿:猿猴)D.怀之归寓(寓:居所)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潭西南而望/依藤附蔓而下B.不可知其源/其人叹曰
C.以其境过清/乃以腹面壁D.乃记之而去/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斗折蛇行”一句,运用象征手法,形象地体现出小石潭蜿蜒曲折的特征,非常真切。
B.甲文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借鱼儿的游弋,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
C.乙文中高山险峻,作者下去时小心翼翼,背靠着山壁,依靠着藤蔓才下来。
D.乙文作者下山后,邀请同行的友人到野店饮了三杯酒,感谢他之前提醒“无径可登”。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挽 袖 卷 衣 猿 攀 而 上 直 造 其 巅。
【答案】6.C 7.A 8.B
9.潭中游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10.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C.“猿攀而上”的意思是:像猿一样攀登而上。猿:像猿一样。因此“猿”在这里解释为“猿猴”错误;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
B.代词,代指“溪水”/代词,那;
C.连词,因为/介词,用;
D.代词,它/助词,的;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斗折蛇行”的意思是: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这里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溪水的水流比作蛇那样蜿蜒前行,因此这里“运用象征手法”表述错误;
C.根据【乙】文“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的意思“于是把腹部对着石壁,紧握藤蔓而下”可知,这里的“背靠着山壁”表述错误;
D.根据【乙】文“余口渴思饮,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的意思“我口渴了想喝水,就邀请了那人到了野店,喝了三杯酒”可知,这里的“邀请同行的友人到野店饮了三杯酒,感谢他之前提醒‘无径可登’”表述错误;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作答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意思:
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皆:都。若:像。空游:在空中游动。无所依:什么依靠也没有。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挽袖卷衣”是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猿攀而上”是状中结构,因此它后面应断开;“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的意思是:挽袖卷衣,像猿一样攀登而上,直达山顶。故断句为: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乙】出了西门,顺着山脚,时高时低行走了大概几里路,渐渐看到了屹立的山峰,山石呈横向纹路。到了山前,山体中分,两侧石壁凹凸不平,高几十丈。靠近仰看,石壁呈现出即将坠落下来的样子。那人说:“相传上面有神仙居住的地方,很多与仙人相关的风景。可惜没有找到路登览。”我情致兴发,挽袖卷衣,像猿一样攀登而上,直达山顶。
所谓的神仙居所,深度只有一丈多,洞顶有个石缝,可以望见天空。低头往下看,双腿发软,几乎要掉落下去。于是把腹部对着石壁,紧握藤蔓而下。那人感叹地说:“壮哉!你的游兴之豪迈,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的。”我口渴了想喝水,就邀请了那人到了野店,喝了三杯酒。直到太阳将落,也没有能够遍游虞山,便拾取了十几块赭石,放到怀中带回。然后背着行李,搭夜航船回苏州,我则仍然返回锡山。这是我愁苦生涯中的一次愉快游历。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摊破浣溪沙①
明·陈继儒
梓树花香月半明,棹②歌归去草虫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③。
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
【注】①词牌名,为“浣溪沙”的别体。②棹:用桨划船。③鱼罾:渔网。
1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梓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草虫鸣”一句的妙处。
1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的画面。
【答案】11.示例1:运用多感官写景的手法,花香是嗅觉,明月是视觉,渔歌、虫鸣是听觉,描绘了夏夜渔村宁静、清幽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
示例2: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梓花、明月是静景,渔歌归航是动景,描绘了夏夜渔村宁静、清幽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
示例3: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用草虫鸣叫衬托渔船归航后的宁静,写出了夏夜渔村的宁静、清幽,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
12.示例:翠竹修长,茂密成林,茅屋掩映其中。宁静的夜色里,纸窗内亮着一星灯火,不时飞出几句读书声。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这两句诗意为:梓树花开,满院清香,月影半明,更显清幽。有渔人唱着渔歌回来了,夹杂着草中不知名小虫的鸣叫声。其中的“花香”是嗅觉,“月半明”是视觉,“棹歌”与“草虫鸣”是听觉。“梓树”“月”是静景,“归去”是动景。作者调动各种感官,又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渔村夏夜宁静清幽的美丽景色。联系作者情感可知,这种景物蕴含着作者闲居渔村的愉悦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意。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描绘句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词句原意,描写生动形象即可。如:一间茅草屋的周围种满了修长的翠竹,茅屋就掩映在其中。茅屋的纸窗里有灯光透出,随灯光一起透出的还有几句读书声。
1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诗经》)
(2)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古人的送别诗多给人悲戚之感,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却给人以积极的力量,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更是成为了千古传唱的佳句。
(5)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含有“雨”的两句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白露未晞 (2)气蒸云梦泽 (3)屋舍俨然 (4)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5)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三、综合运用(共6分)
14.金乡县某学校准备开展以“低碳生活在身边”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80字左右)
(2)校学生会就“是否关注低碳生活”对全校师生展开了调查,调查数据如下,请你写出调查结论。
【答案】(1)示例: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低碳”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提倡健康生活的今天,遵循低能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有着积极影响。节能低碳意义大,行动落实靠大家,让我们走进“低碳生活”,共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2)绝大多数人不太关注甚至不关注低碳生活。
【解析】
(1)本题考查拟写开场白。这是一道开放型题目,作答时应注意语言的礼貌和委婉,同时还要紧扣主题“低碳生活在身边”。
例如;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绿地、碧水、蓝天谁不喜爱,美景、健康、幸福是人生的梦想”。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在我们生活中,也常常多了一些“危机”。我们在赏光色景,鸟儿在挣脱“白袋”;我们在品尝野味,却不知动物在奋跑逃“弹”。生活很美丽,欢快的动物更美丽。电视中的生活很缤纷,但阳光下的绿景更灿烂。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吧!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
根据调查表可知,全校师生中很关注低碳生活的人只占了3.75%,比较关注低碳生活的人只占了12.5%;而不关注低碳生活和不太关注低碳生活的人分别达到了52.5%和31.25%,由此可看出绝大多数人不太关注甚至不关注低碳生活。
四、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④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⑤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⑥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⑦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5.第③—⑦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16.第⑥段“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一句中的“一定”能否删掉?为什么?
17.第⑦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8.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答案】15.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16.不能删掉。“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的高度都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18.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
结合第③段的问题“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可知第③—⑦段说明的对象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结合第④段“首先是纬度”,第⑤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第⑥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和第⑦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从不同角度介绍影响物候的因素。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所以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的。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
首先表明观点,“一定”不能删掉;然后“一定”的本义,是指某种程度的;再分析“一定”的语境义,“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指秋冬之交,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这样;最后明确其表达效果,即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
第⑦段将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与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作对比,所以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突出强调说明事物的特征,此处突出强调地说明了第⑦段首句“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这个因素。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中所描述的现象是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海拔差异造成的。海拔越高的地方,与平原地区气温差异越大,因此其气温回升较慢,相应的气候变化存在一种滞后现象,所以才会出现大部分地区的花儿早已开放完了,而山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的现象。即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用原文的句子回答,即为:“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你是排长我是兵
①总是想起老韩,《人民文学》的同事私下里也叫他“韩排”,因为他在部队当过排长。
②我当兵那年,老韩已经是排长了。我的排长是山东人,和老韩很是相像:皮肤黢黑,身量高挑,话也不多。排长日常和兵住在一起,如果是大通铺,会睡在炕头或炕尾。他平常会斜挎一支带皮套的五四式手枪,在兵眼里,非常威风。我对排长由衷的敬慕,和他的这一英姿极为有关。晚上,他会把手枪挂在炕头的挂钩上,我几次想把玩一下这支令我神往的手枪,只因排长不怒自威,没敢。
③怎么认识老韩的,记不清了,应该是在一次作家聚会上。反正,一聊天就生出几分敬畏。他与排长都姓韩,神情举止又酷似。于是,就像玩旋转木马,在我心里,一种距离一下子定格了:他是排长我是兵。
④那时,老韩是《人民文学》二编室主任,已是极有名的作家。我也曾读过一篇他的散文,字字珠玑、文采飞扬、大气磅礴。很少见老韩滔滔不绝,一般作“嗯”“啊”的点头状,间或发几句宏论,自带气场,总是一副很深沉的样子。
⑤我曾在一家刊物主事,刊物发行不好,眼瞅着要黄摊儿。为了扭转被动局面,我策划了一个电视专题片进行营销,需请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出镜,为刊物说几句好话。我立即想到了老韩。我很不好意思开口,因为一分钱劳务费都没有,加之老韩性格一向高傲,我担心他会不情愿。可急着录制,便向他讲了我们的窘况。“得,别说了,我去。”第二天他很早就来到杂志社,录制完已近中午。我十分过意不去,说:“老韩,中午请你吃饭吧。”老韩一笑:“穷得都叮当响了,请我吃什么饭呀,给你们杂志社省俩钱吧!”说完,一偏腿,飞身跨上自行车,疾行而去。
⑥我对老韩敬重有加,除了他与我的排长在形象上重叠,让我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外,还有一个原因。那是1995年初冬的一天,天朗气清。老韩突然给我电话,电话里风轻云淡地说,你写篇稿子吧。我喜出望外,立马投入采访,完成了报告文学《世纪之泣》。在1996年7月的《人民文学》发表后不久,老韩告诉我作品获奖了。我永远难忘那次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十分盛大的颁奖仪式。过后和老韩闲聊,我说我有一个“世纪三部曲”写作计划,老韩听了点点头,平静地说道:“你写吧,我都用。”他说话的语气波澜不惊,就像我当年在连队当兵,排长在晚点名时肯定了我两句。
⑦我的眼前展开了一幅诱人的画卷,我像一只即将放飞的雏鹰,对未来的世界心驰神往跃跃欲试。
⑧这以后,又给过老韩几篇稿件,也无一退稿。现在回想起来,上世纪9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各大名刊更是文学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对于一个没什么名气的文学写作者来说,有“国刊”之誉的《人民文学》会上门约稿,几次投稿都被采用,该是一份多么厚重的信任和荣幸!
⑨其实老韩牛得很。老韩有两句“名言”:一句是“《人民文学》发一本也是大刊”;还有一句是“我从不轻易约稿,愿意写就给我,不愿意写决不强求”。1997年我调入《人民文学》杂志社,和他在一个办公室,更是有机会领略到了老韩的磊落和风骨。一次他接电话,只是简短的几句对话,听得出对方是因为一篇稿子和他套近乎。老韩表情有些不耐烦,应付了几句,见对方仍不挂电话,脸一下拉下来:“稿子用不用有标准,质量不行,你说出大天也没用。”挂断电话他“喊”了一声,眉峰一挑:“一切以质量说话。行,发;不行,谁来了也白搭!”
⑩老韩退休后,依然风风火火,经常看到他出席各种活动的信息,似乎更忙了。他就像一瓶陈年的老酒,岁月没有影响它的品质,反而越来越显珍贵。后来得知他猝然离世,我心一颤,如同被风雪覆盖的旷野,寒冷而凄凉。
⑪我和老韩虽然不在一个部队服役,但在我的潜意识中,一直视他为我的排长。我忘不了当年排长晚上为我盖被的情景,忘不了他白天带我训练的情景,忘不了他在我窘困时鼓励我的情景。老韩与我排长的形象又一次重叠,老韩是我的同事、兄长,更是我的战友。
⑫在我心里,有一种关系永远不会改变:你是排长我是兵。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杜卫东,有删改)
19.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照文章顺序概括讲述的事情。
(1)我请老韩帮忙做宣传,他不要劳务费;
(2)__________________﹔
(3)老韩继续跟我约稿,稿件无一退还:
(4)__________________﹔
(5)老韩退休后参加各种活动,发挥余热。
20.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
老韩突然给我电话,电话里风轻云淡地说,你写篇稿子吧。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⑪段画线句。
21.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的理解。
22.文章第③段说“他是排长我是兵”,第⑫段说“你是排长我是兵”。结合全文,说说前后人称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答案】19.(2)示例:老韩向我约稿,我的作品获奖 (4)有人请托稿件,老韩严词拒绝
20.(1)示例:“风轻云淡”是轻描淡写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韩向我约稿时的轻松平淡的样子,表现了老韩对我的认可和信任。
(2)示例: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回忆了排长关爱、帮助、鼓励我的三个场景,表达了我对排长的感激、怀念之情。句式整齐,增强语言气势。
21.示例:我听到老韩肯定、支持我的写作计划后,我想到了美好的未来。比喻,把自己比作成一只雏鹰,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未来满怀憧憬和信心,体现了老韩对我的帮助之大。过渡段,承上启下。
22.示例:“他是排长我是兵”:初识老韩,因他和我的排长身份、长相等相像,产生敬畏之情;“你是排长我是兵”:在我的成长道路上,老韩慧眼识才,无私引领、扶持、鼓励我不断成长,表现出老韩的磊落和风骨,我对老韩敬重有加。第二人称,更加亲切自然。表达了我对老韩的感激、怀念之情;人称的变化体现了我对老韩情感的变化。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根据文章⑥段“老韩突然给我电话,电话里风轻云淡地说,你写篇稿子吧。我喜出望外,立马投入采访,完成了报告文学《世纪之泣》。在1996年7月的《人民文学》发表后不久,老韩告诉我作品获奖了”可概括事件为:老韩向我约稿,我的作品获奖;
根据⑨段“老韩表情有些不耐烦,应付了几句,见对方仍不挂电话,脸一下拉下来:‘稿子用不用有标准,质量不行,你说出大天也没用’可概括事件为:有人请托稿件,老韩严词拒绝。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与赏析。
(1)语句中的“轻描淡写”是形容老韩给我打电话约稿时候的语气很轻松,也能体现出他的性格特点很深沉不张扬;联系第⑨段“一次他接电话,只是简短的几句对话,听得出对方是因为一篇稿子和他套近乎。老韩表情有些不耐烦,应付了几句,见对方仍不挂电话,脸一下拉下来:‘稿子用不用有标准,质量不行,你说出大天也没用’”可知,老韩义正言辞地拒绝不合格的稿件,此句写老韩很轻松向我约稿,侧面表现老韩对我才能的认可。
(2)句子中连续用了三个“忘不了……”的句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表达效果是:句式整齐,富有气势;同时“忘不了当年排长晚上为我盖被”,写出了排长在日常生活中关心我的场景;“忘不了他白天带我训练”,写出了排长在训练时候帮助我的场景;“忘不了他在我窘困时鼓励我”,写出了排长在我困难的时候鼓励我的场景。三个排比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排长关爱、帮助、鼓励我场景;根联系第⑩段“后来得知他猝然离世,我心一颤,如同被风雪覆盖的旷野,寒冷而凄凉”可知,如今排长已去世,据此能够分析出作者对排长的感激及怀念之情。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根据⑥段“他说话的语气波澜不惊,就像我当年在连队当兵,排长在晚点名时肯定了我两句”可知,作者是在排长肯定了他的稿件时想象的美好画面;第⑦段“我像一只即将放飞的雏鹰,对未来的世界心驰神往跃跃欲试”,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想要探索未来的雄鹰,写出了他仿佛感受到了自己美好的未来,侧面也能体现出老韩对他的鼓励之大;同时联系⑤段“他说话的语气波澜不惊,就像我当年在连队当兵,排长在晚点名时肯定了我两句”可知,此句有承接了上文老韩对他的夸奖的作用;
联系第⑧段“这以后,又给过老韩几篇稿件,也无一退稿。现在回想起来,上世纪9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各大名刊更是文学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对于一个没什么名气的文学写作者来说,有‘国刊’之誉的《人民文学》会上门约稿,几次投稿都被采用”可知,画线句引起了下文老韩继续向他约稿,所以在结构中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称的作用。首先明确第三人称及第二人称的作用,第三人称便于作者的直接叙事,便于全方位展开叙事视角,比较客观;而第二人称则是更加亲切自然,人称的变化则体现了人物情感的变化,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情感更加亲切自然,便于情感的抒发。
文中最初③段中“应该是在一次作家聚会上。反正,一聊天就生出几分敬畏。他与排长都姓韩,神情举止又酷似。于是,就像玩旋转木马,在我心里,一种距离一下子定格了:他是排长我是兵”,描写的是排长的外貌身份等,并没有对他进一步了解,只是客观的刻画,内心因为身份有一些敬畏之情;而后面⑥段“老韩听了点点头,平静地说道:‘你写吧,我都用。’他说话的语气波澜不惊,就像我当年在连队当兵,排长在晚点名时肯定了两句’”及第⑧段“这以后,又给过老韩几篇稿件”可知,排长不断向我约稿,表明他认可我的才能、慧眼识才;
从⑨段“‘一切以质量说话。行,发;不行,谁来了也白搭!’”,可以看出老韩不断鼓励我能够看出老韩面对质量不过关的作品毫不犹豫拒绝,写出了老韩磊落无私的品质,正是作者和老韩慢慢接触,才让他对老韩的情感与认识是逐渐加深的;
根据⑩段“后来得知他猝然离世,我心一颤,如同被风雪覆盖的旷野,寒冷而凄凉”可知,如今排长已去世,据此能够分析出作者对排长的感激及怀念之情;所以人称的变化也代表了情感的变化,使情感变化更加自然,便于抒情。
五、写作(4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1)智者贵在乘时,时不可失。
——司马迁
(2)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苏格拉底
(3)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邓小平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
【答案】略①
②
③
④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是否关注低碳生活
比例(%)
很关注
3.75
比较关注
12.5
不太关注
31.25
不关注
52.5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综合运用,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