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哺乳动物细胞分裂的两种形式。某动物的基因型是Aa,若该动物的某细胞在四分体时期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和另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发生了互换,则通常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A和a进入不同细胞的时期是( )
A. 有丝分裂的后期B. 有丝分裂的末期
C. 减数第一次分裂D. 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案】D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主要特点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实现基因的重组,减数第二次分裂则为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详解】AB、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的过程,也不会发生交叉互换,不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A和a进入不同细胞的现象,A、B错误;
CD、根据题意,某动物基因型是Aa,经过间期复制,初级性母细胞中有AAaa四个基因,该动物的某细胞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交叉互换,涉及A和a的交换,交换后两条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均分别具有A和a基因,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开,两组Aa彼此分开进入次级性母细胞,至此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所以不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A和a的现象;而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其上的等位基因A和a分开进入两个子细胞,C错误,D正确。
故选D。
2. 小鼠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的控制。研究发现,若基因A发生甲基化修饰(甲基化修饰的基因用AY表示),则小鼠毛色变成灰色。某实验室进行了两组杂交实验,其过程及结果如下图。
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两实验中黄色鼠的基因型为Aa,黑色鼠的基因型为aa
B. 基因A与基因AY的碱基序列不同,控制性状的表现不同
C. 控制小鼠毛色的三个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AY>A>a
D. 实验二F1中灰色鼠与黑色鼠随机杂交,后代中黄色鼠占1/4
【答案】B
【分析】据图可知,实验一的黄色鼠交配,子代出现黑色鼠,说明黑色鼠是隐性性状;若基因A发生甲基化修饰(甲基化修饰的基因用AY表示),则小鼠毛色变成灰色,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实验一的黄色鼠交配,子代出现黑色鼠,说明黑色鼠是隐性性状,则两实验中黄色鼠的基因型为Aa,黑色鼠的基因型为aa,A正确;
B、分析题意,AY是由基因A发生甲基化修饰而成,属于表观遗传,表观遗传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B错误;
C、结合A可知,实验一的亲本组合是Aa×Aa,子代黄色:黑色=2:1,应是AA纯合致死;实验二黄色鼠Aa×AYa,子代为AYA:AYa:Aa:aa=1:1:1:1,表现为黄色:灰色:黑色=1:2:1,据此推测控制小鼠毛色的三个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AY>A>a,C正确;
D、实验二F1中灰色鼠(1/2AYA、1/2AYa)与黑色鼠(aa)随机杂交,子代出现黄色鼠Aa的概率为1/2×1/2=1/4,D正确。
故选B。
3. 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需用同时含有32P和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B. 搅拌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内的噬菌体释放出来
C. 充分搅拌是为了给细菌提供更多的氧气
D. 若用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答案】D
【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需用分别含有32P和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A错误;
BC、搅拌是为了使大肠杆菌与亲代噬菌体外壳分离开来,BC错误;
D、3H标记可DNA和蛋白质,若用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均被3H标记,离心后放射性(子代噬菌体)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D正确。
故选D。
4. 遗传物质为+RNA的某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增殖的部分过程如下图,图中①-⑤表示遗传信息流动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遗传物质+RNA既是翻译的模板,也是RNA复制的模板
B. 过程②③表示RNA复制,需要的酶可由过程①提供
C. 过程①⑤表示翻译,该过程在病毒的核糖体上完成
D. 过程①-⑤中都存在A与U、G与C的碱基互补配对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①⑤表示翻译,②③表示RNA复制过程。病毒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没有细胞结构。
【详解】A、据图可知,+RNA可通过①过程合成酶,也可通过②过程形成-RNA,说明+RNA既是翻译的模板,也是RNA复制的模板,A正确;
B、过程②③形成的产物都是RNA,可表示RNA复制,需要的RNA复制酶可由过程①提供,B正确;
C、过程①⑤表示翻译,该过程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完成,C错误;
D、过程①-⑤中涉及RNA复制和翻译,都存在A与U、G与C的碱基互补配对,D正确。
故选C。
5.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DNA分子结构和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分子的两条核苷酸链反向平行,构成双螺旋结构
B. 一条核苷酸链上相邻两个碱基通过氢键相连
C. 在DNA复制的过程中,解旋和复制同时进行
D. DNA连续复制4次,含最初模板链的DNA占1/8
【答案】B
【分析】1、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详解】A、DNA分子的两条核苷酸链反向平行,构成双螺旋结构,A正确;
B、一条核苷酸链上相邻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B错误;
C、DNA复制为边解旋边复制,C正确;
D、DNA连续复制4次,形成16个DNA分子,含最初模板链的DNA为2个,占1/8,D正确。
故选B。
6.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的传染性疾病大多已经逐渐得到控制,而人类的遗传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就白化病和血友病来说,若父母表型均正常,则女儿只可能患白化病,儿子只可能患血友病
B. 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这类遗传病发病率高,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C. 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该遗传病患者也会产生正常的配子
D. 基因检测可以精确的诊断某些遗传病的病因,但也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答案】A
【分析】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详解】A、白患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父母表型均正常,则儿子和女儿都有可能患白化病,血友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若父母表型均正常,女儿不会患血友病,儿子可能会患血友病,A错误;
B、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这类遗传病发病率高,易受环境因素影响,B正确;
C、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中的一条片段缺失引起的遗传病,由于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该患者形成的配子中一半正常,一半含有缺失一段的5号染色体,即该遗传病患者也会产生正常的配子,C正确;
D、基因检测可以精确的诊断某些遗传病的病因,但也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如产生对患者的歧视,D正确。
故选A。
7. 达尔文列举了大量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生物进化理论。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又发现了许多支持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新证据。下列哪项最可能属于这些新证据( )
A. 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的,这可以作为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B. 人和其他动物的DNA碱基序列或某种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比较,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C. 比较解剖学通过比较不同脊椎动物以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D. 比较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氨基酸序列,发现黑猩猩与人的差异最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更近
【答案】D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A、有些生命活动不需要能量,如水的吸收,A错误;
B、人和其他动物DNA的碱基序列或某种蛋白质的比较,属于分子水平上的证据,B错误;
C、比较不同脊椎动物以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属于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胚胎学证据,C错误;
D、比较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氨基酸序列,发现黑猩猩与人的差异最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和黑理猩的亲缘关系更近,D正确。
故选D。
8. 进行有性生殖的某种二倍体动物,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会发生以下四种类型的变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四种类型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都可以观察到
B. 图中四种类型变异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C. 四种类型变异中,会改变DNA分子碱基序列的是甲和丁
D. 图丙所代表的变异类型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答案】B
【分析】图甲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图乙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图丙为基因重组,图丁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详解】A、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染色体变异,不能观察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图甲中染色体上增加了c所在的片段,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图乙中一组同源染色体为三条,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图丙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为基因重组,图丁是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间的互换,为易位,因此丙的变异类型在显微镜下不可见,A错误;
B、染色体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此图中四种类型变异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正确;
C、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均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因此均会改变DNA分子中碱基序列,C错误;
D、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而丙为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9. 下图表示果蝇进行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细胞中核DNA含量变化。将果蝇的一个未被标记的精原细胞置于含32P的培养基中完成图中a,b过程后,与未被标记的卵细胞结合并置于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完成图中c过程。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DE段所形成的子细胞中,所有核DNA的被标记情况均为仅一条单链被标记
B. JL段所形成的子细胞中,两条链均被标记的核DNA数可能为0、1、2、3、4
C. LM段代表受精作用,所形成受精卵中的核DNA有4条被标记,4条未被标记
D. PQ段所形成的子细胞中,可能所有核DNA均未被标记,也可能均被标记
【答案】D
【分析】1、分析曲线图:图示为果蝇进行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细胞中核DNA含量变化。图中AE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其中BC段表示间期,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E点后表示子细胞形成;FL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其中FG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GH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IJ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K点后表示子细胞形成,LM表示受精作用,MQ为受精卵的有丝分裂过程。
2、根据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的特点,以一个DNA分子为例进行分析:用32P标记细胞中的DNA双链的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一代,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是32P-31P,继续培养,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一个DNA分子形成2个DNA分子,为32P-31P、31P-31P。
【详解】A、DE段表示有丝分裂结束形成子细胞的过程,因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在a过程中,DNA进行一次半保留复制,由于未被标记的精原细胞在含 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复制出来的DNA一条链含有 32P,另一条链不含有 32P,故子细胞中所有核DNA仅一条单链被标记,A正确;
B、JL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由A选项可知,在a过程结束后,精原细胞中所有核DNA仅一条单链被标记。在b过程中,DNA又在含32P的培养基进行一次半保留复制,标记链复制后的DNA两条链都被标记,未标记链复制后的DNA一条链被标记,另一条链未被标记;果蝇精原细胞中的8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都含这样的2个DNA分子,因此在减数分裂完成后,形成的子细胞中两条链均被标记的核DNA数为可能0、1、2、3、4,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 ,经过a、b过程,形成的精子中每个核DNA都被标记,故与未被标记的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中,来自精子的4条核DNA被标记,来自卵细胞的4条未被标记,C正确;
D、由于受精卵中一半的核DNA被标记,且有的是DNA双链均被标记,因此,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完成c过程(有丝分裂)后,依据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可知,所形成的子细胞中,不可能均未被标记,D错误。
故选D。
10. 下列对生物变异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遗传病患者的遗传物质一定发生了变化
B. 减数分裂时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出现生物性状变异
C. 基因重组、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是改变基因排列而不改变基因数量
D. 利用二倍体获得的三倍体无子西瓜不可育,无子性状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答案】A
【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两种类型。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因此遗传病患者的遗传物质一定发生了改变,A正确;
B、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因而会导致后代性状发生改变,B错误;
C、基因重组包括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在自由组合过程中,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量和排列次序是不改变的,而交叉互换过程中,同一条单体上的基因的数量不变,排列次序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重复、缺失、易位、倒位,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次序发生改变,C错误;
D、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D错误。
故选A。
11. 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比较某女性携带者有丝分裂后期和某男性患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不考虑变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血友病致病基因数目之比为1:1
B. 同源染色体对数目之比为2:1
C. 性染色体数目之比为2:1
D. 染色单体数目比例为2:1
【答案】D
【分析】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则男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bY,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基因型为XBXb,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女性携带者在有丝分裂后期致病基因数目为2个,而男性患者在件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致病基因数目也为2,两者相同,A正确;
B、女性患者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同源染色体数目也加倍,为46对,而男性患者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同源染色体对数为23对,两者的数目比为2:1,B正确;
C、女性携带者在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条性染色体(X染色体),男性患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有两条性染色体(XY),故两者性染色体数目之比为2:1,C正确;
D、有丝分裂后期因为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无姐妹染色单体,D错误。
故选D。
12. 剪秋罗是雌雄异体的高等植物,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宽叶(B)和窄叶(b)是一对相对性状。让雄性宽叶植株和雌性窄叶植株杂交,子代中宽叶:窄叶=2: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则可能是含基因B的花粉有1/3致死
B. 若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则子代中宽叶植株的基因型为BB或Bb
C. 若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则可能是基因型为XB的配子有1/3致死
D. 若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则子代中雌性植株:雄性植株=2:3
【答案】B
【分析】由题干宽叶(B)和窄叶(b)是一对相对性状,雄性宽叶植株和雌性窄叶植株杂交,子代中宽叶:窄叶=2:3,可判断为测交,正常情况下,子代宽叶:窄叶=1:1,则说明雄性宽叶植株产生的两种配子的比例不是1:1,而是2:3。
【详解】A、若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已知宽叶(B)对窄叶(b)为显性,雄性宽叶植株和雌性窄叶植株杂交,子代中既有宽叶又有窄叶,说明亲本基因型为Bbbb,后代宽叶:窄叶=2:3,原因可能是含基因B的花粉有1/3致死,即亲本Bb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2/5B:3/5b,导致子代2/5Bb(宽叶):3/5bb(窄叶),A正确;
B、由选项A可得出子代中宽叶植株的基因型为Bb,B错误;
C、若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则亲本基因型为XBYXbXb,后代宽叶:窄叶=2:3,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XB的配子有1/3致死,即亲本XBY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2/5XB:3/5Y,导致子代2/5XBXb(宽叶):3/5XbY(窄叶),C正确;
D、由选项C可得出则子代中雌性植株:雄性植株=2:3, D正确。
故选B。
13. 图1是某遗传病患者家系图,图2为该家系成员相关基因酶切电泳结果(相关基因用A/a表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Ⅱ-2的基因型是XAXa
C. Ⅲ-1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或Ⅰ-2
D. Ⅲ-2是该病携带者的概率为1/2
【答案】B
【分析】1、题图分析,图1表示某遗传病患者家系图,由于Ⅰ-1和Ⅰ-2正常,所生儿子Ⅱ-3患病,可以判断该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再结合图2中男患者的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可以确定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分析图2:表示该家系成员相关基因酶切电泳结果,患者Ⅱ-3含有条带乙,说明条带乙为致病基因,条带甲为正常基因。根据图2可以判断Ⅱ-3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Ⅲ-1致病基因来自于Ⅱ-2,Ⅱ-2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结合图2可知,Ⅱ-2的基因型是XAXa,B正确;
C、据分析可知,Ⅲ-1致病基因来自于Ⅱ-2,Ⅱ-2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C错误;
D、据图2可知,Ⅲ-2含有条带甲和乙,而条带甲为正常基因,条带乙为致病基因,因此Ⅲ-2是该病的携带者(100%),D错误。
故选B。
14. TATA框(TATAbx)位于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基本上由A一T碱基对组成,其一致顺序为TATAATAAT,为RNA聚合酶的结合处之一,RNA聚合酶与TATA框牢固结合之后才能开始转录。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TATAbx被彻底水解后共得到4种小分子
B. TATAbx上可能含有起始密码子,所以与转录起始有关
C. TATAbx的功能是保证转录的正确定位,诱变缺失会导致转录错误
D. 鉴于TATAbx在基因转录中的功能,可考虑主动“关闭”某异常基因的表达
【答案】B
【分析】1、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
2、密码子: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这样的三个碱基称为密码子。
【详解】A、TATAbx本质是DNA,且基本上由A一T碱基对组成,其一致顺序为TATAATAAT,彻底水解后得到4种小分子,分别是磷酸、脱氧核糖、腺嘌呤(A)和胸腺嘧啶(T),A正确;
B、密码子位于mRNA上,TATAbx本质是DNA,TATAbx上不可能含有密码子,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RNA聚合酶与TATAbx牢固结合之后才能开始转录”可知,其功能是保证转录的正确定位,诱变缺失会导致转录错误,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RNA聚合酶与TATAbx牢固结合之后才能开始转录”可推知,该研究为人们主动“关闭“某个异常基因提供了思路,D正确。
故选B。
15.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的卵子取出体外放置一段时间或受精后一段时间,出现退化凋亡的现象,从而导致女性不孕,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卵子死亡”。研究发现,“卵子死亡”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一种细胞连接蛋白(PANX1)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且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遗传病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
B. “卵子死亡”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男女中发病率相等
C. “卵子死亡”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父方
D. 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答案】C
【分析】1、单基因遗传病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突变率很低和多害少利性等特点。
【详解】A、由题意可知,该病是单基因显性遗传病,所以该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
B、由题意可知,卵子死亡是卵子在体外放置一段时间或者受精后一段时间死亡的,在男性中不会发病,B错误;
C、根据题意,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含致病基因的卵子会退化凋亡,因此其母亲只能提供不含有致病基因的卵细胞,故“卵子死亡”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于父方,C正确;
D、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所以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突变,D错误。
故选C。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对小鼠(2N=40)睾丸切片进行显微观察,将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分为A、B、C三组,每组细胞数目所占比例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每个细胞中含有4条性染色体
B. B组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不含姐妹染色单体
C. C组细胞处于减数分裂,含有同源染色体
D. B组细胞数目多,可能是因为B组细胞所占的分裂时期多
【答案】ABD
【分析】分析表格:A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末期,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
【详解】A、A组细胞内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二倍,只能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由于染色体加倍,因此该雄性动物的细胞内含有两条X染色体和两条Y染色体,A正确;
B、B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以及末期,有丝分裂间期DNA未复制时细胞内不含染色单体,有丝分裂结束形成的子细胞内也不含染色单体,B正确;
C、C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
D、B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末期,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B组细胞数目多,可能是因为B组细胞所占的分裂时期多,D正确。
故选ABD。
17. 先天性夜盲症俗称“雀蒙眼”,在夜间或光线昏暗的环境下视物不清,是伴X染色体遗传病。某家族患有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先天性夜盲症,其家族遗传系谱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先天性夜盲症致病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
B. 该家族中乙遗传病是先天性夜盲症
C. Ⅱ-1与Ⅱ-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D. Ⅲ-2与正常男性结婚,女儿可能患“雀蒙眼”
【答案】AB
【分析】分析题文描述和遗传系谱图可知:先天性夜盲症是伴X染色体遗传病。由“Ⅱ-1、Ⅱ-2和Ⅲ-3的表型”可推知:甲乙两种病都是隐性遗传病。Ⅰ-1患甲病,所生儿子Ⅱ-3表现正常,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乙病是先天性夜盲症,先天性夜盲症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先天性夜盲症是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A正确;
B、先天性夜盲症是伴X染色体遗传病。表现正常的Ⅱ-1与Ⅱ-2所生的儿子Ⅲ-3患甲乙两种病,说明甲乙两种病都是隐性遗传病。又依据“Ⅰ-1患甲病、所生儿子Ⅱ-3表现正常”可推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乙病是先天性夜盲症,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
C、假设控制甲、乙病的相关基因分别为A和a、B和b。只考虑甲病:Ⅰ-1和Ⅲ-3都患甲病,二者的基因型均为aa;Ⅱ-1和Ⅱ-3都不患甲病,二者的基因型均为Aa。只考虑乙病:Ⅱ-1和Ⅱ-3均为正常男性,二者的基因型均为XBY。综上分析,Ⅱ-1和Ⅱ-3的基因型均为AaXBY,二者相同的概率为100%,C错误;
D、乙病是先天性夜盲症,俗称“雀蒙眼”。只考虑乙病:Ⅱ-1和Ⅱ-2的基因型分别为XBY、XBXb,进而推知Ⅲ-2的基因型为1/2 XBXB、1/2 XBXb,Ⅲ-2与基因型为XBY的正常男性结婚,女儿不会患“雀蒙眼”,D错误。
故选AB。
18. 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①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
②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体一般是单倍体
③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
④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株定是单倍体
⑤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
A. ③④⑤B. ②③④C. ①③⑤D. ②④⑤
【答案】A
【分析】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细胞中的每套非同源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则为二倍体;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则为多倍体。
【详解】①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其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一定是单倍体,①正确;
②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体,其体细胞中一般没有同源染色体,一般是单倍体,②正确;
③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属于生殖细胞,不是单倍体,③错误;
④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株,其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若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则是单倍体,若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则是三倍体,④错误;
⑤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若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则是单倍体,若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则是二倍体,⑤错误。
综上所述,③④⑤不正确,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 现有一个含有n个碱基对的双链DNA分子,已知其含有胸腺嘧啶a个,下列关于该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DNA分子含有氢键(3n-a)个
B. 该DNA分子中嘌呤总数等于嘧啶总数
C. 该DNA分子复制第五次时,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31(n-a)]个
D. 该链状DNA分子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答案】ABD
【分析】DNA 分子结构中,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构成反向平行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在螺旋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反向互补,通过碱基间的氢键形成的碱基配对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为A-T、G-C,因此嘌呤数目(A+G)=嘧啶数目(T+C)。DNA在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个单链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个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
【详解】A、DNA中G-C含3个氢键,A-T含2个氢键,该DNA分子含有的氢键数目是(3n-a)个,A正确;
B、DNA含双链,A=T,G=C,该DNA分子中嘌呤总数等于嘧啶总数,B正确;
C、胞嘧啶为n-a,该DNA分子复制第五次时,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25-1(n-a)〕=〔16(n-a)〕,C错误;
D、该链状DNA分子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分别位于DNA的两条链的两端,D正确。
故选ABD。
20. 某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下列关于该果蝇减数分裂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果蝇能产生基因型AB、Ab、ab、aB4种卵细胞,可能是因为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
B. 该果蝇只产生基因型AB、ab2种卵细胞,说明该果蝇的A和b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
C. 基因型AaXBXb个体的减数分裂过程中A、a和B、b2对等位基因会发生自由组合
D. 若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了基因型AB、Ab、ab3种配子,最可能是因为基因b突变成了B
【答案】BD
【分析】分析题文描述可知:基因型为AaBb的果蝇进行减数分裂,若产生的配子有4种,AB、Ab、aB、ab,且它们的数量比为1∶1∶1∶1,则说明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产生的4种配子呈现两多量少的数量比,则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中发生了交叉互换,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该果蝇的两对等位基因若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产生了AB、Ab、ab、aB4种卵细胞,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该果蝇的两对等位基因若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会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卵细胞,A正确;
B、该果蝇只产生基因型AB、ab的2种卵细胞,说明该果蝇的基因A和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基因a和b位于与基因A和B所在的染色体同源的另一条染色体上,且没有发生交叉互换,B错误;
C、基因型AaXBXb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A和a和位于常染色体上、B和b位于X染色体上,即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这2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自由组合,C正确;
D、若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了基因型AB、Ab、ab的3种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B突变成了b,D错误。
故选BD。
二、非选择题(总共5题,共计55分)
21. 将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 b和c之间形成____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种群b和种群c是否为同一物种____________。
(2)在对植物b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此时D的基因频率为______,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______、自然选择和______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______ 的。
【答案】(1)①. 地理隔离 ②. 生殖隔离 ③. 不是
(2)①. 20% ②. 没有 ③.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3)①. 种群 ②. 自然选择 ③. 突变和基因重组 ④. 隔离多样性 ⑤. 共同进化(协同进化)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小问1详解】
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因此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形成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因此种群b和种群c不是同一物种。
【小问2详解】
调查植物乙种群,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20%,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10%+20%×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比例为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4%+32%×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由于生物进化的过程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因此这一年中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小问3详解】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在相互作用中共同进化的,即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共同进化的。
22. 图甲、乙为真核细胞中蛋白质合成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过程①发生的场所主要是______。这一致病基因通过控制______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过程②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______(填字母:A.从右到左B.从左到右)。
(2)若图甲中异常多肽链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脯氨酸-苯丙氨酸-”,携带脯氨酸和苯丙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GGU AAC,则物质a中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为____________。图乙过程最终合成的T1、T2、T3三条多肽链中氨基酸的顺序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基因一条单链中(G+T)/(C+A)=2/3,则其互补链中(G+T)/(C+A)=___________;用X射线照射青蒿以后,cyp基因中一小段碱基序列发生变化,使cyp酶的结构改变,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______。
【答案】(1)①. 细胞核 ②. 蛋白质的结构 ③. A
(2)①. GGTAAC ②. 相同 ③. 合成T1、T2、T3这三条多肽链的模板mRNA相同
(3)①. 3/2 ②. 基因突变
【分析】图甲中的过程①与过程②分别表示转录与翻译,物质a表示DNA,物质b表示mRNA。图乙表示翻译,X表示核糖体,N是mRNA,T1、T2、T2都是正在合成的多肽链。
【小问1详解】
图甲中过程①表示转录,发生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过程②表示翻译,其产物是膜上的异常蛋白质,说明这一致病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核糖体上正在合成的多肽链越长,说明是最早开始合成的,过程②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A选项所示的从右到左。
【小问2详解】
若图甲中异常多肽链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脯氨酸-苯丙氨酸-”,携带脯氨酸和苯丙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GGU、AAC,则mRNA上的密码子分别为CCA、UUG,进而推知物质a所示的DNA中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为GGTAAC。图乙过程最终合成的T1、T2、T3这三条多肽链中的氨基酸的顺序相同,因为合成这三条多肽链的模板mRNA相同。
【小问3详解】
该基因一条单链中碱基A、T、C、G分别与其互补链中的碱基T、A、G、C配对。若该基因一条单链中(G+T)/(C+A)=2/3,则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其互补链中(G+T)/(C+A)=3/2。用X射线照射青蒿以后,cyp基因中一小段碱基序列发生变化,使cyp酶的结构改变,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
23. 西葫芦是一年生雌雄同株植物,开单性花。其果实的黄皮与绿皮为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色素合成的基因为Y、y;另有一对基因T、t也与西葫芦的皮色表现有关。以下是利用白皮西葫芦与黄皮西葫芦进行杂交实验的过程图,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中,亲本黄皮西葫芦和白皮西葫芦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对母本进行的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控制西葫芦皮色的这两对等位基因,遗传时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还可以通过设计______实验来验证,该验证实验子代的表型及比例应为______。
(3)F2中白皮西葫芦的基因型有______种,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
(4)西葫芦花香吸引一种小蜂,小蜂中的雌雄蜂均有红眼和白眼类型,如何用一次交配实验证明红眼(R)和白眼(r)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请写出亲本的表型,并分析实验结果、结论。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YYtt ②. yyTT ③. 给未成熟的雌花套袋,待雌花成熟后进行人工授粉,再套袋
(2)①. 遵循 ②. 测交 ③. 白皮∶黄皮∶绿皮=2∶1∶1
(3)①. 6##六 ②. 1/6
(4)①. 让白眼雌蜂与红眼雄蜂杂交,观察子代表现型 ②. 子代中雌蜂全为红眼,雄蜂全为白眼,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如果子代中雌雄蜂均有红眼,说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分析题意,F2中分离比为12∶3∶1,是“9∶3∶3∶1“的变式,可知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又根据另有一对基因(T、t)也与西葫芦的皮色表现有关,子二代白色∶有色(黄、绿)=3∶1,说明T存在时表现为白色,即白色的基因型为_ _T_,绿皮的基因型为yytt,黄皮基因型为Y_tt,根据子二代分离比可知子一代基因型为YyTt,因此亲本基因型为yyTT(白皮)和YYtt(黄皮);西葫芦是一年生雌雄同株植物,开单性花,因此实验过程中,为防止同一植株的雄蕊为雌蕊授粉,需要给母本未成熟的雌花套袋,并待雌花成熟后进行人工授粉再套袋。
【小问2详解】
F2中分离比为12∶3∶1,是“9∶3∶3∶1“的变式,可知控制西葫芦皮色的这两对等位基因,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除杂合子自交外,对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可选择测交实验,即让子一代与绿皮西葫芦杂交,若后代出现白皮西葫芦∶黄皮西葫芦∶绿皮西葫芦=2∶1∶1,即可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3详解】
结合(1)分析可知,白色的基因型为_ _T_,有3×2=6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为YYTT、yyTT,占子二代白皮的1/4×1/3+1/4×1/3=1/6。
【小问4详解】
在伴X遗传中,母本是隐性纯合子时,子代雄性肯定是隐性性状,故题目中要求用一次交配实验确定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可以选择白眼雌蜂(隐性性状)×红眼雄蜂(显性性状)进行杂交,观察子代表现型:
结果和结论:如果子代中雌蜂全为红眼,雄蜂全为白眼,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XrXr×XRY→XRXr、XrY);如果子代中雌雄蜂均有红眼,说明跟性别无关,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即rr×RR→Rr或rr×Rr→Rr、rr)。
24. 西红柿果实有红色、黄色和白色三种颜色,分别由A/a、B/b、D/d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白色的西红柿没有色素,黄色的西红柿没有红色素,相关色素的合成与基因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结红色果实的植株中,基因型共有____________种。
(2)能通过两种途径合成红色素的纯合植株因甲基化导致基因B均不表达,该植株与结黄色果实的植株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的后代其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
(3)若某结红色果实的植株自交子代出现了3种颜色的果实,则结红色果实的植株基因型是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其子代中结白色果实的植株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4)西红柿果实颜色的控制过程,体现出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答案】①. 20 ②. 红色∶黄色=3∶1 ③. AaBbDd ④. AabbDd ⑤. 3/16 ⑥.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显示的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西红柿果实颜色。结合题图分析可知,基因a和D不表达时,番茄为白色,则白色番茄基因型为A---dd;基因 D和B同时不表达,且a表达时,番茄为黄色,则黄色番茄基因型为aabbdd;红色番茄可通过种途径产生:①基因 a和B同时表达,番茄为红色,②基因 D存在时,番茄皆为红色。
【详解】(1)由题意可知,红柿果实有红色、黄色和白色三种颜色,分别由A/a、B/b、D/d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则与番茄果实颜色相关的基因型有3×3×3=27种;结合题图分析可知,基因a和D不表达时,番茄为白色,则白色番茄基因型为A---dd,有2×3×1=6种;基因D和B同时不表达,且a表达时,番茄为黄色,则黄色番茄基因型为aabbdd,有1种;则红色番茄植株的基因型共有:27-6﹣1=20种。
(2)结合分析可知,能通过两种途径合成红色素的纯合植株基因型为aaBBDD,该植株与结黄色果实的植株aabbdd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aaBbDd,因甲基化导致基因B均不表达,则F1自交aaBbDd×aaBbDd得到的后代表型及比例与aabbDd×aabbDd→3aabbD-:1aabbdd相同,即红色∶黄色=3∶1。
(3)某结红色果实的植株自交子代出现了3种颜色的果实,白色番茄基因型为A---dd,由此推测该植株能产生A-d的配子,则该植株含基因A,即该植株无法表达基因a,故该结红色果实的植株必定同时含基因A和D;黄色番茄基因型为aabbdd,由此推测该植株能产生abd的配子;综上所述,结红色果实的植株基因型是AaBbDd或AabbDd。由于白色番茄基因型为A---dd,所以自交子代植株基因型为A-dd即可结白色果实,概率为(3/4)×(1/4)=3/16。
(4)由题图可知,基因a、B、D分别通过控制酶1、2、3的合成来控制西红柿果实颜色,体现出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5. 如图表示以某种农作物(二倍体,体细胞中染色体条数为18),用①和②两种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种品种,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过程Ⅰ和过程Ⅱ培育⑤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倍体育种包括图中的____________过程,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与过程Ⅰ、Ⅱ相比较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④Ab个体高度不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基因型为Aa的某植物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发育成的四倍体基因型是____________。该四倍体产生的配子经花药离体培养后,可获得的后代有__________________种基因型,其中aa的个体占全部后代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4)在③④⑥品种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与⑥杂交,后代体细胞中含有染色体条数为______。
【答案】(1)基因重组
(2)①. Ⅰ→Ⅲ→Ⅴ ②. 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变异 ③.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④. 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无法产生正常配子
(3)①. AAaa ②. 3##三 ③. 1/6
(4)①. 二、一、四##2、1、4 ②. 27##二十七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题中所涉及的育种方式有杂交育种(Ⅰ→Ⅱ)、单倍体育种(Ⅰ→Ⅲ→Ⅴ)和多倍体育种(Ⅰ→Ⅳ),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变异。Ⅰ→Ⅵ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小问1详解】
通过过程Ⅰ和过程Ⅱ培育⑤是杂交育种的过程,原理是基因重组。
【小问2详解】
图中的Ⅰ→Ⅲ→Ⅴ是单倍体育种的过程,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单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最大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④Ab个体是单倍体,高度不育,原因是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联会紊乱,无法产生正常配子。
【小问3详解】
秋水仙素可以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基因型为Aa的某植物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发育成的四倍体基因型是AAaa,其产生的配子经花药离体培养后,可获得的后代1AA、4Aa、1aa共3种基因型,其中bb占1/6。
【小问4详解】
根据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的次数,可知在③④⑥品种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分别是二、一、四,⑤(二倍体)与⑥(四倍体)杂交,由于该农作物是二倍体,体细胞中染色体条数为18,即一个染色体组含有9条染色体,后代体细胞(三倍体)中含有染色体条数为27条。
A组
B组
C组
染色体数目(条)
80
40
20
细胞数目(%)
15
55
3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朝鲜族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核酸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