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年6月2日6时23分,“嫦娥六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开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实施的样品采集任务。6月3日,月表取样完成后,“嫦娥六号”着陆器携带的一面由玄武岩纤维制成的“石头版”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下图分别示意月球背面与月球正面。完成下面小题。
1. 对“嫦娥六号”与地面间通信干扰最大的是( )
A. 日冕物质抛射B. 云雾
C. 太阳辐射D. 流星
2. 与正面相比,月球背面( )
A. 在地球上可以看见B. 地形更加崎岖
C. 受地球引力影响大D. 不被太阳照射
3. “石头版”五星红旗需克服的月球恶劣环境条件主要是( )
A. 风沙天气肆虐B. 流水侵蚀强烈
C. 大气压强过大D. 昼夜温差巨大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嫦娥六号”主要通过无线电短波与地面通信,日冕物质抛射是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其发生时发出大量带电粒子流,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嫦娥六号”与地面间通信,A正确;云雾、太阳辐射不会发出带电粒子流,因此也不会对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影响,BC错;流星是一种天文现象,不会对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影响,D错。故选A。
【2题详解】
据图可知,月球正面地势较为平坦,月球背面多环形坑,地形更加崎岖,B正确。分析可知,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公转周期保持一致,使得地球上始终只能看到月球近地一侧,即月球正面,A错误;月球正面受到的地球引力较大,月球背面受到的地球引力较小,C错误;当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背面可被太阳照射到,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气温较高,夜晚没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巨大,D正确。月球表面没有长期稳定存在的液态水,无流水侵蚀,B错误。月球无大气层,因此也没有大气运动,也就是没有风,A错误;月球无大气层,无大气压强,C错误。故选D。
2024年7月,我国某科研团队沿某路线对南美洲东部海岸线进行为期15天的考察,途中依次记录了甲、乙、丙、丁、戊五地的昼长与夜长差值(均为绝对值),结果如下表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据表推测,甲、丙两地( )
A. 与0°经线垂直距离相同B. 可能位于同一条纬线
C. 甲地的昼长远小于丙地D. 地球自转线速度相似
5. 考察记录当日,丁地日出时的地方时为( )
A. 6:49B. 7:05C. 7:36D. 8:30
6. 该科研团队考察期间( )
A. 考察的路线为自南向北B. 戊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C. 丙地日落时间越来越早D. 丁地正值雨季,道路多泥泞
【答案】4. D 5. A 6. B
【解析】
【4题详解】
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甲、丙两地昼长与夜长差值相差不大,说明两地距赤道距离相近,地球自转线速度相似,D正确;7月乙地昼长与夜长差值为0,说明乙地昼夜等长、位于赤道。乙→丙→丁→戊的昼长与夜长差值呈增大趋势,说明该科研团队自北向南沿南美洲东部海岸线进行为期15天的考察,即五地中甲位于北半球、丙丁戊位于南半球,7月太阳直射北半球、丙地昼长小于甲地,BC错误;由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与0°经线垂直距离,A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由表中数据可知,丁地昼长与夜长差值为3小时16分钟,由上题知丁地位于南半球,7月该地夜长大于昼长,依据昼长+夜长=24、夜长-昼长=3小时16分可计算出该地昼长为10小时22分钟,夜长为13小时38分钟,日出时=0+13小时38分/2=6:49,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该科研团队考察期间为7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戊地位于南半球,考察期间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B正确;据表中昼长与夜长差值可知,乙→丙→丁→戊的昼长与夜长差值呈增大趋势,说明该科研团队由北向南进行考察,A错误;丙地位于南半球,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昼渐长、日落时间越来越晚,C错误;丁地位于赤道以南、南美洲东海岸,7月正值南半球的冬季,降水较少,D错误。故选B。
近年来,我国各地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研究发现,城市热岛效应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城市高温热浪强度。下图示意某年8月16日安徽省合肥市区一次高温热浪过程热岛强度(指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平均气温的差值)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促使此次合肥市区高温热浪形成的条件有( )
①大气对流强②气压梯度小③受高压控制④受暖锋控制
A. ①③B. ①④
C. ②③D. ②④
8. 该日合肥市区热岛效应对高温热浪强度加剧最明显的是( )
A. 蜀山区B. 瑶海区
C. 庐阳区D. 包河区
9. 与A区域相比,B区域( )
A. 绿化面积较大B. 多高大建筑物
C. 开发建设较早D. 距离市中心近
【答案】7. C 8. C 9. B
【解析】
【7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受副热带高压影响,8月合肥市区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加热强烈,③对④错;高压控制大气稳定,对流运动弱,气压梯度小,风力较小,热量不易散失,导致合肥市区形成高温热浪,①错②对。综上所述,C正确,排除ABD。故选C。
【8题详解】
读图联系材料“城市热岛效应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城市高温热浪强度”可知,庐阳区平均热岛强度最大,说明热岛效应最强,对高温热浪强度加剧最明显,C正确,排除ABD。故选C。
【9题详解】
据图可知,与A区域相比,B区域热岛强度大,但其周边大部分区域热岛强度较小,可知B区域可能位于市郊附近的城市新开发区,新建设的高大建筑物较密集,地面及建筑物吸收热量多且不易散失,形成一个热岛区域,B正确,CD错误;由材料信息不能判断两区域的绿化面积大小,A错误。故选B。
研究表明,石笋中δ¹³C的含量与其洞穴所在区域地表植被生物生产力呈负相关,据此可推测当地的气温、降水等气候环境特征及变化。画廊溶洞位于山东半岛南部沂水县内,内部发育众多石笋。洞内石笋DXHL3(编号)的生长时间约为23.2~18.8ka(千年),形成期间其δ¹³C值的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千年波动特征,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在画廊溶洞内常见的地貌有( )
A. 石帘、溶沟B. 石柱、洼地
C. 石幔、石钟乳D. 峰丛、洼地
11. 画廊溶洞内的石笋( )
A. 由流水溶蚀形成B. 由顶部向下发育
C. 为上大下小锥体D. 岩石属于沉积岩
12. 石笋DXHL3形成过程中,影响山东半岛的夏季风强度变化及气候特征最可能是( )
A. 在23.2~22ka期间,夏季风减弱,气候冷干
B. 在22~21ka期间,夏季风增强,气候冷湿
C. 在21~19ka期间,夏季风增强,气候暖湿
D. 在19~18.8ka期间,夏季风减弱,气候暖干
【答案】10. C 11. D 12. A
【解析】
【10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溶洞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内部主要发育有石幔(或石帘)、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C正确;溶沟、洼地和峰丛属于地上喀斯特地貌,在溶洞内难以看见,AB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由材料“内部发育众多石笋”可知,画廊溶洞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石笋由富含碳酸钙的水滴滴落洞底沉积而成,所属岩石为沉积岩,D错误,A错误;石笋由水滴滴落至洞底沉积而成,故由底部向上发育,一般为上小下大的锥体,BC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读图结合材料“石笋中δ¹³C的含量与其洞穴所在区域地表植被生物生产力呈负相关”分析可知,在23.2~22ka期间和21~19ka期间,石笋DXHL3δ¹³C值呈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说明这两个时段地表植被生物生产力明显降低,可推知影响山东半岛的夏季风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冷干,A正确,C错误;同理可判断,在22~21ka期间和19~18.8ka期间,石笋 DXHL3δ¹³C值呈波动下降趋势,说明这两个时段地表植被生物生产力增强,可推知影响山东半岛的夏季风增强,降水增多,气候相对暖湿,BD错误。故选A。
海底浊流是沿着水下斜坡,携带大量泥砂的高密度、高流速的一种偶发性流体。当浊流从高速流进入低速流时,流体部分动能转化为位能,液面明显升高形成水跃。根据浊流颗粒物大小,可将浊流分为甲、乙两种沉积模式,如下图所示。浊流可导致海底地貌发生变化并对人类海底活动产生破坏。例如,1929年北大西洋纽芬兰岛南部大陆坡一次突发浊流折断了海底电缆,带来巨大损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与乙模式相比,甲模式的海床沉积物( )
A. 易被浊流搬运至更远距离B. 平均粒径更大
C. 垂向变化表现为上粗下细D. 层理结构明显
14. 浊流对海底地貌及岩石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 流速下降时,泥沙沉积形成岛弧链B. 流速下降时,泥沙沉积形成大理岩
C. 流速增强时,剧烈冲刷形成深海沟D. 流速增强时,冲刷形成海底峡谷
15. 推测导致1929年纽芬兰岛南部大陆坡突发浊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风暴潮B. 海浪侵蚀
C. 海底地震D. 火山喷发
【答案】13. B 14. D 15. C
【解析】
【13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甲模式中,在刚超过陆坡坡折位置处,由于变得平坦,水流速度变慢,形成水跃导致能量损失,海水搬运能力减弱,形成泥砂沉积体;乙模式中,浊流因流速下降形成的沉积体分布范围广,自陆坡坡折处向外延伸至更远的位置,A错误;结合流水搬运和沉积规律判断可知,甲模式的海床沉积物平均粒径更大,在水流速度下降和搬运能力减弱时,大量沉积物易在坡折处(近距离)沉积,B正确;甲、乙两种模式,沉积物粒径垂向变化均表现为上细下粗,C错误;乙模式沉积物的沉积距离更长,更容易形成交错层理结构,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浊流携带大量泥砂,具有高密度、高流速特征。当浊流流速增强时,不断对海床进行冲刷侵蚀,导致被侵蚀的海床高度显著低于周边地区,形成海底峡谷地貌,D正确;当浊流流速下降时,携带的泥砂大量沉积,可在地势较平坦的洋盆处形成海底沉积扇等地貌,沉积物成岩后形成浊积岩(沉积岩),B错误。岛弧链和海沟是由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形成的地貌,AC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据材料分析可知,浊流属于海底沉积物的重力流,具有偶发性。纽芬兰岛南部大陆坡具有一定坡度,多泥砂覆盖,为浊流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作为触发因素,海底地震引发大陆坡发生强烈震动,导致丰富的松散沉积物重新活动并向海水扩散,形成大规模、高密度、高流速的浊流,并沿着大陆坡向下流动,将海底电缆折断,C正确;风暴潮、海浪侵蚀主要影响海水的扰动,不会对海底大陆坡造成大的影响,AB错误;火山喷发对海底大陆坡的震动影响更小,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的影响下,北美地区冬季受不同性质的气团影响,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天气系统。下图示意某年1月某日某时刻北美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此时旧金山附近有锋面形成,匹兹堡附近最易形成暴雪天气。
(1)判断旧金山附近锋面性质,并说明理由。
(2)受图示天气系统影响,推测渥太华将要经历的天气变化情况。
(3)指出匹兹堡附近最易形成暴雪天气的条件。
【答案】(1)冷锋。理由:旧金山西侧为西北风(或冷气团);冷气团向东南方向移动,与暖气团交汇。
(2)暖锋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大气云层增厚;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3)面临冷锋过境,降温剧烈;冷空气经过湖面携带大量水汽;来自大西洋的大量湿润气流在匹兹堡附近与冷气流交汇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美国西北部有一低压中心,旧金山位于低压中心的南侧,其西侧为西北风,东侧吹偏南风,由于北半球气旋(低压)按逆时针方向辐合,西北风(冷气团)向东南方向移动,与偏南风(暖气团)交汇形成冷锋。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渥太华位于气旋的东部,北半球气旋按逆时针方向辐合,气旋东侧锋面面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形成暖锋,渥太华此时暖锋过境,由于暖气团缓缓抬升、成云致雨,大气云层增厚;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暖锋过境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小问3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旋西侧锋面面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形成冷锋,匹兹堡此时位于冷锋过境前、面临冷锋过境,受冷气团影响降温剧烈;冷空气经过五大湖时,从湖面携带大量水汽;来自大西洋的大量湿润气流在匹兹堡附近与冷气流交汇,暖湿气团急剧抬升形成暴雪。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早期,广西境内右江断裂带受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影响形成盆地。后随着造山运动及高原的隆起,盆地经历多次抬升,逐渐形成多级河流阶地,同时构造运动将百色盆地与布兵盆地分开,形成了如今两个盆地的格局。研究发现,右江断裂带所在区域有湖相沉积物出露。下图示意布兵盆地地质构造。
(1)简述右江断裂带所在区域湖相沉积物形成及出露的过程。
(2)T4阶地分布海拔高、分布零散,简析成因。
(3)推测百色盆地与步兵盆地分开的原因。
【答案】(1)右江断裂带受板块碰撞挤压影响,形成断陷盆地;周边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汇入盆地,积水成湖;后盆地所在区域多次抬升,河流停止汇入,盆地内湖水干涸,湖相沉积物出露。
(2)T4阶地形成较早,海拔较高;被后期多次断层错开,受外力侵蚀强烈,分布零散。
(3)板块挤压,盆地抬升;受多次断层影响,两盆地抬升程度不同;两盆地之间有多个断层,形成断块山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广西境内右江断裂带受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影响形成盆地”可知,右江断裂带受板块碰撞挤压影响,地壳断裂下下陷形成断陷盆地;由材料“右江断裂带所在区域有湖相沉积物出露”推测,右江断裂带所在区域曾为湖泊,是由于周边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汇入盆地,积水成湖,泥沙沉积形成湖相堆积;由材料“后随着造山运动及高原的隆起,盆地经历多次抬升”可知,后盆地所在区域多次抬升,由于地势变高,河流停止汇入,广西纬度低蒸发旺盛,盆地内湖水干涸,湖相沉积物出露。
【小问2详解】
河流阶地由间歇性的地壳抬升及流水沉积作用形成,越早时间形成的阶地离河床越远、海拔越高。读图可知,T4阶地形成较早,海拔较高;“盆地经历多次抬升”说明该区域发生多次断层活动,后期多次断层错开,岩体破碎、受外力侵蚀强烈,原有的部分阶地被侵蚀掉后,保留下来的阶地分布零散。
【小问3详解】
由材料“构造运动将百色盆地与布兵盆地分开”可知,该区域构造运动活跃,板块挤压,盆地抬升;板块挤压过程中岩层发生断裂错位,受多次断层影响,两盆地抬升程度不同;板块挤压过程中岩层发生断裂错位,两盆地之间有多个断层,形成断块山 ,将百分盆地与布兵盆地分开。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冰川系统孕育着独特的生物群落,由耐寒性微生物占主导,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如参与碳固定与释放、地球水循环、地表形态塑造等。近年来,全球山地冰川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影响着地球各外部圈层。下图示意山地冰川生态系统。
(1)指出生物群落在山地冰川生存面临的挑战。
(2)简述山地冰川对地球外部三个圈层的影响。
(3)判断今后全球山地冰川面积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对地球环境的长期影响。
【答案】(1)高海拔环境,低温缺氧;大气稀薄,紫外线照射强烈;天气状况恶劣,如大风、暴雪等。
(2)山地冰川本身属于水圈一部分,冰川融化,通过补给河流,参与促进地球水体更新,影响地球水圈;山地冰川可以固定或释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影响大气组成成分占比,影响大气圈;通过水循环环节(如地表径流)扩大微生物活动范围及提供营养物质,促进地球生物的繁衍,影响生物圈。
(3)变化趋势:呈减少趋势。长期影响:地表水总量减少,加剧地球环境的干旱程度;冰川融化释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冰川减少,改变部分生物栖息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冰川融化过程不断改造地表形态,形成新的地形地貌单元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山地冰川位于高海拔地区,气温极低,这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是非常严峻的生存条件。同时,高海拔地区氧气含量低,生物获取氧气困难,而氧气是生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必需物质,缺氧会限制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高海拔处大气稀薄,对紫外线的削弱作用较弱。紫外线具有较高的能量,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繁殖,甚至威胁生物的生存。天气状况恶劣,如大风、暴雪等,大风天气频繁且风力强劲,可能会直接将一些小型生物吹走,破坏生物的栖息地。暴雪天气则可能掩埋生物,使其难以获取食物和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同时也会改变栖息地的环境。
【小问2详解】
对水圈的影响 :山地冰川是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储存着大量的固态水。冰川融化时,会为河流提供水源补给,这是地球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这种补给,参与和促进了地球水体的更新,维持了河流水量的动态平衡,影响了地下水的补给以及湖泊、海洋等水体的水量。对大气圈的影响:山地冰川中的微生物参与碳固定与释放等过程。当冰川固定二氧化碳时,会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而当冰川融化释放二氧化碳等气体时,会改变大气组成成分的占比。这些气体含量的变化会影响大气的温室效应,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如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对生物圈的影响:冰川融化形成的地表径流会携带营养物质,扩大微生物等生物的活动范围。这种变化也会影响整个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促进地球生物的繁衍、扩散和进化,改变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小问3详解】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山地冰川不断吸收热量而融化,而且这种融化速度在不断加快。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使得山地冰川难以维持现有的面积,所以其面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长期影响:山地冰川是许多河流的重要水源,冰川面积减少意味着其储存的水量减少,向河流等水体的补给量也会减少。这会导致地表水总量降低,会加剧土地的干旱化程度,影响植被生长和农业生产等。冰川中储存着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温室气体,随着冰川的融化,这些物质被释放出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后,会增强大气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难以散发出去,进一步提高全球气温,形成恶性循环。山地冰川孕育着独特的生物群落,冰川面积的减少会直接破坏这些生物的栖息地。许多适应冰川环境的生物可能会因为栖息地的丧失而面临灭绝的危险,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冰川融化时,其携带的泥沙、石块等物质会堆积在地表,形成各种冰碛地貌。同时,冰川融化后,原来被冰川覆盖的地区会暴露出来,可能会经历侵蚀、沉积等地质作用,从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影响生态系统的分布和人类的活动空间等。
地点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戊地
昼长与夜长差值
1小时52分钟
0小时
1小时50分钟
3小时16分钟
6小时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