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赤峰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2024年8月美国学者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火星岩石的微小裂隙中可能蕴藏水,且水深可达1.6km,这将是在火星上寻找生命迹象的新起点。该项研究利用火星着陆器2018—2022年收集到的1319次地震波数据,计算出火星地底可能存在的物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除液态水外,火星地表难以孕育生命的原因是( )
A. 大气层稀薄B. 光照不稳定
C. 星球引力强D. 自转周期短
2. 如果火星地下存在大型液态水湖泊,可以监测到的地震波类型及其速度变化是( )
A. 纵波变慢B. 纵波变快
C. 横波变慢D. 横波变快
【答案】1. A 2. A
【解析】
【1题详解】
火星大气层稀薄,缺少氧气,不适宜生命生存,A正确; 火星与太阳的距离比较稳定,光照比较稳定,B错误; C.火星的星球引力较弱,C错误; 火星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相差不大,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如果火星地下存在大型液态水湖泊,则地震波经过地下水时,由于水的密度比岩石小,地震波中的纵波能够通过,横波不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变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曾存在一个古亚洲洋,后随板块运动消减闭合,但闭合时间学界仍有争议。在最近的地质调查中,调查人员对内蒙古阿巴嘎旗(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接合部)的某岩层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距今3.2亿年到3.1亿年时期古亚洲洋尚未闭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该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是( )
A. 前寒武纪B. 古生代
C. 中生代D. 新生代
4. 调查人员在该地层中发现的陆生植物化石主要属于( )
A. 藻类植物B. 蕨类植物
C. 裸子植物D. 被子植物
5. 下列证据中,能支撑该岩层中化石形成时期古亚洲洋尚未闭合这一结论的是( )
A. 发现西伯利亚古植物群化石B. 岩层具有波状层理结构
C. 岩石类型主要为砂岩和泥岩D. 岩层中有海生贝类化石
【答案】3. B 4. B 5. D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是距今3.2亿年到3.1亿年时期,属于古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是距今3.2亿年到3.1亿年时期,属于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B正确,藻类植物出现在前寒武纪,裸子出现在中生代,被子出现在新生代,ACD错误。故选 B。
【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是距今3.2亿年到3.1亿年时期,属于古生代,海生贝类化石能支撑该岩层中化石形成时期古亚洲洋尚未闭合这一结论,D正确,ABC不能说明海洋的存在,错误。故选D。
2024年7月,我国某地(22.5°N,114°E)4名学生自制可控气象气球飞行器并进行飞行试验,将一个气球送上3万米高空,并成功回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可控气象气球飞行器制作期间,4名学生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梅雨连绵B. 正午日影不断变短
C. 日落时间逐渐变晚D. 暴雨天气频繁
7. 当可控气象气球飞行到3万米高空时,可监测到(与气球所在地面附近相比较)( )
A. 气球体积较小B. 大气能见度较低
C. 天空亮度较低D. 天空云量较多
【答案】6. D 7. C
【解析】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7月为北半球夏季,此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出现梅雨天气,而该地位于华南地区,没有梅雨,A错误;7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且向南移动,正午日影不断变长,B错误;7月太阳直射点南移,该地白昼时间变短,日落时间逐渐变早,C错误;7月受夏季风影响,暴雨频繁,D正确,故选D。
【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3万米高空位于平流层,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空气密度较小,气球体积较大,A错误;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能见度较高,B错误;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云量较少,空气变得稀薄,天空的亮度会逐渐变暗,C正确,D错误。故选C。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假时间到新西兰进行研学旅行,到达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以后,发现郊区有很多用于风力发电的“大风车”。当地人说“大风车”能够在一年中这个季节提供更名的电力。下图示意新西兰及惠灵顿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与水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的优势有( )
①清洁,无污染②可再生③地理适应性强④发电站建设周期短
A. ①②B. ③④
C. ②③D. ①④
9. 新西兰最强的盛行风是( )
A. 东北风B. 西南风
C. 东南风D. 西北风
10. 材料中当地人所说的“这个季节”及风力最强的原因分别是( )
A. 春季冷高压势力最强大B. 夏季南北气压梯度最大
C. 秋季冷高压势力最强大D. 冬季南北气压梯度最大
【答案】8. B 9. D 10. D
【解析】
【8题详解】
风电和水电都是清洁无污染,且可再生,①②错误;风电相对水电的地理的适应性强,发电站建设的周期短,投产快,③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新西兰地处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受西风影响明显,南半球的西风为西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冬季冷高压势力最强,AC错误;夏季,南北的温差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B错误;冬季,由于受极力冷高压影响,导致南北的温差较大,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D正确。故选D。
湖泊在调节空气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员通过监测夏季南京玄武湖区域近地面气象站数据,发现濒湖站和非濒湖站监测到的NO₂浓度日变化存在差异(如图),其中NO₂浓度受近地面交通源排放和大气运动状态影响较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下列关于玄武湖区域近地面NO₂浓度日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14时NO₂浓度最低,交通出行量最小B. 白天陆风较强,NO₂浓度低于夜间
C. 19时NO₂浓度最高,与下班高峰有关D. 白天排放量大,NO₂浓度高于夜间
12. 濒湖站和非濒湖站午后近地面NO₂浓度差异的形成原因是( )
A. 濒湖站盛行下沉气流B. 濒湖站位于下风向
C. 濒湖站对流较为旺盛D. 濒湖站位于上风向
【答案】11. C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由图可知,14时NO₂浓度最低,主要与湖风较强,空气对流旺盛有关,A错误;白天湖风较强,B错误;19时NO₂浓度最高,与下班高峰有关,交通排放废气多,C正确;NO₂白天排放量大,但浓度低于夜间,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午后临湖站受湖泊影响,气温相对非临湖站低,盛行下沉气流,NO₂浓度高于非临湖站,A正确,C错误;午后临湖吹湖风,临湖站位于上风位,浓度应小于非临湖站,故与是否位于上风、下风无关,BD错误。故选A。
小刘家住A城(29°N,113°E),所居住的居民楼秋分日日出、日落光线均与北墙面平行(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一年中小刘能在房间内欣赏到日出的时间大致为( )
A. 3个月B. 6个月
C. 9个月D. 12个月
14. 某日北京时间5:40,小刘在房间内看到日出,则该日小刘经历的白天时长为( )
A. 11小时44分钟B. 12小时
C. 12小时40分钟D. 13小时36分钟
【答案】13. B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居民楼秋分日日出、日落光线均与北墙面平行,秋分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秋分到次年的春分,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这段时间小刘无法看到日出,而从春分到夏至,太阳从东北升,西北落,小刘可以看到日出,故一年有6个月可看到日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与当地(113°E)的经度相差7°,时间相差28分钟,该地某日北京时间5:40日出时,当地日出的地方时为5:12,根据昼长=(12-日出)*2,可知,昼长为13小时36分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蒙特维德云雾森林位于哥斯达黎加蒂拉兰山脉北部,是海拔约1700m高的热带森林,横跨太平洋和大西洋水系分水岭。该森林有持续的云层覆盖,全年气温在13℃—23℃,湿度接近100%,得益于云雾缭绕的温和高湿环境。蒙特维德云雾森林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且拥有许多独特的动植物。图示意蒙特维德云雾森林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蒙特维德云雾森林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
①太平洋②大西洋③东北信风④盛行西风
A. ①③B. ①④
C. ②③D. ②④
16. 蒙特维德云雾森林气候较为温和凉爽的原因是( )
①海拔高②太阳辐射较弱③大气保温作用较弱④大气削弱作用较强
A. ②④B. ②③
C. ①③D. ①④
【答案】15. C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哥斯达黎加地处北半球低纬地区,主要是东北信风从大西洋加勒比海带来的水汽,②③正确,①错误。地处低纬,不受西风影响,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蒙特维德云雾森林气候较为温和凉爽的原因:一是海拔高,气温低,二是云雾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气温低,①④正确,当地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水气多,大气的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②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1月1日,我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出发,于12月初抵达南极。2024年3月初,该科考队启程返航。本次考察结束后,仍有20名中山站队员和15名长城站队员继续在南极完成越冬考察任务。图示意我国南极科考站分布。
(1)试指出本次南极科学考察过程中,长城站的科考队员观察到的正午日影长度和白昼长度的变化。
(2)分析南极地区气候干燥且多大风天气的原因。
(3)指出越冬考察队员可能经历极夜现象的站点,并说明选择长城站和中山站作为越冬考察基地的理由。
【答案】(1)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正午日影长度先变短后变长;白昼长度先变长后变短。
(2)气候干燥原因: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原因:南极地区地面冰雪覆盖,摩擦力小;极地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气压梯度大,风力强劲;地表平坦开阔,对风的阻挡作用小。
(3) 越冬考察队员可能经历极夜现象的站点:中山站。理由: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无极夜现象;中山站位于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长城站和中山站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能够为越冬考察队员提供基本的生活和科研条件;有一定的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有利于队员长期驻留开展考察工作。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本次南极科学考察时间是2023年11月1日到2024年3月初,太阳直射点先向南后向北移动,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正午日影长度先变短后变长;白昼长度先变长后变短。
【小问2详解】
气候干燥原因: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大气含水汽少;南极纬度高,气温极低,形成冷高压,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原因:南极地区地面冰雪覆盖,冰面光滑,摩擦力小;极地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气压梯度大,风力强劲;地表平坦开阔,对风的阻挡作用小,因此风力大。
【小问3详解】
越冬考察队员可能经历极夜现象的站点:中山站。理由:由图可知,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无极夜现象;中山站位于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长城站和中山站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建站时间长,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能够为越冬考察队员提供基本的生活和科研条件;有一定的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有利于队员长期驻留开展考察工作。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8月,我国经历了全国性的高温天气。进入9月后,南方地区大范围高温又有加强态势,多地打破当地高温纪录。自8月29日起,冷空气开始大举扑向我国西部和东北地区,最终于9月初形成了南北地区气温“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图示意9月2日8时的近地面等压线。
(1)判断A锋的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2)说明H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并指出受其控制空气的流动方向。
(3)分析8—9月南方地区持续大范围高温的原因。
【答案】(1) A锋为冷锋。理由:A锋面附近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
(2)H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9月,大陆气温较高,形成低气压;副热带高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上,形成相对的高气压中心。受其控制空气的流动方向:顺时针辐散。
(3)8 - 9月南方地区持续大范围高温的原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势力较强,位置偏西偏北,控制南方地区时间长;南方地区降水较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冷空气主要影响西部和东北地区,南方地区受冷空气影响小;全球气候变暖,气温整体升高的大背景下,极端高温天气更容易出现。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和材料可知,9月北方冷空气向西部和东北移动,A锋位于西北部高压系统的东南部边缘,来自北方高压中心的冷气团主动向南方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H是高压中心,9月,大陆气温较高,形成低气压;而海洋相对气温低,形成高压中心,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上,形成相对的高气压中心。流动方向:水平方向呈顺时针辐散,垂直方向下沉。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副热带高气压带势力较强,位置偏西偏北,夏季南方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且控制南方地区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天气为主,大气削弱作用较弱,太阳辐射较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北方冷空气仍未南下;台风登陆较少,高温天气难以得到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气温整体升高的大背景下,极端高温天气更容易出现。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迅速,太阳能发电量已占省内发电总量的30%,为全国最高。格尔木市位于青海省西部的柴达木盆地南缘,太阳能资源属全国高值区,拥有多个光伏发电项目。下图示意青海省太阳能资源分布。
(1)描述青海省太阳能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3)若不考虑天气变化,指出格尔木市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时间(北京时间),并说明理由。
【答案】(1)分布不均;总体上西北部太阳能资源丰富,东南部太阳能资源相对较少;柴达木盆地等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为高值区。
(2)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晴天多,降水少,日照时间长;地势平坦开阔,无高大山脉阻挡太阳辐射。
(3)14时(北京时间)。理由:格尔木市经度约为95°E,与北京时间相差约1小时40分钟。当北京时间为14时,格尔木市地方时约为12 时左右时,此时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较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最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青海的太阳能分布不均匀,大体呈现西北部太阳能资源丰富,东南部太阳能资源相对较少;柴达木盆地等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为高值区,东部为低值区。
【小问2详解】
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从海拔,天气状况、地形等分析。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光照强;地处内陆地区,晴天多,降水少,日照时间长;地势平坦开阔,无高大山脉阻挡太阳辐射。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格尔木的经度大约为95度,与北京时间的经度120相差约25度,时间相差约1小时40分,当地地方时12时,太阳辐射最强,此时的北京时间约为13时40分,接近14时。理由:此时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较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最强。
【地理】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学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地理】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学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赤峰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赤峰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赤峰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地理试题pdf、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赤峰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地理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赤峰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赤峰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地理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