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五节+幼儿思维的发展1(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章+第五节+幼儿思维的发展1(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什么是思维,思维的特点,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 题
第二章 第五节 幼儿思维的发展1
课 型
新授
课 时
1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本小节是来自幼儿师范学校课本《幼儿心理学》第二版王振宇主编,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思维的概念、思维的分类、幼儿思维的发展趋势,为学生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心理学理论依据。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讲解时要注意尽量放慢教学速度,多用实例来分析阐述,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探究方法、巩固知识、拓展思路、力求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
1.理解思维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领会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通过对知识点的详细讲授,使学生学会运用此特点在自己的幼儿教学活动中;
3.通过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探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教师观。
学习重难点
1.思维的特点区分;
2.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导学案、投影仪、教案等
教学媒体
本章节PPT、案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观察下面的几幅图片,从小年龄阶段到大年龄阶段的孩子学习数学的方法是不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通过观察图片,思考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通过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引出课堂新知。
活动二: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二、思维的特点
(1)间接性:是指思维不是直接地认识事物,而是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方法,来组织和理解那些未感知的事物,或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2)概括性:是指思维必须把握大量的感性材料,从同一材料中,抽象和概括出共同的特性和本质特征,或从同一类事物中揭示出它们内部的联系及规律性。
反映同一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通过感知我们只能看到具体某一鸟的外形和活动情况,而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到鸟的本质属性:有羽毛、卵生。鸡、鸭是鸟,而蝙蝠、蜻蜓不是。
反映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将多次感知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月晕而风;生物学家对动植物的分类。
组织性:指的是思维对原有经验的重组和改造,从而发现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
分别列举关于思维间接性和概括性的具体事例。
深入理解关于思维的两个基本特性。
活动三: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三、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儿童思维发展的遵循:
遵循从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路线。
1.直觉行动思维
是借助动作进行的思维。
幼儿初期(即3岁左右)仍具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他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并依赖于其自身的行动。直觉行动性思维又称之为“眼和手的思维”或者是“行动思维”。12—18个月的智慧动作的出现,标志着儿童直觉行动思维的发生。
(1)依赖一定的情境,开展的游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玩具和活动环境。以玩具为前提开展自身的所有活动。“给什么就只会玩什么”
例如:在娃娃家中,如果老师只给幼儿提供娃娃,那么他们就会反复地抱着娃娃玩;如果老师又给他们提供了娃娃的衣服,还有小碗、小勺和小杯等物品,那么他们就不仅会给娃娃穿衣,还会给娃娃喂饭喂水。
(2)离不开其自身的行动,思维与动作相伴随。“没有预定的目标,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这时期的幼儿思维活动常常与他们的动作相伴随。在幼儿园小班初期的绘画和游戏活动中,思维的直觉行动表现得非常明显。
2.具体形象思维(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
具体形象性思维是运用事物的直观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是幼儿期思维发展最主要的特点。
进入幼儿中期,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幼儿的思维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逐渐发展到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两点):
第一:具体形象性。幼儿的思维内容是具体的。他们能够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易掌握抽象概念。比如,“家具”这个词比“桌子”、“椅子”等抽象,幼儿较难掌握。
第二: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3.抽象逻辑思维
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是认识事物本质及内部联系的高级心理活动。
抽象逻辑思维必须借助语言和运用概念,幼儿后期才开始表现出这种思维。
三种思维水平的关系: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水平(也有人习惯于称为三个阶段),就发展进程来说是不可逆的;就发展的成果来说,又不是互相排斥的。也就是说,思维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以前的发展成果并没有消失,而是整合到新水平中。即便是成年人在摆弄一个陌生物件时,也会表现出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
关于三种思维的最典型事例:(与课程的导入部分前后呼应)小的时候,老师教数数和计算时,要借助手和小木棒等实物;中年级学生计算时,不用扳指头、数木棒,看看数字就可以加减;高年级学生能从事比较复杂的计算。
根据教师给出的事例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小组讨论,还有哪些生活案例可以说明幼儿三种思维的转变。
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幼儿思维从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
活动四:
巩固练习
素质提升
课堂练习:
1.幼儿期思维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
A.具体形象思维
B.直觉行动思维
C.逻辑思维
D.抽象思维
2.探究问题:
什么是思维?儿童思维发展经历了哪个阶段?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思维的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的特点
特性:间接性、概括性、组织性
三、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趋势: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1.直觉行动思维;是借助动作进行的思维
12—18个月的智慧动作的出现,标志着儿童直觉行动思维的发生
2.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事物的直观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是幼儿期思维发展最主要的特点。
3.抽象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是认识事物本质及内部联系的高级心理活动。
抽象逻辑思维必须借助语言和运用概念,幼儿后期才开始表现出这种思维
作业:
1.完成本节课后练习题;
2.整理本节课知识点,完成思维导图。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幼儿思维的发展1
新知:
思维的概念
思维的特点
间接性、概括性、组织性
三、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作业:
1.完成本节课后练习题;
2.整理本节课知识点,完成思维导图。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思维过程的发展、儿童对概念的掌握以及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等理解较困难,因此对这部分知识需要放慢教学速度,多用实例来分析,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第一章+第一节+心理学与幼儿心理学概述(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心理学和幼儿心理学的概述,心理现象及心理过程的分类,幼儿心理学的内容,幼儿心理学的任务,研究幼儿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五章第二节幼儿的气质1(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气质的概述,婴幼儿气质的类型和表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2(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幼儿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