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1(课件)-《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1(课件)-《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第1页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1(课件)-《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第2页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1(课件)-《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第3页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1(课件)-《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第4页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1(课件)-《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第5页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1(课件)-《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第6页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1(课件)-《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第7页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1(课件)-《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第8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1(课件)-《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1(课件)-《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幼儿的社会行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三维目标,幼儿的攻击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含义 2.特点 3.影响因素
    1.定义及分类 2.特点 3.影响因素
    知识目标:了解儿童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特点与表现;能力目标:掌握幼儿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情感目标: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正确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桌子上有2个机器猫玩具,三个小朋友都想玩,该怎么办?
    根据情景思考: 三位小朋友可能做出哪些行为?
    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馈赠等。是道德行为的组成部分。
    1.儿童是在2到3岁时才开始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增多的,形式也开始变得丰富多样,并且行为的自发性开始提高,识别他人需要帮助线索的能力和移情能力不断增强。2.三岁前儿童基本不能表现出有意向的合作行为,三岁后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后孩子们逐渐发展起合作行为,而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存在性别差异。
    4.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指向教师;5.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6.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其次是分享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1.社会认知水平2.移情作用对孩子进行移情训练,增强孩子助人、分享、合作、礼貌等亲社会行为。
    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训练幼儿的移情案例:教师通过讲述故事《生病的小猫》,让幼儿感受和理解小猫生病后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和别人一起玩,其他朋友来看望它的情节。幼儿听了故事后,回忆自己生病的经历,并从小猫的面部表情上认识到了小猫病后的难受、孤独及有朋友看望时的快乐。
    3.家庭引导方式 首先,家长鼓励幼儿亲社会行为最有力的方式是运用微笑、表扬、拥抱和奖品等手段。 其次,父母自身的榜样,为孩子直接提供行为方式的示范,可帮助儿童习得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4.传播媒体影响 帮助儿童接受媒体正面的影响,抑制负面影响。
    思考: 幼儿园里有些孩子很“厉害”,经常将其他小朋友推倒或打哭,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攻击行为?遇到这种情况幼儿园老师该怎么办?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行为,它与亲社会相反,无论是破坏玩具还是少年帮派之间的打架斗殴都属于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攻击性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敌意性侵犯,企图伤害他人,使别人痛苦为目的侵犯行为。(如打、踢或威胁别人去打另一个同伴等,也包括故意伤害财物,如踢门、砸椅子。)另一种是工具性侵犯,指为了实现某一种目标而以攻击性行为作为手段,(如为了从其他小朋友手重获得一个可爱的玩具;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
    1.幼儿攻击性行为有着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更易展开公开性攻击。
    2.2~4岁阶段,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逐渐增多;3.整个学前期,工具性攻击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攻击呈增多趋势,其中,报复性攻击在3~9岁较为稳定。
    1.儿童的教养环境家庭情感气氛与教育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有极大的关系。
    2.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社会认知缺陷和歪曲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具有攻击行为。自尊过强也会导致儿童富有攻击性。身体受过虑待的4岁儿童就开始出现社会认知的偏差。
    3.交流及文化影响 社会贫困、资源分配不公、教学质量低劣、及成人社会的暴力都会导致儿童的政击性行为增加。 社区文化氛围是影响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电子游戏机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更大的强化作用。
    【小组讨论】 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1.了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尽量满足儿童合理的心理需要,不要用粗暴的方式过度压抑,及时疏导、化解儿童的心理压力;2.优化环境。形成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团结向上班级风气;3.强化教育。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并教育儿童学会处理矛盾和冲突,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4.改善传媒。对不适合儿童收看的内容严加限制,有目的地选择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节目内容,正面引导儿童积极向上。
    1.研究表明,在3—9岁年龄段中,儿童的( )攻击较为稳定。A.报复性 B.敌意性 C.言语性 D.身体2.研究表明,身体受过虐待的儿童在( )岁就开始出现社会认知偏差。A.3 B.4 C.5 D.6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一)含义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馈赠(二)发展阶段及特点1.2到3岁时才开始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2.三岁前儿童基本不能表现出有意向的合作行为3.不存在性别差异;4.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指向教师;5.存在年龄差异;6.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其次是分享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三)影响因素1.社会认知水平 2.移情作用 3.家庭引导方式 4.传播媒体影响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定义及分类是指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敌意性侵犯,另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1.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更易展开公开性攻击;2.2~4岁阶段,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逐渐增多;3.整个学前期,工具性攻击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攻击呈增多趋势。(三)影响因素1.儿童的教养环境 2.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3.交流及文化影响 4.应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1.请根据本次学习,完成课后思考题与练习相关习题。 2.完成本小节课程的同步练习册。

    相关课件

    第四章第二节幼儿语言的发展(课件)-《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这是一份第四章第二节幼儿语言的发展(课件)-《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三维目标,阅读下面资料,语言知觉,前语言时期,语言发展期,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章+第五节+幼儿思维的发展2(课件)-《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这是一份第二章+第五节+幼儿思维的发展2(课件)-《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幼儿的表征,儿童的概念,幼儿思维的发展,问题解决和推理,三维目标,即时模仿,延迟模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章+第五节+幼儿思维的发展1(课件)-《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这是一份第二章+第五节+幼儿思维的发展1(课件)-《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三维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