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地球上的水 第4节 海—气相互作用 2025届高考地理基础专项复习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四 地球上的水 第4节 海—气相互作用 2025届高考地理基础专项复习 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知识萃取,海气相互作用,教材素材变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点1 海—气水热交换
知识点2 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
特别注意:①海水蒸发吸收海水热量,凝结时释放热量到大气中,这一过程为释放潜热。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海—气水热交换越活跃。②海洋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海水比热容大→吸热较慢、增温慢,放热慢、降温慢→调节作用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
一、海洋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方式和过程
海洋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与海洋表层的[1]______有关。水温高,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大,降水丰富;水温高,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较多,从而可推知[2]______地区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过程如下:
影响海洋与大气之间水热交换的因素如下:
二、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洋对热能反映表现为:吸热较慢,增温较[3]____,放热较慢,降温也较缓。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陆地对热能反映表现为:吸热很快,[4]__________,放热迅速,降温也迅速。陆地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小,以致陆地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比海洋大。如下图所示:
三、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5]______环流,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具体如下图所示:
变式1 海—气物质交换与碳汇
[湘教选必1-P98阅读变式]碳汇渔业是指在渔业生产活动中,不需要投饵料,而是通过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然后收获水生生物产品,将碳移出水体的渔业生产活动。下图是海洋与大气间二氧化碳交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海洋与大气间二氧化碳交换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海水温度上升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增加B.厄尔尼诺现象促进海洋二氧化碳释放C.海洋生物通过分解作用固定二氧化碳D.海洋生物通过沉积作用转移二氧化碳
【解析】二氧化碳溶解于水发生化学反应,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并没有实现二氧化碳的交换,A错误;厄尔尼诺现象是局部性的海水增温现象,会促进局部海域二氧化碳吸收量增加,且该影响不具备一般性,不能阐释海洋与大气间的二氧化碳交换状况,B错误;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海水中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不是分解作用,C错误;贝类的钙化过程也促进碳的沉积,水中植物生长也会从海水中吸收碳元素,鱼类以浮游生物、贝类、藻类植物等为食,鱼类和贝类成熟死亡后,沉积在海底,实现碳转移过程,D正确。
2.我国发展碳汇渔业的重要意义有( )
①替代陆地植物固碳 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③缓解水体富营养化 ④推进渔业生产方式转型
【解析】碳汇渔业不能替代陆地植物固碳,①错误;我国发展碳汇渔业可以促进二氧化碳吸收,但是不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②错误;据材料“碳汇渔业是指在渔业生产活动中,不需要投饵料,而是通过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然后收获水生生物产品,将碳移出水体的渔业生产活动”可知,在碳汇渔业中,藻类植物作为鱼类、贝类的饵料被大量消耗,可以缓解水体富营养化,③正确;碳汇渔业是一种新型的海水养殖模式,可促进渔业生产方式转型,④正确。故选D。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拓展延伸海洋碳汇渔业的效益分析 通过海洋碳汇渔业固碳除碳,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有利于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通过海洋碳汇渔业固碳除碳,减少了渔业生产过程中饵料的投放,有利于缓解水体富营养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碳汇渔业发展藻类养殖、贝类养殖、捕捞渔业等,是渔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促进海洋渔业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有利于增加经济效益。
变式2 海—气热量交换与海水的调节作用
[人教选必1-P72知识变式]冰间湖指的是极地在达到结冰温度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或较长时间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其形成与海洋的热力、动力过程以及大气的动力因素联系紧密。下图为北极地区沿岸冰间湖和大洋冰间湖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冰间湖的存在可以加快海冰融化,主要是由于海面( )
A.吸收太阳辐射增加B.长波辐射增加C.潜热输送加强D.海气热传递增加
【解析】冰间湖的存在可以加快海冰融化,主要是由于海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加,使海水温度升高,A正确;长波辐射增加、潜热输送加强、海气热传递增加,热量散失将增多,海水温度会下降,不利于海冰融化,B、C、D错误。
4.推断北极地区产冰量较大的冰间湖类型及原因是( )
A.大洋冰间湖 海面较开阔B.大洋冰间湖 海水温度低C.沿岸冰间湖 海气交换多D.沿岸冰间湖 海水深度浅
【解析】由材料可知,冰间湖的形成与海洋的热力、动力过程以及大气的动力因素联系紧密。读图可知,沿岸冰间湖受离岸风影响较大,而北冰洋被陆地围绕,沿岸处水热交换多,产冰量较大,C正确;大洋冰间湖海面开阔,浮冰不会太多,A错误;大洋海水较深,海水蓄热多,海水温度应较高,B错误;沿岸冰间湖海水深度浅,蓄热少,不利于浮冰碎裂,D错误。
关键点拨 北冰洋的海陆格局是南方的陆地围绕北边的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北冰洋区域,陆地来风吹散了海冰,形成冰间湖。夏季海冰融化,冰间湖随之消失。
变式1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辨析
[人教选必1-P74图4.17、知识变式]OLR指地球大气系统在大气层顶向宇宙放出的长波辐射。多云覆盖时,由于云顶温度较低,OLR值较低,晴天则反之。某年,我国华南地区发生罕见干旱现象,下图为此时期局部地区OLR值多年距平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华南地区旱灾期间( )
A.全球正在处于厄尔尼诺事件B.赤道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C.秘鲁的沿岸暴雨灾害频发D.信风比多年平均情况减弱
【解析】由材料可知,多云覆盖时,OLR值较低,晴天则反之。读图可知,赤道西太平洋地区OLR值多年距平较低,说明此时该地区云层较厚,盛行上升气流,符合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的赤道西太平洋天气现象,A错误,B正确;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秘鲁沿岸应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减少,暴雨灾害较少,C错误;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沃克环流增强,信风应比多年平均情况增强,D错误。
2.此次华南地区灾害发生的原因有( )
①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稀少②地表植被稀疏,日间升温快③赤道西太平洋低压区辐合大量水汽④冷空气势力强,冷锋活动多
【解析】读图可知,此时期我国华南地区OLR值多年距平较高,说明晴天多,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加上赤道西太平洋低压区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压区,辐合大量水汽,带走了华南地区可能形成降水的水汽,①③正确;我国华南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表植被茂盛,②错误;我国南方地区受高压控制时,多处于夏季,此时冷空气势力弱,冷锋活动少,④错误。故选C。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拓展延伸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产生的影响 ①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西太平洋盛行下沉气流,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②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 ③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 ④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变式2 沃克环流变化的影响分析
3.[人教选必1-P75活动变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海洋与大气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水—热交换。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水温存在差异,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气、海洋在垂直方向存在明显的环流,进而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气候。下图为某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水温分布图。
(1)用箭头画出图中大气、海水的环流方向,用图例&1& 标出云雨区,写出海水的性质(冷、暖)。(8分)
【答案】标出大气环流方向、(2分)大洋环流方向、(2分)云雨区、(2分)海水的性质(冷、暖)。(2分)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水温存在差异,东部水温偏低,西部水温偏高。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分析,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近海面气温较低,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近海面气温较高,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空气冷却易形成云雨区,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空气的水平流动由高压指向低压,大气环流由此形成。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水温低,是由该地区受信风(离岸风)吹拂,表层海水被吹走,下层较冷的海水上泛形成的,上层较暖海水在信风的吹拂下进一步向西流动,形成环流。
(2)若该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水温差异加大,推测其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4分)
【答案】太平洋东岸(秘鲁、智利)更加干旱;(2分)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增多等。(2分)
【解题思路】分析如下: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专题四 地球上的水 第3节 海洋水 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课件,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知识萃取,海水的性质,教材素材变式,海水的运动形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四 地球上的水 第1节 水循环 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知识萃取,水循环的过程及环节,教材素材变式,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第六章地球上的水第27课时海_气相互作用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提升,随堂巩固训练,长波辐射,大洋环流,大气环流,上升气流,森林大火,气候异常,知识体系构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