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展开1、分清论点和论题。
①论点: 观点、主张。如反对自由主义。
②论题: 论述的问题。如论自由主义。
2、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①标题, 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②开头, 例《谈骨气》、《怀疑与学问》
(指示型) :③文中, 例《想和做》、《发问的精神》
④结尾, 例《哨子》、《论求知》
(蕴含型) :归纳段意、层意, 概括。
3、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1)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2) 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例: 奋斗, 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 理想的阶梯, 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目的)
分论点二: 理想的阶梯, 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态度)
分论点三: 理想的阶梯, 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意志)
考试中常见题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②归纳和找出文章的论点或是中心论点
4、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 (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 。
文章的论点一般是非常精练的语言, 明确地表达作者的看法和主张, 一般不用比喻句, 很少用反问句式, 不会用设问、疑问等句式。
5、通过论据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 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 肯定什么, 支持什么。
6、辨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基本方法: 摆事实, 讲道理。
(1)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 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 道理论证--用名言/谚语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来证明论点。
常用方法:
(3)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 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考试题型:
①判断某段、某句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②采用某种论证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围绕某个论点, 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7、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论证: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举……(概括事例) 证明了……,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引用论证: (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引用名人逸事、奇闻趣事):增强论证的趣味性。
使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比论证: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将……和……加以比较, 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比喻论证: 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容易被人接受, 使论证更加生动形象, 更利于读者明白。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将……比较……, 证明了……观点, 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 浅显易懂。
8、论据的作用: (不管是道理论据还是事实论据, 作用都是用来证明论点的。)
常见的考题形式:
①概括论据的内容。
②补充和论点内容一致的论据。 (A、要掌握比较全面全面的论据, B、思考这个论据是否符合这个论点。)
③判断某一个段落和句子是属于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④论据的作用。
9、补写论据。
①补写的论据要能证明观点, 即论点与论据一致。
答题时先要把握段落论述的中心, 再看段中例举的事例, 把握好观点和论据后, 要迅速地选择与段落论据相同或相似的事例, 从而确保论点与论据一致。
②补写论据的内容要典型、真实、准确。
补写的论据一定要有代表性、典型性, 还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例。
③补写论据的语言要简明、概括、连贯。
选准论据后最重要的是用简明、概括、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最简便的方法是: 看文中例证的句式进行仿写。
10、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b>D分析问题?b>D解决问题(引论?b>D本论??b>D结论)。
(1)纵式: 逐渐深入的论述结构。①层层深入、②起-承-转一合。 (层进式)
(2)横式: 围绕一个论点并列展开论述的。①总一分-总; ②总-分; ③分-总。(总分式)
考试常见题型:
①全文结构的划分和对重点语段的层次划分
②分析过渡句的作用, 或者是起始句、结尾句的作用。
11、关键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①特殊意义
②深层含义
加点词处于文中的总起句中, 需要根据下文的具体表述来理解含义;
加点词处于总结句中, 则需要根据上文的表述来理解; 还可以从修辞限定角度去考查。
议论文中关键句的作用: (联系上下文理解画线句的含义)
能揭示中心, 提挈全文, 具有较强概括力多居于段首的中心句;
能归纳、提示上下文, 在结构上起起、承、转、合作用的过渡句;
能概括总结全段内容, 处于段尾的总结句;
巧用修辞、表意蕴藉的含蓄句。
12、议论文的语言。
(1)严密 (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
(2)生动 (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
(3)词序 (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
(4)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 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
13、论证的方式:
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 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
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驳论的方式:
A、直接批驳对方论点的
B、通过驳倒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论点的
C、通过驳倒对方论证来驳倒对方论点的。
(立论、驳论是相对而言, 大多数文章中, 驳中有立)
14、文段结构作用:
(1) 、引出 (全) 下文; (2) 、总结前 (全) 文; (3) 承上启下。
开头段作用: 引出中心论点 (论题)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 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 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
③开头通过引用…的奇闻趣事, 提出中心论点…(引出…的论题) ,起到吸引读者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
①深化中心论点, 提出…的结论;
②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③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④补充论证了…。 (作用: 使论证更严密。)
15、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举了…的例子, 运用了…论证方法, 证明了…的论点。
【小试牛刀】
谈学问之累
王蒙
①“书读得愈多愈蠢”云云, 在特定的条件下, 还是有几分道理的。我国戏曲舞台上,话本小说里,口头传说中,书呆子的形象为人们所熟知所嘲笑, 当然不是没有来由的。总括起来这些受书害的人们的特点是: 瘦弱, 不能吃苦, 不能稼穑, 胆小, 遇事没有主意,遇到恶人就被吓破了胆, 酸文假醋、该断不断。
②书是教人学问、教人聪明、教人高尚的, 为什么书会使某些人蠢起来呢?
③因为书与实践、与现实、与生活之间并非没有距离。人一辈子许多知识是从书本上学的, 还有许多知识和本领是无法或基本无法从书本上学到手的。例如: 游泳, 打球,太极拳, 诊病把脉, 开刀动手术, 锄地, 割麦, 唱歌, 跳舞, 拉提琴……直到写小说。
④书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 但书未必都很实在。书要比口头语言的传播精密得多、负责得多,但也常常经过太多的过滤和修饰。还有许多题目题材尚未形成可以成书的原料与动机, 有些事理太鄙俗、太丑恶, 书本上不肯写。有些事理太高妙、太精微, 许多艺术上的感觉、激情直到技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通过书本来传授——即使是烧一碟好菜, 也不是光靠读菜谱能做得到的。还有些事理太重大、太根本, 与之相比, 书本的分量反而轻了。比如一种人生观、一种主义、一种信仰,往往是一个人的全部经验的总结,全部人格的升华,全部知识的融汇,它来自生活这部大书的因素超过了某几本具体的书。比如说道德, 至少在我们这里绝没有哪一本书告诉人们可以不道德与教导人们如何不道德,亿亿万万的书教导人们要道德、要道德、要道德, 但不道德的人和事仍然是层出不穷。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书的局限性、书的作用的局限性这一面。
⑤学问与文艺有相通的一面, 但也有不同的一面: 前者相对地重理智、重思维、重积累、重循序渐进、重以公认的标准与手段加以检验而能颠扑不破的可验证性; 后者则常常更多地 (也不是绝对地) 重感情、重直觉、重灵感、重突破、重个人风格的独特。
⑥例如, 甲先生是那样懂文学、懂文论与文学史,读过那么多文学读物, 谈起文学来是那样如数家珍, 为什么他硬是搞不成创作呢?
⑦因为生活是文艺的唯一的源泉,文学本身并不能产生文学,只有生活才能产生文学。这些都是我的一贯信念。作家应该善于读书,更需要善于读生活实践的大书、社会的大书。学者当然善于读书,如能通一点大书也许更好。换一个说法, 作家多少来一点学者化,学者多少来一点生活化, 大家都学会倾听生活实践的声音, 如何?
⑧同时, 学问也能成为鉴赏与创作的阻隔。已读过的书可能成为未读过的书的阅读领略的阻隔。已经喝过太多的茅台、五粮液, 并精通“茅台学”“五粮学”, 无法再欣然接受“绍兴黄”“状元红”, 甚至也不再能领略茅台酒与五粮液。因为对于这些人, 新的茅台、五粮液引起的不是精密的味觉、嗅觉、视觉的新鲜快感, 而是与过去饮用茅台、五粮液的经验的比较,与先入为主的“茅台学”“五粮学”的比较。已有的经验起码干扰了他的不带成见的品尝。所以几乎中外所有的老人都常常认定名牌货一代不如一代,都认定新出厂的茅台掺了水。经验与学问的积累、牵累、累赘,使有些人丧失了直接去感觉、判断外在的物质世界的能力, 甚至丧失了这方面的兴致。
⑨希望学问多一点灵气。希望创作家多一点学识。
⑩我其实一直是提倡读书、提倡学问、决心拜学者前辈们为师的。但事实确也有另一面的道理。不能轻视也不能迷信学问。天下的事,常常需要讲两句话,“既要⋯⋯又要⋯⋯”的句式虽然俗,却是必要的。有什么法子? 打油一联曰:既要又要全必要,求知疑知近真知。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希望学问多一点灵气, 希望创作家多一点学识。
B. 文章从书会使某些人蠢起来、学问深却搞不成创作两方面阐述了“学问之累”。
C. 文章第⑧段以饮酒作比,阐释了“学问也能成为鉴赏与创作的阻隔”的观点,说理生动、活泼。
D.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观点。
2、读完全文,关于“学问之累”, 你得到哪些启示?
议论文 谈学问之累
中心论点
我们不能轻视也不能迷信学问。
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①~④段):谈学问之累———书会使某些人蠢起来。 第一层(第①②段):通过艺术作品中的“书呆子”形象, 提出问题一 一为什么书会使某些人蠢起来呢? 第二层(第③④段):从“书与实践、与现实、与生活之间并非没有距 离”“书的作用的局限性”两方面分析书使某些人蠢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⑤~⑨段):谈学问之累二——学问深却搞不成创作。 第一层(第⑤⑥段):通过学问与文艺的不同, 提出“谈起文学来是那 样如数家珍, 为什么他硬是搞不成创作呢”的问题。 第二层(第⑦~⑨段):从“生活是文艺的唯一的源泉”"学问也能成为 鉴赏与创作的阻隔”两方面分析学问深却搞不成创作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⑩段):总结全文, 提出"不能轻视也不能迷信学问"的观 点。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
【解析】1. A(3分)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题思路】 文章的中心论点应为"我们不能轻视也不能迷信学问"。故A 项错误。
2.①书与实践、与现实、与生活之间并非没有距离,书有局限性,因此不能只读书。②学问深不等于能搞创作,文学来源于生活,因此要善于读书, 更要善于读生活实践的大书、社会的大书。③经验与学问的积累有时会成为牵累、累赘,阻碍我们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一味信奉经验与学问。④我们不能轻视也不能迷信学问,要求知疑知近真知。(所答启示从文章中来, 观点正面、积极即可。答出三点即得3分)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探究和提炼。
【解题思路】作答此题,首先要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把握文章整体论证内容。文章主要论证了两个“学问之累”,其一是书会使某些人蠢起来; 其二是学问深却搞不成创作。谈启示时主要从这两方面对应分析即可。针对“书会使某些人蠢起来”,文章第③④段从书与实践、与现实、与生活之间并非没有距离,书的作用的局限性两方面分析书使某些人蠢的原因,据此可得启示: 书与实践、与现实、与生活之间并非没有距离,书有局限性,因此不能只读书。针对“学问深却搞不成创作”,文章第⑦~⑨段从生活是文艺的唯一的源泉、学问也能成为鉴赏与创作的阻隔两方面分析学问深却搞不成创作的原因,据此可得启示: 学问深不等于能搞创作,文学来源于生活,因此要善于读书,更要善于读生活实践的大书、社会的大书;经验与学问的积累有时会成为牵累、累赘,阻碍我们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一味信奉经验与学问。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总结可得: 我们不能轻视也不能迷信学问, 要求知疑知近真知。
答案:
1. A2.①书与实践、与现实、与生活之间并非没有距离,书有局限性,因此不能只读书。②学问深不等于能搞创作,文学来源于生活,因此要善于读书,更要善于读生活实践的大书、社会的大书。③经验与学问的积累有时会成为牵累、累赘,阻碍我们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一味信奉经验与学问。④我们不能轻视也不能迷信学问, 要求知疑知近真知。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准确筛选,联系实际 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共25页。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实用,必备!): 这是一份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实用,必备!),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内容,概括事件方法,分析文章标题,语言赏析,人物描写及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不同记叙人称及顺序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