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讲义+专题训练 (2份,原卷版+解析版)
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2节 声音的特性同步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2节 声音的特性同步训练题,文件包含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讲义+专题训练22声音的特性考点解读解析版docx、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讲义+专题训练22声音的特性考点解读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1、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理学中,振动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音调;结合实际,例如:女高音,男低音,“高”和“低”指的就是音调。向水壶中灌热水音调的变化,随着水的增多,水壶上方的空气柱变小,引起频率的变化,引起音调的变化。
2、超声波与次声波
(1)超声波与次声波:人的听觉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Hz到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很多动物能够利用超声波交流),低于20Hz叫次声波。
(2)超声波与次声波产生与利用
①次声波的传播距离较远:地震、台风、核爆炸、火箭起飞都能产生次声波;
②超声波的波长比可闻声波波长短得多,它基本上沿直线传播;超声波的穿透能力很强,能穿透几米厚的金属;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可使液体内部产生相当大的液压冲击;超声波可以用来制造各种乳胶,颗粒极细,而且均匀;超声波在诊断、医疗和卫生工作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3、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2)用力击鼓和轻敲鼓面,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鼓声的响度不同,男低音放声歌唱,女高音轻声伴唱,男低音响度大,女高音响度小,但是音调高。
4、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与特色,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考点1 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典例1-1】(2023•厦门二模)小华用金属管自制小乐器,如图。敲击不同长度金属管,能发出“d(1)”“re(2)”“mi(3)”“fa(4)”“sl(5)”“la(6)”“si(7)”。小华演奏歌曲《两只老虎》中的“快”时,应敲击的金属管是
( )
A.aB.cC.eD.g
【答案】C
【分析】敲击不同长度金属管时,是金属管在振动,金属管越短,其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敲击不同长度金属管时,是金属管在振动,金属管越短,其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所以“d(1)”“re(2)”“mi(3)”“fa(4)”“sl(5)”“la(6)”“si(7)”对应的管分别是a、b、c、d、e、f、g;
小华演奏歌曲《两只老虎》中的“快”时,对应的音是“sl(5)”,应敲击的金属管是e。
故选:C。
【典例1-2】(2023•凉州区校级模拟)如图所示,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大型拨弦乐器。它是靠琴弦 振动 产生乐音,当从左到右动琴弦时,所产生乐音的音调逐渐 变高 (填“变高”或“变低”)。
【答案】振动;变高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弦乐器的弦越短、越细、越紧,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解答】解: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大型拨弦乐器。它是靠琴弦振动产生乐音,当从左到右动琴弦时,弦越来越短,振动越来越快,频率越来越高,所产生乐音的音调逐渐变高。
故答案为:振动;变高。
【变式1-1】(2023•黄埔区一模)某同学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三个金属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金属管发出声音的参数如表所示,其中音调最高的是( )
A.编号1B.编号2C.编号3D.无法判断
【答案】A
【分析】音调由声音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解答】解: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1号管子的频率最大,所以1号管子的音调最高。
故选:A。
【变式1-2】(2023•吉林一模)如图所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编钟。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这是由于不同的钟在敲击后振动的 频率 高低不同,编钟声是通过 空气 传播到我们耳中。
【答案】频率;空气
【分析】(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解: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这是由于不同的钟在敲击后振动的频率高低不同,编钟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中。
故答案为:频率;空气。
【考点2 超声波与次声波】
【典例2-1】(2023•齐齐哈尔二模)关于超声波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的速度比普通声波大
B.超声波的振动频率大于普通声波
C.超声波的响度大
D.超声波的音色好,区分度高
【答案】B
【分析】(1)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2)超声波、次声波也是声音,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解答】解:A、超声波、次声波也是声音,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A错误;
BCD、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所以超声波的音调高,次声波的音调低,人听不到超声波的声音,故B正确、CD错误。
故答案为:B。
【典例2-2】(2023•吴江区三模)大象有自己的“语言”,野生亚洲象在迁徙时经常通过频率小于20Hz的 次 声波相互交流。研究人员录下象群“语言”,发现以2倍速度快速播放录音时,人耳能听到正常播放时听不到的声音,这是因为快速播放后声波的频率 变大 (变大/变小/不变)。
【答案】次;变大。
【分析】次声波指频率小于20Hz的声波;人耳的听力范围是20Hz到20000Hz的声波。
【解答】解:野生亚洲象交流的频率小于20Hz,它们的交流的声波是次声波;以2倍速度快速播放录音时,人耳能听到正常播放时听不到的声音,说明声音的频率比原来更高。
故答案为:次;变大。
【变式2-1】(2022秋•朝阳区期末)202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常见的地震报警器接收信息时,利用的是( )
A.次声波B.超声波C.紫外线D.红外线
【答案】A
【分析】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地震、台风、核爆炸、火箭起飞等都能产生次声波。
【解答】解:地震、台风、核爆炸、火箭起飞等都能产生次声波,常见的地震报警器是利用接收到的次声波工作的。
故选:A。
【变式2-2】(2022秋•庄浪县期末)汽车的倒车雷达由传感器、控制器和显示器组成,倒车时正在工作的倒车雷达就是利用 超声波 传递信号的。
【答案】超声波
【分析】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就是超声波“回声定位”;倒车雷达也是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工作的。
【解答】解:倒车时正在工作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号的。
故答案为:超声波。
【变式2-3】(2022秋•陈仓区期末)小提琴是由两端固定的琴弦振动而发声的.如图甲所示。为了研究同一根钢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可利用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已知一块厚木板上有A、B两个楔支撑着琴,其中A楔固定,B楔可沿木板移动以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将钢制琴弦的一端固定在木板O点,另一端通过定滑轮悬挂不同个数的相同重物,重物个数越多,琴弦绷得越紧。轻轻拨动AB间的琴弦,用仪器测出发声的频率。
(1)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第 1 次实验中琴弦发声的音调最高。
(2)分析数据可以发现,该实验研究的是琴弦发声的音调与 琴弦的长度 和琴弦的松紧程度这两个因素的关系。
(3)当第3次实验时长度L为 0.8 m时,可用2、3两次实验来研究琴弦的音调和琴弦 松紧程度 的关系。
(4)分析第 1、2 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松紧程度相同时,琴弦 长度越长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5)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再选用一根与钢制琴弦粗细相同的长为0.8m的涤纶琴弦,来探究音调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则实验中可悬挂重物 2或4 个。
【答案】(1)1;(2)琴弦的长度;(3)0.8;松紧程度;(4)1、2;长度越长;(5)2或4。
【分析】(1)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2)由表中数据可知是研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和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
(3)当控制长度不变时,改变重物的个数,研究弦的音调和弦的松紧的关系;
(4)1、2两次实验数据,松紧程度相同,而长度不同,据此判断;
(5)应用控制变量法来解答。
【解答】解:(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则第1次实验中琴弦振动频率最高,故发声的音调最高;
(2)表中数据,弦的长度、拉弦的重物在变化,故是研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和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
(3)当控制长度不变时,改变重物的个数,可用2、3两次实验来研究弦的音调和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故第3次实验时长度L为0.8m;
(4)分析1、2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松紧程度相同时,弦越长,弦的音调越低;
(5)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时,应控制长度和重物相同,故可悬挂重物个数为2或4个。
故答案为:(1)1;(2)琴弦的长度;(3)0.8;松紧程度;(4)1、2;长度越长;(5)2或4。
【考点3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典例3-1】(2023•苏州一模)如图所示,中国科技馆里的“声聚焦”装置,是一个呈锅盖形状的凹形圆盘,小丽将耳朵靠近装置前特定位置时,能听到远处传来的微小声音,原因是“声聚焦”装置改变了远处传来声音的( )
A.响度B.音调C.音色D.声速
【答案】A
【分析】声音的特征之一﹣﹣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而将声聚焦就是使声音增大即改变响度。
【解答】解:由题知,声聚焦装置,使远处传来的声音在其表面发生了反射而会聚,声音听起来变强(大)了,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而声音的音调是固定不变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典例3-2】(2023•博罗县校级一模)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 甲、乙 ;响度相同的是 甲、丙 ;小明在音乐厅里弹钢琴,琴声传到距离他17m远的观众耳中所需要的时间是 0.05 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答案】甲、乙;甲、丙;0.05
【分析】(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在波形图中,比较波峰或波谷的个数来比较频率的高低。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在波形图中,比较波峰到波谷的距离比较振幅的大小。
(3)根据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解答】解: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甲、乙;响度相同的是甲、丙;小明在音乐厅里弹钢琴,琴声传到距离他17m远的观众耳中所需要的时间是:。
故答案为:甲、乙;甲、丙;0.05。
【变式3-1】(2023•微山县一模)如图所示,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撒些纸屑,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原来静止在纸盆上的纸屑会跳动起来,而且声音越大,纸屑跳动得越剧烈。根据纸屑跳动的幅度可以说明( )
A.声速与频率的关系
B.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C.乐音与噪声的区别,声音大的都属于噪声
D.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答案】D
【分析】(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有的振动很微小,看不见,可以通过转换法体现出来。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响度跟物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解答】解:
AC、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撒些纸屑,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原来静止在纸盆上的纸屑会跳动起来,而且声音越大,纸屑跳动得越剧烈,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不能根据纸屑跳动的幅度说明声速与频率的关系、乐音与噪声的区别,故AC错误。
BD、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原来静止在纸盆上的纸屑会跳动起来,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但根据纸屑跳动的幅度是为了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即纸屑跳动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D正确。
故选:D。
【变式3-2】(2023•碑林区校级模拟)棒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体育节豪放热烈的安塞腰鼓,展示了中学生青春的活力。我们听见鼓声是由于鼓面 振动 产生,鼓锤打击鼓面的力度增加时,发出声音的 响度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变大。
【答案】振动;响度。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2)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打击鼓面的力度增加时,鼓面的振幅增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变大。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
【变式3-3】(2022秋•三台县校级期末)如图所示是有关声音的探究实验,请按要求回答:
(1)图甲:该装置能探究声音的响度和振幅的关系;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
(2)图乙: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正在响铃的闹钟的铃声越来越小,直到听不见,这说明: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
(3)图丙: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拨动钢尺的力不变,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 低 (选填“高”或“低”)。
(4)图丁: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硬卡片产生的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声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 。
【答案】(1)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低;(4)声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
【分析】(1)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音叉的振动不易观察到,利用乒乓球的弹起,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响度跟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调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答】解:(1)通过乒乓球被弹起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乒乓球弹起的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实验可以说明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是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这种实验方法叫做转换法;
(2)图乙: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被拨打的手机的铃声越来越小,直到听不见,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保持尺的振动幅度不变,钢尺伸出长,振动慢,音调低;钢尺伸出短,振动快,音调高。
(4)硬卡片拨动木梳的齿,卡片由于振动会发出声音;当用相同的力显著改变拨动木梳齿的快慢时,卡片振动的快慢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故答案为:(1)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低;(4)声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
【考点4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典例4-1】(2023•良庆区二模)下列与声有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震耳欲聋:声音音调高
B.轻声细语:声音的音调低
C.尖厉刺耳:声音响度大
D.悦耳动听:声音的音色好
【答案】D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音色、响度。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声音的大小;音色是能辨别物体,音色和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大,响度大,故A错误;
B、“轻声细语”,说的是声音小,响度小,故B错误;
C、“尖厉刺耳”,指的是声音比较高,指音调高,故C错误;
D、“悦耳动听”,说明声音好听,是指声带好,是指振动物体的材料好,指的是音色美,故D正确。
故选:D。
【典例4-2】(2023•新城区校级三模)我校每周的校会中师生一起伴着音乐高声诵读《大学》总序,师生们声音洪亮、整齐划一,“洪亮”是指声音的 响度 大;我们还能分辨出伴奏乐器的种类,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来辨别的(均选填“响度”、“音调”、“音色”)。
【答案】响度;音色。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与声源的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洪亮”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伴奏乐器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种类乐器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响度;音色。
【变式4-1】(2023•江南区模拟)如图所示,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男孩用小号吹响了嘹亮深情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小号声很“嘹亮”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小号声是由男孩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D.观众能辨别出是小号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调不同
【答案】B
【分析】(1)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2)(4)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
B、小号声“嘹亮”是指声音的响度,故B正确;
C、小号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不是男孩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故C错误;
D、观众能辨别出小号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变式4-2】(2023春•连平县校级月考)(多选)如图是音乐会上某演员唱歌的场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演员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观众通过声音的响度来分辨出该演员的声音
C.演员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中的
D.演员表演时“引吭高歌”,是指该演员的声音音调高
【答案】AC
【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A、演员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观众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出该演员的声音,故B错误;
C、演员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中的,故C正确;
D、演员表演时“引吭高歌”,是指该演员的声音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AC。
【变式4-3】(2023•乾安县二模)小男孩用小号吹奏出《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嘹亮的号声响彻夜空。号声是由空气柱 振动 产生的,“嘹亮”主要是用来描述声音的 响度 。
【答案】振动;响度。
【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小号是空气柱振动发声的;小号前端外形做成喇叭状,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嘹亮”主要是用来描述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
一、选择题。
1.(2023•南开区二模)利用生活中的物品也可以制作小乐器,演奏出动听的乐曲。如图所示,八个相同的玻璃瓶灌入水,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瓶中水的高度不同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音调B.响度C.音色D.振幅
【答案】A
【分析】敲击瓶子时,是瓶子与水柱振动发声,水柱越高,越难振动。
【解答】解:敲击水瓶时,是瓶子与水柱振动发声,瓶中装不同深度的水,瓶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其中装水越多的瓶子,振动的频率越慢,发声的音调越低;装水越少的瓶子,振动的频率越快,发声的音调越高,故A正确。
故选:A。
2.(2023•历城区二模)如图所示是小鸟哨子,由一支带有小孔的塑料管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下端塞入。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就发出如小鸟婉转的声音。拉动“活塞”时,改变了哨音的( )
A.音色B.音调C.响度D.传播速度
【答案】B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管乐器是通过空气柱振动发声;
(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是声音的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
【解答】解: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空气柱长度,可以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哨音的音调。
故选:B。
3.(2023•惠州一模)如图所示是一种会说话的棒棒糖,既可以吃,又可以听音乐。只要将棒棒糖的音乐开关打开,它就会振动,然后把它含在嘴里,该振动就能通过骨头直至耳蜗,从而听到音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音乐在骨头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B.音乐棒棒糖振动是为了使舌头振动发声
C.含着棒棒糖听音乐是为了听到超声波的信息
D.含着棒棒糖才能听到声音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答案】D
【分析】(1)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音乐棒棒糖振动发声是因为里面有一个小的扬声器。
(3)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
(4)一般情况下,固体的传声效果比液体、气体的传声效果好。
【解答】解:A、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骨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340m/s,故A错误;
B、音乐棒棒糖振动发声是因为里面有一个小的扬声器。不是让舌头振动发声,故B错误;
C、含着棒棒糖听音乐不是为了听到超声波,因为超声波的频率太高,人耳听不见,故C错误;
D、含着棒棒糖才能听到声音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故D正确。
故选:D。
4.(2023•历下区三模)科技感爆棚的山东省科技馆新馆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处,如图所示是“声聚焦”装置,可以使远处传来的声音在其表面发生反射而会聚,从而使微弱的声音被放大。由此可知“声聚焦”装置主要增大了声音的( )
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
【答案】C
【分析】将声聚焦就是使声音经过反射会聚,增大即改变响度。
【解答】解:声聚焦装置,使远处传来的声音在其表面发生了反射而会聚,从而增大了声音的响度,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2023•金乡县二模)编钟是我国瑰宝,如图,敲M处发出的声音音调比敲N处的高,比敲P处的低,则( )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M处时,编钟发出的音调不同
B.敲P处发出的声音频率高于敲N处的
C.敲P处时,钟的振幅一定比敲M处时大
D.敲N处时,发出的声音响度一定比敲M处时大
【答案】B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M处时,编钟的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A错误;
B、两只编钟的质量大小不同,敲击时振动的频率不同,左侧的质量小,右侧的质量大,所以敲P处发出的声音频率高于敲N处的,故B正确;
C、钟的振幅大小与敲击的力度有关,敲P处时,钟的振幅不一定比敲M处时大,故C错误;
D、声音响度与振幅有关,而振幅与敲击的力度有关,所以敲N处时,发出的声音响度不一定比敲M处时大,故D错误。
故选:B。
6.(2023•长春一模)山上钟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人们能听出远处传来的是钟声,根据的是声音的( )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答案】C
【分析】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解答】解: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人们能听出远处传来的是钟声,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
故选:C。
7.(2023•蒸湘区校级模拟)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课本几个小实验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声的响度变化
B.图乙:向试管口吹气,水量越多音调越低
C.图丙: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音色不同
D.图丁:硬卡片划过梳齿,快划时音调低
【答案】A
【分析】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可以改变鼓声的响度,故A正确;
B、水量越多,空气柱越短,空气柱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B错误;
C、尺子伸出桌面长度越长,尺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故C错误;
D、当硬卡片快速划过梳齿时,梳齿振动较快,因此快划时音调会变高,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8.(2023•上蔡县校级模拟)古代《乐书》记载:“幽王之时,暴辛公善埙”。埙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的,用以诱捕猎物,并逐渐增加按音孔(简称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的乐器。埙的声音是空气柱的 振动 产生的、按音孔的作用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
【答案】振动;音调
【分析】(1)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身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解答】解:埙的声音是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按音孔的作用是改变空气柱的长度,改变振动的频率,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9.(2023•南阳一模)曲笛在我国南方广泛流行,适宜独奏、合奏,是昆曲等戏曲音乐、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中富有特色的乐器之一。吹奏曲笛时,是由于 空气柱 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倒车雷达是利用 超声波 (选填“电磁波”或“超声波”)来进行定位的。
【答案】空气柱;超声波
【分析】(1)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2)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进行回声定位的。
【解答】解:吹奏曲笛时,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进行定位的。
故答案为:空气柱;超声波。
10.(2023•辽宁模拟)如图所示是电影《满江红》中演员雷佳音饰演的假秦桧激情吟诵时的情景。吟诵声是由声带 振动 产生的,通过 空气 传到现场将士的耳朵。全军将士亲历复诵,增大了声音的 响度 (填“音调”或“响度”),表达了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遗愿。
【答案】振动;空气;响度。
【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满江红的吟诵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吟诵声通过空气传到现场将士的耳朵。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全军将士亲历复诵,使空气振动的幅度增大,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响度。
11.(2023•浚县三模)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 振动 ;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 响度 。
【答案】振动;响度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解答】解: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
12.(2023•五华区校级模拟)艺术展演时,李成同学用笛子为同学们演奏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曲子,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笛子内的空气柱 振动 产生的;同一首曲子,袁梦同学用葫芦丝又演奏了一遍,听众听两遍曲子的 音色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一定不同。
【答案】振动;音色。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解答】解: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笛子内的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笛子和葫芦丝演奏时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13.(2023春•沙坪坝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是重庆两江新区的重庆中车研发的单轨系统车辆。该车辆采用最高等级的自动驾驶技术,可实现车辆自动唤醒、自动启停、自动回库等功能,以运动的车辆为参照物,轨道旁的树木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车厢内能分辨不同乘客的声音,是因为乘客声音的 音色 不同。
【答案】运动;音色。
【分析】(1)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2)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解答】解:以运动的车辆为参照物,树木的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
不同的乘客说话时,由于声带结构、形状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分辨不同的乘客是因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运动;音色。
三、实验探究题。
14.(2022秋•永寿县期末)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表: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两根编号分别为 ③、④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两根编号分别为 ①、④ 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①、②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a应 等于 40,b应 不等于 0.5(选填“等于”或“不等于”)。
(4)上述实验探究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物理方法是 控制变量 法。
【答案】(1)③、④;(2)①、④;(3)等于;不等于;(4)控制变量。
【分析】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
(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
(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
(4)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
【解答】解:(1)为验证猜想一,应选择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琴弦③、④进行研究;
(2)为验证猜想二,应选择横截面积和长度都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琴弦①、④进行研究;
(3)探究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选用编号为甲、乙的琴弦进行实验,则甲琴弦的长度a应等于50cm,b应该不等于0.6mm2
为了验证猜想三,可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选用编号为①、②的琴弦进行实验,则琴弦的长度a等于40cm,横截面积b不等于0.5mm2;
(4)影响音调的因素有多个,实验中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1)③、④;(2)①、④;(3)等于;不等于;(4)控制变量。
四、解答题。
15.(2022秋•伊川县期中)今年9月6日,某地发生6.8级地震,震源处同时产生并向各个方向发出P波和S波,P波的传播速度是7×103m/s,S波的传播速度是3.5×103m/s。当地地震局于当日21h46min07s探测到P波、于当日21h46min09s探测到S波,问:
(1)地震时有些动物能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它们能“听到”地震时伴随产生的 次声波 。
(2)地震局距离震源有多远?
(3)震源发生地震的时刻?
【答案】(1)次声波;
(2)地震局距离震源有1.4×104m;
(3)震源发生地震的时刻为21:46:05。
【分析】(1)低于20Hz的声音属于次声波;
(2)根据题意可得出P波和S波之间的时间间隔t;P波和S波从震源到地震局的距离相等,根据v=可得出tS=2tP,即tS﹣tP=tP,即tP=t,再根据v=可求出地震局距离震源的距离;
(3)已知P波从震源到地震局的时间和到达时刻,便可得出震源发生地震的时刻。
【解答】解:(1)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都能产生次声波,这种声波可以绕过较大的障碍物传播的很远,人听不到,但有些动物能听到;
(2)由题可知P波和S波之间的间隔时间t=21:46:09﹣21:46:07=2s,
根据题意可知P波和S波通过的路程相等,即s=vPtP=vStS,
代入数据解得:tS=2tP,即tS﹣tP=tP,即tP=t=2s,
由v=可知地震局距离震源的距离为:s=vPtP=7×103m/s×2s=1.4×104m;
(3)震源发生地震的时刻为:21:46:07﹣2s=21:46:05。
答:(1)次声波;
(2)地震局距离震源有1.4×104m;
(3)震源发生地震的时刻为21:46:05。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声强级/dB
1
20.5
1.50
2131
60
2
31.0
2.00
1284
100
3
48.5
2.50
656
80
实验次序
长度L/m
重物个数
频率f/Hz
1
0.4
2
375
2
0.8
2
170
3
4
265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①
钢
40
0.5
②
钢
a
b
③
尼龙丝
30
0.5
④
尼龙丝
40
0.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第2节 密度同步练习题,文件包含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讲义+专题训练62密度考点解读解析版docx、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讲义+专题训练62密度考点解读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1节 透镜课后练习题,文件包含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讲义+专题训练51透镜考点解读解析版docx、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讲义+专题训练51透镜考点解读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5节 光的色散同步训练题,文件包含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讲义+专题训练45光的色散考点解读解析版docx、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讲义+专题训练45光的色散考点解读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