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年高中语文2祝福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2022年高中语文2祝福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第1页
    2022年高中语文2祝福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高中语文2祝福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语文2祝福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指出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填空,语段写出了“我”怎样的感受?,对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悚然(sǒng) 负疚(jiù) 窈陷(yá) 俨然(yǎn)
    正(zhēng) 倔强(jiàng) 炮烙(là) 咀嚼(jǔ)
    窠(kē) 歆享(xīn) 荸荠(qí) 监生(jiàn)
    D.踝骨(luǒ) 谬种(miù) 朱拓(tà) 形骸(hái)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误读字的读音。A项“窈”应读“yǎ”,B项“烙”应读“luò”,D项“踝”应读“huái”。
    答案:C
    2.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 )
    A.消灭 寻死觅活 耳根清净 磨拳擦掌
    B.形骸 百无聊赖 瘦削不堪 芒刺在背
    C.搭讪 咀嚼赏鉴 来龙去脉 阴谋鬼计
    D.蹒跚 相形见拙 原形毕露 毫不介意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词语中形近、音近、易混字的设计。A项“磨”应为“摩”;C项“鬼”应为“诡”;D项“拙”应为“绌”。
    答案:B
    3.把下面七句话重新排列顺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
    ②阿呀阿呀,我真上当。
    ③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
    ④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⑤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
    ⑥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
    ⑦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
    A.②③⑥⑤⑦①④ B.②③①⑦⑤⑥④
    C.②⑥③⑦⑤①④ D.②⑤③⑦⑥④①
    思路解析:在这段话里,卫老婆子先表白自己上当,②⑥③句是这层意思,⑦⑤①句又向鲁四老爷和四婶道对不起,④句表明自己要如何折罪。
    答案:C
    4.指出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 )
    A.“监生”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读书的人。
    B.《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它得名于宋朝朱熹编著的《四书集注》。
    C.“牺牲”的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D.鲁迅的小说集有《彷徨》《呐喊》《朝花夕拾》,《祝福》选自《彷徨》。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不是小说集。
    答案:D
    5.选出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思路解析:由选项的主要区别处“聊”“生”“即使”比较、分析判断。
    答案:B
    6.填空。
    《祝福》成功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祥林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农村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没有______________,又毫无自主权,只能生活在旧中国社会的最底层,那个社会又以“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把刀子,迫使她既不能不守节,又_________________,还要她承担不守节的罪名而受尽侮辱与损害。祥林嫂没有从周围任何人那里得到真正的关注、与_____________帮助,得到的只是______________、厌恶和、______________嘲笑,最终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思路解析:联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和本文的主题。
    答案:安分耐劳 勤快善良 经济地位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不容许守节 同情 轻蔑 冷漠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7.鲁镇祝福的景象是怎样的?试简要描述。
    8.语段写出了“我”怎样的感受?
    9.简要分析“拥抱”一词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0.对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无可奈何的心情记录鲁镇旧历年的欢乐气氛,反映人们对祥林嫂死亡的冷漠。
    B.以激愤的笔触勾勒鲁镇旧历年祝福的景况,交代祥林嫂死亡时间的特殊意义。
    C.以感伤的心情记录鲁镇旧历年的景况,同情祥林嫂的不幸,谴责鲁镇人的冷漠。
    D.“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是反语,祥林嫂的惨死和祝福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7.思路解析:阅读文学作品应注重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作品中描绘的场景的能力。应抓住所写的景物和必要的修饰语才行。
    答案:爆竹声连绵不断,雪花团团飞舞,天地圣众醉醺醺的歆享着牲醴和香烟,鲁镇的人们满怀幸福的憧憬。
    8.思路解析:祥林嫂悲惨的死,祝福气氛一如往常的欢乐,在“我”,却是压抑的、沉重的。
    答案:压抑、沉重。
    9.思路解析:“拥抱”,为表示亲爱而相抱。这里说“连绵不断的爆竹声、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是拟人手法,亲切而有人情味,似乎要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幸福。这种氛围恰恰与祥林嫂的悲惨死去形成鲜明的对比。
    答案:拟人。描绘了祝福的景象,渲染了欢快的气氛。
    10.思路解析:这句话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压抑、沉重的感受。一面是热烈的希望,祈求神明赐给幸福;一面是祥林嫂这样的劳动人民悲惨地死去。鲜明的对比,使主题显得更深刻。
    答案:D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4题。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一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们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们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提倡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有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当然,鲁迅与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是从文学史的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中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起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的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西方文明除去抽水马桶先进外,其他别无所长。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是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和鲁迅相比呢?
    但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连歌德都不例外。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因为虽然60年过去了,由于种种政治历史主题的变奏,我们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毒化我们灵魂的阿Q精神却仍在蔓延滋生。虽然舞台上的阿Q已经被喜剧家们变成形象委琐的小丑,在青年观众的嘲笑声中退场了;生活中的阿Q却西装革履地作为弄潮英雄闪亮登场了,在人们的歆羡的目光中正臂挽着高学历“小秘”招摇过市。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物质贫乏时的阿Q尚是可怜的,物质丰富时期的阿Q却变得有些可憎。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美酒加咖啡”不再具有亡国意味的时代里,玩物并不可怕,尚古也可尊敬,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而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着翻案文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
    11.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一年前读的周作人。
    “读”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体会表达效果。
    a.生活中的阿Q却出场了。
    b.生活中的阿Q却西装革履地作为弄潮英雄闪亮登场了,在人们的歆羡的目光中正臂挽着高学历“小秘”招摇过市。
    13.第三段说“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这里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4.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作者针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一些人欣赏、效尤周作人,而排拒甚至贬低鲁迅的现状,展开议论,阐述了作者的主张:我们“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B.“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作者运用排比手法,肯定了鲁迅先生在铸造民族灵魂上的巨大贡献。
    “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有力地证明了知识分子对改造国民性的重要作用。
    D. “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再次表明作者排拒周作人、赞颂鲁迅的观点态度。
    E.本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将鲁迅、周作人的文风及民族精神的影响作对比,把一般人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对比,爱憎分明,观点鲜明,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11.思路解析:此处的“读”不仅指阅读他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他们的精神、人格,对他们有深刻的认识。
    答案:阅读作品,对他们的思想、精神、人格有深刻的认识。
    12.思路解析:可以从修饰成分的时代特征、绘形传神、讽刺效果等方面考虑。
    答案:b句以“西装革履地作为弄潮英雄闪亮”修饰“登场”,并加上了“在人们的歆羡的目光中正臂挽着高学历‘小秘’招摇过市”来进一步对阿Q的丑态进行描摹,富有时代气息,显得更具形象性,更有讽刺效果。
    13.思路解析:本题考查代词的指代意义,应“瞻前顾后”,加以整合。前面列举德国由一个“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意在证明鲁迅那样的知识分子对改造国民性的重要作用;后面讲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
    答案:中国知识分子应承受鲁迅的拷问,像鲁迅那样拷问自己,对祛除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批判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培育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成为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具有重大意义。
    14.思路解析:B项并非排比手法,D项所述与原文末段首句“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矛盾。
    答案:BD
    二、语言运用
    15.下面是《祝福》中的几句话,语序被打乱了,其正确的顺序当为( )
    ①满天飞舞 ②下午竟下起雪来 ③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④天色愈阴暗了 ⑤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 ⑥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
    A.②③④⑤①⑥ B.④②③⑤①⑥
    C.④②⑤①⑥③ D.⑤①②③④⑥
    思路解析:④点明时间,且表明已有下雪征兆;②⑤①则由下雪,到对雪花的描写,再到雪花飞舞的描写;⑥中的“烟霭”“气色”明显是夹在“满天飞舞”的雪花中的,因而⑥应放在①之后;③是总写雪景,故放在最后。
    答案:C
    三、写作训练
    16.请根据小说内容,以《悲惨的祥林嫂》为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1)用顺叙来写;(2)用第三人称写;(3)将祥林嫂临死前的河边对话,改为祥林嫂的心理活动。
    写作提示:本题旨在提高缩写课文的能力,同时训练多种叙述和描写的方法。

    相关试卷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10 游褒禅山记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10 游褒禅山记课时作业,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5 离骚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5 离骚同步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请解释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高中语文2祝福同步测控优化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语文2祝福同步测控优化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