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五上山居秋暝教案第1页
    五上山居秋暝教案第2页
    五上山居秋暝教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结合生活经验创作古诗短视频脚本,理解诗意。补充《终南别业》《山中》等古诗,体会诗中的万千“留”意。
    3.初步体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结合生活经验创作古诗短视频脚本,理解诗意。补充《终南别业》《山中》等古诗,体会诗中的万千“留”意。
    2.初步体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暝”字,理解诗题
    师:同学们,看板书,什么字?
    生:“日”。
    师:一个“日”右边有一个秃宝盖,秃宝盖下面再加一个什么?
    生:“日”。
    师:又是一个“日”。在“日”的下面有一个“六”,这个字读什么?
    生:暝(míng)。
    师:“暝”字有两个太阳,左边一个太阳,右边秃宝盖代表山,太阳落到了山下,下面的“六”代表人家居住的房屋。这时的太阳已经紧紧挨着居住的房屋了。这个“暝”是什么意思?(生说)
    师:说得真好。日落、天色将晚的时候,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傍晚时分。这个“暝”就是指傍晚时分。那么“暝”前加一个字(板书:秋暝)就是—
    生:秋天的傍晚。
    师:交代了时间是秋天的傍晚。那么秋天傍晚前面又加一个“山”字,“山秋暝”谁连起来解释?
    生:山中秋天的傍晚。
    师:给他掌声。山中秋天的傍晚是“山秋暝”。我在中间再加一个字“居”,(板书:山居秋暝)什么意思?
    生:居住在山里看到了秋天傍晚的景色。
    师:给他掌声。你们现在都居住在哪里啊?
    生:杭州。
    二、谈论王维,聚焦诗人
    师:很多人都想居住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大城市中,他为什么要居住到山里呢?这个想居住
    在山里的人是谁呢?生:王维。
    师:谁知道王维?来介绍一下他。
    生:王维被称为“诗佛”,因为他的很多诗歌里面带有佛味。
    师:这信息很重要,王维被人称为“诗佛”。唐朝的大诗人很多,有诗仙—(生答),有诗圣—(生答),有诗佛——(生答)。
    师:你还知道哪些?
    生:王维在晚年十分信佛,他被称为田园派诗人。
    生:我知道他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存诗400多首。
    师:王维是一个全才,不仅诗作得好,画也很好,是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生:我知道王维生于701年,死于761年,字摩诘。有一句话这样评价: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
    师:给他掌声。他说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王维是诗佛。(板书:诗佛)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诗佛”?你奶奶信佛,她能被称为“诗佛”吗?
    生:不能。有两点,一是诗作得多,还有一点是他精通佛教。
    师:不仅诗作得多,还要写得好,要精通佛教,这样的人称之为“诗佛”。更重要的是他的诗中有“佛味”。那么“诗佛”的诗到底有什么“佛味”呢?我们先看看王维以前写过的诗。跟着老师读一读。
    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生: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师:他在中年的时候特别信
    奉佛教,到晚年就住到了山里去。生: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
    师:我不羡慕你住在北京,我也不羡慕你住在杭州,王维羡慕人住在哪里?
    生:住在山里。
    三、调动体感,体会“清新”
    师:哦,像一个隐士一样住在山中,坐在那里悠闲地看着天上飞来飞去的白云。这就是“诗佛”王维。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这首诗《山居秋暝》。
    师:谁来给我们朗读一下这首诗?
    (一生读)
    师:孙老师也给大家读读。(示范朗读)集体朗诵一下。
    (生齐读)
    师:我们先走进这首诗的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天的山林突然下了一场新雨,在这样的山林中行走,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神清气爽的感觉,脑子中的烦恼一下子都没有了。
    师:给他掌声。空气是那样地清新,给人神清气爽的感觉。
    生:周围的景物在雨后非常优美。
    师:树叶被雨水刷得干干净净,青翠欲滴,多么迷人。
    生:有一种与世无争的宁静感。
    师:那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宁静、舒爽、心旷神怡的感觉把这一句读一读。
    生:(齐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师:一场新雨把空气洗得干干净净,空气是多么地清新!(板书:清新)
    四、想象画面,感悟“清幽”
    师:诗人被这样迷人的山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在其中徜徉、漫步、徘徊。走啊,走啊,天黑了,明月升起来了。诗人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齐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轮明月挂在天空上,它非常明亮,非常纯洁。泉水流经身旁有“哗啦哗啦”的声响,非常悠闲。
    师:她看到了明月的纯洁,也听到了泉水的叮咚声响。
    (生说)
    师:是呀,大家看到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从松间看去若隐若现。那斑斑驳驳的月光洒在石板路上,忽隐忽现。还听到了那泉水从自己的脚下流淌,传来叮咚的声响。这就是苏东坡称赞王维的诗,叫“诗中有画”(板书)。
    师:王维的诗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非常鲜明的画面感。读了他的诗,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画面。这就是一幅典型的画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齐读)
    师:如果我是诗人,我把王维的诗改了,你们听我改完后的诗句和王维的诗有什么不一样。“明月当空照,清泉石上流。”你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生:原本是“松间照”,从松树间照下来,我脑子中感觉有那种斑斑驳驳的影子,十分美丽。如果是“当空照”,那么松树一下子就没有了,也就没有了那种斑斑驳驳的感觉。
    师:掌声。“当空照”看不到松林,看不到若隐若现的月光,这是她体会的。
    生:如果是“明月松间照”的话不仅可以写出明月,也可以写出松树,周围不是十分空旷,比较有情趣。
    师:“当空照”的时候,月亮明晃晃的,没有任何的遮挡,而在“松间照”,你就会感觉到这个环境特别怎么样?
    生:如果是“松间照”,就会感觉到这个环境非常幽静。我还有一个想法,这个月亮透过松树,光线洒落到清泉上面,这样在脑海中有一幅特别美的画面。
    师:给她掌声!她说在松间看明月,那种斑斑驳驳,那种若隐若现,那种恍恍惚惚,置身于这样的松林当中看明月,特别幽静。说得真好!和“明月当空照”的感觉那是不一样的。如果说一场新雨让山林特别清新,那么这一轮明月就让人感受到特别“清幽”。(板书:清幽)
    师:这个月的13号正好是阴历的九月十五,那天我散步回来,走在小区的道路上,抬头一看,哎呀,一轮橙色的月亮挂在天空中,被乌云遮住了一小半,露出了它的大半个脸,特别美。我一看还以为是太阳出来了呢,于是我就在小区的路上欣赏。路上没有任何遮挡,月亮慢慢升起,那真叫“彩云追月”。后来,我走进了小区幽静小路中,透过树木的空隙再看月亮的时候,忽隐忽现,斑斑驳驳,此时我感觉到我的小区是多么的幽静、清幽。当然,那天没有下雨,小区的石板道上没有泉水流动。而王维不仅能看到“明月松间照”,还能听到“清泉石上流”。那真是人间仙境。我们再来读一下。
    生:(齐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五、比较品味,领悟“清纯”
    师:一场新雨特别地清新,“明月松间照”环境格外地清幽。
    那么这首诗当中仅仅只有景吗?还有没有人呢?我们来看一看第三句。
    (生齐读第三句)
    师:“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
    生:竹林中传来了洗衣女的喧闹,那是洗衣的女子归来了。
    师:哦,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生:之所以莲花都动了,是因为有小舟在航行。
    师:看到了那莲叶在轻轻地摇动,诗人想到那是捕鱼的渔民们回来了。听到竹林中响起了喧闹的声音,知道是浣洗衣服的姑娘们归来了。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先见其动后见其人,写得特别美,我们一起来齐读。
    (生齐读)
    师:诗人为什么用这个“喧”字?为什么用这个“动”字呢?如果也让你做一个小诗人,不用“喧”不用“动”,你可以用什么词呢?前后四人讨论一下。
    生:竹闹归浣女,莲开下渔舟。师:你为什么用这个“闹”?
    生:就是有声音,有一些喧闹。生:竹调归浣女,莲颤下渔舟。师:你很独特。什么“调”?
    生:音调的调。
    师:“竹调归浣女,莲颤下渔舟。”怎么解释?
    生:竹子中传出了一声声曲调。师:你的想法很独特,有意
    思。再来。(生说)
    师:你们说了这么多的词语,和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比一下,你更喜欢哪一个?
    生:我认为王维的比较好。因为这些洗衣服的女孩子在喧闹玩耍。“莲动下渔舟”就是在轻轻地摆动,有一种意境美。
    师:她说得特别好。她从“喧”字听到了那洗衣女孩归来时欢乐的银铃般的笑声。你从“喧”字中还听出来洗衣归来的女子什么样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洗衣姑娘们喧闹玩耍欢快的声音。
    师:你感觉到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姑娘?
    生:我感觉这是一群仙女一样的姑娘。
    师:给他掌声。这样的想象真好!
    生:我听到她们洗衣服时用手拨起的水声,我认为她们是一群心灵手巧的姑娘。
    师:是心灵手巧的姑娘,是无忧无虑的姑娘,是淳朴美丽的姑娘。月亮照下来,这些姑娘踏着月光,在月光下欢声笑语,嬉嬉闹闹。山里的姑娘是多么淳朴、多么质朴呀!如果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这群姑娘,你会用什么词?上面空气是清新的,环境是清幽的。那这群姑娘是怎么样的呢?
    生:清纯的。
    师:这一群姑娘是这样的质朴、这样的淳朴,是多么地“清纯”。(板书:清纯)王维看到了“空山新雨后”,看到了“明月松间照”,看到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看到了这么美的景,这么淳朴的人,他心里产生了什么想法呢?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六、结合背景,深悟“清雅”
    生:(齐读)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春芳”是什么意思?
    生:“春芳”就是指春天的芳香。生:春芳已经流逝了。
    师:是的,春天的美好景象已经消逝了。那么王维对于春天流逝是什么态度呢?他前面用了一个词叫“随意”,“随意”是什么意思?
    生:无所谓。
    师:你随意地流吧,你走吧。春天走了就走了吧!
    生:我觉得是随便。
    师:你随便走吧,这就叫“随意春芳歇”。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王维为什么对春天美好的芳华走了不在意呢?
    生:因为我认为他想留在这里,留在这里就会有很多个春夏秋冬。
    师:春天走了有什么季节?(夏)夏天走了有什么季节?(秋)现在就是—秋天。秋天美不美?美在哪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你看秋天的景色不也是很美吗?春天走了就走了吧!秋天的景色有新雨,有明月,有松林,有清泉,有竹子,有青莲,有浣女,有渔民,这些都在陪着“我”。所以“随意春芳歇”。读下面第二句“王孙自可留”。
    (齐读)
    师:这一句话是从《楚辞》中的话改编过来的。原来《楚辞》中的一句话是:“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一起读。
    (生齐读)
    师:因为在那个年代好多人做隐士跑到山里去,为了把隐士给召回来,诗人就写了一首诗,劝解他们不要留在山里,山里有虎狼豺豹,山里的环境也不好,你们快回来吧!所以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我们再来一起读。
    (生齐读)
    师:诗中说“不可以久留”,但是王维把它改成“王孙自可留”。“王孙自可留”是什么意思?
    生:“王孙”指贵族的意思,王维自己还想留在这里。
    师:春天的芳华你随意消逝吧,我就想留在这里,不想回去当官。王维为什么不想回去当官,却想留在这里呢?有谁知道?
    生:因为在这里十分悠闲自在。
    生:因为官场里有许多小人会诽谤你,让你的大志沉沦消逝。
    师:官场是那样混乱,尔虞我诈,小人诽谤,他实不愿意再过那样的生活了。
    生:这里有许多的浣女、渔民,环境很美,而且很多人都愿意住在这里。
    师:哎呀,王维再也不想回到官场过那种尔虞我诈、污浊的生活,他就想留在这清新的山林之中,清幽的明月之下,清纯的山民之中。他想留下来过什么样的生活呢?你能不能也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生:隐居的生活。
    师:看看上面是“清新”“清幽”“清纯”。
    生:我认为他想过清闲的生活。生:我认为他想过清净的生活。生:我认为他想过清隐的生活。
    师:“清闲”“清净”“清隐”“清美”,我再给同学们一个词语——“清雅”。(板书:清雅)一起读。
    (生齐读)
    师:是呀,王维给我们创造了一种宁静美,一种清新、清幽、清纯、清雅的人间仙境。让我们再把这首诗一起朗诵一下。
    (生齐读全诗)
    七、吟唱积累,品味升华
    师:诗的第一句第一个字就是——空(板书:空)。这种环境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你觉得王维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怎样的境界?用“空”组成一个词。
    生:我认为应该是一种空灵的境界。
    师:给她热烈的掌声。(板书:空灵)王维作为“诗佛”,在他的诗中往往充满了空灵的境界和空灵的氛围。他的空灵不是虚幻的,他以“清新”“清幽”“清纯”“清雅”而落实了他的空灵。王维对“空”字有着格外的情怀,他的好多诗句有“空”字。我们读读。
    (生齐读)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师:好诗总有人给它谱曲,你听。(播放歌曲《山居秋暝》,学生老师一起吟唱,把课堂带进了诗歌的意境。)
    师:不仅那些有“空”的诗句充满了空灵,那些没有“空”的诗句仍然充满了空灵的境界。你听。(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竹里馆》)我们一起朗诵。
    (生齐读《竹里馆》,师生全都沉浸在空灵美妙的情境之中。)
    师:王维通过明月、清泉、竹林、松间给我们创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高洁境界,“此中有‘深’意,欲辨已忘言”。

    相关教案

    小学语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激趣—聚焦诗人与山,独学预习——解读山居秋暝,对学笃思—品味诗词神韵,群学精研—领略诗情画意,展学共美—探究空山不空,拓学迁移——全景思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