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东北片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东北片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积累与运用,阅读,四件事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古诗文默写。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3)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4)____________,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5)《木兰诗》中采用互文手法描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思乡怀人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岑参《逢入京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夸张手法传达出惜别故乡的深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绪。
【答案】 (1)关山度若飞 (2)朔气传金柝 (3)惟解漫天作雪飞 (4)士别三日 (5)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6)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半夜里, 甲 ( A.忽然 B.突然 )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甲】(A.chuò B.zhuì)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 乙 (A.直立 B.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小声地围着火堆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乙】(A.yè B.yàn),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选择正确的汉字注音。
【甲】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
(3)修改病句在横线上
冻醒了的同志们小声地围着火堆谈着话。
【答案】(1)①B ②A
(2)①A ②B
(3)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解析】
(1)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发音。
点缀:diǎn zhuì,意思是衬托,装饰。故选B。
呜咽:wū yè,意思是指伤心哽泣的声音。故选A。
(2)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使用。
甲:
“突然”是表示情况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突如其来,令人觉得很意外,一时无法应付。“忽然”有表示事情很快地发生或变化的意思。“突然”和“忽然”都用在没想到,出乎意料的情况下,但“忽然”比起“突然”,令人意外的程度比较小。词性不同:“突然”是形容词,除了做状语以外,还能作定语、谓语、补语。“忽然”是副词,只能作状语。用法不同:突然:程度较重。强调“突如其来”,用于谓语或主语前面都常见。忽然:程度较轻。且在谓语前面居多,用在主语前面较少。
句子强调半夜醒来在意料外,但受冷的过程有个渐变性,故“忽然”符合语境。故选A。
乙:
直立:笔直的站立,强调姿态笔直;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高耸。比“直立”多层高大之意。
句中形容山峰的“大与直”,故用“矗立”恰当。故选B。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语序不当,“小声地”修饰“围着火炉”不当,应修饰“谈着话”。故改为: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3.仿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你好,原来你在这里。澄澈的湖水,绿色的草地, , ,这就是最美的大自然,这就是我最爱的你。
【答案】清新的空气,清脆的鸟鸣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仿写。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正确即可。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由“澄澈的湖水,绿色的草地”可知,主要围绕“自然美景”,用偏正短语的形式构成排比句,仿写即可。
示例:湛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
4.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项是( )
幸福其实并不难获得。幸福就在你眼中, ;幸福就在你掌心, ;幸福就在你脚上, 。很多时候,我们总感觉幸福离我们很遥远。望眼欲穿,也许我们看错了方向;苦苦挽留,也许我们握错了手;奋力前行,也许我们走错了路。不属于自己的不要强求,已经得到的要好好珍惜。
A.只要用心就能捕捉 只要移步就能到达 只要合手就能把握
B.只要合手就能把握 只要用心就能捕捉 只要移步就能到达
C.只要用心就能捕捉 只要合手就能把握 只要移步就能到达
D.只要移步就能到达 只要用心就能捕捉 只要合手就能把握
【答案】C
【解析】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本题找到题干与选项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可作答。依据“幸福就在你眼中”,第一空应该选用“只要用心就能捕捉”;依据“幸福就在你掌心”,第二空应该选用“只要合手就能把握”;依据“幸福就在你脚上”,第三空应该选用“只要移步就能到达”。故选C。
二、阅读(70分)
(一)(5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6.“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答案】5.示例: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6.示例:“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意象与画面的概括。
从“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可知,诗人一个人独自坐在幽静、深远的竹林之中,夜晚静谧而祥和。于是他一边抚琴,愉悦自己的身心,一边高声大唱,引吭高歌,长啸之声穿透树林。
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可知,由于一个人在竹林深处闲游,并不被外面人知晓,然而却不感到孤寂,因为有多情的明月前来相伴,月光透过竹林,静静照耀,洒在竹林的地上,也洒在诗人身上,琴上和愉悦的心上。
示例:诗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面前摆放着几案,几案上有古琴,诗人正一边抚琴,一边高声吟唱,声震竹林。月光透过竹林,静静照耀,洒在竹林的地上,也洒在诗人身上,琴上和愉悦的心上。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独坐幽篁里”中的“独”并不是孤独的意思,是“独自”的意思。这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联系下一句“弹琴复长啸”可知,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写出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状态。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再联系这一背景可知,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二)(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②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人:能潜水的人。②苟:随便,轻松。
7.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断2处)
生 不 识 水 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公亦以( )此自矜 (2)尔安( )敢轻吾射?
(3)日( )与水居也 (4)而求其所以( )没
9.翻译下面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
10.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从其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7.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8.(1)凭、凭借 (2)怎么 (3)每天 (4)……的原因
9.(1)(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2)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
10.从陈康肃和卖油翁的故事中,我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并告诉我们人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从北方勇者学没“不学而务求其道”而“未有不溺者”的故事中,我领悟到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操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
“生不识水”中,“不识”为动词,作谓语,其宾语为“水”,故应在“水”后断开;
“则虽壮”中,“壮”和前文的“生”相对,指“壮年”,句子省略了谓语“到了”,宾语为“壮”,故应在“壮”后断开;
“见舟而畏之”中,“见”和“畏”均为动词,作谓语,其宾语分别为“舟”和“之”;“而”连词,表顺承,本句省略了主语“生来就不识水性的人”,故“见舟而畏之”单独成句。
故断句为“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以:介词,凭,凭借。
(2)句意: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安:怎么。
(3)句意:天天生活在水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天天。
(4)句意: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原因。所以:古今异义,……的原因。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发”,发射;“矢”,箭;“十中八九”,十箭射中八九箭;“但”,只;“颔”,名词作动词,点头。
(2)“以”,介词,按照;“言”,话;“试之河”,“试之于河”的省略;“溺”,溺死,淹死。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并写启示感悟的能力。
[甲]文,从“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知,卖油翁用自己熟练倒油入葫芦和射箭技艺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乙]文,从“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可知,南方人每天和水打交道,很小就能掌握涉水的方法,而北方人询问了南方那些熟悉水性的人的技巧,就像尝试着去潜水,但是“不学而务求其道”,最终会溺死,由此可知,要掌握一项技艺,必须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能。
根据以上分析,写感悟应该仅仅围绕着两段文字的主旨进行拟写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
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他们天天都生活在水边,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哪里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才能做到。天天生活在水边,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会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原因,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人一样。
(三)(11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②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③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④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⑤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⑥“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⑦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⑧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⑨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
⑩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⑪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1.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后文简要加以说明。
12.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13.“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14.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的。
B.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文章开篇先写“我”对阿长的厌恶和不大佩服,后文写不识字的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令“我”震悚,欲抑先扬的写法,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真实。
D.文中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的“神力”是指“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15.“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1.从侧面衬托阿长对我的关爱。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12.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反映了她的善良、乐于助人、关爱孩子。
1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因为他对《山海经》盼望已久,阿长能买来,是万万没有想到的,作者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感到意外,表现了出乎意料的惊喜之情。
14.C
15.抒情。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感激、尊敬之情。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第②段”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写叔祖和其他人对“我”的漠不关心,不告诉“我”《山海经》的事。联系第④段“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及第⑤段的内容,可知阿长没什么文化。“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还帮我买到渴望已久的《山海经》,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侧面表现了长妈妈对“我”的关爱。
【12题详解】
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②段“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第④段“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可知,长妈妈没什么文化,感受到“我”对《山海经》很是喜欢(心心念念),她是我的保姆,我是她最疼爱的孩子,所以就来问我是怎么回不。这一细节表现了阿长的善良、乐于助人、关爱孩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内容分析。
文中写长妈妈买来《山海经》并告诉我时,“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个句子可见我得知这一消息时的震惊。因为前文一再交代,我对这本书“渴慕”已久,而且“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却是我认为“说了也无益”的长妈妈买来了它,十分出乎意料,因此会有这样的表现.
【14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
C.有误,开篇先写“我”对阿长的厌恶和不大佩服,后文写不识字的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令“我”震悚,心生感激。这是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不是欲抑先扬。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判断与情感分析。
阅读这个句子,是一个情感强烈的祈使句,运用的是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希望长妈妈能在地母的怀里永安魂灵,表达“我”对长妈妈的美好祝愿和对长妈妈的深情怀念、尊敬与感激之情。
(四)(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清澈的声音
①有一些声音就似遗落在人间的精灵,偶入耳中,便入心底,濯洗着那些漫漫尘埃,让心温润如初,仿佛流年沧桑还不曾侵染。
②十多年前,在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当了一段时间代课老师,那时正失意,在这天涯一般的地方,一种朴素的美很将一颗烦躁的心平抚得极为柔软而易感。离开的时候,正是秋天,满山的树都斑斓着离别的心绪。翻过那座山,便是一条通往镇上的路,脚步刚刚踏上那片崎岖,就听到身后的山顶,一个孩子的声音遥遥传来:“老师,我会想你的——”那声音带着山间溪水的清透,穿过满山的树,直击在我心灵最柔软处。
③那个女生,我上课的这三个月时间里,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也不敢读课文,甚至课间也不大声地说话。不管我怎样鼓励她,她都是怯怯的,只是有一次,悄声对我说:“老师,我一定会大声地说话的,可是现在还不能!”
④在我悄悄离开的时刻,她用她响亮的声音为我送行,回望,她小小的身影,在远远的山顶,那声音依然在回荡,回荡,回荡成一片温暖的海,漫流过我以后所有的日子。
⑤记得去年回故乡的城市,正是冬季,漫天飞雪。慢慢行走在大街上,脚步声敲醒着许多沉睡的过往,在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曾度过我整个的中学时代,二十年的烟云易散,不散的只有这个城市每个角落拥挤着的回忆。
⑥忽然,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隔着风雪,隔着车流人海的喧嚣,仿佛久违的呼唤。这许多年中,无数次听到别人喊我的名字,却都没有此刻的感受。那声音里,带着一种清澈的亲切,一种纯净的惊喜,我转头看,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男人,正目光闪亮地看着我。我一声惊呼,虽然过去了那么多的岁月,我依然一眼认出了曾经的中学同学。相拥的那刻,周围全是直入人心的暖。
⑦说了些什么已经不记得了,而那一声呼喊,却一直响在耳畔,将心一次次拉回那圣洁遥远的时光里,那些朴素而温暖的情谊,总是在风尘漫漫落寞重重时,悄悄浸润着心中所有的希望。
⑧有一年离家很久很远,归来时风尘仆仆,且满心失落,当梦想失落在追逐里,黯淡的心境便契合了秋的萧瑟。刚走进自家所在的那个小胡同,便传来几声长长的叫声:“哇……”心里便忽然一暖,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那是胡同里一个聋哑的孩子,且有些智力低下,他只能发出这一种声音,一直以来,都能听到他的喊声。原来总是觉得难听至极,而此刻,却如流淌的长风,将我心底的阴霾吹散。
⑨有时很羡慕那个孩子,没有长久的烦恼,每一天自在无忧,唯一的声音,可以是笑,可以是哭,没有任何的修饰和伪装,自然而然。而我们,却在世事劳碌中丢了最真实的声音,丢了最真实的自己。所以,当我失意归来,那个孩子的叫声才会如天籁入耳,而那一刻,我的泪也应该是极清澈的。
⑩去年夏天,在老家,中午时小睡,梦见自己依然是儿时,睡在母亲的身边,做了噩梦,大哭,梦中的梦中醒来,却发现母亲不在,便大喊。却听见母亲就在耳畔叫我,一如童年。迷梦归来,母亲白发萧然,问我是不是做噩梦了,因为听见我不停地喊她,就像小时候一样。我知道,我在梦里听见的母亲的呼唤,是此生最美的声音;而我在梦里喊出来的“妈妈”,却是母亲耳中永远响着的眷恋,纯纯如山顶的月。
16.“声音”是文章的明线,围绕“声音”,“我”经历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四件事情。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有一些声音就似遗落在人间的精灵,偶入耳中,便入心底,濯洗着那些漫漫尘埃,让心温润如初,仿佛流年沧桑还不曾侵染。
(2)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她小小的身影,在远远的山顶,那声音依然在回荡,回荡,回荡成一片温暖的海,漫流过我以后所有的日子。
18.请简要分析文中第③段的作用。
19.文章以“清澈的声音”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16.①“我”满心失落回家时,听到聋哑儿童自然而真实的叫声;②去年夏天在老家午睡时,睡梦中听见母亲亲切的呼唤。
17.①“那些漫漫尘埃”指“我”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失意,落寞,黯淡,伪装,迷茫等。
②示例:运用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连用三个“回荡”,并将小姑娘的声音比作温暖的海,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听到小姑娘呼喊时内心感动和温暖。
18.内容上:插叙了那个女生一直不敢大声说话的事,表现了她的羞怯。结构上:女生的悄声话语为下文送别时响亮的呼喊作铺垫,突出了她对“我”的那份深情。
19.文章回忆了四件关于“清澈的声音”的往事,表达作者对真情的赞美、友情的追忆、人生的顿悟和母亲的依恋感恩。“清澈的声音”是行文线索,以此组织材料,条理清晰,且形象地揭示主题。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根据题目的提示,将相关情节补全即可。仔细阅读文章,就能找出答案。
从文中第二至四段“在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当了一段时间代课老师,就听到身后的山顶,一个孩子的声音遥遥传来”写“我”当代课老师时听到的孩子的声音;从文中第五至第七段“去年回故乡的城市,便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隔着风雪,隔着车流人海的喧嚣,仿佛久违的呼唤。”写“我”回到故乡的城市,偶遇中学同学喊我的声音;从文中第八、九段“有一年离家很久很远,归来时风尘仆仆,且满心失落,当梦想失落在追逐里,黯淡的心境便契合了秋的萧瑟。刚走进自家所在的那个小胡同,便传来几声长长的叫声”写“我”满心失落回家时,听到的聋哑儿童的叫声;从文中第十、十一段“去年夏天,在老家,中午时小睡,听见母亲就在耳畔叫我,一如童年。”写去年在老家午睡时,母亲在耳畔叫的声音。由此可概括出第三、四件事情。
【17题详解】
①本题考查词语赏析。答题格式一般是:先解释词语的含义,再解释在文章中的含义。
“漫漫尘埃”的意思是许多飞扬的尘土。由“十多年前,在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当了一段时间代课老师,那时正失意”可知在文中指“我”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失意,迷茫、挫折和痛苦等。
②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句子内容来看,连用了三个“回荡”是反复的修辞,写出了小姑娘的声音对我震撼之大,感动之深,将小姑娘的声音比作“温暖的海”,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听到小姑娘呼喊时内心感到的暖意。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回答。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情节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是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等。
本段插叙了那个女生一直不敢大声说话的事,表现了她的羞怯。并照应了前文“一个孩子的声音遥遥传来”的内容,并为下文送别时响亮的呼喊作铺垫,突出了她对“我”的那份深情和小女孩的声音给我的影响。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概括出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即可。双关是指一句话包含两个意思。文题“清澈的声音”在这里是指“我”当代课老师时听到的孩子的声音;“我”回到故乡的城市,偶遇中学同学喊我的声音;“我”满心失落回家时,听到的聋哑儿童的叫声;去年在老家午睡时,母亲在耳畔叫的声音。另外,“清澈的声音”是指这些声音都充满着作者对生活的从容,对友情的怀念,对人生的淡定,对母亲的的热爱与依恋。“清澈的声音”是行文线索,声音是文章的明线;人间纯真的感情是文章的暗线。文章回忆了四件关于“清澈的声音”的往事,表达作者对真情的赞美、友情的追忆、人生的顿悟和母亲的依恋感恩。
(五)(12分)
阅读下面五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教育报》2021 年2月1日讯为保护学生的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湎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给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通知》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手机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通知》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材料二:某社会调查小组在光明中学做了关于“初三学生使用手机的不良影响”的调查统计,其具体数据见图:
材料三:意大利是欧洲第一个禁止学生上课时使用手机的国家,早在2007年就颁布了一道全国禁令,一旦发现学生在校违规使用手机,校方可对学生处以没收手机或取消期末考试资格等惩罚。2018年7月,法国民议会通过法案,明确规定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生禁止在校内使用手机,无论是上课时间还是课间休息,甚至在校外进行教学活动时,都禁止使用手机。
材料四:某中学张校长认为,要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序稳妥积极推进,防止机械地“一刀切”。禁止学生带手机,可能会让极个别心理特殊的学生无法接受,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所以要采取“堵”和“疏”“管”和“控”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材料五:欣赏漫画《孔夫子讲学》(作者:王春生)。
20.上述五则材料都是围绕______________来阐述的。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新闻报道《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出台的原因及要求。
B.材料二采用列图表的方法说明了光明中学初三学生使用手机对视力影响最大。
C.材料三表明,法国明确规定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一律禁止在校内外使用手机。
D.从相关阅读材料可以发现,意大利、法国对学生的手机管理比中国要求更严格。
22.“材料五”中的这幅漫画是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请你简要指出该作品获奖的原因(不超过70字)。
23.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就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给学生、家长、学校各提一条合理建议,从而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答案】20.中小学生手机的使用和管理。
21.C
22.示例一:该作品反映了学生上课看手机的不良现象,借用孔夫子上课收手机的这一题材,角度新颖独特,既有幽默性又有讽刺性,能够引起人们对这种不良现象的深思。
示例二:该作品聚焦学生上课看手机这一社会通弊,借古喻今,角度独特,引人思考。是一幅将艺术性与思想性加以有机结合的漫画作品。
23.示例:
(1)给学生:①要配合学校管理,原则上不带手机进校园。②要科学使用手机,不要因为不合理使用手机分散学习精力,影响视力。
(2)给家长:①要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就孩子使用手机问题积极配合学校。②与孩子达成共识,让孩子科学合理使用手机。
(3)给学校:①要规范手机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防止机械地“一刀切”,做到“堵”和“疏”、“管”和“控”相结合。②不要使用手机布置作业,不要让学生用手机完成作业。
【解析】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材料的提炼与概括。
材料一介绍了我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的要求;材料二是某社会调查小组在光明中学做了关于“初一学生使用手机的不良影响”的调查统计表;材料三介绍了意大利和法国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具体做法;材料四介绍了某中学校长认为关于学生带手机问题要采取“堵”和“疏”“管”和“控”相结合的方式;材料五讲的是孔夫子上课收手机的事。由此可知,这一组材料都是围绕中小学生手机的使用和管理来阐述的。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信息筛选与辨析。
C.有误,由材料三“法国民议会通过法案,明确规定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生禁止在校内使用手机,无论是上课时间还是课间休息,甚至在校外进行教学活动时,都禁止使用手机”可知,法国除了禁止在校内使用手机外,在校外进行教学活动时也禁止使用手机,此项“一律禁止在校内外使用手机”说法太绝对,与原文不符。
故选C。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漫画。解答此题要结合漫画内容写出寓意,注意字数要求。
这是一幅名为“孔夫子讲学”的漫画,画面的主要内容是在孔夫子讲学的过程中,下面的一群学生都在玩手机。孔夫子忍无可忍,只能无奈地让子路收一下手机。该作品聚焦学生上课看手机这一现象,借用孔夫子上课收手机的这一题材,角度新颖独特,反映和揭示了学生该不该用手机这个问题,引发读者对这个事件的重新审视和思考,既有幽默性又有讽刺性,是一幅将艺术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的漫画作品。这是获奖的原因,据此回答即可。
【23题详解】
此题考查提建议。
给学生:根据材料一“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给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分析,提出建议:要配合学校管理,原则上不带手机进校园。根据材料二图表分析,提出建议:要合理使用手机,不要因为使用手机影响视力,分散学习精力,受到不良影响;
给家长:根据材料一“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分析,给家长提出建议:要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就孩子使用手机问题积极配合学校进行管理。在家里,一定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孩子近视,另一方面还可以预防孩子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让孩子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接触更加有意义的事情,多走出房间,看看世界。让孩子科学合理使用手机;
给学校:根据材料一“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得出建议:不要使用手机布置作业,不要让学生用手机完成作业。学校应该提供通话设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根据材料四“防止机械地‘一刀切’。禁止学生带手机,可能会让极个别心理特殊的学生无法接受,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所以要采取‘堵’和‘疏’‘管’和‘控’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提出建议:要规范手机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防止机械地“一刀切”,做到“堵”和“疏”“管”和“控”相结合。
(六)(5分)
名著阅读
A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B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
24.上面一段文字节选自《骆驼祥子》,读一读,指出A、B两处的人物是谁。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25.小说中祥子前后有什么变化?你认为造成祥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24.①刘四爷 ②虎妞
25.祥子开始是“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而后来变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这是由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解析】
【24题详解】
根据“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可知,A是刘四爷,祥子初到京城,就在他的车厂里拉车。
根据“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可知,B是虎妞,占有欲与控制欲极强,与祥子结婚后,用自己的钱给祥子买了一辆车。后因难产而死。
【25题详解】
考查分析名著人物。祥子初到北京,在刘四爷的车厂里拉车,他最大的梦想是拥有属于自己的一辆车。他体格健壮,拉车不惜力气,有朴实的梦想。也曾一度无限接近梦想的实现。但他买的第一辆车被大兵抢走, 买第二辆车的钱被孙侦探敲诈,第三辆车因为要安葬虎妞而卖掉。心爱的女人小福子自杀后他彻底的堕落,变得自私贪婪,最终沦为了行尸走肉。这种变化有他自己一定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是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在当时腐朽的社会制度下,个人奋斗者终究没有出路。
三、作文(60分)
26.照片记录了生活的瞬间,也记载了生命中的故事。请从家里找一张你喜欢的照片,以《照片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字数不少于500字,要写出人物的精神;(3)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
【答案】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东南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东北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东北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东北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东北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八年级语文答题卷docx、八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docx、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东北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八年级语文答题卷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