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五年级下册稚子弄冰教学设计
展开1. 认知目标:学生能流利朗读《稚子弄冰》,理解诗歌大意,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 技能目标:学生能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声音,培养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学生能体会到儿童的天真烂漫,感受冬天的乐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并描绘诗中稚子玩冰的生动场景,感受诗歌的趣味性。
2. 分析诗歌中的声音描写,体会儿童的快乐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
1. 通过“稚子”视角理解冬天的寒冷与童趣之间的关系。
2. 运用想象力将冰块与乐器进行比喻,感受诗的艺术魅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激发兴趣
① 老师分享:分享一段自己童年冬天的趣事,如打雪仗、堆雪人等,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场景,引发学生共鸣。
②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他们自己的冬季经历,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中的,激发课堂活跃气氛。
2. 初步感知
(1)朗读体验:老师示范朗读《稚子弄冰》的第一句,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跟读模仿:学生跟读,模仿老师的语调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3)节奏探讨:师生共同讨论诗歌的节奏特点,如“金盆脱晓冰”的重音和停顿,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二)字词解析与意象分析
(1)解析关键词
① “稚子”:指年幼的孩子,这里是指诗中天真无邪的小孩。
② “金盆”:古代铜盆的美称,这里指装冰的容器。
③ “彩丝”:彩色的线,诗中用来穿冰的工具,增添了游戏的色彩。
(2)分析比喻意象
① “银钲”:用冰块比喻为银色的钲,形象地表现出冰的形状和光泽。
② “玉磬”:通过声音的描绘,比喻冰块敲击时的清脆响声。
③ “玻璃碎地声”:冰块落地碎裂的声音,用玻璃碎裂作比,增加了声音的质感和画面的生动性。
④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要用“银钲”、“玉磬”和“玻璃”这些高雅的意象来描述冰块?(答案:通过这些比喻,诗人赋予了冰块以音乐性和美感,展现了儿童的想象力和游戏的乐趣。)
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实物展示、图片辅助或声音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些字词和意象。例如,可以提前准备冰块模型,让学生实际感受冰的形状和质地,或者播放类似声音,让学生闭眼想象,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鼓励学生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比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课堂互动
(1)探究稚子的想象力
① 教师引导:同学们,稚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把冰块当作银钲来玩呢?
② 学生讨论:可能是因为冰块形状像钲,或者他们想模仿大人的乐器。
③ 分析答案:稚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他们能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赋予新的意义,展现出儿童的天真和创造力。
拓展思考:请学生分享自己曾经用日常物品创造新玩具的经历,引导他们体会创新的乐趣。
(2)感受声音的戏剧性变化
① 教师提问:冰块碎裂的声音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诗人要特别描述这一瞬间?
② 学生回答:声音从高亢转为清脆,给人带来意外和惊喜,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
③ 分析诗歌:诗人通过声音的变化,不仅描绘了游戏的趣味,还传达了儿童对新奇事物的敏感和快乐。
④ 情境体验:全班一起模仿冰块碎裂的声音,感受声音带来的惊喜感,增强课堂的参与度。
(3)问题1:稚子的视角与我们的不同之处
① 教师引导:在寒冷的冬天,稚子是如何看待冰的?他们看到了什么我们可能忽视的东西?
② 学生讨论:稚子可能看到了冰的形状、颜色,甚至把它想象成乐器,而我们可能只会觉得冰是冷的。
③ 分析:稚子的视角独特,他们能从平凡中发现乐趣,提醒我们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心。
(4)问题2:声音如何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感受?
① 教师提问:如果冰块没有碎裂,或者声音不同,会对稚子的游戏体验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可能会减少惊喜感,让游戏变得平淡无奇,声音的变化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和戏剧性。
③ 总结:声音是感受世界的重要途径,不同的声音能引发不同的情绪和体验,我们要学会倾听和欣赏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四)句子分析
(1)冰的获取与装饰
① 分析“稚子金盆脱晓冰”:引导学生想象稚子如何小心翼翼地从冰冻的铜盆中取出冰块,解释“脱”字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冰块在清晨的寒冷中是如何形成的。
② 探讨“彩丝穿取当银钲”:讨论稚子如何用彩线穿冰,解释“穿取”的动作,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稚子会将冰块比喻为银钲,讨论“彩丝”和“银钲”在视觉上的联系。
(2)冰的演奏与声音
① 讨论“敲成玉磬穿林响”:分析稚子敲打冰块时的力度和节奏,解释“敲成”和“穿林响”如何描绘声音在树林中的回荡,让学生闭眼想象这个场景,感受声音的美妙。
分析“忽作玻璃碎地声”:讲解冰块突然碎裂的瞬间,引导学生理解“忽作”传达的意外和惊喜,讨论“玻璃碎地声”与“玉磬”声音的对比,体会声音的变化。
(3)互动讨论与创作
①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稚子在弄冰过程中可能的心情变化,如兴奋、专注、惊讶等,讨论为什么诗人会用声音来描绘冰块的破碎。
② 画面描绘:请学生尝试用语言描绘自己心中的稚子弄冰画面,可以包括色彩、声音、动作等元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稚子弄冰”场景。
(4)生字生词解析
① 释义“稚子”、“金盆”、“彩丝”等词,强调“稚子”在诗中的重要性,解释“金盆”在古代的用途,解释“彩丝”在装饰中的作用。
② 分析“银钲”、“玉磬”、“玻璃”等比喻,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增强诗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5)句子对比赏析
① 比较“敲成玉磬穿林响”与“忽作玻璃碎地声”,引导学生分析声音的变化如何影响情感的表达,讨论声音的变化如何增加诗歌的动态感。
② 分析稚子从“弄冰”到“冰碎”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如何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现儿童的天真和惊喜,以及对自然的亲近。
(五)情境再现与创作表达
(1)分角色朗读与情境模拟
① 分组: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分别扮演稚子、冰块、彩丝和声音。
②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学生模仿练习。
③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模拟稚子弄冰的情景,如稚子小心翼翼地取出冰块,用彩丝穿起,模拟敲击冰块的声音。
④ 互动评价:各组表演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分享各自喜欢的细节,提升课堂参与度。
(2)冰碎创意表达
① 想象讨论:引导学生想象冰块破碎时,稚子的反应,是失望、惊讶还是开心?
② 语言创作:学生用一句话描述冰碎后的情景,如“哎呀,我的银钲碎了,但听到了最美的音乐!”
③ 绘画展示:鼓励学生画出冰碎的瞬间,可以是破碎的冰块,也可以是稚子的表情,增强视觉表达。
④ 分享展示:学生将创作的文字或图画贴在黑板上,集体欣赏,感受不同视角的创意。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还能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课堂氛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增加学习的乐趣。
六、课外延伸
1. 请学生回家尝试用文字或绘画描绘自己在冬天的趣事,模仿稚子的创意。
2. 收集其他描写儿童或冬天的诗词,比较与《稚子弄冰》的异同。
七、课后作业
1. 以“冰”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或短文,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2. 找一幅描绘冬天的画,尝试用诗的语言描述画面,体会诗画结合的意境。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稚子弄冰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稚子弄冰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古诗《稚子弄冰》,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稚子弄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稚子弄冰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人教部编版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