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湖北省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湖北省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含解析第1页
    湖北省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含解析第2页
    湖北省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北省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四个为小型黑色,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格里菲思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死亡小鼠体内可分离出S型活细菌和R型活细菌
    B.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C.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32P标记组,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会使上清液放射性升高
    D. 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材料,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DNA半保留复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一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一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部分R型菌发生转化,产生S型菌使小鼠死亡,在死亡小鼠体内2种活菌都存在,因此在死亡小鼠体内可分离出S型活细菌和R型活细菌,A正确;
    B、转化的实质是S型菌的DNA进入R型活菌内,发生了基因重组,故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
    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32P标记组,若保温时间太短,部分噬菌体未来得及侵染,会使得上清液的放射性升高。若保温时间过长,部分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也会使得上清液的放射性升高,C正确;
    D、该实验运用的同位素是15N,没有放射性,D错误。
    故选D。
    2. 自然界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蜜蜂的性别与染色体组数密切相关。雌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如果幼虫期持续以蜂王浆为食则可发育为蜂王,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则发育成工蜂。研究表明,敲除细胞中的DNMT3基因也可使幼虫发育成蜂王,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DNMT3基因表达的DNMT3蛋白是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下列有关雌蜂中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甲基化改变了基因的碱基序列
    B. 蜂王浆可能会使细胞中DNMT3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
    C. DNA甲基化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结合起始密码子,从而抑制了转录过程
    D. 翻译的场所在核糖体,多聚核糖体的结构可以显著提高每条多肽链的合成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蜂王浆抑制DNMT3基因表达DNMT3蛋白,该蛋白是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推测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后转录会被抑制。
    【详解】A、甲基化只是让DNA分子多了甲基基团,并不改变碱基序列,A错误;
    B、由题意可知,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说明蜂王浆可能会使蜂王细胞中DNMT3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B正确;
    C、RNA聚合酶结合启动子开始转录;起始密码子位于mRNA上,是翻译的起点,C错误;
    D、多聚核糖体可以同时合成多条相同的多肽链,不能提高每条肽链的合成速率,D错误。
    故选B
    3.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如图是解释结肠癌发生的简化模型。已知细胞中c-myc、p16等基因的异常改变会导致结肠癌的发生,其中c-myc基因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其过度表达可引起细胞癌变;p16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无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因此不能用显微镜观察来辅助判断癌细胞的产生
    B. 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无论是病毒还是动物、植物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C. 推测c-myc基因是原癌基因,p16基因是抑癌基因,两个基因在健康人的基因组中也存在且表达
    D. 推测结肠癌患者体内的p16基因一定呈高表达状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癌变的原因:(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癌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因此可以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作为判断依据,A错误;
    B、该描述体现的是基因突变的普遍性;随机性体现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任何DNA、同一DNA不同部位的基因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
    C、C-myc基因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因此c-myc基因是原癌基因;p16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是抑癌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健康人的基因组中存在并且表达,C正确;
    D、p16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可推测结肠癌患者体内的p16基因低表达,D错误。
    故选C。
    4. 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B.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 Aa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与基因重组有关
    D. 某个体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XBXb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原因是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解】A、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通过非姐妹染色单体之前的交换实现重组,A错误;
    B、一对相对性状可能由多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因此可能发生基因重组,B正确;
    C、Aa只涉及到一对等位基因,不存在基因重组。用分离定律即可解释该现象,C错误;
    D、精原细胞只有一条X染色体,出现XBXb的次级精母细胞只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B。
    5. 人类14号与21号染色体的长臂在着丝粒处融合形成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该染色体携带者具有正常的表型,但在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其细胞中形成复杂的联会复合物(如图),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若该联会复合物的染色体遵循正常的染色体行为规律(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关于平衡易位女性携带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初级卵母细胞中可以形成21个正常四分体
    B. 次级卵母细胞中可能含有44条染色体
    C. 卵细胞可能有3种类型(只考虑图中的3种染色体)
    D. 与正常男性婚配,生出染色体数目正常女孩的概率为1/12
    【答案】C
    【解析】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正常女性初级卵母细胞中有23个四分体,平衡易位携带者除14、21号以外的21对同源染色体正常联会,因此可以形成21个正常的四分体,A正确;
    B、女性携带者的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含有22或23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含有44或46条染色体,B正确;
    C、女性携带者的卵细胞可能有6种类型,分别是:①含有14、21号染色体的正常卵细胞、②含有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的卵细胞、③含有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④含有14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⑤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的卵细胞、⑥含有21号染色体的卵细胞,C错误。
    D、女性携带者的卵细胞含有正常14号、21号染色体的概率为1/6,即C项①,与正常男性婚配,生下正常女孩的概率为1/12,D正确。
    故选C。
    6. 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经常使用杀虫剂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从而降低杀虫剂的效果
    B. 八倍体小黑麦是由普通小麦(六倍体)和黑麦(二倍体)杂交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后培育而成,它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含有四个染色体组,是可育的四倍体
    C. 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了新物种——三倍体无子西瓜
    D. 对豌豆(2N=14)的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测定7条染色体的DNA序列
    【答案】D
    【解析】
    【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基因,也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2、基因重组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涉及的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并且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能够产生新的基因型。
    3、染色体变异过程中有两种不育的情况:单倍体不育,原因是没有同源染色体;三倍体不育,原因是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详解】A、抗性基因的产生与使用杀虫剂无因果关系,杀虫剂是起到选择作用,A错误;
    B、八倍体小黑麦是由普通小麦(六倍体)和黑麦(二倍体)杂交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后选育,它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单倍体,含有普通小麦的3个染色体组和黑麦的1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联会时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因此不可育的单倍体,B错误;
    C、三倍体西瓜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配子,故三倍体无子西瓜不育,不是一个物种,C错误;
    D、豌豆没有性染色体,对基因组进行测序只需要测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即测定7条染色体的DNA序列,D正确。
    故选D。
    7. 粗糙型链孢霉(2N=14)是一种多细胞真菌,子囊是其生殖器官。已知子囊孢子大型对小型为显性,黑色对白色为显性,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现将大型黑色、小型白色两种子囊孢子分别培养成菌丝,两种菌丝杂交产生合子,由于子囊狭窄,该合子分裂形成的8个子囊孢子按分裂形成的顺序以“一”字形排列在子囊中,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②过程中发生了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形成的合子中有7对同源染色体
    B. 1个合子形成8个子囊孢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共复制2次,细胞分裂3次
    C. a、b、c中均无同源染色体,a的染色体数目与b、c相等
    D. 若b的表型为大型白色,则同一子囊中c的表型为小型黑色,通过⑤产生的8个子囊孢子有两种表型(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进行受精作用的子囊孢子为一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经受精作用形成的合子为二倍体,合子再经过一次减数分裂形成4个配子,配子细胞再经历一次有丝分裂即形成8个子囊孢子。
    【详解】A、②过程是受精作用,此时不存在基因的自由组合,A错误;
    B、1个合子形成8个子囊孢子,经历了1次完整的减数分裂和1次有丝分裂,所以染色体复制2次,细胞分裂3次,B正确;
    C、③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a、b、c中均无同源染色体;④减数分裂Ⅱ将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因此a的染色体数目与b、c相等,都为7条,C正确;
    D、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子细胞应该是两两相同,两种之间互补。若b为大型白色,则第二个也为大型白色,第三、四个为小型黑色。再经过⑤有丝分裂形成的8个子囊孢子还是两种,D正确。
    故选A。
    8. 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动物,其控制毛色的等位基因G、g只位于X染色体上,仅G表达时为黑色,仅g表达时为白色,二者均不表达时也为白色。受表观遗传的影响,G、g来自父本时才表达,来自母本时不表达。下列关于此表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XGY表型为黑色,XgY表型为白色
    B. 雌性纯合子XGXG与XgXg的表型无法确定
    C. 雌性杂合子XGXg的表型无法确定
    D. 某雄性与杂合子雌性个体杂交,获得4只基因型互不相同的F1在亲本与F1组成的群体中,白色个体所占比例可能是1/6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表观遗传的特点:①DNA的碱基序列不发生改变;②可以遗传给后代;③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详解】A、XGY、XgY的G、g基因来自母本不表达,因此都表型为白色,A错误;
    B、雌性纯合子XGXG中一个G基因来自父本,表型为黑色,同理XgXg有一个g基因来自父本,表现为白色,B错误;
    C、杂合子基因来源无法确定,因此表型也无法确定,C正确;
    D、杂合子雌性个体的亲本的基因型为XGXg,产生的4个基因型各不相同的F1中,XGY、XgY一定表现为白色,因此F1和亲本组成的群体中,白色个体所占比例一定高于1/3,D错误。
    故选C。
    9. 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B. 胰岛素、血浆蛋白、尿素、乙酰胆碱和氧气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 胃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胃液
    D.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5层生物膜才能被组织细胞所利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稳态包括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A错误;
    B、胰岛素、血浆蛋白、尿素、乙酰胆碱和氧气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正确;
    C、胃与外界相同,故胃液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能被组织细胞所利用至少需要经过: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共6层生物膜,D错误。
    故选B。
    10. 针灸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在我国已经流传了数千年。它利用外源性刺激作用于身体特定部位(穴位),引发一系列生理调节作用。低强度电针通过刺激小鼠后肢“足三里”穴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其过程如图所示。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抑制Na+内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B. 迷走神经是从延髓发出的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C. 临床上患者血钙含量偏高,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元的兴奋性,导致针灸抗炎疗效甚微
    D. 利用同等强度的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并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原因可能是腹部不存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Prkr2神经元
    【答案】A
    【解析】
    【分析】反射弧是反射的基本结构,适宜的刺激和完整的反射弧是发生反射的前提,完整的反射弧应该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某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需要经过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单向的,A错误;
    B、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迷走神经是从延髓发出的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B正确;
    C、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临床上患者血钙含量偏高,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进而导致针灸过程中产生的兴奋传导到肾上腺的作用减弱,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因而对炎症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抗炎功能降低,表现为抗炎疗效甚微,C正确;
    D、利用同等强度的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并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原因可能是腹部不存在Prkr2神经元,缺乏感受器无法产生反射,D正确。
    故选A。
    11. 多巴胺和乙酰胆碱是大脑纹状体内两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二者分泌异常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诱发神经系统疾病,例如帕金森病(PD),其致病机理之一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在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自由扩散到突触后膜
    B. 图中乙酰胆碱引发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而多巴胺不能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改变
    C. 图中多巴胺和乙酰胆碱进入突触后膜发挥作用完后会被降解或回收
    D. 可通过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或抑制胆碱能神经元的分泌活动来治疗PD
    【答案】D
    【解析】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构成突触前膜部分的神经元轴突末梢呈球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内有大量的突触小泡,小泡内贮存有神经递质。递质是神经末梢释放的、具有传递信息功能的特殊化学物质。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相应递质相结合的受体。
    【详解】A、自由扩散是跨膜运输方式,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移动没有跨膜,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运输,A错误;
    B、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静息电位得到加强,而不是不变,B错误;
    C、神经递质未进入突触后膜,C错误;
    D、图示可知,病发原因可能是患者体内释放多巴胺的量减少而释放乙酰胆碱的量增加,可通过抑制胆碱能神经的分泌活动或者促进多巴胺能神经的分泌活动的药物来治疗PD,D正确。
    故选D。
    12. 如图表示某时刻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分别对应轴突上I、Ⅱ、Ⅲ、IV、V处的瞬时膜电位,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突触前膜a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b。现有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表示正在形成动作电位,④表示恢复静息电位
    B. 轴突上的Ⅱ处Na+内流、IV处K+外流均不消耗ATP
    C. 若b表示唾液腺细胞,则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可能出现口吐白沫的中毒现象
    D. 若b表示肌细胞,蝎毒中毒后可能出现肌肉持续收缩的中毒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 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详解】A、兴奋从左往右传导,④处正在形成动作电位,②处恢复静息电位,A错误;
    B、Ⅱ处正在恢复静息电位,K+协助扩散外流,Ⅳ处正在产生动作电位,Na+协助扩散内流,B错误;
    C、该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若b表示唾液腺细胞,可能出现口吐白沫的中毒现象,C正确;
    D、该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使突触后膜无法形成动作电位,若b表示肌细胞,则肌肉无法收缩,D错误。
    故选C。
    13. 下列有关课本中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手术摘除公鸡的睾丸,其雄性性征明显消失,该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
    B. 每次给狗喂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这一现象属于条件反射,其中食物是非条件刺激,铃声是无关刺激
    C. 沃泰默发现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D. 制备胰腺提取物注射给由胰腺受损诱发糖尿病的狗,降血糖效果不显著,原因是胰蛋白酶破坏了胰岛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A、睾丸分泌雄激素的研究中,摘除睾丸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其雄性性征明显消失,通过该实验现象的改变证明了睾丸与性激素有关,A正确;
    B、每次给狗喂食时打铃,这样通过反复的条件刺激(铃声)和食物(非条件刺激)相结合,一段时间后,即使不提供食物,狗只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这说明建立起了条件反射,此时铃声是条件刺激,B错误;
    C、稀盐酸不能直接引起胰腺分泌胰液,C正确;
    D、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胰腺腺泡细胞能产生胰蛋白酶,蛋白酶会催化胰岛素水解,因此制备胰腺提取物注射给由胰腺受损诱发糖尿病的狗,降血糖效果不显著,原因是胰蛋白酶破坏了胰岛素,D正确。
    故选B。
    14. 下列关于人体内多种激素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素受影响较大,因为上述三种激素的分泌都存在下丘脑-垂体-靶腺体的分级调节
    B. 胰高血糖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
    C. 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D. 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都能升高血糖浓度,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拮抗作用:对某一生理作用的效果相反,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协同作用:对某一生理作用共同促进或共同抑制,如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等。
    【详解】A、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不存在“下丘脑——垂体——腺体轴”的分级调节,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不大,A错误;
    B、胰高血糖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促进肝糖原再分解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B正确;
    C、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生长发育,所以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
    D、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通过调节有机物代谢或影响胰岛素分泌,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D正确。
    故选A。
    15. 一般情况下,病毒侵染机体后,机体吞噬细胞会释放致热性细胞因子(EP),致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高于或低于此值,机体会进行相应调节,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体温调定点为37℃。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温上升的主要调节机制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B. 高温持续期,机体产热量>散热量
    C. 体温下降期,机体主要通过体液调节减小产热来使体温下降
    D. “调定点”上移时,下丘脑产生大量激素甲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只在垂体细胞膜上有其特异性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表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激素甲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代表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详解】A、体温上升期,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人体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使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上升期既有神经系统参与,也有激素的参与,因此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
    B、高温持续期,体温不变,产热量=散热量,B错误;
    C、体温下降期,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增加散热量来使体温下降,如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等,C错误;
    D、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故激素甲(TRH)不能大量产生,D错误。
    故选A。
    16. 5-羟色胺(5-HT)是一种能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研究人员发现,抑郁症的发生是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下降所致,为进一步探究抑郁症患者突触间隙中的5-HT含量下降的原因,研究人员利用抑郁症模型鼠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注:miR-16是一种非编码RNA,可与靶基因mRNA结合,导致mRNA降解;SERT是一种回收突触间隙中的5-HT的转运蛋白。
    A. 5-HT发挥作用后的去向可能与多巴胺相同
    B. 5-HT受体基因的突变可使抑郁症发生或者加重
    C. miR-16可能与5-HT基因的mRNA结合,引起该mRNA的降解,抑制5-HT的合成
    D. 抗抑郁症药物可能是通过促进脑中miR-16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SERT的含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脑中SERT相对含量,对照组小于模型组,SERT是一种回收突触间隙中的5-HT的转运蛋白,所以模型组抑郁的原因可能是5—HT的过度回收导致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下降。结合脑中miR-16的相对含量,对照组大于模型组,推测原因是miR—I6与SERT的mRNA结合,引起mRNA降解,从而抑制SERT的合成。
    【详解】A、据题意可知,SERT是一种回收突触间隙中的5—HT的转运蛋白,多巴胺也可以被回收,5—HT发挥作用后的去向与多巴胺可能相同,A正确;
    B、5—HT受体基因的突变导致受体减少,突触后膜对5—HT不敏感,难以产生愉悦情绪,可引起抑郁症的发生或加重,B正确;
    C、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miR-16的相对含量减少,SERT相对含量上升,说明miR—I6会抑制SERT的表达,推测原因是miR—I6与SERT的mRNA结合,引起mRNA降解,从而抑制SERT的合成,C错误;
    D、抗抑郁症药物的原理可能是促进miR—16基因表达,导致SERT表达量下降,减少了突触间隙中5-HT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上升,从而起到抗抑郁效果,D正确。
    故选C。
    17. 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杭州举行第19届亚运会,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与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运动过程中,线粒体内的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
    B. 运动过程中,交感神经的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
    C. 剧烈运动时内环境中产生大量乳酸,与血浆中缓冲物质NaHCO3,发生中和,使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
    D. 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具体表现是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2、内环境稳态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细胞代谢正常进行,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氧化分解,该过程中由于释放了热能,故体温略有升高,A错误;
    B、运动过程中,交感神经的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B正确;
    C、乳酸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可与血浆中缓冲物质NaHCO3,发生中和,使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D错误。
    故选B。
    18.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十分复杂,存在一个精密的调控机制,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K+外流消耗ATP因此是主动运输
    B. 抑制细胞呼吸的药物也能够抑制胰岛素释放
    C. 正常胰岛B细胞内的K+浓度大于细胞外,K+外流受阻触发Ca2+通道打开
    D. 人体缺钙可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几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称为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图中葡萄糖进入细胞为顺浓度梯度,且有载体蛋白,不需要消耗能量,故为协助扩散。
    【详解】A、题图中葡萄糖进入细胞顺浓度梯度,且需要转运蛋白,属于协助扩散;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故K+通过离子通道外流也是协助扩散,并没有消耗ATP,图中ATP是让K+通道发生磷酸化而关闭,A错误;
    B、题图中显示在细胞呼吸产生ATP,ATP水解使K+通道发生磷酸化而关闭,K+外流受阻,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使Ca2+内流,进而促进胰岛素的释放;因此抑制细胞呼吸,也能够抑制胰岛素的释放,B正确;
    C、ATP敏感的K+通道蛋白是协助扩散需用的转运蛋白,细胞内K+浓度大,因而当K+发生协助扩散时应是K+外流,K+外流受阻,说明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触发Ca2+通道打开,C正确;
    D、图中Ca2+通道打开,Ca2+内流,促进胰岛素释放,故缺钙可能会导致血浆中胰岛素含量下降,从而患糖尿病,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9. 请回答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相关问题:
    (1)鲤鱼和鲫鱼体内的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是同工酶(结构不同、功能相同的酶),由两条肽链构成。编码肽链的等位基因在鲤鱼中是a1和a2,在鲫鱼中是a3和a4,这四个基因编码的肽链P1、P2、P3、P4可两两组合成GPI。以杂合体鲤鱼(a1a2)为例,其GPI基因、多肽链、GPI的电泳(蛋白分离方法)图谱如下。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若一尾鲫鱼为纯合二倍体,则其体内GPI类型是_____。
    ②若鲤鱼与鲫鱼均为杂合二倍体,则鲤鲫杂交的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2a4,个体的比例为_____。
    ③鲤鲫育种过程中获得了三倍体,对某一基因型为a1a2a3的三倍体鱼进行GPI电泳分析,图谱中会出现_____条带。
    (2)如图表示某种小鼠的进化过程,X,Y,Z表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
    ①X表示:_____和_____,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②能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________(填字母)。小鼠新种与原种能否形成一个种群:_____(填“能”或“否”)。
    ③小鼠原始种群中不同个体之间形态和大小等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多样性。
    ④若小鼠种群中某显性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是36%,则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是_____。
    【答案】(1) ①. P3P3或P4P4 ②. 25% ③. 6
    (2) ①. 突变 ②. 基因重组 ③. Y ④. 否 ⑤. 遗传(基因) ⑥. 20%
    【解析】
    【分析】1、由题图可知,鲤鱼中是基因a1和a2分别编码P1、P2肽链,则鲫鱼基因a3、a4分别编码P3、P4肽链,所以纯合二倍体鲫鱼体内的GPI类型是P3P3或P4P4
    2、分析题意:图示表示某种小鼠进化过程,其中X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Y表示自然选择;Z表示生殖隔离。
    【小问1详解】
    ①鲫鱼为纯合二倍体,基因型是a3a4,编码的P3、P4肽链,两两组合出P3P3或P4P4。
    ②鲤鱼与鲫鱼均为杂合二倍体,则基因型是a1a2和a3a4,子一代有四种a1a3、a1a4、a2a4、a2a3,比例为1:1:1:1,基因型为a2a4个体的比例是25%。
    ③a1a2a3可合成P1、P2、P3肽链,两两组合生成P1P1、P1P2、P1P3、P2P3、P2P2、P3P3,因此GPI电泳分析,图谱中会出现6条带。
    【小问2详解】
    ①X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基因重组,因此X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②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图中是Y表示的。Z是生殖隔离,形成小鼠新种和原种不是同一物种,种群是同种生物,因此不能形成一个种群。
    ③生物多样性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个体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④显性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是36%,那隐性基因型是64%,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的基因频率=80%,显性基因频率是20%。
    20. 图1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I、Ⅱ、Ⅲ、Ⅳ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几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胰岛组织示意图。
    (1)图1中I表示什么器官_____,②表示什么过程:_____。
    (2)图2中饱食后乙处胰岛素含量相对甲处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O2含量相对甲处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
    (3)肺水肿是指肺内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平衡失调,大量组织液集聚,表现为呼吸困难、高烧、大汗淋漓等,并出现低氧血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_____。
    A. 患者呼吸困难导致体内CO2浓度升高
    B. 呼吸运动的调节方式是体液调节
    C. 大汗淋漓能够增加散热量,有利于缓解患者的高烧症状
    D肺内组织液能进入肺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4)研究表明人体内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PGF1)可降血糖,为探究FGF1的降糖机制,研究人员设计了下表的4组实验,表中PDEA是一种受FGF1调控的蛋白质,实验结果如图3.
    ①a组在0小时和1小时的处理分别是_____。
    ②本实验中,比较a组与b组实验结果说明_____。
    ③比较c组与d组之间实验结果说明FGF1降血糖依赖于PDEA,判断依据是_____。
    【答案】(1) ①. 肺 ②. 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2) ①. 升高 ②. 降低(3)ACD
    (4) ①. 不饲喂PDEA抑制剂、注射缓冲液0.1mL ②. FGF1具有降血糖的功能 ③. 抑制PDEA后,注射FGF1的d组与未注射FGF1的c组相比,血糖浓度无明显差异(或大致相同)
    【解析】
    【分析】1、题图分析:题图1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①为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②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I、Ⅱ、Ⅲ、Ⅳ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几种器官,I为肺,Ⅱ为胃或小肠,Ⅲ为肾脏,Ⅳ为皮肤。图2中甲为动脉端,乙为静脉端。
    2、血糖调节的过程:血糖浓度升高,刺激机体产生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吸收、摄取和利用葡萄糖;血糖浓度降低,机体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等,升高血糖。
    【小问1详解】
    图1中I与内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故I为肺,②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小问2详解】
    图2中甲为动脉端,乙为静脉端,图2为胰岛组织,饱食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故乙处胰岛素含量相对甲处升高,胰岛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会消耗血浆中的O2,使O2含量下降,故O2含量乙处低于甲处。
    【小问3详解】
    A、患者呼吸困难导致体内CO2排出受阻,因此二氧化碳含量升高,A正确;
    B、呼吸运动的调节主要由CO2等体液调节因子刺激呼吸中枢的神经-体液调节,B错误;
    C、大汗淋漓能够增加散热量有利于缓解患者的高烧症状,C正确;
    D、根据细胞外液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图可以看出,肺内组织液的回流主要是进入肺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正确。
    故选ACD。
    【小问4详解】
    ①本实验探究了FGF1的降血糖机制,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饲喂PDEA抑制剂,其他无关变量应该相同,因此,a组是在0h和1h时的处理分别是不饲喂PDEA抑制剂、注射缓冲液0.1mL。
    ②a、b组对照,实验变量为是否注射0.1mL缓冲溶液配制FGF1溶液,则实验结果可说明FGF1具有降血糖的功能。
    ③比较c组与d组实验,注射FGF1后d组血糖浓度与c组无明显差异,则说明FGF1降血糖依赖于PDEA。
    21. 下图甲表示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过程,图乙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表示_____,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方式为_____(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
    (2)体温调节是通过调节肝、脑、皮肤等器官的_____和_____实现的。水盐调节是通过调节_____和_____实现的。
    (3)图乙中参与体温调节的的腺体A是_____,人体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促胰液素 ②. 神经和体液调节
    (2) ①. 产热 ②. 散热 ③. 尿量 ④. 尿的成分
    (3) ①. 甲状腺 ②. 激素发挥作用完后被灭活/失活
    【解析】
    【分析】胰液分泌的过程是:食物刺激小肠黏膜,使其分泌促胰液素,进入血液作用于胰腺,从而分泌胰液;此过程属于体液调节,当刺激神经时也能促进胰液的分泌,说明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支配又受体液调节.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甲分析可知,A表示促胰液素,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方式为神经和体液调节。
    【小问2详解】
    体温调节是通过调节肝、脑、皮肤等器官的产热和散热实现,水盐调节是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
    【小问3详解】
    图乙中参与体温调节的腺体A是甲状腺,人体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原因是激素是信号分子,发挥作用完后被灭活/失活。
    22. 阿尔茨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因和症状是神经系统中APP蛋白增多,APP被酶切割为C99,C99进一步被切割为Aβ(神经细胞外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会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和神经炎症,进一步导致认知能力减退。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它可以通过形成_____电位的形式产生兴奋、传递和处理信息。
    (2)很久以来,人们都认为绿茶中物质可能参与了神经细胞的保护。研究者研究了绿茶提取物(GTE)对AD小鼠的影响;
    ①选取正常小鼠、患AD的模型小鼠,将之置于留有逃跑通道的高台,给予刺激,观察其逃跑路径结果如下图。结果说明,与正常鼠相比,GTE_____(从“可完全恢复”、“可部分恢复”“不可恢复”中选填)模型鼠的认知能力,判断依据是_____。
    ②取上述小鼠的大脑进行切片,用带绿色荧光标记的抗Aβ抗体通过与Aβ特异性结合对其进行标记,结果说明GTE可减少模型鼠脑中的Aβ沉积。继续提取脑中蛋白,电泳后用上述方法探索了APP和C99的含量,结果如图。图中GAPDH是细胞中表达量稳定的一种蛋白,同时检测它的含量可排除实验操作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由此推测,GTE减少模型鼠脑中Aβ沉积的原因可能是_____。
    (3)线粒体钙离子单向转运蛋白(MCU)位于线粒体内膜,是线粒体摄取Ca2+的主要通道。AD患者MCU表达异常,引起神经元线粒体内Ca2+浓度显著增加,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最终导致神经元损伤。为验证MCU低表达可以减少Aβ诱导的海马神经元活性下降,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并补充实验预期结果。
    实验材料:完全培养基、小鼠海马神经元、Aβ溶液、慢病毒A(有效感染细胞,携带有干扰MCU表达的RNA序列)、慢病毒B(有效感染细胞,携带有不干扰MCU表达的对照RNA序列)
    实验思路:将小鼠海马神经元分为4组,进行如下处理:
    然后将4组细胞放入完全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MCU表达水平和小鼠海马神经元活性。预期实验结果如下,补充画出B、D组:_____。
    【答案】(1) ①. 神经元/神经细胞 ②. 动作(或外负内正)
    (2) ①. 可部分恢复 ②. 使用GTE处理的AD小鼠比AD小鼠更快、比正常鼠更慢进入逃跑通道 ③. 抑制APP被切割为C99
    (3) ①. Aβ溶液+慢病毒A ②.
    【解析】
    【分析】1、神经元:①概念: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②组成: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③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2、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
    【小问1详解】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兴奋产生的标志是形成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
    【小问2详解】
    ①根据图可知,选取正常小鼠、患AD的模型小鼠,将之置于留有逃跑通道的高台,给予刺激,观察其逃跑路径。由图1的结果可知,正常鼠的逃跑路径最短,模型鼠+GTE的逃跑路径第二短,模型鼠的逃跑路径最长,即使用GTE处理的AD小鼠比AD小鼠更快、但比正常鼠更慢进入逃跑通道,说明与正常鼠相比,GTE可部分恢复模型鼠的认知能力。
    ②因为GAPDH是细胞中表达量稳定的一种蛋白,故可检测它的含量来排除提取蛋白所用细胞量,电泳上样量,实验提作等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由图可知,模型鼠+GTE这一组中C99的含量比模型鼠这一组低,但是APP含量是差不多的,再结合题干可知,AD的主要病因为APP蛋白增多,APP被酶切割为C99,C99进一步被切割为Aβ,Aβ沉积引起突触损伤和神经炎症,故可推测GTE减少模型鼠脑中Aβ沉积的原因可能是GTE抑制APP被切割为C99。
    【小问3详解】
    由题干信息可知,慢病毒A可有效感染细胞,并携带有干扰MCU表达的RNA序列,使MCU表达量降低,慢病毒B可有效感染细胞,携带有不干扰MCU表达的对照RNA序列,则MCU表达量正常。本实验为验证MCU低表达可以减少Aβ诱导的海马神经元活性下降,所以需有MCU低表达量的实验组,即D组处理为小鼠海马神经元+Aβ溶液+慢病毒A;同时需要排除病毒感染细胞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需设置C组小鼠海马神经元+Aβ溶液+慢病毒B的实验组。
    组别
    数量
    脑中miR-16相对含量
    脑中SERT相对含量
    对照组
    10只
    0.84
    0.59
    模型组
    10只
    0.65
    0.99
    组别
    0小时处理
    1小时处理
    a


    b
    不饲喂PDEA抑制剂
    注射0.1mL缓冲溶液配制的FGF1溶液
    c
    饲喂PDEA抑制剂
    注射缓冲液0.1mL
    d
    饲喂PDEA抑制剂
    注射0.1mL缓冲溶液配制的FGF1溶液
    组别
    处理
    A组
    小鼠海马神经元
    B组
    小鼠海马神经元+Aβ溶液
    C组
    小鼠海马神经元+Aβ溶液+慢病毒B
    D组
    小鼠海马神经元+_____

    相关试卷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孝感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孝感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 牵涉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