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6-1节 《老子四章》(2份,原卷版+教师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6-1节 《老子四章》(教师版).docx
    • 学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6-1节 《老子四章》(学生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6-1节 《老子四章》(教师版)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6-1节 《老子四章》(教师版)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6-1节 《老子四章》(教师版)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6-1节 《老子四章》(学生版)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6-1节 《老子四章》(学生版)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6-1节 《老子四章》(学生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当堂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当堂检测题,文件包含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6-1节《老子四章》教师版docx、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6-1节《老子四章》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概念突破
    【即学即练1】有人认为老子把“无”作为“有”的主要对立面来考察是片面的。你觉得该怎么样理解呢?
    答案:
    ①“有”和“无”无非是人们为了便于描述这个现实世界所给与的两个相对概念,或者是两个名词。在逻辑上它们是相对的,如果我们把它们颠倒过来,就变成了“无”和“有”,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无”代表“有”,“有”代表“无”。就其相对性,所以只能是两个同等的概念,如果作为对立面考察就等同于肯定一个概念,而否定另一个概念,从而破坏了这种相对性,因而是片面的。
    ②老子通过车子、陶器、房子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这几样事物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利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用是使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所谓“有无相生”,是就利和用关系而言,利和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有就有无,有“实”就有“虚”,在时间上没有先后,在主次上也没有本末。老子把无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来考察,就不会存在片面性,从《老子》其他几章关于“无”的论述可知,如果没有车轮、瓷器、房子这些有形物体的存在,中空的无在哪存在呢?又如何发挥作用呢?所以老子说老子片面强调“无”的作用的论调也是不合理的。
    ③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必须以无为本,以有为未,崇本而举末。这是因为,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的,只有守住其存在的另一面的无,才能利于有。倘若以有为本,以有治有,很多问题是不会得到解决的。
    解析:建议从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从老子是不是把二者对立起来剖析,得出结论是否。他是把他们看成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结合文本分析这两个方面。然后总结全面看待“有”和“无”的现实意义。
    知识点02 理解分析
    【即学即练2】 学者柳诒征说:“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文中说了哪些对待之理?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一)
    答案:
    此处的“对待”是指相对的两种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
    第十一章选文:有与无;
    第十二章选文:企、跨、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与道(自然);
    第三十三章选文: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不足与知足,失其所与不失其所,死与寿;
    第六十四章选文:安与持,兆与谋,脆与判,微与散,为与未有,治与未乱,合抱与毫末,九层与累土,千里与足下,为与败,执与失,终与始,欲与不欲,学与不学,复与过,圣人与众人。
    解析:
    仔细地找出文本中相对的两种事物或者事物的两个方面。要求对文本内容有全面理解,不可简单浏览,而是要逐字逐句地阅读分析。
    (二)
    答案:
    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属性。
    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违背自然本性。
    解析:
    对以上行为的分析不能简单列举,而是对几种行为从自然的角度分别从自然属性、自然状态、自然本性进行分析。
    知识点03 思想主张
    【即学即练3】结合文本分别举例分析“有”和“无”,“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知人者、自知者,胜人者、自胜者,知足者、强行者,不失其所者、死而不亡者,为者、执者的关系,并概括《老子》四章的思想主张带给我们哪些智慧?
    (一)
    答案:
    “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我们学到的智慧是:要学会关注事物的另一面。
    “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阐述的都是事物会向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一个事物的两面彼此是反作用的关系。你的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反之亦然。
    我们学到的智慧:做事内心要平和,不要急躁,尊重自然规律;为人应谦恭谨慎,做事应温和柔顺。
    (3)知人者、自知者;胜人者、自胜者;知足者、强行者;不失其所者、死而不亡者,为者、执者阐述的是:
    ①老子认为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是让我们不但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一个能够战胜自己、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②财富没有边界,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唯有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 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③为者、执者说的是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我们学到的智慧: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世界三者的关系,关注内心,尊重大道,才能不战而胜。
    (4)告诫我们无论干什么都要注意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态才能取得胜利。
    我们学到的智慧是:要有长远眼光,要居安思危,要关注细微,要慎终如始。
    解析:
    本文擅长从事物的两面入手阐释了个人、他人和世界的关系,弄清楚他们的关系有助于理解老子的思想,获得为人处世的智慧。建议从老子选择论述的这些对立统一的事物概念入手,
    知识点04 写作特色
    【即学即练4】概括分析《老子》四章的说理特点
    答案:
    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老子举车轮、器皿、房屋例子,并以此作比,证明“有”和“无”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使用排比手法:“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运用排比。既能增强说理的语言气势,又能使道理论述得透彻有力。
    2.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解析:
    分析说理特点一定不能简单套用,有些特点比较常见,比如:比喻、排比、举例说理,这些可以归为一类;有些特点比较特殊,比如,逆向思维、方言、谚语、格言警句的大量使用,那就要反复阅读文本,甚至还要与其他相关文本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能力拓展
    考法01 掌握文本的基本知识的能力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理解性默写填空: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屋室等日常事物,老子发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4.《老子》中,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中,以高台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老子》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_____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_”,就不会失败。
    8.《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真正强大的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还要能战胜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
    9.《老子》中,认为应在问题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老子》中,告诉我们不失去为人之根本的人能长久,死而不朽的人能长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11.《老子》中,劝诫人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老子》在以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为例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__,___”。
    13.老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14.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老子》四章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屋室等日常事物,老子发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
    4.《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5.《老子》四章中,以高台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6.《老子》四章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7.《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常于几成而败之”,如果能做到“慎终如始”,就不会失败。
    8.《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真正强大的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还要能战胜自己的两句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9.《老子》四章中,认为应在问题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
    10.《老子》四章中,告诉我们不失去为人之根本的人能长久,死而不朽的人能长寿的句子是“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1.《老子》四章中,劝诫人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两句是“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12.《老子》在以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为例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老子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14.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5.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考法02 结合实际探究问题的能力
    【典例1】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老子“有无相生”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该怎样正确理解? 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
    (一)答案:
    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看到的大多是“有相”,而不是“无相”,进而也就无法看到事物本质。
    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也是本质地揭示了世界存在的方式。
    解析:
    理解老子的“有”“无”观,最重要的是不要混淆存在和消失这两个事物的状态。一个事物的存在可能是另一个事物的消失,一般是就一个事物在向另一个事物转化的过程中呈现的状态而言,而非虚妄、胡乱的、毫无标准地谈论“有”和“无”的关系。
    (二)答案:
    历史角度:在矛盾冲突尖锐、人心汲汲于功利的社会中,老子独具慧眼,见人所不见,为当时人们指出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与方法,具有启发意义。
    解析:要结合老子所处时代所具有的特征分析。特征①春秋末年,诸侯纷争,大家都为了“利”而来,只看到征伐的作用,却无法领悟到顺应天命才是人类的长久之道。②老子越过当时人的眼光,“无为”思想也是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当大家都汲汲于夺取,争霸,能参透“顺应万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有为“才是”无为“的最佳途径。
    答案:
    参考示例: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和别人留出空间,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比如学习与休息,我们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如果这样做人很快就会崩溃。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睡觉休息恰恰是积蓄力量,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学习。读书也是如此。如果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地读书,把头脑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思考空间和消化吸收的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
    解析:
    把哲学思想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对于学习来说是使人成长最快,少走弯路最有效的方式。哲学思想一般是阐释世界和人生的本质,能帮助我们年轻人理性思考生活问题,不会凭感性盲目生活和学习。所以可以举你自己生活的实际感悟比较好,毕竟年轻人没有更多阅历,所以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是很有价值的。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埏埴以为器:黏土 ②自伐者无功:讨伐
    B.①跨者不行:跃、越过 ②自矜者不长:夸耀
    C.①曰余食赘行:同“形”,形体 ②自胜者强:强壮
    D.①凿户牖以为室:门窗 ②自知者明:知识
    答案:B
    解析:A伐:夸耀 C强:刚强 D知:了解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B.《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八十岁,下寿六十岁。
    D.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
    答案:A
    解析:秦朝错误,应为周朝。注意老子是春秋末年周(东周)朝人。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
    D.《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答案:D
    解析:《庄子》又名《南华经》。
    2.下列对《老子》四章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
    B.在《老子》第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足取的。
    C.《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
    D.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
    答案:C
    解析:进行对比有误,不是对比是类比。对比是有正反对比,目的是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是一种修辞手法。而类比是用具有相同特点的不同事物来推知同一个道理。是一种论证方法。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答案:B
    解析:通过有特点的句式进行判断,比如这一句注意对称的骈句,并合理划分,:吾知,者,可以为。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文本一中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文本二中《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D.文本二中《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答案:A
    解析:思想完全相同解读错误。儒家的思想都是积极入世的;而老子主张的是无为而治,顺势而为。所以二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3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老子》四章的思想和实际简要回答。
    答案:
    参考示例:
    ①《老子》四章对这个问题有明确论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段话触及了做人的本质,而非表象。自我表现的极端就是背离了真正的“道”。
    ②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与能力展示固然应该有,但需要有个度。过度的自我表现,一味让孩子刻意不自然地炫耀,不仅得不到称赞,反而会让人觉得幼稚浅薄,缺少内涵。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不顾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
    解析:
    找到文本与此问题相关的语句,对语句进行高度概括,从自我表现的本质以及带来的结果进行分析。
    结合现实,分析该不该鼓励孩子自我表现,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不能完全否定自我表现,但是要基于人的自然发展,而非为了某种功利目的的表现。所以凡是离开了自然规律去探讨这个问题,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语言建构与思维
    发展与提升运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
    4.文化传承与理解
    1、识记本文出现的重要实词的含义、重要虚词的用法,积累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
    2学会分析老子灵活生动的说理特点
    3理解文中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
    4探究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3.2*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3.2*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随堂练习题,文件包含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3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教师版docx、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3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3.1 别了,“不列颠尼亚“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3.1 别了,“不列颠尼亚“习题,文件包含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3节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师版docx、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3节别了不列颠尼亚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统编版2.1 长征胜利万岁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2.1 长征胜利万岁当堂检测题,文件包含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2节长征胜利万岁教师版docx、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2节长征胜利万岁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