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学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 《诗经》二首
展开
这是一份学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 《诗经》二首,共5页。
《诗经》二首素养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知诗歌主要内容,并且熟读成诵。3.体会两首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和含蓄美。4.通过品析景物描写和重点词句,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预习导学】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 )鸠( ) 窈( )窕( )逑( ) 荇( )寤( )寐( ) 芼( )蒹( )葭( ) 溯( )洄( )晞( ) 湄( )跻( ) 坻( )涘( ) 沚(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窈窕淑女: (2)君子好逑: (3)寤寐思服: (4)左右芼之: (5)蒹葭苍苍: (6)溯洄从之: 4.《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 之情,因追而不得,于是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还做梦梦见弹琴奏瑟,取悦这位姑娘。 5.《蒹葭》以 起兴,写出了 的苦恼心情。 【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 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疏通大意,并且熟读成诵。 1.朗读诗歌,读出四言诗的节奏和韵律,并且熟读成诵。2.再读诗歌,疏通积累。(1)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异义。①左右流之古义: 今义: ②道阻且长古义: 今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①琴瑟友之: ②道阻且右: 任务驱动二 熟读成诵,整体感知诗歌主要内容。1.《关雎》共5小节,其结构层次是怎样的?2.《关雎》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3.《蒹葭》每章的结构层次相同吗?请简要分析。4.《蒹葭》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任务驱动三精读诗歌,探究诗歌的写法。1.试举例说说比兴手法在两首诗歌中的运用。2.两首诗歌都是重章叠句的格式,你能具体说一说吗?3.《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诗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思维导图根据课文,完成填空。【参考答案】【预习导学】1.诗歌总集 诗 诗三百 风 雅 颂 土风民谣 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歌功颂德 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 颂扬 赋 比 兴2.jū jiū yǎo tiǎo qiú xìng wù mèi màojiān jiā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zhǐ3.(1)文静美好的样子(2)配偶(3)指日日夜夜(4)挑选(5)芦苇(6)逆流而上4.相思5.蒹葭 追寻伊人而不得【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 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疏通大意,并且熟读成诵。2.(1)①求取 液体移动;流动②艰险 阻挡;阻碍(2)名词的意动用法,对……表示亲近。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迂回曲折。任务驱动二 熟读成诵,整体感知诗歌主要内容。1.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第二章(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第三章(第4、5节):描写小伙子梦想与姑娘交朋友,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2.①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相亲相爱的情景,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这自然引起他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中正有一位爱慕的人儿呢!他爱慕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②第二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彻夜难眠的程度。③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这无疑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梦寐以求的场景。3.相同。《蒹葭》分为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抒情,作者将其融为一体,使全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4.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的。主人公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伤感、忧郁。任务驱动三 精读诗歌,探究诗歌的写法。1.《关雎》三章都是以“兴”开始。第一章以“兴”开篇,由水鸟之间的相互唱和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展示了君子和淑女的友好相处。第二、三章也是以“兴”抒写,即景生情,由荇菜的流动来比喻淑女的难求,以及幻想得到时候的万般珍惜。《蒹葭》“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是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2.《关雎》总共有三章。“窈窕淑女”在三章中都出现过一次,紧跟“窈窕淑女”之后的“君子好逑”“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在第二、三章中格式差不多。“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句式,在第二章出现一次,第三章又出现两次,将其改了对应着“流”的“采”“芼”。《蒹葭》总共有三章。每一章对应着的句子,只是改了个别词语。例如前两句只将“苍苍”改为了“萋萋”“采采”,“为霜”改为了“未晞”“未已”。其他对应着的句子,也是改动了一两个词语,其余几乎是相同的。3.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诗歌第二、三章所描写的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第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与心上人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思维导图【答案】托物起兴 相思之苦 追慕之心 相思之苦 梦幻之乐 亲密相爱 欢快热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本来只称《 》,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 》。《诗经》分为 、 、 三大类。“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各地的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底层人民之手。“雅”是 。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 为主。“颂”是 ,内容以 为主。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具体逼真地表现生活,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 、 、 。
《诗经》二首素养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知诗歌主要内容,并且熟读成诵。3.体会两首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和含蓄美。4.通过品析景物描写和重点词句,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预习导学】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 )鸠( ) 窈( )窕( )逑( ) 荇( )寤( )寐( ) 芼( )蒹( )葭( ) 溯( )洄( )晞( ) 湄( )跻( ) 坻( )涘( ) 沚(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窈窕淑女: (2)君子好逑: (3)寤寐思服: (4)左右芼之: (5)蒹葭苍苍: (6)溯洄从之: 4.《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 之情,因追而不得,于是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还做梦梦见弹琴奏瑟,取悦这位姑娘。 5.《蒹葭》以 起兴,写出了 的苦恼心情。 【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 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疏通大意,并且熟读成诵。 1.朗读诗歌,读出四言诗的节奏和韵律,并且熟读成诵。2.再读诗歌,疏通积累。(1)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异义。①左右流之古义: 今义: ②道阻且长古义: 今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①琴瑟友之: ②道阻且右: 任务驱动二 熟读成诵,整体感知诗歌主要内容。1.《关雎》共5小节,其结构层次是怎样的?2.《关雎》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3.《蒹葭》每章的结构层次相同吗?请简要分析。4.《蒹葭》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任务驱动三精读诗歌,探究诗歌的写法。1.试举例说说比兴手法在两首诗歌中的运用。2.两首诗歌都是重章叠句的格式,你能具体说一说吗?3.《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诗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思维导图根据课文,完成填空。【参考答案】【预习导学】1.诗歌总集 诗 诗三百 风 雅 颂 土风民谣 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歌功颂德 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 颂扬 赋 比 兴2.jū jiū yǎo tiǎo qiú xìng wù mèi màojiān jiā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zhǐ3.(1)文静美好的样子(2)配偶(3)指日日夜夜(4)挑选(5)芦苇(6)逆流而上4.相思5.蒹葭 追寻伊人而不得【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 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疏通大意,并且熟读成诵。2.(1)①求取 液体移动;流动②艰险 阻挡;阻碍(2)名词的意动用法,对……表示亲近。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迂回曲折。任务驱动二 熟读成诵,整体感知诗歌主要内容。1.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第二章(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第三章(第4、5节):描写小伙子梦想与姑娘交朋友,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2.①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相亲相爱的情景,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这自然引起他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中正有一位爱慕的人儿呢!他爱慕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②第二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彻夜难眠的程度。③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这无疑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梦寐以求的场景。3.相同。《蒹葭》分为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抒情,作者将其融为一体,使全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4.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的。主人公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伤感、忧郁。任务驱动三 精读诗歌,探究诗歌的写法。1.《关雎》三章都是以“兴”开始。第一章以“兴”开篇,由水鸟之间的相互唱和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展示了君子和淑女的友好相处。第二、三章也是以“兴”抒写,即景生情,由荇菜的流动来比喻淑女的难求,以及幻想得到时候的万般珍惜。《蒹葭》“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是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2.《关雎》总共有三章。“窈窕淑女”在三章中都出现过一次,紧跟“窈窕淑女”之后的“君子好逑”“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在第二、三章中格式差不多。“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句式,在第二章出现一次,第三章又出现两次,将其改了对应着“流”的“采”“芼”。《蒹葭》总共有三章。每一章对应着的句子,只是改了个别词语。例如前两句只将“苍苍”改为了“萋萋”“采采”,“为霜”改为了“未晞”“未已”。其他对应着的句子,也是改动了一两个词语,其余几乎是相同的。3.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诗歌第二、三章所描写的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第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与心上人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思维导图【答案】托物起兴 相思之苦 追慕之心 相思之苦 梦幻之乐 亲密相爱 欢快热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本来只称《 》,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 》。《诗经》分为 、 、 三大类。“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各地的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底层人民之手。“雅”是 。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 为主。“颂”是 ,内容以 为主。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具体逼真地表现生活,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 、 、 。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