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认定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初步赏析课文,能根据文意划分课文,概括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预习检测】
字词正音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遂与外人间隔
语云 刘子骥 诣太守
【共同探究】
1.想一想,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
2.本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是怎么划分的?
【拓展练习】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意。
2.分析下列词语的用法。
①渔人甚异之( )
②复前行( )
③欲穷其林( )
④处处志之( )
⑤未果,寻病终( )
第二课时
【认定目标】
1.细读课文,分析各段主要内容;
2.赏析课文,学习文章虚实结合、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受桃花源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习检测】
一、一词多义
1.志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2.寻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3.其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4.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
二、分析下列词语的用法。
①渔人甚异之( )
②复前行( )
③欲穷其林( )
④处处志之( )
⑤未果,寻病终( )
【共同探究】
1.第一段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2.第二自然段对桃花源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
3.“不足为外人道也”在情节发展上有何作用?
【拓展练习】
1.第一自然段中,渔人之“忘”表现了什么?
2.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huò / yǎn / qiān / tiǎ / yā / jiàn / yù / jì / yì
【共同探究】
1.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和见闻为线索。
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林。
第二部分(2-3段):渔人进入桃花源,作客桃源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段):渔人离开桃花源,太守等人再寻桃源未果。
【拓展练习】
1.①具,俱,详尽。②要,邀,邀请。
2.①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诧异
②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③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头
④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⑤名词作动词,实现
第二课时
【预习检测】
一、1.①动词,作标记 ②名词,标记、记号
2.①动词,寻找 ②副词,随即、不久
3.①代词,这、那
②代词,他的,代渔人的
4.①动词,作为 ②介词,对,向
二、①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诧异
②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③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头
④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⑤名词作动词,实现
【共同探究】
1.桃花夹岸,花瓣纷飞,野草芳香的奇异景象。此处的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做了铺垫。
2.描写桃花源环境幽美,人民安居乐业,反衬外界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
3.暗示桃花源中的人并不愿与外界的人交往,和上文的“绝境”“间隔”呼应,为下文“不复得路”的结局埋下伏笔。
【拓展练习】
1.“忘”字写渔人一心捕鱼,无意路途远近,暗示其所行已远,也为下文“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2.不多余。结尾引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故事增添了亦真亦幻的神秘感。同时渲染了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了这种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3.“如此”包括如何发现桃花源、桃花林及桃花源内的景色、桃花源里的社会生活环境……如果将这些内容一一写出则显得文字累赘,而且冲淡了文章的主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324_t4/?tag_id=42" target="_blank">桃花源记学案设计</a>,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文精读,课文整体点拨,一课一德——追求和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324_t4/?tag_id=42" target="_blank">桃花源记学案设计</a>,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译文,文学常识,课文感知,课文解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学案: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文题解读,作者作品,背景链接,字词积累,课文结构,课文主旨,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