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0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50031/0-173107462212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学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0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50031/0-173107462219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学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0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350031/0-173107462221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一滴水经过丽江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一滴水经过丽江学案设计,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预习检测,共同探究,归纳整理,拓展练习,复习巩固,参考答案,整理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线索和结构。
3.感受丽江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情感。
【预习检测】
1.字词正音。
轻盈( ) 喧哗( )
驿道( ) 草甸( )
矗立( ) 闸口( )
蘸( ) 徘徊( )
目眩神迷( ) 擦拭( )
2.结合课本注释理解下列词语。
驿道:
草甸:
矗立:
苍劲:
徘徊:
照壁:
掌故:
硕大:
喧腾:
【共同探究】
1.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2.水的蜕变经历了哪几个过程?这一蜕变过程说明了什么?
3.作者将自己比作一滴水,以第一人称来进行叙写,有何好处?
4.说说丽江古城为何能够名扬天下?
5.“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这一句子有何作用?
【归纳整理】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 (体裁)。作者以 的踪迹为线索,通古贯今,自上而下,从 和 两个维度,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 、 、 、 等,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 之情。
【拓展练习】
龙岩游记
我们来到了福建省的龙岩。放眼望去,群山连绵,一个个山峰就像大海的波浪。在蔚蓝的天空中,一只老鹰张着苍黑的翅膀,一会儿俯冲,一会儿升起,一会儿平滑……它像流星,像出弓的箭,又像搏击风浪的小舟。这情景,真叫人惊叹不已。
车子沿着山路慢慢行驶。深谷里,层林叠翠, 绿树碧竹一浪一浪;峻崖上,野花簇簇,时有山涧清水直下。清水或滴珠,或一线,或几缕,或成瀑。穿过一望无垠的万亩婆娑的竹林,绿意盈盈映入眼帘。在壁立千仞的山峰上,怪石嶙峋,望之生畏。
过了好一阵子,才进入龙岩的江山旅游度假区。一到目的地,我就来到潺潺流淌的溪水边。溪水浅处及膝,水翻白花;深处约有两米,清澈见底。我坐在溪中的岩石上,听溪声叮咚四起,看凉风游东窜西……心中有说不出的惬意。
(选自《龙岩游记》)
1.第2自然段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一望无垠:
②怪石嶙峋:
3.作者分别在龙岩的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等地方细细观赏了美丽景色。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作品语言,学会运用表达方式。
2.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视角,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
3.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情感。
【复习巩固】
梳理文中的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
【共同探究】
1.“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几百年”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2.“我确实想停下来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这一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待?
3.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4.学会赏析句子。
(1)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动。
(2)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
(3)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
(4)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
(5)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6)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归纳整理】
本文有何写作特色?
【拓展练习】
向上的风
郑彦英
(1)连绵的灰色戈壁滩,蜿蜒的黄色祁连山,还有旷野里的灰白色风车,缩成一团的苍黄色梭梭草,颜色接近,一望无际。虽然汽车高速奔驰,但景色似乎不变,因为近处和远处几乎完全一样。
(2)忽然一声唤:“到瓜州了,下车吃瓜。”
(3)路边搭了个简陋的布棚,棚下放着长条桌和方桌,上面摆着西瓜和哈密瓜,一个长相普通的中年妇女朝我们微笑,身后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娃。要了一个哈密瓜和一个西瓜,以我在郑州的经验搭眼看去,应该有五十斤左右,上秤一称,却不到四十斤,不禁感叹。
(4)切开了,哈密瓜是黄瓤,西瓜是红瓤,颜色就把人锁住了,一入口,那种甘甜爽利,顿时让人进入忘我境界。
(5)女老板把刀放在条桌上,似乎是下意识地擦着手,女娃在一边收拾瓜皮。“有水呢,洗洗手。”女老板说着,指指旁边一个木桶。
(6)木桶平放在桌上,装着一个水龙头,水流儿很细,但在大戈壁上,已经难能可贵。
(7)我不禁问女娃:“跟你妈卖瓜呢?”女娃点点头。“咋不上学呢?”女娃一笑,没看我,还是擦着桌子,说:“暑假呢。”
(8)车开出很远了,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甚至还说到意义。
(9)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月牙泉。
(10)一汪泉水,清澈如仙女的清泪,周围任何一座沙山倾泻下小小一角,都会把月牙泉埋掉,但是棱角分明、曲线妩媚的沙山就立在那里,千百年来,月牙泉却安然无恙。
(11)风忽然来了,裹着黄沙,打着脸和眼。眼当然紧紧闭住了,心里却在想,不说沙山下来,就这风裹的沙子往月牙泉里一落,不到十天半月,月牙泉不被沙子填满才怪。
(12)脸上没有沙子打了,便睁开眼,却发现那阵裹沙子打我的风是一个庞大的风团,灰苍苍的风团已经吹到沙山底部,然后昂着头,竟然直直地朝上吹去。一个人的帽子被风卷了起来,帽子和沙子被风裹着,很快就到了山顶,转眼之间,就翻过山去了。
(13)我不禁感叹:“月牙泉的风有灵性,沿着沙山往上走。”
(14)同行的朋友认真地说:“不是什么灵性,月牙泉周围的山势,决定了不管多大的风,一旦进入月牙泉区域,必然往山上走,不但能带走风里的沙子,甚至能裹挟沙山上的黄沙。”
(15)这番话让我感慨万千,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的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16)这种反省持续到回去的路上,不禁想到了瓜棚下的母女。她们那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让戈壁滩不再枯燥的微笑,也许就如这向上的风,是本性,所以才那么平实真切。
(17)风,向上的风,正因为很难遇到,所以让我难以忘怀。
1.说说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文章第(8)段中写道:“车开出很远了,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请结合文章第(2)—(7)自然段,概括让“我们”产生特殊感觉的原因。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15)自然段中画线句的妙处。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17)自然段的理解。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1.yíng xuān yì diàn chù zhá zhàn pái huái xuàn shì
2.驿道: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
草甸:长满野草的低湿地。
矗立:高耸地立着。
苍劲:(树木)苍老挺拔。
徘徊:比喻犹疑不决。
照壁:在大门内或外对着大门用于遮蔽、装饰的墙壁,也叫“照墙”“影壁”等。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硕大:非常大;巨大。
喧腾:喧闹沸腾。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五彩斑斓: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
【共同探究】
1.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我是一片雪”点明文章的叙述角度为第一人称,运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滴水的前生,点明所在的位置,同时,语言童真有趣,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2.经历了“雪—冰—水”的蜕变过程。
说明了一滴水的来之不易。
3.作者以亲身阅历者的身份来进行观察和叙述,不仅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且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4.①丽江古城历史悠久,景色怡人。
②《徐霞客游记》的记录使之四处流传。
5.写小水滴满怀憧憬去旅行,为下文写小水滴在丽江古城的所见所闻做铺垫。
【整理归纳】
游记 一滴水 时间 空间 自然风光 历史发展 地理环境 当代风貌 喜爱和赞美
【拓展练习】
1.排比
2.①一望无垠:竹林一眼望不到边际。 ②怪石嶙峋:山上的石头突兀、重叠。
3.山外 山路上 江山旅游度假区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时间:古—今;白天—黄昏—夜晚—次日黎明
空间:
①高山—盆地—草甸
②地面—地上—地面
③城外—城里—城外
【共同探究】
1.该段为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我又睡去了”,引出下文“我”再次醒来的所见所闻。“几百年”点明时间之长,暗示丽江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2.表达了作者珍惜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明的美好愿望。
3.文章最后一句话总结全文,紧扣文题,表现了一滴水的满足感,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眷恋之情。
4.(1)“挤”指紧紧挨着,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冰的多和密。
(2)连用两个“喧哗”,形成反复,强调了“又化成一滴水”的兴奋、喜悦之情。“扑”字形象生动,富有动感。
(3)“咕咚”,象声词,写其声,“翻”,动词,状其形,语言生动,形声具备。
(4)连用两个“丽江”在修辞上构成反复,突出强调了对丽江的赞美之情。
(5)这一句将人们在远方的心态与在丽江的心态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丽江的美好。
(6)这一句将薄云掠过月亮的情景比作丽江古城中银匠在擦拭银盘,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夜晚薄云掠过月亮时的朦胧与美丽。
【归纳整理】
1.构思新颖,角度奇特。
2.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3.巧用多种修辞。
【拓展练习】
1.描写沙漠的荒芜与景色的单调,既为下文停车吃瓜做铺垫,也与后文卖瓜场景的明艳温馨形成对比,同时沙漠的荒无人烟衬托出母女俩诚信买卖的可贵。
2.女老板做买卖很实在,不缺斤少两;瓜甘甜爽利,在缺水的情况下,女老板擦手来保持手的卫生清洁,却让我们用水洗手;女娃的不卑不亢、真实的微笑。
3.运用了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深刻表达了对自己故作高深的反省。
4.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像文中戈壁滩上卖瓜母女那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已经不多见了,当今社会,平实真切的本性也是可遇不可求,表达了作者对平实真切的本性的珍视和渴求。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知识链接,预习导学,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导学案及答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主预习,课内探究,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