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解课件:专题17 种群及其动态
展开考点1 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及种群密度
易混易错 (1)种群的特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的个体间不存在生殖 隔离;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内的生物均为一个物种。(2)标记重捕法的误差分析①N0偏小→N比实际偏大:标记物脱落;标记个体被重捕机会减小;在标记个体稀少处重 捕;被标记个体易被天敌发现。②N0偏大→N比实际偏小:标记个体未充分融入就被再次捕获;标记个体被重捕机会增 大;在标记个体密集处重捕。
知识拓展 种群密度的其他调查方法(1)隐蔽、复杂环境中的动物常用红外触发相机法、粪便统计法、个体声音分析技术 进行调查。(2)酵母菌等微生物可用抽样检测法调查。(3)有趋光性的昆虫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易混易错 性别比例是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多数生物接近1∶1,雌雄同体 的生物种群不存在性别比例。
小表达 (1)[2022全国甲,31(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 。(2)(选必2 P4改编)农业生产中常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进而降低害 虫的种群密度,这样处理的原理是 。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改变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虫不能完成交配,从而降低害虫种群的出生率,进而使种群密度降低
幼年个体数较多、成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少
考点2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模型
易混易错 (1)K值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其大小主要取决于 环境条件,环境遭到破坏(或干扰)时,K值下降;环境条件改善时,K值上升。(2)K值不是指种群数量所能达到的最大值,种群数量会围绕着K值上下波动。
知识拓展 种群增长倍数(λ)曲线分析 (1)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2)c段:λ=1,种群数量相对稳定。(3)d~e段:λ<1(不包括d、e两点),种群数量下降,e点时种群数量最少。
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知识链接 微生物的计数方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一种常用的、快速直观的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该方法利用 特定的细菌计数板(可计数细菌等较小的细胞)或血细胞计数板(可计数酵母菌细胞、 霉菌孢子等),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再计算一定体积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统计的 结果一般是活菌数和死菌数的总和。
考点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易混易错 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小表达 (1)(选必2 P14改编)与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相比,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 混合培养中,双小核草履虫的K值下降的原因是 。(2)(选必2 P15改编)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性的,即循环 因果。试用循环因果解释猞猁(捕食者)和雪兔(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能够维持同步 周期性的原因: 。
猞猁种群数量上升会加大对雪兔的捕食压力,导致雪兔死亡率上升而种群数量下降;雪兔种群数量下降时,导致猞猁食物匮乏,猞猁种群数量也下降;猞猁种群数量下降会减轻对雪兔的捕食压力,使雪兔种群数量得以恢复;雪兔种群数量上升,猞猁因食物充足,种群数量上升。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二者的种群数量相互影响,维持种群数量变动的同步周期性
大草履虫生命活动占用部分环境资源,导致双小核草履虫可利用资源减少,K值下降
新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17种群及其动态教学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17种群及其动态教学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λ-1,保持恒定,一直增加,逐渐下降,环境容纳量或K值,先增加后减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17种群及其动态练习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17种群及其动态练习课件,共46页。
高考生物(山东专用)复习专题17种群及其动态练习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山东专用)复习专题17种群及其动态练习课件,共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