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地轴北极在自转和公转中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下图为甲地观测者夜晚观察北极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乙树位于甲树的( )
A. 北方B. 东方
C. 南方D. 西方
2. 如果甲处观察者在夜间连续观察4小时,会发现( )
A. 北极星与地面夹角将逐渐升高
B. 北极星与地面夹角将逐渐降低
C. 图中某恒星沿圆形轨道向M方向移动
D. 图中某恒星沿圆形轨道向N方向移动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由于该地位于北纬40°(该地观测北极星的角度即为该地的地理纬度),所以北极星所在方向为正北,乙位于甲的垂直的右侧,为正东方向,所以乙树位于甲树的正东方。B正确,ACD错误,故选 B。
【2题详解】
北极星和地面的夹角与当地的地理纬度相同,当地的地理纬度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北极星与地面夹角不会发生变化,AB错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恒星的位置相对固定,因而其视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所以该恒星向M方向运动,C正确,D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该地可能位于( )
A. 亚马孙河河口附近B. 地中海沿岸
C. 北冰洋沿岸D. 澳大利亚
4. 12月份该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 )
A. 正东、正西B. 东南、西南
C. 东北、西北D. 东南、西北
【答案】3. D 4. B
【解析】
【3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12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可以求出该地的昼长为(12-5)×2=14小时,可知该地昼长大于12小时且超过较多,12月上旬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故判断该地位于南半球且纬度较高,四个选项中只有澳大利亚符合题意,D正确;亚马孙河河口位于赤道附近,昼长非常接近12小时,A错误;地中海沿岸和北冰洋沿岸位于北半球,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12月上旬,该地5时日出,所以当地在12月有昼夜交替现象,位于热带或者温带,12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非极昼极夜地区都是日出东南,日落西南,B正确,排除ACD。故选B。
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右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 形成新的贝壳堤B. 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 形成河口三角洲D. 迫使河流改道
6.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5. B 6. D
【解析】
【5题详解】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浅滩抬高,逐渐形成新海岸,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B正确;贝壳堤应在较长时期内贝壳堆积形成,此期间海岸线位置应稳定,而泥沙的不断堆积,海岸线不断向外移动,不能形成新的贝壳堤,A错误;河口三角洲在河流入海口形成,与贝壳堤外的堆积关系不大,C错误;贝壳堤外的堆积会形成低平的海岸,没有足够的高度迫使河流改道,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每条贝壳堤形成需要海岸线位置稳定,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海岸线多次位置向海洋推进,每次向海洋推进需要沉积大量泥沙,因此表明河流带的泥沙沉积量大,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苏特西岛位于冰岛以南32千米处,是1963年火山喷发时形成的,最高海拔155米;岛屿四周由火山灰组成,中部是较坚硬的熔岩,总面积为2.7平方千米,当前岛屿面积仅剩1.4平方千米。下面图一为岛屿位置,图二为岛屿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该岛中部熔岩最可能是( )
A. 花岗岩B. 石灰岩
C. 玄武岩D. 大理岩
8. 推测苏特西岛及其附近海域火山活动频繁的原因( )
A. 位于大洋海沟,属于消亡边界B. 位于大洋中脊,属于生长边界
C. 位于大洋中脊,属于消亡边界D. 位于大洋海沟,属于生长边界
【答案】7. C 8. B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岛屿为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所以该岛屿中部熔岩应为喷出岩(玄武岩),C对;花岗岩为侵入岩,A错;石灰岩为沉积岩,B错;大理岩为变质岩,D错。故选C。
【8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岛屿位于冰岛南部,结合所学知识,该岛屿应位于大西洋,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冷却形成该岛,所以该岛应位于大洋中脊,属于生长边界,B对,C错;海沟为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为消亡边界,AD错。故选B。
读图及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台湾岛多火山、地震。岛上的河流虽短,但水流湍急,水能蕴藏量大。台湾的东部是高大的台湾山脉,最高峰玉山的海拔高达3997米。
9. 台湾岛多火山、地震,其最主要的成因是( )
A. 板块挤压处B. 板块张裂处
C. 板块内部处D. 无法判断
10. 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据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
A. 河流因素B. 地形因素
C. 气候因素D. 矿产因素
【答案】9. A 10. B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属于板块挤压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其成因属内力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台湾岛地形以山地为主,沿海地区地势较为平坦,适宜修建铁路,而中部为台湾山脉,修筑铁路成本高、难度大,故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B正确;河流、矿产信息题目没有涉及,台湾岛气候都是季风气候,A、C、D错误。故选B。
巨大的地面温差造成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从而使得上层空气快速流动,称为急流。急流可以驱动近地面天气系统的移动。温带急流位于高层中纬西风带,其位置和强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而且其移动路径越弯曲,大气运动越强烈。下图示意某时段北美温带急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与夏季相比,冬季北美大陆温带急流( )
A. 位置偏北,风速偏大B. 位置偏北,风速偏小
C. 位置偏南,风速偏大D. 位置偏南,风速偏小
12. 图中温带急流的路径由蜿蜒波动发展为平直移动,往往象征着( )
A. 台风形成B. 寒潮结束
C. 沙尘肆虐D. 对流加剧
13. 现代商用飞机可利用温带急流加速,适宜利用温带急流加速的航线是( )
A. 北京飞往乌鲁木齐B. 香港飞往堪培拉
C. 东京飞往莫斯科D. 旧金山飞往纽约
【答案】11. C 12. B 13. D
【解析】
【11题详解】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也会发生季节移动,温带急流也会随着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而移动,与夏季相比,北半球冬季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整体南移,温带急流位置也应偏南,排除AB;北半球冬季温带地区地面温差较大,根据材料可知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温带急流风速也应偏大,C正确,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结合图示100 hPa等高线的分布可知,L处高空为低压中心,故L处近地面应为高压中心,受高空温带急流的推进,高空低压中心会向东南方向移动,进而促使近地面高压系统向东南方向移动,该天气系统自高纬向低纬地区移动,易导致途经地区寒潮爆发。图中温带急流的路经由蜿蜒波动发展为平直移动,即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运动,冷空气南下运动被抑制,因此往往象征着寒潮结束,B正确。台风主要发生在热带海洋,与温带急流关系不大,且台风形成、沙尘肆虐、对流加剧都会使大气运动更加剧烈,AC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温带急流大致流向为自西向东,适宜利用温带急流加速的航线是旧金山飞往纽约,D正确。北京飞往乌鲁木齐,东京飞往莫斯科,都是飞机向西北飞,香港飞往堪培拉,飞机自北向南飞,都不适宜利用温带急流加速,ABC错误。故选D.
下左图示意某地区某时刻的气压形势分布图,下右图是左图中40°纬线穿越的河流的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左图中⑤地与②地相比( )
A. ⑤地的冬季降水量比②地多
B. ⑤、②两地终年都吹西南风
C. ⑤地的河流汛期比②地短
D. ⑤地的自转线速度比②地大
15. 在左图所示天气系统控制下,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天气情况,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地气温比④地高
B. 随着天气形势的发展①地可能吹偏北风
C. ③地处冷锋锋区附近,未来锋面会向东南前进
D. ④地吹偏南风,正值降水天气。
16. 关于右图中河流剖面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岩石乙比岩石甲更易受河水侵蚀
B. 岩浆侵入活动发生在岩石乙形成后
C. 河流出现于岩石丙形成之前
D. 岩石戊形成年代比岩石丁早
【答案】14. A 15. C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读左图可知,图中40°纬线穿越的河段大致是自南向北流;读右图可知,西岸较陡,是侵蚀岸;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半球河流左岸为侵蚀岸,可以判断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图示区域为南半球,则图中②地和⑤地均位于30°~40°S之间的大陆西岸,均在冬季受西风(南半球西风一般为西北风)影响,冬季时⑤地因纬度较高,受西风影响时间较长,因此⑤地降水多②地多,A正确、B错误;⑤地受西风影响更长,因此雨季更长,使得⑤地河流汛期比②地更长,C错误;⑤地纬度较高,自转线速度比②地小,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根据左图中等压线的数值变化可以判断,①地和④地之间有较强的低压槽存在,且向西延伸,应形成冷锋,并向西推移,①地位于暖气团一侧,④地位于冷气团一侧,因此①地气温比④地高,A叙述正确,不合题意;①地处于南半球低压中心西侧,目前吹偏南风,但随着天气形势的发展,有可能东侧的气旋西移或南移,①地位于低气压中心的东侧或北侧,则①地可能吹为偏北风,B正确,不合题意;图中显示,③地位于向西延伸的低压槽上,当地有可能形成冷锋天气系统,图中区域位于南半球,气旋呈顺时针旋转,因此③地附近的冷锋应向西北方向移动,C错误,符合题意;④地处于低压槽控制范围,正值降水天气,④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南指向北,风向左偏,形成东南风(偏南风),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
【16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得,岩石乙和岩石甲都被河流侵蚀,河流西岸岩石甲向外突出,乙向内凹陷,说明甲的硬度比乙高,岩石乙更易受侵蚀,A不合题意;岩浆侵入已形成岩层,岩浆岩较新;图中岩浆侵入乙岩石,因此判断岩浆侵入在岩石乙形成之后,B不合题意;河流沉积物位于丙岩石上方,故河流形成较晚,C符合题意。岩石戊被侵入岩石丁切断,故岩石戊的形成比岩石丁早,D不合题意。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渭河的形成是区域地质、地势、岩性、洪流(降雨后沿沟谷及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对沟谷的冲蚀和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图左示意渭河流域,下图右示意该区域地质构造。
(1)在右图中断层处用“→”标注岩体的运动方向。
(2)与渭河平原北侧相比,指出南侧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并分析原因。
(3)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简述渭河的形成过程。
【答案】(1)
(2)北侧颗粒物较小。北侧河流主要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颗粒小;河流流程长,落差小,流速慢,泥沙搬运能力弱,故沉积物颗粒小。
(3)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层线处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搬运,形成沟谷;沟谷内雨水汇集形成洪流,洪流不断下蚀;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从而发育成河流。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右图示意,渭河平原与秦岭所在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是断层。秦岭是上升的岩块,渭河平原是下降的岩块。画图如下。
【小问2详解】
注意对图示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北侧沉积物主要来自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的黄土颗粒较小,同时,北侧河流长,河床比降较小,河流的搬运能力较弱,沉积物颗粒较小;而南侧沉积物主要来自秦岭北侧山区,河流短小,比降大,河流的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较粗。
【小问3详解】
从内力的角度来说,渭河所在地区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断层,断层附近岩石破碎,为外力侵蚀搬运提供了前提条件;从外力的角度来说,区域属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易形成洪流,而断层附近岩石破碎,易被流水等外力作用侵蚀、搬运,形成较深的沟谷,加剧流水下蚀,下蚀至地下含水层以后,可获得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发育成为河流。所以渭河的形成是受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俄中两国目前都致力于将良好的政治氛围转化为务实的合作项目。其中能源合作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更是亮点频现。
材料二:下图为俄罗斯地理简图。
(1)分析俄罗斯冬季气温及其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原因。
(2)分析俄罗斯城市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3)中、俄能源合作项目原油管道运输正式投入运营,俄罗斯每年将向中国输送大量的原油。简述其对中、俄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答案】(1)特点:俄罗斯冬季气温低,大部分地区一月均温在-10℃到~-40℃之间:气温从大陆中东部地区向东西两侧递增。原因:俄罗斯所处纬度位置较高,获得太阳辐射较少,尤其是冬季日照时间短。受海陆位置的影响:东西两侧距海较近,受海洋影响大,气温较高;中部地处内陆,大陆性强,气温较低。
(2)特点:俄罗斯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和南部。
原因:自然原因:西部、南部气候较温暖;自然资源丰富。
人文原因: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生产发达;西部的欧洲部分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加强了中、俄经济国际地区合作,促进了两国经济持续发展。对俄罗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等。对中国:缓解国内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图中国界及等温线数值可知,俄罗斯冬季气温较低,大部分地区一月均温在-10℃到~-40℃之间,(140°E、60°N)附近达到-40℃以下,是气温最低处,气温从大陆中东部地区向东西两侧递增。原因从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方面分析:俄罗斯多数地区在50°N以北,所处纬度位置较高,获得太阳辐射较少;一月份高纬度白昼时间短,日照时间短;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明显,东西两侧距海较近,受海洋影响大,冬季降温慢,气温较高;中部地处内陆,海拔较高,受海洋影响小,气温较低。
【小问2详解】
结合图例分析可知俄罗斯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和南部。俄罗斯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西部、南部气候温暖;图中显示西部、南部自然资源丰富,促进城市形成。西部、南部开发历史悠久;西部、南部热量较充足,资源丰富,工农业生产发达,西部欧洲部分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俄罗斯最发达的地区,城市、人口集中。
【小问3详解】
中、俄能源合作项目加强了中、俄经济合作,促进了两国经济持续、共同发展。俄罗斯油气资源丰富,利于俄罗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经济收入。利于缓解中国国内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提高能源安全性;有利于国家石油长期战略储备,保证经济稳定发展。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东峡山湖是省内的最大人工水库。湖区东南岸发育有大面积的滩砂沉积体(滩坝),最高距湖面约有4米。每年春夏之交,湖区水面下降幅度较大时,沉积体常暴露于水面之上,坝后会形成暂时性湖湾。下图示意峡山湖位置及湖区南部剖面。
(1)指出峡山湖的最主要补给来源,并分析每年春夏之交湖泊水位下降幅度大的自然原因。
(2)与西岸相比,分析湖区南部的东岸利于形成大面积滩砂沉积区的地貌条件。
(3)说明滩坝后方较大规模暂时性湖湾的形成过程。
【答案】(1)河流水。原因:春夏之交,降水较少,入湖径流补给少;气温回升快,湖水蒸发增强。
(2)东岸水下湖床较浅、坡度较缓;东岸水下湖床坡面较广,为大面积沉积提供空间;东岸水下的局部隆起可减缓水流速度,利于泥沙沉积。
(3)峡山湖水位季节变化大,丰水期淹没滩坝及后方低地;枯水期水位下降后,滩坝出露,坝后低地滞水形成湖湾。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峡山湖的主要水源来自洪沟河、潍河、渠河等,可知主要补给水源是河流水。每年春夏之交,雨季尚未到达,降水较少,入湖径流补给少;但此时气温回升快,湖水蒸发增强,所以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幅度大。
【小问2详解】
根据右图可知,东岸水下湖床较浅、坡度较缓;东岸水下湖床坡面较广,为大面积沉积提供空间;根据图中信息,东岸水下有局部隆起,可减缓水流速度,利于泥沙沉积。
【小问3详解】
峡山湖的主要补给来源是河水,河水的主要补给是雨水,而峡山湖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导致湖水水位季节变化大,丰水期淹没滩坝及后方低地;枯水期水位下降后,滩坝出露,坝后低地滞水形成湖湾。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地理][期中]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期中]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河源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广东省河源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广东省河源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