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①描述性:用生活的例子具体描述“时间的暴政”“附近”等抽象概念。
②针对性:针对人们被时间逻辑统治、不再关注附近,年轻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体问题发表意见。
③效果:使学术观点更接地气、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也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也更值得重视和认识”错误。由原文“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可知,原文有限制语“在这个意义上”,而且原文还有“可能”,并没有“更值得重视和认识”的意思。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B.“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错误。由原文“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可知,并不是要求年轻人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而是要他们关注宏大叙事的同时也要关注“附近”,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如使用‘暴政’一词,试图说明我们在时间上对他人的苛责”错误。由原文“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可知,“时间的暴政”指的是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被这种时间控制,一切由它说了算。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
D.“从而做到”错误。由原文“所以‘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它很强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个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观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可知,“强调具体经验”“以个体为中心”不是要求我们以“附近”为抓手“做到”的内容,而是“附近”本身的特点。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的能力。
(1)描述性:以“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这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用“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来描述“附近”等抽象概念。
(2)针对性:“附近”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因为作者关注到“时间的暴政”统治了我们的生活,并且“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因而我们不再关注“附近”;而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作者给出的意见就是年轻人要关注“附近”。总之,作者针对人们被时间逻辑统治、不再关注附近,年轻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体问题发表意见。
(3)效果:因为有“描述性”,使得学术观点并不抽象,易于让人理解,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因为有针对性,大家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给出的解决办法也很实用,从而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
6.B(错在“最后心安理得”,原文出处是——唉,待人性消失殆尽,或许反倒让我心安理得吧。这是一种悲观的想象,而非实际心理。B、C两个选项是矛盾的,最后愤怒、无奈、孤独又怎么可能是心安理得呢?)
7.C(错在“故事套故事”,原文的仅有几次插入:“袁傪一行人全都凝神屏息”“一行人尽皆忘记其事之离奇,而慨叹其人之不幸”“言罢,恸哭声起。袁傪也热泪盈眶,应允必定如他所愿”,不是故事,而是描写、议论和抒情,所以更谈不上“故事套故事”了。)
8.①多年不见,他听到声音便能辨出友人,始终把友人放在心上。
②常人遇虎退避,他却立在道旁与虎对话,对友人充分信任。
③他听友人讲述后为之热泪盈眶,与友人共情,富有同情心。
④他承诺会帮助友人传其诗作并照料其家人,是重情重义的人。
①小说以中国唐朝为故事背景,“诗”是当时常见的事物,加入这一元素可以使故事更真实可信,也为小说增加典雅之感;
②情节结构方面:李征因作诗而辞官,又因作诗而心智迷乱,最后仍不忘拜托友人传扬其诗作,“诗”贯穿于情节始终。
③人物塑造方面:李征在作诗时有着“妄自尊大的羞耻心”,既想留下诗名又忏悔因此疏忽妻儿,“诗”是人物内心各种矛盾的凝聚点,展现出李征狂放不羁又郁郁寡欢的人物特点。
④主题表达方面:“诗”本是高雅之物,却因主人过分偏执、太想以此换取后世声名而带来巨大的灾难,作者以诗寄寓警世意义。(一点两分,答对三点,言之有理即可。)
BCE 11.D 12.C
13.(1)百姓认为(大王)将要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
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朝东来朝拜齐国。
14.①周武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
②周文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不高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
③商汤征伐他国,实施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欢迎他的征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
“适梁”前省略主语“孟子”,谓语为“适”,宾语为“梁”,句子结构完整,故在“适梁”前B后C处断开;
“梁惠王不果所言”中,“梁惠王”是主语,“不果”是谓语,“所言”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E处断开。
“以为”为固定词组,不断开;“迂远而阔于事情”为并列结构,不断开。
故选BCE。
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五十天就攻克了它。/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
B.正确。句意:兼并了,如果燕国人民高兴。/人如果没有仁心。
C.正确。
D.错误。接受/传授、教授。句意: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接受学习。/老师,是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错误。文中“太史公曰……利诚乱之始也”,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开始的是司马迁;“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防备祸乱根源的是孔子。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拯己于水火之中”,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火之中拯己”;“箪”、“壶”,名词作状语,用箪,用壶;“食”、“浆”,名词作动词,装着饭食,盛着浆汤。
(2)“用”,任用;“弱”,使……弱,削弱;“东面”,向东来。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是说“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先王实施政令都是以百姓的好恶为依据的。
①由“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可知,周武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
②由“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可知,周文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不高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
③由“(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可知,商汤征伐他国,实施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欢迎他的征伐。
参考译文:
材料一:齐国攻打燕园,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如果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火一般的统治。”
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材料二: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进攻讨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D
①诗歌前四句写诗人知月惜花,揽衣踏步,在清幽明静的氛围中,诗人内心是愉悦的;
②中间四句写花间赏乐饮酒,争挽花枝赏花,此时氛围热烈,诗人兴致勃发;
③后四句情绪渐转低沉,写诗人忧心杯空月落,又想到明日春风恶、花凋零,忧从中来,同时寄寓了诗人命运坎坷的感慨。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明诗人对酒之爱远远超出了对月之爱”说法有误,诗句的意思是山城酒薄喝起来没有味道,劝各位不如吸取映入杯中的明月,可见诗人更爱月。故选D。
17.(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3)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4)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①神清气爽/心旷神怡;②不由自主;③硕果累累
C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语境“初夏的早上,尽是雨后的微凉和氤湿的绿意”可知是雨后的绿意让人心情舒畅。可填“神清气爽”或“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
②根据语境“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可知,石榴树吸引了我,因而“我”控制不住自己,停下了脚步。可填“不由自主”。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③根据语境“石榴树枝繁叶茂,石榴花红艳似火,秋后”可知开花后,秋天应是结了很多的果实。可填“硕果累累”。硕果累累:秋天丰收时树上的果实茂盛的样子。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结合前文“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雨后的微凉”“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张力十足”的描述,语境是在描述下过一阵小雨之后,作者在看到石榴花开之后产生的联想。
A.“榴花出短垣”与“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仔细端详”的语境不符。
B.“实繁”“榴子鲜”与“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不符。
C.“微雨过”“榴花开欲然”与之最为契合。
D.“榴花映叶未全开”与“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不符。故选C。
20.B 应是特殊含义。
21.A.引起记忆力下降的原因很多B.通过细致回忆增强记忆力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22.(1)序号③修改为:导致识记的内容不牢固 (2)序号⑥修改为:所以这是暂时性的、可逆的 (每处2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亦可给分)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第一则材料从正面强调吃苦的价值,吃苦才能成为“人上人”,才能实现逆袭。第二则材料则从反面否定“苦难”,注意是“苦难”而非“吃苦”,苦难里更多的带有被动吃苦的意味,是客观环境所带来的灾难、不幸、坎坷,例如身体的残缺,家境的贫苦,亲人的离去,事业的受挫乃至各种天灾人祸等,都属于苦难。苦难本身并没有价值,也不会带来真正的成功,只有那些化悲痛为力量,化苦难为精神养分的人才能获得成功,在论证时需要辩证思考这一点,所有美化苦难,宣扬苦难美学的都是一种欺骗宣传。真正的“吃苦”是主动吃苦,是在自律、自强的前提下,理智找准方向,辨明路径,才能获得成功。
简言之,吃苦与苦难阐述的是两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苦。前者是磨难,后者是苦难。苦难通常是由一系列不可控因素引起的,而迫不得已需要经历的苦。磨难是一种身心的痛苦和挑战,是个人的成长和超越,是人生态度的塑造,是人生价值观的体现,是对未来的启示。经历苦难是一种剥夺的过程,经历磨难是一种赋予的过程。它们背后逻辑是吃无效的苦和吃有效的苦。因此,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它们都提醒我们要正确看待“苦”,既要对苦难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又要勇敢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自律自强,走向成功。
材料具有明显的思辨性,在文体上更适合写成议论文。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自找苦吃”与“承受磨难”的联系与区别,“自找苦吃”的内涵及实质,“自找苦吃”的积极意义,我们该自找什么样的苦,如何正确把握“吃苦”与“磨难”的关系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自找苦吃’的积极意义”时,可以从身心的塑造、外在的成功等角度切入分析。在论述“我们该自找什么样的苦”时,可发散思维,如我们应主动吃学习的苦,吃劳动的苦,吃思考的苦等。
立意:
1.不盲目吃苦,不歌颂苦难。2.有效吃苦,化“苦”为“乐”。
3.从“吃苦”中磨炼意志,练就本领。
例文:
不盲目吃苦,不歌颂苦难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意思是人生当中会遇到很多苦难,只有努力克服,才能够取得成功。有人解读为只有吃苦才能成功,甚至进而歌颂苦难,这就错了。
小品中有一句台词“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之所以引来观众的一阵哄笑,是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有困难能够克服无疑是一种优秀品质,但没有困难先创造困难却是荒唐。如果苦难不可避免,我们毫不畏惧直面以对,但没有必要盲目地为了吃苦而吃苦。
确实,古往今来很多人的成功路上都充满了苦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但显然,不是张三拘就能演《周易》,李四厄就能作《春秋》。如果文王不拘,仲尼不厄,屈原不被放逐,他们可能会贡献更大。他们的名字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是因为他们具有过人的本领,又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他们的成就,是战胜苦难的结果,而不是苦难的结果。
已故作家张贤亮命运坎坷,在最好的人生年华却成了劳改犯,在牛棚里蹲了22年。虽然他最终克服重重困难,不管是写作还是经商都取得了成功,但他也坦言:“赞美苦难是一种罪恶,我宁肯放弃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只要能够让我以前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我就很满足。”出身名门、才华横溢的张贤亮,不可能没有那段苦难就一事无成。
任何时候,好的外部条件才是成功的助力。君不见,永乐大典的编纂总裁总裁总裁陈济,家里提供了优渥的物质条件,才使得他能够把所有精力都放到了读书上,最终,统领群儒,修撰了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君不见,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物理学家亨利·卡文迪许继承了巨额遗产,才使得他安心科研,在化学、热学、电学、万有引力等许多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实验研究,为全人类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科学遗产。
正是余华说的那样:“苦难就是苦难,它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追求。”如果苦难是成功的条件,如果苦难值得歌颂,那么,我们何必要下大力量去扶贫,何必要不断改善教育的软硬件条件,何必要不断创造美好的生活?我们该歌颂、该赞扬的,是人们克服苦难的不屈精神,而不是苦难本身。
是的,面对苦难,我们不惧怕,不灰心,要勇敢地克服。甚至,我们会享受与苦难斗争的过程。但我们绝对不会歌颂苦难。面对苦难,正视并战胜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让苦难越来越少,这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和意义所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有答案),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