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备战2025年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08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教案(Word版附解析)

    备战2025年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08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教案(Word版附解析)第1页
    备战2025年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08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教案(Word版附解析)第2页
    备战2025年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08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教案(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备战2025年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08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教案(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08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教案(Word版附解析),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分类,分散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物质的组成
    1.元素
    (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存在状态
    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此时元素的化合价为0。
    化合态: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成化合物的存在状态,此时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正价或负价。
    2.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
    原子: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呈电中性,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分子: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由原子构成,呈电中性,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根据所含原子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由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构成,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可分为阳离子、阴离子。
    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原子集团,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构成,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
    过关秘籍
    (1)基是指带有单电子的原子团。如 —CH3、—CH2—(亚甲基)、—CH2CH3。
    (2)官能团是指决定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如 —OH、—CHO、—COOH、—X(卤素原子)等。
    3.同素异形体
    (1)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2)形成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3)性质差异: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4.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3)常见的混合物举例:
    ①气体混合物
    ②液体混合物
    ③固体混合物
    5.常见物质的俗名
    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谨记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三、物质的分类
    1.基本概念
    (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称为混合物,如空气、海水等。
    (2)纯净物:由同一物质组成的称为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如氧气、金刚石、硝酸钾、氯化钠等。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包括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4)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包括酸、碱、盐、氧化物等。
    2.分类的方法
    (1)交叉分类法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在对物质进行分类时,采用交叉分类法能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较全面的分析。
    (2)树状分类法
    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将对象分为不同的种类,而且形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系统的一种分类方法。应用树状分类法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
    1.纯净物和混合物
    (1)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
    (2)含水的物质不一定是混合物。
    物质含水时一般是混合物,如CuSO4的水溶液。但物质含结晶水就不是混合物而是纯净物,如CuSO4·5H2O。
    2.氧化物
    (1)氧化物通常可分为三类:
    ①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SO2、CO2、SO3、N2O5、P2O5等;
    ②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Na2O、CaO、CuO、Fe2O3、FeO等;
    ③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Al2O3。
    (2)氧化物类别的辨析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为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如CO;碱性氧化物一定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如Al2O3为两性氧化物,Mn2O7为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一定为酸酐;酸酐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CH3CO)2O]不属于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CuO。
    四、分散系
    1.概念: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2.分散系的分类
    (1)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聚集状态(气、液、固)的不同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共九种分散系。
    实用举例
    (2)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可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溶液、胶体、浊液的比较
    3.胶体
    (1)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可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和固溶胶。
    (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①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造成的。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别溶液和胶体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②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与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但改变条件就有可能发生聚沉。
    ③聚沉:加热、加入电解质或加入与胶体粒子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均能使胶体粒子聚集成为较大的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中析出。
    ④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做定向移动。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带电荷,工业上静电除尘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4.胶体的提纯
    (1)方法:渗析。
    (2)原理:由于胶体粒子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而离子、小分子较小可以透过半透膜,利用此性质可以将胶体提纯。
    5.胶体的制备
    (1)物理方法:研磨法。如制豆浆。
    (2)化学方法:利用水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3)Fe(OH)3胶体的制备
    ①图示:
    ②方法: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
    ③原理:FeCl3+3H2Oeq \(=====,\s\up7(△))Fe(OH)3(胶体)+3HCl。
    ④注意事项
    a.不能过度加热,否则Fe(OH)3胶体聚沉生成Fe(OH)3沉淀。
    b.饱和FeCl3溶液加入量不宜过多,否则会使胶体聚沉生成沉淀。
    c.书写制备胶体的化学方程式时,生成的胶体不加“↓”,应注明“胶体”二字,应注明加热条件。
    考向一 物质分类的应用
    典例1 下表中对于相关物质的分类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解析】A.蔗糖是纯净物,NaHCO3是强电解质,故A项错误;B.天然橡胶是高分子化合物,由于不同的分子中含有的链节的个数不同,所以其是混合物,石膏是纯净物,SO2是非电解质,故B项错误;C.Cl2是单质,不是化合物,因此其不属于非电解质,故C项错误;D.给出的各种物质的分类正确无误,故D项正确。
    【答案】D
    1.物质的分类多种多样,下列说法及物质的分类均正确的是
    A.金属氧化物一般为碱性氧化物,Na、Mg、Al、Fe、Mn的最高价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B.非金属氧化物一般为酸性氧化物,C、N、S、P、Cl、Si的最高价氧化物均为酸性氧化物
    C.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一般是电解质,HCl、H2O、CH3COOH、AgCl、NH3、NaOH均为电解质
    D.高分子化合物在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淀粉、纤维素、蛋白质、油脂、橡胶、塑料均为高分子化合物
    特例反驳法速解分类正误判断型选择题
    当碰到一些似是而非且迷惑性极强的选项时,若直接运用有关概念往往难以辨清是非,这时可以借助一些正面特例或反面特例进行反驳,逐一消除干扰选项,从而快速得到正确答案。列举正面特例或反面特例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这种技巧适用于从正面获取答案有困难的一类化学选择题。
    考向二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典例1 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且都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是
    A.打开盛装NO的集气瓶;冷却NO2气体
    B.用冰水冷却SO3气体;加热氯化铵晶体
    C.木炭吸附NO2气体;将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
    D.向品红溶液中加入Na2O2;向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
    【解析】打开盛装NO的集气瓶和冷却NO2气体都发生化学反应,A项不符合题意;用冰水冷却SO3气体、加热氯化铵晶体,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反应,但均无颜色变化,B项不符合题意;木炭吸附NO2气体是物理变化,将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且均有颜色变化,C项符合题意;向品红溶液中加入Na2O2和向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均为化学反应,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2.如图所示的家庭小实验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考向三 胶体的性质与用途
    典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空的晚霞光柱现象与胶体的性质无关
    B.向饱和FeCl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可制取Fe(OH)3胶体
    C.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D.蛋白质的盐析属于胶体的聚沉现象,分离提纯蛋白质还可以用渗析法
    【解析】A项,晚霞光柱现象为丁达尔效应,错误;B项,向饱和FeCl3溶液滴加氨水,将生成Fe(OH)3沉淀,错误;C项,溶液中溶质为非电解质时,通电溶质微粒不移动,错误;D项,蛋白质溶液加入浓的Na2SO4溶液,聚沉盐析,蛋白质溶液为胶体,与NaCl溶液等混合物可通过渗析法分离,正确。
    【答案】D
    3.向含有c(FeCl3)=0.2 ml·L−1、c(FeCl2)=0.1 ml·L−1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可得到一种黑色分散系,其中分散质粒子是直径约为9.3 nm的金属氧化物,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分散系的分散质为Fe2O3
    B.在电场作用下,阴极附近分散系黑色变深,则说明该分散系带正电荷
    C.加入NaOH时发生的反应可能为Fe2++2Fe3++8OH−Fe3O4+4H2O
    D.可用过滤的方法将黑色金属氧化物与Na+分离开
    易错点击 对胶体的本质理解不准确,导致解题时误用特性
    (1)丁达尔效应可以快速鉴别溶液与胶体,但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直径介于1~ 100 nm 之间,而不是丁达尔效应。
    (2)胶体不带电荷,胶体粒子(分散质)带电荷,但淀粉胶体的胶体粒子也不带电荷。
    (3)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μm 的颗粒物,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10−9~10−7 m 或1 nm~0.1μm)之间,两者的颗粒大小有差异。
    (4)胶体粒子是多个分子形成的聚集体或大分子。将含1 ml FeCl3的饱和溶液逐滴滴入沸腾的蒸馏水中,生成的Fe(OH)3 胶体中胶粒数目远小于NA的原因有两个,一是Fe3+部分水解,二是胶粒为多个Fe(OH)3分子的聚集体。
    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著称。下列关于陶瓷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品质的白瓷晶莹剔透,属于纯净物
    B.瓷器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因此陶瓷属于金属材料
    C.氮化硅陶瓷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
    D.“窑变”是高温下釉料中的金属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颜色的变化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明矾净水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
    B.金属与盐溶液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C.化合反应一定有单质参加反应
    D.石油分馏和碘的升华都是物理变化
    3.下列对化学知识概括合理的是
    A.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B.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氧化物,但同种化合价只对应一种氧化物
    C.丁达尔效应可用于区别溶液与胶体,云、雾均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D.熔融状态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4.下列关于氢氧化铁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往NaOH饱和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加热煮沸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B.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大小在1~100 nm
    C.氢氧化铁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
    D.往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电解质溶液可发生聚沉现象
    5.分类思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下列从分类的角度分析正确的是
    A.CO2和NO2溶于水都显酸性,因而它们都是酸性氧化物
    B.Na2O和NH3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它们均为电解质
    C.Al2O3既能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故其为两性氧化物
    D.Na2O和Na2O2与水反应均会生成强碱,故它们都是碱性氧化物
    6.某学生以铁丝和Cl2为原料进行下列三个实验。从分类角度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实验①、③反应制得的物质均为纯净物
    B.实验②、③均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实验①、③均为放热反应
    D.实验①、②所涉及的物质均为电解质
    7.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应用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8.磷酸(H3PO4)、亚磷酸(H3PO3)和次磷酸(H3PO2)都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已知:1 ml磷酸、亚磷酸、次磷酸最多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依次为3 ml、2 ml、1 ml。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磷酸与氢氧化钠反应能生成2种盐
    B.NaH2PO4、NaH2PO3、NaH2PO2都是酸式盐
    C.H3PO4、H3PO3、H3PO2都是含氧酸
    D.H3PO3是三元酸,又是还原性酸
    9.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或关系正确的是
    A.同分异构体:CH3CH2CH2CH2CH3、CH3CH2CH(CH3)2、C(CH3)4
    B.酸性氧化物:CO、SiO2、SO3、P2O5、Mn2O7
    C.混合物:铝热剂、胆矾晶体、纯净矿泉水、胶体、淀粉
    D.非电解质:乙醇、四氯化碳、氨气、氯气、氯化银
    10.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反应后得到的溶液呈________色。用此溶液分别做如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几滴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
    (2)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色,即制得Fe(OH)3胶体。
    (3)取另一只小烧杯也加入20 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 mL 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__________烧杯中的液体产生丁达尔效应,这个实验可以用来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稀HI溶液,边滴加边振荡,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a.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随后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c.最后溶液颜色加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d.用稀盐酸代替稀HI溶液,能出现上述哪些相同的变化现象?________(填序号)。
    11.现有NH3、CO、Na、Na2O2、Fe、NO、NO2、F2、SO2、SOCl2等中学化学中出现过的物质,根据它们的组成及性质进行如下分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分类方法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淡黄色固体最终位于________组,它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
    (3)C组有一种气体常用作工业上冶炼铁的还原剂,写出高温下它还原Fe2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Ⅱ组某种物质能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该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B组中有一种物质在高温下能与水蒸气反应,若该反应过程中有8×6.02× 1023个电子转移,则有________g该物质参与反应。
    1.[2019新课标Ⅰ]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2.[2019新课标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3.[2019新课标Ⅲ]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高纯硅可用于制作光感电池
    B.铝合金大量用于高铁建设
    C.活性炭具有除异味和杀菌作用
    D.碘酒可用于皮肤外用消毒
    4.[2019天津]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事实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利用废弃的秸秆生产生物质燃料乙醇
    B.利用石油生产塑料、化纤等高分子材料
    C.利用基本的化学原料生产化学合成药物
    D.利用反渗透膜从海水中分离出淡水
    5.[2018北京]下列我国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质的应用中,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6.[2018·新课标全国Ⅱ]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
    B. 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
    C. 氢氧化铝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
    D. 碳酸钡可用于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
    7.[2018江苏]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 NaHCO3受热易分解,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
    B. SiO2熔点高硬度大,可用于制光导纤维
    C. Al2O3是两性氧化物,可用作耐高温材料
    D. CaO能与水反应,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8.[2018江苏]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叙述一定不正确的是
    A. 向FeCl2溶液中滴加NH4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B. KAl(SO4) 2·12H2O溶于水可形成 Al(OH)3胶体
    C. NH4Cl与Ca(OH)2混合加热可生成NH3
    D. Cu与FeCl3溶液反应可生成CuCl2
    9.[2017北京]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
    10.[2017江苏]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Na2O2吸收CO2产生O2,可用作呼吸面具供氧剂
    B.ClO2具有还原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C.SiO2硬度大,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D.NH3易溶于水,可用作制冷剂
    水煤气
    爆鸣气
    天然气
    焦炉气
    高炉煤气
    石油气
    主要成分
    CO、H2
    H2、O2
    CH4
    H2、CH4等
    CO、CO2、N2等
    丙烷、H2等
    氨水
    王水
    硬水
    水玻璃
    福尔马林
    汽油
    主要成分
    NH3·H2O
    NH3、H2O
    盐酸、
    硝酸
    含Ca2+、Mg2+较多的水
    Na2SiO3、
    H2O
    甲醛、
    H2O
    C5~C11
    的烃
    碱石灰
    漂白粉
    玻璃
    水泥
    铝热剂
    主要成分
    CaO、
    NaOH
    Ca(ClO)2、
    CaCl2
    Na2O·CaO·
    6SiO2
    3CaO·SiO2、
    2CaO·SiO2、
    3CaO·Al2O3
    Al、金属
    氧化物
    物质
    俗名
    物质
    俗名
    Na2CO3
    纯碱、苏打
    KOH
    苛性钾
    NaHCO3
    小苏打
    NaOH
    烧碱、火碱、苛性钠
    CuSO4·5H2O
    胆矾
    Na2SiO3的水溶液
    水玻璃
    FeSO4·7H2O
    绿矾
    CH4
    天然气、沼气
    KAl(SO4)2·12H2O
    明矾
    CH3CH2OH
    酒精
    CaCO3
    石灰石
    C6H12O6
    葡萄糖或果糖
    CaO
    生石灰
    C12H22O11
    蔗糖或麦芽糖
    Ca(OH)2
    熟石灰、消石灰
    (C6H10O5)n
    淀粉或纤维素
    NaCl
    食盐
    CO(NH2)2
    尿素
    CaSO4·2H2O
    生石膏
    2CaSO4·H2O
    熟石膏
    常见物质
    日常应用
    利用的性质

    核反应堆的传热介质
    熔点较低,导热性好
    过氧化钠
    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来源
    2Na2O2+2CO2=== 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
    氢氧化钠
    制肥皂
    与油脂发生皂化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钠
    氯化钠
    制取钠、氯气、
    氢氧化钠
    2NaCl+2H2Oeq \(=====,\s\up7(通电))H2↑+Cl2↑+2NaOH
    2NaCl(熔融)eq \(=====,\s\up7(通电))2Na+Cl2↑
    氨碱法制纯碱
    NaCl+H2O+NH3+CO2===NaHCO3↓+NH4Cl
    2NaHCO3eq \(=====,\s\up7(△))Na2CO3+H2O+CO2↑
    调味剂
    具有咸味
    配制生理盐水(0.9%)
    体液替代物
    碳酸氢钠
    发酵粉、膨松剂
    2NaHCO3eq \(=====,\s\up7(△))Na2CO3+H2O+CO2↑
    胃酸中和剂
    HCOeq \\al(-,3)+H+===H2O+CO2↑
    用于泡沫灭火器
    Al2(SO4)3+6NaHCO3===
    2Al(OH)3↓+6CO2↑+3Na2SO4
    碳酸钠
    清洗油污
    水解,溶液显碱性
    制玻璃
    Na2CO3+SiO2 eq \(=====,\s\up7(高温))Na2SiO3+CO2↑
    氧化铝
    耐火材料
    熔点高

    铝制品
    表面易生成致密的氧化膜
    铝热剂(焊接钢轨)
    2Al+Fe2O3eq \(=====,\s\up7(高温))Al2O3+2Fe(放出大量热量)
    氢氧化铝
    胃酸中和剂
    碱性较弱 Al(OH)3+3H+===Al3++3H2O
    明矾、铁盐
    净水剂
    在水中生成Al(OH)3[或Fe(OH)3]胶体,其可以和悬浮的泥沙形成絮状不溶物沉降下来
    氧化铁
    红色油漆和涂料
    氧化铁是一种红棕色粉末
    硫酸铜
    配制农药、杀菌消毒
    铜离子(重金属离子)能使蛋白质变性
    二氧化硅
    光导纤维
    透明度高
    石英坩埚
    熔点高
    硅胶
    干燥剂、催化剂载体
    多孔,表面积大,吸附性强
    氢氟酸
    玻璃蚀刻剂
    HF能与SiO2反应
    硅酸钠溶液
    黏合剂、防火剂、
    防腐剂


    制作硅芯片、
    制作光电池
    硅是半导体
    氯气
    杀菌消毒剂、漂白剂
    Cl2溶于水,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
    臭氧、ClO2
    杀菌消毒剂
    具有强氧化性
    漂白液、
    漂白精
    杀菌消毒剂、漂白剂
    与空气中的CO2反应,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
    碘化银
    人工降雨
    分解吸热
    二氧化硫
    漂白纸浆、毛、
    丝、草帽辫
    与某些有色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浓硫酸
    酸性或中性
    气体的干燥剂
    具有吸水性
    碳化硅
    作砂纸、砂轮的磨料
    硬度大
    干冰
    人工降雨
    升华吸热
    乙烯
    作果实的催熟剂
    具有催熟作用
    氨气
    制冷剂
    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
    分散剂状态
    分散质状态
    实例
    气态
    气态
    空气
    液态
    云、雾
    固态

    液态
    气态
    泡沫
    液态
    酒精、乳浊液
    固态
    泥水悬浊液
    固态
    气态
    泡沫塑料
    液态
    珍珠
    固态
    有色玻璃、合金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
    小于1 nm
    1~100 nm
    大于100 nm
    大于100 nm
    稳定性
    稳定
    介稳体系
    不稳定
    不稳定
    分散质粒子能否透过半透膜或滤纸
    均能透过
    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
    均不能透过
    均不能透过
    实例
    食盐水
    淀粉胶体
    泥浆水
    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
    胶体
    操作方法
    制备原理
    氢氧化铁胶体
    见(3)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碘化银胶体
    向稀KI溶液中滴加稀硝酸银溶液,边滴加边振荡
    KI+AgNO3AgI(胶体)+KNO3
    选项
    纯净物
    混合物
    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
    A
    明矾
    蔗糖
    NaHCO3
    CO
    B
    天然橡胶
    石膏
    SO2
    CH3CH2OH
    C

    王水
    H2SiO3
    Cl2
    D
    胆矾
    玻璃
    H2CO3
    NH3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馏
    蒸馏、分馏
    干馏
    四色
    焰色反应
    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反应
    五解
    潮解
    分解、电解、水解、裂解
    十八化
    熔化、汽化、
    液化、酸化
    氢化、氧化、水化、风化、炭化、钝化、催化、皂化、歧化、卤化、硝化、酯化、裂化、油脂的硬化
    选项
    应用或事实
    解释
    A
    Al(OH)3用作塑料的阻燃剂
    Al(OH)3受热分解放出大量的热
    B
    K2FeO4用于自来水的消毒和净化
    K2FeO4具有强氧化性,被还原后生成的Fe3+水解生成胶状物,可以软化硬水
    C
    Na2O2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为O2的来源
    Na2O2是强氧化剂,能氧化CO2生成O2
    D
    浸泡过KMnO4溶液的硅藻土可用于水果保鲜
    KMnO4溶液可氧化水果释放的CH2=CH2
    A.甲醇低温所制氢气用于新能源汽车
    B.氘、氚用作“人造太阳”核聚变燃料
    C.偏二甲肼用作发射“天宫二号”的火箭燃料
    D.开采可燃冰,将其作为能源使用
    A.瓷器
    B.丝绸
    C.茶叶
    D.中草药
    变式拓展
    1.【答案】B
    【解析】碱性氧化物是指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而Al的最高价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Mn 的最高价氧化物Mn2O7为酸性氧化物,A项错误;酸性氧化物是指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O2、N2O5、SO3、P2O5、Cl2O7、SiO2均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是酸性氧化物,B项正确;NH3在水中形成的NH3·H2O是电解质,而NH3是非电解质,C项错误;高分子化合物一般是指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一万的化合物,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A项,生成炭黑的实验中蜡烛的燃烧是化学变化;B 项,净水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主要发生物理变化;C项,小苏打为NaHCO3,柠檬酸为酸性物质,二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O2,发生了化学变化;D项,醋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CaCO3反应生成气体,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
    【归纳总结】(1)物理变化强调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强调有新物质生成。注意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不一定是由发生化学变化造成的。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为化学变化,如O3与O2间的转化。
    (3)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金属熔化、氯化钠溶于水均属于物理变化。
    3.【答案】C
    【解析】Fe2O3是红棕色固体,A错误;在电场作用下,阴极附近分散系黑色变深,则说明该分散质粒子带正电荷,B错误;加入NaOH时发生的反应可能为Fe2++2Fe3++8OH−Fe3O4+4H2O,Fe3O4是黑色固体,C正确;分散质粒子直径约为9.3 nm,过滤的方法不能将黑色金属氧化物与Na+分离开,D错误。
    考点冲关
    1.【答案】D
    【解析】白瓷含有多种成分属于混合物,A项错误;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项错误;氮化硅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C项错误。“窑变”时,高温下釉料中的金属化合物由于还原程度的不同,形成不同颜色的低价态化合物,D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明矾能净水是因为Al3+水解生成有吸附作用的Al(OH)3胶体,Al3+的水解属于化学变化,A项错误;金属铁与FeCl3溶液的反应不是置换反应,而是化合反应;B项错误;化合反应不一定有单质参加反应,如CO2+H2OH2CO3,C项错误;石油分馏和碘的升华均属于物理变化,D项正确。
    3.【答案】C
    【解析】A项,酸性氧化物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如Mn2O7,错误;B项,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氧化物,同种化合价也可能对应多种氧化物,如NO2和N2O4中N元素的化合价都是+4价,错误;C项,只有胶体能够发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丁达尔效应可用于区别溶液与胶体,云、雾都是胶体,均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正确;D项,熔融状态能导电的物质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金属单质,错误。
    4.【答案】A
    【解析】往NaOH饱和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得到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故A错误;胶体的胶粒大小在1~100 nm,这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故B正确;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可借助此性质区分胶体与溶液,故C正确;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带电,滴加电解质溶液可发生聚沉现象,故D正确。
    5.【答案】C
    【解析】A. CO2和NO2溶于水都显酸性,CO2是酸性氧化物,而NO2不属于酸性氧化物,因为NO2与碱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NO2+2OH-===NOeq \\al(-,3)+NOeq \\al(-,2)+H2O,故其不是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B.Na2O是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所以Na2O为电解质;NH3是共价化合物,熔融状态下不导电,溶于水后不是其本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所以NH3是非电解质,故B错误。C.Al2O3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其属于两性氧化物,故C正确。D.Na2O和Na2O2与水反应均会生成强碱,Na2O属于碱性氧化物,Na2O2与酸反应会生成盐、水和氧气,所以Na2O2不属于碱性氧化物,故D错误。
    6.【答案】B
    【解析】A项,③反应生成胶体为混合物;C项,③反应为FeCl3的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D项,①反应涉及的Cl2、Fe为单质,不是电解质。
    7.【答案】D
    【解析】Al(OH)3受热分解吸收大量的热,A项错误;K2FeO4的还原产物Fe3+水解生成胶状物,能使水中的悬浮物沉降下来,但不能软化硬水,B项错误;Na2O2不能氧化CO2,C项错误;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与乙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根据三种酸最多消耗NaOH的量,推出磷酸为三元酸,亚磷酸为二元酸,次磷酸为一元酸,磷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可能生成Na3PO4、NaH2PO4、Na2HPO4三种盐,故A错误;前两者属于酸式盐,NaH2PO2属于正盐,故B错误;三种酸中都含有氧元素,因此属于含氧酸,故C正确;H3PO3属于二元酸,故D错误。
    9.【答案】A
    【解析】CH3CH2CH2CH2CH3、CH3CH2CH(CH3)2、C(CH3)4 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属于同分异构体,故A正确;CO不能和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不成盐氧化物,SO3、SiO2、Mn2O7 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胆矾晶体就是硫酸铜晶体,属于纯净物,故C错误;氯气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氯化银属于电解质,故D错误。
    10.【答案】Fe2O3+6HCl===2FeCl3+3H2O 棕黄
    (1)FeCl3+3NaOH===3NaCl+Fe(OH)3↓ 复分解反应
    (2)红褐
    (3)乙 胶体和溶液
    (4)a.加入电解质后,胶体发生聚沉
    b.Fe(OH)3+3H+===Fe3++3H2O
    c.2Fe3++2I-===I2+2Fe2+ d.ab
    【解析】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即Fe2O3+6HCl===2FeCl3+3H2O,FeCl3溶液呈棕黄色。
    (1)向Fe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2)此小题主要考查Fe(OH)3胶体的制法。
    (3)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能,利用这一点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
    (4)HI既有酸性又有强还原性,I-能使Fe(OH)3胶体聚沉,H+使其溶解,生成的Fe3+又能氧化I-生成I2;而HCl只能使其先聚沉再溶解。分析d时的关键在于Cl-比I-还原性弱,Cl-不能还原Fe3+,故导致现象不同。
    11.【答案】(1)树状分类法
    (2)Ⅰ
    (3)3CO+Fe2O32Fe+3CO2
    (4)2∶1 (5)168
    【解析】(1)从图形看,为树状分类法,结合相关信息可知分类如下:
    (2)淡黄色固体是Na2O2,其电子式为。
    (3)CO为还原性气体,在高温下可还原Fe2O3:3CO+Fe2O32Fe+3CO2。
    (4)3NO2+H2O2HNO3+NO,NO2发生了自身氧化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质量比为2∶1。
    (5)铁在高温下能够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Fe3O4+4H2,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转移8 ml电子,有3 ml Fe参加反应,质量为168 g。
    直通高考
    1.【答案】A
    【解析】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的各种制品。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
    A项、氧化铁为棕红色固体,瓷器的青色不可能来自氧化铁,故A错误;
    B项、秦兵马俑是陶制品,陶制品是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故B正确;
    C项、陶瓷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与水泥、玻璃等同属硅酸盐产品,故C正确;
    D项、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具有不与酸或碱反应、抗氧化的特点,故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握物质性质、反应与用途为解答的关键。
    2.【答案】D
    【解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C.“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D.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答案选D。
    【点睛】高中化学阶段,常见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有:淀粉、纤维素、蛋白质。
    3.【答案】C
    【解析】A、硅是半导体,高纯硅可用于制作光感电池,A正确;B、铝合金硬度大,可用于高铁建设,B正确;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除异味,但不能杀菌消毒,C错误;D、碘酒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皮肤外用消毒,D正确;答案选C。
    4.【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A、秸杆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利用废弃的秸秆生产生物质燃料乙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涉及化学反应;
    B、利用石油生产塑料、化纤等高分子材料,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涉及化学反应;
    C、利用基本化学原料生产化学合成药,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涉及化学反应;
    D、海水中的水淡化成淡水,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涉及化学反应;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5.【答案】B
    【解析】A项,甲醇低温制氢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项,氘、氚用作核聚变燃料,是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变化;C项,偏二甲肼与N2O4反应生成CO2、N2和H2O,放出大量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8N2+2N2O43N2↑+2CO2↑+4H2O,属于化学变化;D项,可燃冰是甲烷的结晶水合物,CH4燃烧生成CO2和H2O,放出大量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属于化学变化;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变化、核反应的区别,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注意化学变化与核反应的区别,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核不变,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反应。
    6.【答案】D
    【解析】A. 碳酸钠水解溶液显碱性,因此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A正确;
    B. 漂白粉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B正确;
    C. 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C正确;
    D. 碳酸钡难溶于水,但可溶于酸,生成可溶性钡盐而使蛋白质变性,所以不能用于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应该用硫酸钡,D错误。答案选D。
    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判断,题目难度不大。平时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并能灵活应用即可,注意碳酸钡与硫酸钡的性质差异。
    7.【答案】D
    【解析】A项,NaHCO3能与HCl反应,NaHCO3用于制胃酸中和剂,NaHCO3用于制胃酸中和剂与NaHCO3受热易分解没有对应关系;B项,SiO2传导光的能力非常强,用于制光导纤维,SiO2用于制光导纤维与SiO2熔点高硬度大没有对应关系;C项,Al2O3的熔点很高,用作耐高温材料,Al2O3用作耐高温材料与Al2O3是两性氧化物没有对应关系;D项,CaO能与水反应,用于食品干燥剂,CaO用于食品干燥剂与CaO与水反应有对应关系;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和用途,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常见物质的重要性质,理解性质决定用途以及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让学生学习真实、有用的化学”的课程理念。
    8.【答案】A
    【解析】A项,FeCl2溶液中含Fe2+,NH4SCN用于检验Fe3+,向FeCl2溶液中滴加NH4SCN溶液,溶液不会显红色,A项错误;B项,KAl(SO4)2·12H2O溶于水电离出的Al3+水解形成Al(OH)3胶体,离子方程式为Al3++3H2OAl(OH)3(胶体)+3H+,B项正确;C项,实验室可用NH4Cl和Ca(OH)2混合共热制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 QUOTE CaCl2+2NH3↑+2H2O,C项正确;D项,Cu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CuCl2和Fe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FeCl3=CuCl2+2FeCl2,D项正确;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Fe3+的检验、盐类的水解、实验室制氨气的原理、Cu与FeCl3的反应,熟练掌握典型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9.【答案】A
    【解析】瓷器是硅酸盐产品,主要成分是无机物;而丝绸、茶叶、中草药的主要成分都是有机物。答案选A。
    【名师点睛】明确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义以及常见物质的组成是解答的关键,有机物是针对无机物而言,有机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但需要注意CO、CO2以及碳酸盐等虽然含有碳元素,由于其结构和性质与无机物更接近,一般归为无机物。
    10.【答案】A
    【解析】A.过氧化钠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A正确;B.因二氧化氯具有氧化性才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B错误;C.二氧化硅透光性好,用于制造光导纤维,C错误;D.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热,所以氨可用作制冷剂,D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和用途。解题的关键是要熟悉常见化学物质的重要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对应关系要理清。在学习元素化合物内容时,以“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为主线构建知识网络,关注元素化合物性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相关教案

    备战2025年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07突破NA教案(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07突破NA教案(Word版附解析),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转换与计算,以物质的结构为依据求共价键数目,反应程度对粒子数目计算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5年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34化学电源教案(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34化学电源教案(Word版附解析),共19页。

    备战2025年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46酸碱中和滴定教案(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46酸碱中和滴定教案(Word版附解析),共2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酸碱中和滴定,酸碱中和滴定中常见误差分析,酸碱中和滴定的拓展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