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六 人口 乡村和城镇(含解析)
展开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山东烟台联考)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奠定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其中工业化水平、交通便利度等因素对人口密度影响较大。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区域人口密度影响因素排序(圆圈大小表示影响因素水平)。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区域依次是( )
A.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B.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C.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2.交通便利度对丙区域人口密度影响远高于其他要素和其他区域,是因为丙区域( )
A.工业基础雄厚 B.距沿海港口近
C.地形地势复杂 D.对外开放度高
(2023·江苏泰州期中)生态适度人口是指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考虑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下表为广西、新疆、四川、内蒙古4省区生态适度人口数据。据此完成3~4题。
注:P1表示将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后各省区人口容量,P2表示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各省区人口容量。
3.广西生态适度人口比新疆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水热条件好 B.油气资源丰富
C.地域面积大 D.地形平坦开阔
4.推测内蒙古现实人口低于P1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态环境脆弱 B.距经济发达地区近
C.畜牧业较发达 D.二、三产业比重低
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5~6题。
5.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6.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4·河北唐山联考)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乡村转型成为热点。西安市长安区上王村在优越的区位条件基础上,抓住西安市发展秦岭旅游的机遇,积极开办农家乐,成功转型为典型的专业化城郊型乡村旅游地。下图为“上王村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图”。完成7~9题。
7.土地资源会随生产方式改变而重新配置,近年来上王村土地利用类型中增长最为明显的是( )
A.公共服务用地 B.产业用地
C.住宅用地 D.耕地
8.推动上王村成功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
A.市场需求 B.政策支持
C.资源禀赋 D.协作条件
9.与秦岭金丝峡景区旅游专线沿线的4个自然景区型旅游村相比,上王村的城郊型乡村旅游( )
A.游客季节特征明显
B.自然资源依赖性强
C.服务接待时间更长
D.外部形态呈条带状
(2023·江苏常州期末)下图为“北京市相邻的甲、乙两商业区工作日和周末的人流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示商业区工作日和周末人流量的变化特点是( )
A.甲区工作日人流量大于周末
B.甲区工作日人流量高峰出现较乙区晚
C.乙区工作日人流量小于周末
D.乙区周末的人流量高峰出现较甲区晚
11.导致图示商业区工作日和周末人流量变化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①甲区距离市中心较近 ②乙区交通通达度高 ③甲区功能以休闲、娱乐、购物为主 ④乙区集商业、办公、居住于一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日本东京都市圈是以首都东京为中心的巨型都市圈,其实际范围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埼玉县等。1950年起,东京都市圈将城市轨道交通线由中心城逐步向外延伸至卫星城、远郊区,促使不同圈层的人口发生变动。下图示意1955~2005年东京都市圈不同圈层五年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2~13题。
12.东京都市圈将城市轨道交通线由中心城向外延伸的主要目的是( )
A.疏解中心城的城市职能
B.增加卫星城的就业机会
C.提高远郊区的环境质量
D.促进都市圈逆城镇化进程
13.下图中,与1995~2005年东京都市圈人口流动状况最相符的是( )
(2024·辽宁沈阳质检)贵州省安顺市分布着星罗棋布的屯堡(屯垦的军士建设的村寨),这里的房屋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和江淮遗风。鲍家屯建设了十分完善的水利工程,逐级分水,形成“两河绕田坝”的格局。鲍家屯是600多年前的鲍家先祖建设的。下图为“屯堡位置及景观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屯堡房屋内部结构具有徽派和江淮风格,反映了( )
A.原住地民居建筑特色
B.当地气候较寒冷干燥
C.迁入人口的文化传承
D.加固房屋以抵御地震
15.鲍家屯建设完善的水利工程最主要的功能是( )
A.引水自流,便于灌溉
B.河绕屯堡,利于防卫
C.就近取水,方便生活
D.分流河水,减少洪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2024·四川成都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山地丘陵约占95%,山间盆地(坝子)和河流谷地约占5%;人口分布和土地利用方式在水平空间和垂直空间上差异较大。图1示意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地理位置,图2示意该地某河谷山地生产生活土地利用规模和山地坡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颜色越深,代表生产、生活活动越密集)。
(1)据图描述该河谷山地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3分)
(2)简析该河谷山地人口空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6分)
(3)说出西双版纳土地利用中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3分)
17.(2023·河南许昌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21世纪以来,全球跨国移民数量增长迅速,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动力之一。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接收国家,而墨西哥是其最大的移民来源国。下图为美国和墨西哥GDP对比示意图。
(1)简述人口跨国流动对全球化的推动作用。(4分)
(2)简析墨西哥成为美国最大移民来源国的主要原因。(4分)
(3)有人认为墨西哥移民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你是否赞同此观点,并说明理由。(5分)
18.(2023·山东泰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城市公共健康维护和发展是当代新型城镇化进程下城市规划的目的之一。我国许多城市正着力打造“健康城市”,其中重要的影响指标有体育设施、医疗设施等。下图示意广州市体育设施与医疗设施分布。
(1)简述广州市体育设施和医疗设施分布的共同点。(3分)
(2)研究表明,生态设施的空间布局影响“健康城市”的发展,试对此做出简要分析。(6分)
(3)为广州市“健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19.(2023·吉林长春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江西南部的赣州古城,地势南高北低,三面环水,其古城墙始建于汉代,高大雄伟,距今已有2 000多年历史。宋代以前,赣州城墙系用黄土夯土构筑;北宋中期后为缓解章、贡两江之水“岁岁坏城”等窘况,开始使用青砖构筑城墙。赣州古城是我国最早的海绵城市,宋朝修建的堪比古代罗马技术的排水系统,虽历经千年,依旧没有洪涝灾害在该城市发生。下面为赣州古城遥感图和古城墙局部图。
(1)说出赣州古城依河而建对当时居民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3分)
(2)说明宋代将赣州古城墙由黄土夯土改用青砖的原因。(6分)
(3)现代科技证明斜坡城墙更有利于古代战争的军事防御。推测汉代采用近垂直面设计赣州城墙的原因。(4分)
(4)分析宋代以来赣州古城内没有出现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4分)
单元检测六 人口 乡村和城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山东烟台联考)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奠定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其中工业化水平、交通便利度等因素对人口密度影响较大。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区域人口密度影响因素排序(圆圈大小表示影响因素水平)。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区域依次是( )
A.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B.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C.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2.交通便利度对丙区域人口密度影响远高于其他要素和其他区域,是因为丙区域( )
A.工业基础雄厚 B.距沿海港口近
C.地形地势复杂 D.对外开放度高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东部地区是我国城镇化主体区,主导了我国人口向大城市集聚趋势,其人口集聚的核心动力是城镇化,因此甲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化、城镇化尤其是交通促进了人口集聚,因此丁为东北地区;丙地区人口密度主要受交通便利度影响,因此丙为西部地区;则乙为中部地区,故选A。第2题,丙为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A错误;西部地区地处内陆,离港口较远,B错误;地形地势复杂制约交通建设,所以交通便利度对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影响远高于其他要素和其他区域,C正确;丙区域对外开放度较低,D错误。
第2部分第1章 考点1:人口分布 题点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微题点2:人文因素
(2023·江苏泰州期中)生态适度人口是指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考虑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下表为广西、新疆、四川、内蒙古4省区生态适度人口数据。据此完成3~4题。
注:P1表示将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后各省区人口容量,P2表示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各省区人口容量。
3.广西生态适度人口比新疆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水热条件好 B.油气资源丰富
C.地域面积大 D.地形平坦开阔
4.推测内蒙古现实人口低于P1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态环境脆弱 B.距经济发达地区近
C.畜牧业较发达 D.二、三产业比重低
答案 3.A 4.A
解析 第3题,与新疆相比,广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生态环境相对适宜,工农业产出较多,可承载较大的人口规模,A正确。新疆油气资源更丰富,地域面积更大;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故选A。第4题,人口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内蒙古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消耗大,导致其现实人口少。故选A。
第2部分第1章 考点3:人口容量 题点2:人口合理容量
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5~6题。
5.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6.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5.A 6.D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当地海拔高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低,海拔低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高,因此该图反映了地形是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故选A。第6题,读图可知,图中④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最大,该区域地势低平,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因此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④。故选D。
(2024·河北唐山联考)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乡村转型成为热点。西安市长安区上王村在优越的区位条件基础上,抓住西安市发展秦岭旅游的机遇,积极开办农家乐,成功转型为典型的专业化城郊型乡村旅游地。下图为“上王村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图”。完成7~9题。
7.土地资源会随生产方式改变而重新配置,近年来上王村土地利用类型中增长最为明显的是( )
A.公共服务用地 B.产业用地
C.住宅用地 D.耕地
8.推动上王村成功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
A.市场需求 B.政策支持
C.资源禀赋 D.协作条件
9.与秦岭金丝峡景区旅游专线沿线的4个自然景区型旅游村相比,上王村的城郊型乡村旅游( )
A.游客季节特征明显
B.自然资源依赖性强
C.服务接待时间更长
D.外部形态呈条带状
答案 7.B 8.A 9.C
解析 第7题,随着上王村成功转型为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并将农家乐规划为主导产业,大量农业用地变为产业用地,故选B。第8题,根据材料“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乡村转型成为热点”可知,乡村旅游发展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出行需求增加,因此市场需求是其成功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故选A。第9题,秦岭金丝峡景区旅游专线沿线的4个自然景区型旅游村,依赖自然旅游资源,游客季节性较强,A、B错误;秦岭金丝峡景区旅游专线沿线的4个自然景区型旅游村呈条带状,D错误;上王村的城郊型乡村旅游主要以农家乐为主,且距市场较近,一年四季都能经营,服务接待时间更长,C正确。
第2部分第2章 考点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题点1:乡村的土地利用
第2部分第3章 第3讲服务业 考点2: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2023·江苏常州期末)下图为“北京市相邻的甲、乙两商业区工作日和周末的人流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示商业区工作日和周末人流量的变化特点是( )
A.甲区工作日人流量大于周末
B.甲区工作日人流量高峰出现较乙区晚
C.乙区工作日人流量小于周末
D.乙区周末的人流量高峰出现较甲区晚
11.导致图示商业区工作日和周末人流量变化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①甲区距离市中心较近 ②乙区交通通达度高 ③甲区功能以休闲、娱乐、购物为主 ④乙区集商业、办公、居住于一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10.B 11.D
解析 第10题,图中信息显示,甲区工作日的人流量小于周末,A错误;从曲线的峰值出现的时间信息可知,甲区工作日的人流量高峰出现较乙区工作日晚,B正确;乙区工作日的人流量大于周末,C错误;乙区周末的人流量高峰出现较甲区周末早,D错误。第11题,由材料“相邻的甲、乙两商业区”可知,两商业区到市中心距离基本相同,且交通通达度差异很小,①②错误;甲区工作日人流量较小,周末人流量较大,且人流量高峰出现时间较晚,集中在下午和晚上,故甲区功能以休闲、娱乐、购物为主,③正确;乙区工作日人流量偏大,集商业、办公、居住于一体,④正确。故选D。
第2部分第2章 考点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题点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微题点2:功能区形成和变化
日本东京都市圈是以首都东京为中心的巨型都市圈,其实际范围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埼玉县等。1950年起,东京都市圈将城市轨道交通线由中心城逐步向外延伸至卫星城、远郊区,促使不同圈层的人口发生变动。下图示意1955~2005年东京都市圈不同圈层五年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2~13题。
12.东京都市圈将城市轨道交通线由中心城向外延伸的主要目的是( )
A.疏解中心城的城市职能
B.增加卫星城的就业机会
C.提高远郊区的环境质量
D.促进都市圈逆城镇化进程
13.下图中,与1995~2005年东京都市圈人口流动状况最相符的是( )
答案 12.A 13.D
解析 第12题,由材料可知,日本东京都市圈是以首都东京为中心的巨型都市圈,将城市轨道交通线由中心城向外延伸的主要目的是疏解、分散中心城区的城市职能,A正确;卫星城主要是出于解决“大城市病”而修建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由中心城向外延伸,能够促使城市产业的外移,增加卫星城的就业机会,但这并不是城市轨道交通线由中心城向外延伸的主要目的,卫星城就业机会的增加只是中心城区产业外移的影响之一,B错误;城市轨道交通线由中心城向外延伸,远郊区的人口增多,可能会造成远郊区环境质量的下降,C错误;城市轨道交通线由中心城向外延伸,客观上可以促进郊区城镇化,D错误。第13题,读图可知,1995~2005年,中心城区为人口净迁入,且人口增长率最高;卫星城人口保持平稳的正增长;远郊区人口增速放缓,但仍为正增长,则三个区域均为人口净迁入,结合图示可知,D正确。
(2024·辽宁沈阳质检)贵州省安顺市分布着星罗棋布的屯堡(屯垦的军士建设的村寨),这里的房屋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和江淮遗风。鲍家屯建设了十分完善的水利工程,逐级分水,形成“两河绕田坝”的格局。鲍家屯是600多年前的鲍家先祖建设的。下图为“屯堡位置及景观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屯堡房屋内部结构具有徽派和江淮风格,反映了( )
A.原住地民居建筑特色
B.当地气候较寒冷干燥
C.迁入人口的文化传承
D.加固房屋以抵御地震
15.鲍家屯建设完善的水利工程最主要的功能是( )
A.引水自流,便于灌溉
B.河绕屯堡,利于防卫
C.就近取水,方便生活
D.分流河水,减少洪灾
答案 14.C 15.A
解析 第14题,根据材料信息“这里的房屋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和江淮遗风”可知,本地地处贵州,房屋内部结构却有徽派风格和江淮遗风,推测应与当时屯田戍边政策有关,部分外来人口迁入本地,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使本地出现徽派风格和江淮遗风的建筑。第15题,据材料“鲍家屯建设了十分完善的水利工程,逐级分水,形成‘两河绕田坝’的格局”可知,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上游水根据不同的海拔分流,引水自流,便于灌溉,A正确;材料提到“两河绕田坝”,可判断该水利工程主要影响农业发展,与军事防卫和生活取水关系不大,B、C错误;可以分流河水,但是无法减少洪灾,D错误。
第2部分第2章 考点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题点2: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2024·四川成都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山地丘陵约占95%,山间盆地(坝子)和河流谷地约占5%;人口分布和土地利用方式在水平空间和垂直空间上差异较大。图1示意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地理位置,图2示意该地某河谷山地生产生活土地利用规模和山地坡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颜色越深,代表生产、生活活动越密集)。
(1)据图描述该河谷山地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3分)
(2)简析该河谷山地人口空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6分)
(3)说出西双版纳土地利用中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3分)
答案 (1)人口分布不均;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1 700~2 400 m的坡地;低海拔地区和高海拔地区人口分布较少。
(2)为热带季风气候,山谷地区地势低,气候炎热,不适宜居住;高海拔山地地形崎岖,不适宜生产和居住;中海拔地区较山谷地区气候凉爽,较高海拔山地距河近,坡度小,便于生产和生活。
(3)破坏森林资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
第2部分第1章 考点1:人口分布 题点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微题点1:自然因素
17.(2023·河南许昌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21世纪以来,全球跨国移民数量增长迅速,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动力之一。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接收国家,而墨西哥是其最大的移民来源国。下图为美国和墨西哥GDP对比示意图。
(1)简述人口跨国流动对全球化的推动作用。(4分)
(2)简析墨西哥成为美国最大移民来源国的主要原因。(4分)
(3)有人认为墨西哥移民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你是否赞同此观点,并说明理由。(5分)
答案 (1)促进全球贸易;加强科技、文化等交流。
(2)两国经济水平差距大,美国收入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地理位置相邻,迁移成本较低。
(3)赞同。理由:为美国输入充足的廉价劳动力;移民聚集,带动了边境地区的发展。
或不赞同。理由:在民族认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可能会产生冲突,破坏社会秩序;可能滋生犯罪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对本土文化传承造成威胁。
第2部分第1章 考点2:人口迁移 题点3:人口迁移的影响
第2部分第1章 考点2:人口迁移 题点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微题点2:人文因素
18.(2023·山东泰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城市公共健康维护和发展是当代新型城镇化进程下城市规划的目的之一。我国许多城市正着力打造“健康城市”,其中重要的影响指标有体育设施、医疗设施等。下图示意广州市体育设施与医疗设施分布。
(1)简述广州市体育设施和医疗设施分布的共同点。(3分)
(2)研究表明,生态设施的空间布局影响“健康城市”的发展,试对此做出简要分析。(6分)
(3)为广州市“健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答案 (1)空间分布不均;自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地区逐渐减少;覆盖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
(2)生态设施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减少污染,净化空气,提高居民健康指数;净化水资源,改善用水健康。
(3)增强公共设施服务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构建与城市结构相契合的均衡的健康设施空间布局规划体系;积极发展健康产业,完善健康优先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体系。
第2部分第2章 考点2:城镇化 题点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2部分第2章 考点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题点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微题点1:功能区分布
19.(2023·吉林长春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江西南部的赣州古城,地势南高北低,三面环水,其古城墙始建于汉代,高大雄伟,距今已有2 000多年历史。宋代以前,赣州城墙系用黄土夯土构筑;北宋中期后为缓解章、贡两江之水“岁岁坏城”等窘况,开始使用青砖构筑城墙。赣州古城是我国最早的海绵城市,宋朝修建的堪比古代罗马技术的排水系统,虽历经千年,依旧没有洪涝灾害在该城市发生。下面为赣州古城遥感图和古城墙局部图。
(1)说出赣州古城依河而建对当时居民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3分)
(2)说明宋代将赣州古城墙由黄土夯土改用青砖的原因。(6分)
(3)现代科技证明斜坡城墙更有利于古代战争的军事防御。推测汉代采用近垂直面设计赣州城墙的原因。(4分)
(4)分析宋代以来赣州古城内没有出现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 (1)取水方便;利于军事防御,保障城市安全;利于水运交通。
(2)赣州古城墙为汉代修建,黄土夯土风化严重,军事防御能力下降;赣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古城墙依河而建,黄土夯土受降水和河流冲刷影响,抗洪涝能力弱;宋代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提升,青砖制造成本下降,为城墙由黄土夯土改用青砖提供了物质条件。
(3)近垂直面设计的城墙易守难攻,且可减少野兽侵害,提高战乱时期城内居民的安全性;近垂直面设计的城墙能有效减少建设工程量,节约建设成本;赣州城墙依河而建,建城空间有限,近垂直面设计城墙比斜坡城墙更节约用地。(任答两点)
(4)赣州古城地势南高北低,三面环水,利用地势修建排水系统,可将城市内的雨水排入河流;高大雄伟的城墙当堤坝,可阻挡河流洪水威胁。
第2部分第2章 考点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题点4:城乡区位分析
第2部分第2章 考点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题点3: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省区
生态适度人口(万人)
P1(万人)
P2(万人)
现实人口(万人)
广西
3 276.2
2 970.6
7 203.2
5 331.4
新疆
1 957.3
1 937.2
4 303.3
2 164.4
四川
2 990.3
3 229.2
6 574.5
9 001.3
内蒙古
1 825.8
3 912.3
4 014.3
2 453.2
省区
生态适度人口(万人)
P1(万人)
P2(万人)
现实人口(万人)
广西
3 276.2
2 970.6
7 203.2
5 331.4
新疆
1 957.3
1 937.2
4 303.3
2 164.4
四川
2 990.3
3 229.2
6 574.5
9 001.3
内蒙古
1 825.8
3 912.3
4 014.3
2 453.2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第八九章人口乡村和城镇: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第八九章人口乡村和城镇,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九章 人口 乡村和城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单元检测六人口乡村和城镇: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单元检测六人口乡村和城镇,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7单元乡村和城镇单元质检卷(七)乡村和城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7单元乡村和城镇单元质检卷(七)乡村和城镇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