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06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06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共6页。
杞人忧天①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②所寄,废寝食者。
【注】①[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集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杞,周朝诸侯国。初在今河南杞县,后迁至今山东安丘东北。《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②[亡(wú)]无,没有。
参考译文: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坠落,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因此)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①之,曰:“天,积气②耳,亡处亡气。若③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④,奈何⑤忧崩坠乎?”
【注】①[晓]告知,开导。②[积气]聚积的气体。③[若]你。④[行止]行动,活动。⑤[奈何]为何,为什么。
参考译文:又有一个担心他(身体)的人于是前去开导他,说:“天,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到处都有气体。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天在空气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崩坠呢?”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参考译文:这个人说:“天果真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那么日月星辰就不应当坠落了吗?”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①坠,亦不能有所中伤②。”
【注】①[只使]纵使,即使。②[中(zhòng)伤]伤害。
参考译文: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只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之中有光耀的,即使它坠落了,也不会造成伤害。”
其人曰:“奈地坏何?”
参考译文:这个人说:“地塌了怎么办呢?”
晓之者曰:“地,积块①耳,充塞四虚②,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③?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注】①[积块]聚积的土块。②[四虚]四方。③ [躇(chú)步跐(c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参考译文: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聚积在一起的土块,四处都塞得满满的,没有地方空着。你整天踩踏着它,整天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塌呢?”
其人舍然①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注】① [舍(shì)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参考译文:这个人放下心来显得十分高兴,开导他的人也非常高兴。
第二部分:课内外对比阅读
阅读《杞人忧天》与《朝三暮四》,完成练习。(15分)
甲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
乙
宋有狙公者,爱狙①;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能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俄而匮③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④于己也,先诳⑤之曰:“与若芧⑥,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①狙(jū):弥猴。②口:口粮。③匮(kuì):不够。④驯:服从。⑤诳(kuáng):欺骗。⑥芧(xù):橡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废寝食者:B.充塞四虚:
C.能解狙之意:D.众狙皆起怒:
2.翻译下列句子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2分)
(2)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2分)
(3)损其家口,充狙之欲。(2分)
3.狙公爱狙表现在那些方面?(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4.读了这两则故事,不禁令人哑然失笑,请说说其中的原因。(4分)
第三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10分)
景公问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①?”晏子对曰:“衣冠不中②,不敢以入朝;所言不义,不敢以要③君;身行不顺,治事不公,不敢以莅众④。衣冠无不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所言无不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⑤。三者,君子之常行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晏平仲婴者,莱⑥之夷维⑦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⑧,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⑨;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⑩。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曷若:何如。②中:适当。③要(yā):要挟。这里意为强谏,迫使对方听从。④莅众:统治、管理百姓。⑤阿(ē)党之义:这里指偏私结党的私情私义。⑥莱:古国名。⑦夷维:地名。⑧相齐:任齐国相。⑨危言:慎言。⑩衡命:违背命令。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冠:(2)故:
(3)衣:
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三者,君子之常行也。
(2)国有道,即顺命。
3.司马迁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说司马迁崇敬晏子的原因。(3分)
答案:
杞人忧天
第二部分:课内外对比阅读
(15分)
1.(3分)C(了解)
2.(1)(2分)天,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到处都有气体。
(2)(2分)天果真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那么日月星辰就不应当坠落了吗?
(3)(2分)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
3.(2分)(1)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2)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4.(4分)《杞人忧天》中的杞人成天担心天地崩坠,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为没有必要且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朝三暮四》中的狙只看到芧数量表面现象的变化,误认为后者比前者多,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
参考译文:
乙
宋朝有个养猴子的老头,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第三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10分)
1.(3分)
(1)帽子;(2)所以;(3)穿衣服(穿)
2.(4分)
(1)这三个方面,就是君子的日常行为。
(2)国家有道义,就顺从命令(行事)。
3.(3分)示例:司马迁崇敬晏子是因为:晏子有力行节俭、言行一致、正直谨慎等君子品行;事齐三朝,被推重;能三世显名于诸侯。
参考译文:
齐景公问晏子说:君子的日常行为什么样?”晏子回答说:“衣服帽子不适当,不敢进入朝廷;说的话不符合义,不敢强谏君王;自身行为不正,做事不公正,不敢统治、管理百姓。(君子)衣服帽子没有不适当的,所以朝中没有奇怪的服装;所说的话没有不符合义的,所以下面没有欺骗上级的通报;自身行为正直,办事公正,所以国家没有结党营私的邪行。这三个方面,就是君子日常行为啊。”
晏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刘国莱地夷维邑人。奉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认人尊重。他担任齐国宰相之后,吃饭每顿不吃两种肉,姬妾不穿丝织物。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家有道义,就顺从命令(行事);国家没有道义,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08七年级下册《卖油翁》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共5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04七年级上册《狼》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共6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03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