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16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16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共5页。
第一部分:课内基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③,管夷吾举于士④,孙叔敖举于海⑤,百里奚举于市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⑦,空乏其身⑧,行拂乱其所为⑨,所以动心忍性⑩,曾益⑪其所不能。
【注】①[舜发于畎(quán)亩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②[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chǔ)夯(hāng)实。筑,捣土用的杵。③[胶鬲(gē)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④[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⑤[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⑥[百里奚(xī)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yú)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集市。⑦[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⑧[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⑨[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⑩[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⑪[曾(zēng)益]增加。曾,同“增”。
参考译文: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选举,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不断增加才干。
人恒过①,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②,而后作③;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④。入⑤则无法家拂士⑥,出⑦则无敌国⑧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⑨也。
【注】①[恒过]常常犯错误。②[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③[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征,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⑤[入]指在国内。⑥[法家拂(bì)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⑦[出]指在国外。⑧[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参考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第二部分:课内外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齐东野语》(14分)
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
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④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
1.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2分)
第三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10分)
胡澹庵①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泊③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④之述隐然,至今犹存。前辈为学,勤苦如此。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高适五十始为诗,为少陵⑤所推。老苏⑥三十始读书,为欧公⑦所许。功深力到,无早晚也。圣贤之学亦然,东坡诗云:“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朱文公⑧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之士。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注】①胡澹庵:人名。后文杨龟山、张无垢均为人名。②昧爽:天将亮未亮时。③泊(jì):及。④趺(fū):同“附”,足背。这里指脚。⑤少陵:即杜甫。⑥老苏:指苏洵。⑦欧公:指欧阳修。⑧朱文公:即朱熹。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辄执书立窗下:
(2)如是者十四年:
(3)接引穷乡晚学之士: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2)老苏三十始读书,为欧公所许。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悟出的道理。(3分)
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二部分:课内外对比阅读
(14分)
1.(4分)(1)明白、知晓(2)同“弼”,辅佐 (3)匹敌、对抗(4)完全
2.(4分)(1)(2分)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2分)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
4.(2分)卒章显志
参考译文:
乙
淮北蜂很毒,尾巴上的刺可以杀人;江南的螃蟹很威猛,它的螯可以抵挡老虎。但是拾取蜂蜜的人不认为需要(与蜜蜂)争斗,而捕捉螃蟹的人没听说过伤手指的。蜜蜂的蜂窝一般筑在地上或树木石头上,人发现了它所在的地方,就在夜晚拿着烈焰燃烧的火炬靠近它,蜜蜂倾巢而出飞向火焰,全部死亡。然后(人们)连蜂房带蜂蛹一起挖取下来。螃蟹呆在蒲草或芦苇之间,在水边上放一盏灯,(螃蟹)没有一个不争相爬行,全都是俯身捡拾即可。(它们)只知道向着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必然的了。
第三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10分)
1.(3分)(1)拿(2)这样(3)的
2.(4分)
(1)张无垢被贬谪到横浦,寄宿在城西的宝界寺。
(2)苏洵三十岁才开始读书,被欧阳修赞许。
3.(3分)示例一:文中写张无垢天色未亮就开始读书,可见读书(做事)需要勤奋。
示例二:文中写杨龟山肘不离案三十年,专心读书,可见读书(做事)需要恒心。
示例三:文中写高适五十岁才开始作诗,被杜甫赞扬,可见读书(做事)不怕年高,只要功深
力到,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参考译文:
胡澹庵拜见杨龟山,龟山举起两肘给胡澹庵看,说道:“我的两肘三十年不离桌案,然后才在学业上有所精进。”张无垢被贬谪到横浦,寄宿在城西的宝界寺。在他的寝室里有一扇小窗,每天天刚亮,他就拿着书站在窗下,就着亮光学习,像这样做坚持了十四年。等到他回京城就职后,窗下的石板上,双脚鞋印的痕迹隐约可见,到现在还留存着。前辈们做学问,就勤恳刻苦到这样的程度。然而,龟山勤学是年少时的事,而无垢是年长之后,更加艰难罢了。
高适五十岁时才开始作诗,被杜甫推崇。苏洵三十岁才开始读书,被欧阳修赞许。功夫到了就会有提高,至于力到,则因人而异了,没有学习早晚的区别。有才学的人也是这样,苏东坡说:“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朱熹常常借用这句话作为谈论的话题,鼓励贫穷的学习起步晚的读书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18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共6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17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15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