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第1页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第2页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第3页
    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1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京剧四大行当,乐曲、乐器,1厘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卡片
    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三
    ★[知识梳理】
    地理文化
    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汉阴”指汉水南岸。
    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为雍、塞、翟三部分给秦军三位降将,故称三秦。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海内存知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四海:指天下、全国。如“四海亦谬称其氏名”(《送东阳马生序》)。
    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一般,“九州”泛指中国。如陆游《示儿》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
    岱宗、五岳:“岱”“岱宗”均指泰山,如“岱宗夫如何”(《望岳》)。
    塞外:古代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叫“塞北”。如“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如“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戏曲音乐
    1.京剧四大行当
    生: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扮演各种不同年龄、性格、身份的女性角色包括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等。
    净:俗称花脸,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
    丑:又叫小花脸,喜剧角色。包括文丑、武丑。
    2.乐曲、乐器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如“此夜曲中闻折柳”(《春夜洛城闻笛》)。
    后庭花:曲名,南朝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称之为亡国之音。如“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如“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雁门太守行》)“四面边声连角起”《渔家傲·秋思》)。
    五十弦:传说中善弦歌的女神素女所鼓之瑟为五十弦。后指悲哀的乐曲。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计量单位
    斗: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如“金樽清酒斗十千”[《行路难(其一)》]。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如“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如“飞来山上千寻塔”(《登飞来峰》)。
    文:货币单位,用于计算铜币的基本单位。旧时称一枚铜钱为一文。
    尺:长度单位,战国时期一尺约等于现在23.1厘米。如“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方:面积单位,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如“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仞:长度单位,一仞为周制八尺,汉制七尺。如“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顷:土地面积单位,等于一百亩。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
    (2)竟不可得
    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山 门 圮 于 河
    3.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众服为确论。
    4.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二)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1)山门圮于河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可据理臆断欤?
    7.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三)阅读课内文言文《河中石兽》(纪昀),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山门圮于河( ) (2)湮于沙上( )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叙写了讲学家分析石兽随着水流越埋越深,应该在原地寻找,现场大家都认为这是正确的结论。
    B.本文先议后叙,通过讲述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脉络分明,结构严密。
    C.文章对讲学家和老河兵主要运用了语言和神态描写。其中“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这句话是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话后,所说的话。
    D.文中老河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山门圮于河
    (2)转转不已
    (3)尔辈不能究物理
    (4)阅十余岁
    1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3.这篇文言文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第1段写: ;第2段写: ;第3段先写了老河兵的分析,然后写出了故事的结果:“果得于数里外”。最后,写了从这件事中悟出的道理: 。(用文中原句回答。)
    14.请联系上下文分析讲学家的“笑”和老河兵的“笑”有何不同。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2)湮于沙上
    (3)不亦颠乎 (4)如是再啮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只断一处)
    众 服 为 确 论
    18.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19.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山门圮于河( )(2)棹数小舟( )
    (3)盖石性坚重( )(4)转转不已( )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为顺流下矣 以我酌油知之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然则天下之事 其反激之力D.不知其二者多矣 以钱覆其口
    2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两句中的“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阅十余岁( ) (2)竟不可得( )
    (3)湮于沙上(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求二石兽于水中 尝射于家圃
    B.以为顺流下矣 以我酌油知之
    C.众服为确论 可以为师矣
    D.然则天下之事 何陋之有
    2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7.文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山门圮于河( )
    (2)竟不可得( )
    (3)不亦颠乎( )
    (4)如是再啮( )
    29.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岂能为暴涨携之去B.以我酌油知之
    C.又数刀毙之D.然则天下之事
    30.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2)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1.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山门圮于河( )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
    (3)转转不已(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3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至石之半 水陆草木之花
    B.不知其二者多矣 以钱覆其口
    C.乃石性坚重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可以为师矣
    3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
    (2)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坑穴。
    35.河中寻找石兽,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阅十余岁( ) (2)尔辈不能究物理( )
    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求二石兽于水中 尝射于家圃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众服为确论
    C.其反激之力 其人舍然大喜
    D.然则天下之事 何陋之有
    38.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9.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分别代表着怎样的处事态度?请选择其中两个,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 )
    (2)二石兽并沉焉 ( )
    (3)不亦颠乎 ( )
    (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
    4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乃石性坚重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B.众服为确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至石之半 水陆草木之花D.其反激之力 其人舍然大喜
    4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3.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十二)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啮沙为坎穴( ) (2)山门圮于河( )
    (3)湮于沙上( ) (4)阅十余岁( )
    45.用“/”给下面每个句子划一处停顿。
    是 非 木 柿
    盖 石 性 坚 重
    46.本文通过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请概括。
    (十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倒塌)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4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阅:经过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被
    C.一老河兵闻之 闻:听说
    D.棹数小舟 棹:船桨
    4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B.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C.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D.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9.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B.文章语言精练,第一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C.文章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D.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十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杮 斯是陋室
    B.闻之笑曰 阿姊闻妹来
    C.沿河求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可据理臆断欤 可爱者甚蕃
    5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
    (2)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2.在寻找石兽的过程中,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一个什么样的错误?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十五)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一寺临河干
    (2)山门圮于河
    (3)阅十余岁
    (4)但知其一
    5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对比阅读
    (一)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①,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纸上谈兵》)
    注释:①奇兵:战争中用于引用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也称“饵兵”。
    5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天下莫能当:
    ②使赵不将括即已:
    ③秦悉坑之:
    57.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
    B.奢不能难(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括”)
    C.棹数小舟(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僧”)
    D.以为顺流下矣(“下”名词做动词,向下)
    58.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 倒塌
    B.遂反溯流逆上矣 于是
    C.然不谓善 好
    D.秦将白起闻之 代词,指赵括。
    59.翻译下列语句。
    ①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②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60.老河兵能够正确找到石兽和赵括带兵打仗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61.请你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 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②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有删改)
    【注释】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
    62.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夜 半 有 数 盗 执 炬 露 刃 入
    6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转转不已 (2)但知其一
    (3)其创果不出血 (4)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64.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至石之半 定非我所见之理B.如其言 一盗拽其妻起
    C.果得于数里外 不得其所以然D.而又戕其耳 人不知而不愠
    6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②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66.比较甲文和乙文,用原文句子填空。
    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因此,针对乙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耶?”我们可以引用“ ”(用乙文原文填空)回答,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 ”(用甲文原文填空)。
    (三)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①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②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有删改)
    【注释】①旋:不久。②戕(qiāng):杀害、伤害。
    6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敷以药末 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B.遂相率呼啸去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C.取此耳又何意耶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D.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6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
    (2)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6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以 为 仇 耶 不 杀 不 辱 以 为 盗 耶
    70.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因此,针对乙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耶?”我们可以引用:“ ”(用乙文原文填空)回答,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 ”(用甲文原文填空)。
    (四)阅读下面两个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①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①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然如抱深忧。
    ②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②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③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证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竟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踊④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乃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殁:死。②赭(zhě):红褐色。③绐(dài):欺哄。④擗踊:捶胸顿足。
    7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湮于沙上(埋没)B.不亦颠乎(错乱)
    C.虽危证亦立愈(即使)D.终不反顾(照顾)
    7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73.为什么“讲学家”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74.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分别得到怎样的启示?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河中石兽(节选)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75.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
    (1)丰年留客足鸡豚
    (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7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求二石兽于水中 其一犬坐于前B.阅十余岁 阅金经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愿为市鞍马D.乃石性坚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7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
    (2)众服为确论。
    翻译:
    78.《游山西村》用明朗的笔调,描绘了 ,告诉我们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 ;《河中石兽》以 为序,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 的深层思考。
    (六)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昔汝南①有人,于田中设绳罾②,以捕獐而得者。其主未觉,有行人见之,因窃取獐去。犹念取之不俟其主,有鲍鱼,乃以一头置绳罾中而去。本主来,于罾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村里因共③而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转多奉之者,丹楹藻棁④,钟鼓不绝。病或有偶愈者则谓有神行道经过莫不致祠⑤焉。积七八年,鲍鱼主后行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主曰:“是乃吾鲍鱼耳,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选自《太平广记·卷三百一十五·神二十五》,有删改)
    【注释】①汝南:今河南境内。②罾(zēng):网。③共:通“供”,供奉。④丹楹藻棁(zhuó):指给柱梁涂上朱漆或彩色。⑤致祠:供拜。
    7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2)因窃取獐去:
    8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行人见之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B.犹念取之不俟其主 无案牍之劳形(《附室铭》)
    C.乃以一头置绳罾中而去 以钱覆其口(《卖油翁》)
    D.后转多奉之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8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是乃吾鲍鱼耳,何神之有?
    8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病 或 有 偶 愈 者 则 谓 有 神 行 道 经 过 莫 不 致 祠 焉
    83.【甲】文中讲学家“闻之笑曰”的原因是A 。【乙】文中村里“共而置屋立庙”的原因是“B ”。【甲】【乙】两文阐述了一个共同的道理: C 。(AC两处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B处请用原文回答)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清·纪昀《河中石兽》)
    【乙】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选自《吕氏春秋·察今篇》)
    【注释】①遽(jù):立即,匆忙。
    8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更颠乎 不亦惑乎
    B.如是再啮 是吾剑之所从坠
    C.山门圮于河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D.当求之于上流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8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6.请谈谈甲、乙两文揭示的道理有什么相同之处?
    87.下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讲学家“闻之笑曰”的笑是骄傲自负的笑;老河兵“又笑曰”的笑是胸有成竹、自信的笑。
    B.甲文层次清晰,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蕴含的哲理。
    C.没找到河中石兽、求剑不得的原因,是他们都认为掉到河中的东西会顺流而下并被大水冲走。
    D.两选文的写作手法如出一辙,都通过故事揭示道理,文章结尾处对所叙内容加以讥讽和评论。
    (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二)
    伊犁①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②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③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寥④。徐舍人蒸远,曾欲斯役,此佐领可云格物⑤,蒸远能举其名,惜忘之矣。后乌鲁木齐筑城时,鉴伊犁之无水,乃卜地通津⑥,以就流水。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伊犁:地名,在今新疆境内。②佐领:清代地方官名。③修绠(gěng):很长的绳子。④灼然不寥:灼然,明白清楚的样子;“寥”通“谬”,错误的。⑤格物:推究事理。⑥卜地通津:选择了渡口为城址。
    8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阅: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啮:
    89.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0.请分别分析语段(一)中讲学家与老兵“笑”的含义及作用。
    91.语段(一)中老兵正确判断出石兽的位置,语段(二)中佐领准确找到水,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九)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土作楼。愚人见其垒土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时人闻已,便生怪笑。
    92.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学而不思则罔 即唤木匠而问言曰
    B.以为顺流而下矣 今可为我造楼如彼
    C.是非木杮 是我所作
    D.闻之笑曰 时人闻已
    93.翻译下列句子。
    (1)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
    94.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用“/”划两处。
    我 有 财 钱 不 减 于 彼 云 何 顷 来 而 不 造 作 如 是 之 楼
    95.【甲】文记叙了 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讽喻了 的现象。
    96.从【甲】【乙】两文中,你分别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9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山门圮于河 圮: (2)棹数小舟 棹: (3)如是再啮 啮:
    (4)转转不已 已: (5)古人学问无遗力 遗
    9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99.《河中石兽》中,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 的错误。(用自己的话答)《冬夜读书示子聿》的作者却能深刻领悟“ ”的道理。(用文中的话答)
    100.甲乙两文共同讲述了什么道理?
    (十一)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但:只是。
    B.尔安敢轻吾射? 安:怎么。
    C.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阅:经过、经历。
    D.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是一门学科或一门课程。
    10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矜 陈康肃公也因此而自夸。
    B.以我酌油知之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哪里是随着河水暴涨了呢?
    D.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翻转。
    10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都是以小故事揭示出大道理。甲文通过写卖油翁的倒油经验的叙述,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记叙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选自《归田录》,是欧阳修晚年写的传记;乙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晓岚所写的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的文章。
    C.甲乙两文都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因而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D.两文的人物形象鲜明。卖油翁是一位大隐于市的民间高手,他不仅有一手倒油的绝活,而且能现身说法讲道理,让陈康肃公心悦诚服。老河兵也是一位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人,他能综合各种因素,作出了正确的推断,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十二)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③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④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注释】①屦(jù):麻鞋。②缟:白绢,鲁人用缟做帽子。③跣(xiăn):赤脚。④被:同“披”,覆盖。
    10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而越人跣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B.其用益广 香远益清(《爱莲说》)
    C.妻善织缟 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D.可引而用之 其反激之力(《河中石兽》)
    10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10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游 于 不 用 之 国 欲 使 无 穷 其 可 得 乎
    107.乙文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用甲文中的原话来回答。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节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于河。一佐领①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须修绠②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③不谬。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注释】①佐领:官员;②绠(gěng):绳子;③灼然:明白清楚的样子。
    10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草木不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如是再啮\斯是陋室(《陋室铭》)
    C.但知其一\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D.然则天下之事\公欣然曰(《世说新语》)
    10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B.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C.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D.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1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2)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111.甲乙两文中的老河兵和佐领能够解决问题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十四)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乙】
    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 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
    1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阅十余岁 阅: (2)是非木杮 是:
    (3)尾搐入两股间 股: (4)处士笑而然之 然:
    11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
    有 戴 嵩 牛 一 轴 尤 所 爱 锦 囊 玉 轴 常 以 自 随。
    1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②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115.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乙文后得到什么启示?
    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
    《河中石兽》(过关训练)(解析版)

    知识卡片
    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三
    ★[知识梳理】
    地理文化
    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汉阴”指汉水南岸。
    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为雍、塞、翟三部分给秦军三位降将,故称三秦。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海内存知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四海:指天下、全国。如“四海亦谬称其氏名”(《送东阳马生序》)。
    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一般,“九州”泛指中国。如陆游《示儿》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
    岱宗、五岳:“岱”“岱宗”均指泰山,如“岱宗夫如何”(《望岳》)。
    塞外:古代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叫“塞北”。如“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如“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戏曲音乐
    1.京剧四大行当
    生: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扮演各种不同年龄、性格、身份的女性角色包括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等。
    净:俗称花脸,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
    丑:又叫小花脸,喜剧角色。包括文丑、武丑。
    2.乐曲、乐器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如“此夜曲中闻折柳”(《春夜洛城闻笛》)。
    后庭花:曲名,南朝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称之为亡国之音。如“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如“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雁门太守行》)“四面边声连角起”《渔家傲·秋思》)。
    五十弦:传说中善弦歌的女神素女所鼓之瑟为五十弦。后指悲哀的乐曲。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计量单位
    斗: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如“金樽清酒斗十千”[《行路难(其一)》]。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如“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如“飞来山上千寻塔”(《登飞来峰》)。
    文:货币单位,用于计算铜币的基本单位。旧时称一枚铜钱为一文。
    尺:长度单位,战国时期一尺约等于现在23.1厘米。如“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方:面积单位,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如“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仞:长度单位,一仞为周制八尺,汉制七尺。如“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顷:土地面积单位,等于一百亩。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
    (2)竟不可得
    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山 门 圮 于 河
    3.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众服为确论。
    4.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答案】1. 经过,过了 终于,到底 2.山门/圮于河。 3.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②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4.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1)句意:经过十多年。阅:经过,过了。
    (2)句意:最后也没找到。竟:终于,到底。
    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山门”为主语,本句句意:庙门倒塌在了河里。故断句为:山门/圮于河。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尔辈,你们;究;物理;为,被。
    (2)众,众人,大家;服,信服;为。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结合“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分析,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归纳起来,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而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此能够正确判断出石兽的位置。
    【点睛】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二)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1)山门圮于河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可据理臆断欤?
    7.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5. 倒塌 颠倒,错乱 6.(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携带它离开呢?(2)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7.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解析】5.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圮:倒塌。
    (2)句意为: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颠:颠倒,错乱。
    6.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句重点词语:臆断,主观地判断;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创意性的分析表达。
    文章中,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据此,可从“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的角度来谈文章蕴含的道理。如: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三)阅读课内文言文《河中石兽》(纪昀),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山门圮于河( ) (2)湮于沙上( )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叙写了讲学家分析石兽随着水流越埋越深,应该在原地寻找,现场大家都认为这是正确的结论。
    B.本文先议后叙,通过讲述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脉络分明,结构严密。
    C.文章对讲学家和老河兵主要运用了语言和神态描写。其中“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这句话是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话后,所说的话。
    D.文中老河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答案】8. 倒塌 埋没 9.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10.B
    【解析】8.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句意: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圮:倒塌。
    (2)句意:石兽埋没于沙上。湮:埋没。
    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臆断(主观的推断)”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B.由首段“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第二段“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第三段“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可知,文章前面都是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由第三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可知,最后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故本文中先叙后议,不是“先议后叙”。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山门圮于河
    (2)转转不已
    (3)尔辈不能究物理
    (4)阅十余岁
    1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3.这篇文言文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第1段写: ;第2段写: ;第3段先写了老河兵的分析,然后写出了故事的结果:“果得于数里外”。最后,写了从这件事中悟出的道理: 。(用文中原句回答。)
    14.请联系上下文分析讲学家的“笑”和老河兵的“笑”有何不同。
    【答案】11.(1)圮:倒塌 (2)已:停止 (3)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4)阅:经过、经历 12.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 13. 第1段:写石兽落水,寺僧打捞不到。 第2段:写讲学家的分析; 最后,写了从这件事中悟出的道理: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4.讲学家的笑,是在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体现了讲学家的自以为是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是在笑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实际,体现了老河兵的经验丰富,实事求是。
    【解析】11.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明确词义及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1)句意为:佛寺的大门倒塌在河中。圮:倒塌,坍塌;
    (2)句意为:像这样不停地转动。已:停止;
    (3)句意为:你们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4)句意为:过了十多年。阅:经过、经历。
    1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本句重点词语:
    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为:成为;坎穴:坑洞。
    13.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阅读文章可知,本文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第一段“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先写石兽落水,再写十多年后寺僧寻找石兽未得;第二段“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众服为确论”写讲学家的分析令众人信服,第三段“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最后以议论结尾,提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的道理。
    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讲学家的“笑”:
    根据“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可知,寺僧凭借经验办事没有找到石兽。联系“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可知,讲学家自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符合事物的规律而嘲笑寺僧的做法,体现了讲学家的自以为是的心理;
    老河兵的“笑”:
    根据“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可知,老河兵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石兽应该在河流的上游,而讲学家只是仅凭理论上的知识主观臆断,因此老河兵在笑讲学家空谈理论,不切实际,体现了老河兵经验丰富,实事求是。
    【点睛】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2)湮于沙上
    (3)不亦颠乎 (4)如是再啮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只断一处)
    众 服 为 确 论
    18.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19.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
    【答案】15. (1)倒塌 (2)埋没 (3)颠倒、错乱 (4)咬,这里为侵蚀、冲刷的意思 16.(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2)按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17.众/服为确论。 18.“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19.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解析】15.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圮:倒塌。
    ②句意为:石兽埋没于沙上。湮:埋没。
    ③句意为:不是颠倒了吗?颠:颠倒、错乱。
    ④句意为:像这样又冲激。啮:咬,这里意为侵蚀、冲刷。
    16.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
    (1)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2)如,依照,按照;果,果然;得于数里外,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17.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众”指的是听讲学家言论的人们,在句中作主语,“服为确论”是对讲学家观点的看法。故划分为:众/服为确论。
    1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意思是: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联系第二段“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第三段“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可知,“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
    根据第三段“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19.考查阅读启示。
    全文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讲学家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据此概括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示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或看待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臆断)。
    【点睛】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山门圮于河( )(2)棹数小舟( )
    (3)盖石性坚重( )(4)转转不已( )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为顺流下矣 以我酌油知之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然则天下之事 其反激之力D.不知其二者多矣 以钱覆其口
    2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两句中的“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20. 倒塌 划 因为 不停止 21.C 22.(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了呢?
    (2)到下游去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地方寻找它,不是更荒唐吗? 23.两个“必”加强了肯定语气,写出了老河兵富有经验且自信的状态。
    【解析】20.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圮:倒塌;
    (2)句意: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3)句意: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盖:因为;
    (4)句意: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不已:不停止。
    21.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
    A.动词,认为/介词,凭借;
    B.介词,被/动词,成为;
    C.均为助词,的;
    D.指示代词,其中/代词,它,指葫芦;
    故选C。
    2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
    (2)句重点词语:求,寻找;下流,下游;固,固然;颠,颠倒、荒唐。
    23.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意思是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必,是必定,必然的意思。两个“必”加强了肯定语气,突出老河兵经验丰富和自信的状态。
    【点睛】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阅十余岁( ) (2)竟不可得( )
    (3)湮于沙上(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求二石兽于水中 尝射于家圃
    B.以为顺流下矣 以我酌油知之
    C.众服为确论 可以为师矣
    D.然则天下之事 何陋之有
    2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7.文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案】24. (1)经过,经历。 (2)终了,最后。 (3)埋没。 (4)逆流。 25.A 26.(1)佛寺的外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2)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27.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意近即可)
    【解析】2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句意为:过了十多年。阅:经过,经历。
    (2)句意:最终也没有找到。竟,终了,最后。
    (3)句意:埋在沙里。湮,埋没。
    (4)句意: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溯流,逆流。
    2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在;
    B.动词,认为/介词,凭借;
    C.动词,认为/动词,作为,成为;
    D.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故选A。
    26.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圮,倒塌。沉,沉没。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2)重点字词: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岂能,怎么能。为,被。暴,突然(急、大)。
    27.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第一处在“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结合“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分析,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第二处在“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结合“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可知,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两次“笑”都属于细节描写,而描写的作用是为了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同时增加了文采,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点睛】参考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山门圮于河( )
    (2)竟不可得( )
    (3)不亦颠乎( )
    (4)如是再啮( )
    29.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岂能为暴涨携之去B.以我酌油知之
    C.又数刀毙之D.然则天下之事
    30.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2)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1.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答案】28. 倒塌。 终了,最后。 颠倒,错乱。 冲刷。 29.D 30.(1)因为石头的特性又硬又重,河沙的特性又松又浮。
    (2)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反而会逆流而上了。 31.“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解析】2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圮:倒塌。
    (2)句意:最终还是没找到。竟:最终,终了,最后。
    (3)句意:不是颠倒了吗?颠:颠倒,错乱。
    (4)句意:像这样再冲刷。啮:冲刷。
    29.本题考查虚词。
    A.句意: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着它走呢?之:代词,它;
    B.句意: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之:代词,这个道理;
    C.句意: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之:代词,狼;
    D.句意:那么天下的事。之:助词,的;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盖:原来是;
    (2)不已:不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意思是: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联系第二段“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第三段“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可知,“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根据第三段“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点睛】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终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山门圮于河( )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
    (3)转转不已(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3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至石之半 水陆草木之花
    B.不知其二者多矣 以钱覆其口
    C.乃石性坚重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可以为师矣
    3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
    (2)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坑穴。
    35.河中寻找石兽,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
    【答案】32. (1)倒塌。 (2)设馆教书。 (3)不停止。 (4)于是。 33.A 34.(1)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2)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下面的迎水面冲击沙子,形成坑洞。 35.老河兵的方法正确,是因为这种方法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综合考虑了流水、石兽、泥沙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解析】3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①句意: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圮:倒塌;
    ②句意: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设帐:设馆讲学;
    ③句意: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不已:不停止;
    ④句意: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遂:于是。
    33.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
    A.结构助词,的;
    B.代词,“它”/代词,指葫芦;
    C.连词,是/副词,于是;
    D. 表被动,翻译成“被”/动词,成为。
    故选A。
    3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①注意重点字词“求,寻找;竟,最终”
    ②注意重点字词“其,它;必,肯定、一定;于,在”
    35.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
    老河兵的方法综合考虑了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从身份来看,老河兵已有多年的实践经验;从他所说的话来看,能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而且最终的结果也证实了他的说法是正确的。第一种方法认为在水中原处寻找,没有考虑流水、石善、配沙的关系。第二种方法认为会在下游。是因为只考虑了流水的因素。没有考虑石兽、视沙的因素。第三种方法认为会在原地深陷在泥沙中,错在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而忽略了流水。
    【点睛】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阅十余岁( ) (2)尔辈不能究物理( )
    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求二石兽于水中 尝射于家圃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众服为确论
    C.其反激之力 其人舍然大喜
    D.然则天下之事 何陋之有
    38.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9.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分别代表着怎样的处事态度?请选择其中两个,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36. (1)经过,经历。 (2)事物的道理、规律。 37.A 38.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39.①寺僧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②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③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意近即可)
    【解析】3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过了十多年。阅:经过,经历。
    (2)句意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3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在/介词,在;
    B.被/动词,认为;
    C.代词,代指石兽/指示代词,那个;
    D.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故选A。
    3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着水流;上:上游。
    3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寺僧:“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寺僧打捞石兽,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说明寺僧考虑不周,特点是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
    讲学家:“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没有实际经验,只是“据理臆断”。
    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说明实际经验丰富,分析时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特点是实事求是。结果证明老河兵是对的。
    【点睛】参考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 )
    (2)二石兽并沉焉 ( )
    (3)不亦颠乎 ( )
    (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
    4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乃石性坚重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B.众服为确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至石之半 水陆草木之花D.其反激之力 其人舍然大喜
    4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3.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答案】40. (1)靠近。 (2)一起。 (3)颠倒,错乱。 (4)冲刷。 41.C 42.(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这样旋转不停止,于是反面逆着水流向上游去了。 43.“其一”是指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要考虑水的冲击力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
    【解析】4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需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去。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临:靠近;
    (2)句意: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并:一起;
    (3)句意:难道不是颠倒错乱吗?颠:颠倒,错乱;
    (4)句意:一定会在石头的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啮:冲刷。
    4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乃:表示原因,相当于“因为”/于是,就;
    B.为:判断动词,是/成为;
    C.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D.其:他的/那个。
    故选C。
    4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句子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时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是:这;岂:怎么;为:被;去:离开;
    (2)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着水流;上:上游。
    4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意思是: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根据“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可知,“其一”指的是讲学家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而忽略了水的“反激之力”。根据“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其二”指的是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点睛】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首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新修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够探求事物的规律,这(石兽)不是削下来的木片,(河中的石兽)怎么能够被洪水带走呢?原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向下)寻找石兽,难道不是颠倒错乱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巡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些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在河流的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的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石下的坑洞)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下面)一半的时候,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颠倒错乱;在原地寻找它们,难道不是更加颠倒错乱吗?”(人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十二)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啮沙为坎穴( ) (2)山门圮于河( )
    (3)湮于沙上( ) (4)阅十余岁( )
    45.用“/”给下面每个句子划一处停顿。
    是 非 木 柿
    盖 石 性 坚 重
    46.本文通过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请概括。
    【答案】44.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或直接写冲刷) 倒塌 埋没 经过,经历 45.是/非木杮。盖/石性坚重。 46.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常情或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做出判断。
    【解析】4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侵蚀沙子形成坑洞。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2)句意: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圮:倒塌;
    (3)句意:石兽埋没在沙里。湮:埋没;
    (4)句意:过了十多年。阅:经过,经历。
    4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这不是木片。“是”为主语,“非木杮”为谓语和宾语,题干要求停顿一处;
    断句为:是/非木杮。
    句意: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盖”为因为之意,引出后文“石性坚重”,题干要求停顿一处;
    故断句为:盖/石性坚重。
    46.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这篇文章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歌颂了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嘲笑了讲学家的愚笨,讽刺了儒道学的自以为高明。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作者对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告诉我们遇到事情,不能靠主观的推理,应从实际出发,实践出真知。
    【点睛】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十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倒塌)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4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阅:经过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被
    C.一老河兵闻之 闻:听说
    D.棹数小舟 棹:船桨
    4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B.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C.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D.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9.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B.文章语言精练,第一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C.文章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D.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答案】47.D 48.C 49.A
    【解析】47.本题考查词语释义。
    D.“棹数小舟”的意思是: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故选D。
    48.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但知其一”和“不知其二”表并列“多矣”的内容是“但知其一”和“不知其二”,断句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故选C。
    4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说法错误,应该是:寺僧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讲学家不切实际,认识片面。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十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杮 斯是陋室
    B.闻之笑曰 阿姊闻妹来
    C.沿河求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可据理臆断欤 可爱者甚蕃
    5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
    (2)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2.在寻找石兽的过程中,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一个什么样的错误?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50.B 51.(1)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
    (2)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必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成为坑洞。 52.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从文中可悟出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道理。(或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解析】5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这/动词,表判断;
    B.听闻/听闻;
    C.代词,指石兽/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可以/值得;
    故选B。
    5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临:靠近;河干:河岸;圮:倒塌;
    (2)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啮:咬,这里指冲刷;坎穴:坑洞。
    5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一段“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可知,寺僧只考虑了流水的特性,考虑到流水能冲击石兽,所以并未找到石兽的准确位置,寺僧未深思熟虑,就盲目行动,没有全局性;根据第二段“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可知,讲学家只根据事物表面上的特点、特性,推断石兽的位置,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喜欢臆断;可见寺僧、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根据第三段“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老河兵综合考虑,准确分析了石、沙、水三者间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论,得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的结论,可见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道理,不能迷信权威。
    【点睛】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十五)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一寺临河干
    (2)山门圮于河
    (3)阅十余岁
    (4)但知其一
    5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答案】53.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54.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55.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者: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5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2)句意: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圮:倒塌。
    (3)句意:过了十多年。阅:经过,经历。
    (4)句意:只知道表面现象。但:只,仅仅。
    5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
    (1)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岂能:怎么能。为:被。
    (2)然:既然这样。则:那么。但:只,仅仅。臆断:主观地判断。
    55.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由“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可知,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点睛】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二、对比阅读
    (一)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①,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纸上谈兵》)
    注释:①奇兵:战争中用于引用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也称“饵兵”。
    5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天下莫能当:
    ②使赵不将括即已:
    ③秦悉坑之:
    57.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
    B.奢不能难(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括”)
    C.棹数小舟(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僧”)
    D.以为顺流下矣(“下”名词做动词,向下)
    58.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 倒塌
    B.遂反溯流逆上矣 于是
    C.然不谓善 好
    D.秦将白起闻之 代词,指赵括。
    59.翻译下列语句。
    ①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②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60.老河兵能够正确找到石兽和赵括带兵打仗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61.请你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56.认为 以……为将 坑杀,活埋 57.B 58.D 59.①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②(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 60.[甲]文老河兵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实际出发,没有主观臆断,所以找到了石兽。[乙]文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联系实际,所以失败。 61.示例:两文都论述了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空谈理论。或:两文都是运用实例证明观点。
    【解析】5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以:认为。
    (2)句意为:假使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将:以……为将。
    (3)句意为: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坑:坑杀,活埋。
    57.本题考查文言知识。
    B.句意是:赵奢都驳不倒他。省略了宾语“括”。
    故选B。
    5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D.句意:秦国大将白起得到情报。之,代词,代指这件事。
    故选D。
    5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兵(打仗)”“易(轻而易举)”“尝(曾经)”“难(驳倒)”“然(但是)”等。
    6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甲]文,结合“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老河兵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实际出发,没有主观臆断,所以找到了石兽。
    [乙]文,结合“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可知,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联系实际,所以失败。
    61.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目的和写法。
    两篇文章都是寓理于事。(甲)文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果,告诉我们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乙)文借赵括兵败,告诉人们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两文都是运用实例证明观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驳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毁掉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所率领的大军就要起程时,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
    赵括一取得了廉颇的职权,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秦国大将白起得到情报,运用奇兵巧计,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浮动。经过四十几天后,赵军饥饿难忍,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硬拼,秦军射死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 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②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有删改)
    【注释】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
    62.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夜 半 有 数 盗 执 炬 露 刃 入
    6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转转不已 (2)但知其一
    (3)其创果不出血 (4)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64.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至石之半 定非我所见之理B.如其言 一盗拽其妻起
    C.果得于数里外 不得其所以然D.而又戕其耳 人不知而不愠
    6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②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66.比较甲文和乙文,用原文句子填空。
    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因此,针对乙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耶?”我们可以引用“ ”(用乙文原文填空)回答,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 ”(用甲文原文填空)。
    【答案】62.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 63.(1)已,停止。 (2)但,只,仅仅。 (3)创,伤口,创伤。 (4)断,断定、判定。 64.C 65.①在河底寻找石兽(它),不是更荒唐吗?
    ② 希望乞求(得到)夫人(身上的)一件物品,夫人不要惊慌(惊恐)。 66. “自必有其所以然”或“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或“(可)据理臆断(欤)?”
    【解析】6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半夜时分有几个盗贼举着火把拿着刀闯入。“夜半”为时间状语,可单独成句,其后断句,“有数盗”为动宾短语,构成独立的句子,其后断句。故断句为: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
    6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意思。
    (1)句意:转来转去,不能停止。已:停止。
    (2)句意:只知道表面现象。但:只,仅仅。
    (3)句意:她的伤口果然没有出血。创:伤口、创伤。
    (4)句意:可以根据常理来判断它是否存在吗。断: 断定、判定。
    6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B.代词,他(她、它)的/代词,他(她、它)的;
    C.副词,终究/动词,了解,明白;
    D.连词,表示转折,却/连词,表转折;
    故选C。
    6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①求,寻找;颠,荒唐。
    ②愿,希望;乞,乞求;勿,不要;惊,惊慌。
    66.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理解句子意思,然后再从对应的选文中找出与之意思相近或相关的句子。
    “天下真有理外事耶”的意思是:难道天下真有情理之外的事吗?文中与之对应的一句是“自必有其所以然”或“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意思是:他们必定有自己的原因或他们的原因也必定在情理之中。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据理臆断”。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门人邱生说,一个官员去赴任,船停泊在河滩上,半夜时分有几个盗贼举着火把拿着刀闯入,大家都害怕地趴在地上。一个盗贼把官员的妻子拽起来,半跪在她面前说:我想要夫人一样东西,您不要惊恐。于是割下她的左耳,敷上药粉,对她说:几天内不要洗掉(药粉),自然会结痂痊愈。于是互相叫嚷着离开了。官员妻子吓得几乎丢了魂,她的伤口果然没有出血,也不很疼,不久就痊愈了。认作仇人吗?盗贼既没杀人也没侮辱。认作劫匪吗?他们没有抢走一样东西。既没杀人也没侮辱人,却割下了耳朵。割下耳朵,却又赠送好药,难道是专门为取耳朵来的吗?拿这耳朵又有什么样的意图呢?反复思考,终究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难道天下真有情理之外的事吗? 邱生说:如果抓到盗贼,他们必定有自己的原因。他们的原因也必定在情理之中,只不过一定不是我们常见的道理。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难道可以根据常理来判断它是否存在吗!
    (三)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①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②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有删改)
    【注释】①旋:不久。②戕(qiāng):杀害、伤害。
    6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敷以药末 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B.遂相率呼啸去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C.取此耳又何意耶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D.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6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
    (2)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6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以 为 仇 耶 不 杀 不 辱 以 为 盗 耶
    70.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因此,针对乙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耶?”我们可以引用:“ ”(用乙文原文填空)回答,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 ”(用甲文原文填空)。
    【答案】67.B 68.(l)既然割下她的耳朵了,却又赠送好药,难道是专门为取耳朵来的吗?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难道可以根据常理来判断它是否存在吗? 69.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 70. 自必有其所以然(或“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据理臆断)
    【解析】6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介词,用/介词,凭借;
    B.动词,离开;
    C.名词,耳朵/语气词,罢了;
    D.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
    故选B。
    6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戕(割)”“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以(来)”等。
    6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
    本句意思是:认作仇人吗?盗贼既没杀人也没侮辱。认作劫匪吗?
    因此断句为: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
    7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天下真有理外事耶?”意思是难道天下真有情理之外的事吗?结合下文邱生的回答“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可提取:自必有其所以然(或“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意思是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可知,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据理臆断)”。
    【点睛】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门人邱生说,一个官员去赴任,船停泊在河滩上,半夜时分有几个盗贼举着火把拿着刀闯入,大家都害怕地趴在地上。一个盗贼把官员的妻子拽起来,半跪在她面前说:“我想要夫人一样东西,您不要惊恐。”于是割下她的左耳,敷上药粉,对她说:“几天内不要洗掉(药粉),自然会结痂痊愈。”于是互相叫嚷着离开了。官员妻子吓得几乎丢了魂,她的伤口果然没有出血,也不很疼,不久就痊愈了。认作仇人吗?盗贼既没杀人也没侮辱。认作劫匪吗?他们没有抢走一样东西。既没杀人也没侮辱人,却割下了耳朵。割下耳朵,却又赠送好药,难道是专门为取耳朵来的吗?拿这耳朵又有什么样的意图呢?反复思考,终究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难道天下真有情理之外的事吗?邱生说:“如果抓到盗贼,他们必定有自己的原因。”他们的原因也必定在情理之中,只不过一定不是我们常见的道理。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难道可以根据常理来判断它是否存在吗?
    (四)阅读下面两个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①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①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然如抱深忧。
    ②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②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③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证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竟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踊④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乃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殁:死。②赭(zhě):红褐色。③绐(dài):欺哄。④擗踊:捶胸顿足。
    7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湮于沙上(埋没)B.不亦颠乎(错乱)
    C.虽危证亦立愈(即使)D.终不反顾(照顾)
    7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73.为什么“讲学家”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74.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分别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案】71.D 72.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73.因为讲学家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 74.甲文的启示;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
    乙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有志者事竟成;做好事与尽孝道都能够感染影响别人等。
    【解析】7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解释有误。“终不反顾”句意为:最终他连头也没回。“顾”是回头(看)的意思,而非“照顾”。
    故选D。
    7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如:依照,按照。果:果然。于:在。
    7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②段“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可知,学者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条件不全面,且学者没有实践经验,只是纸上谈兵,因此结论是荒唐的。
    根据【甲】文③段“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因而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74.本题考查启示。
    甲文,根据文中叙述的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结合“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可得启示:事物的变化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实际经验。
    乙文,根据本文主要讲述齐某的儿子历经艰辛寻回自己父亲遗骨的故事,可得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根据父亲死了很多年,儿子因为家贫一直没能寻父遗骨,直达“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取数文钱供口食耳”可得启示:有志者事竟成,遇到问题要积极想办法就一定能做到;根据归途遇强盗,齐某儿子的行为感动强盗,使其从善如流,“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可得启示:做好事与尽孝道都能够感染影响别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这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中之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
    我十一二岁时,听堂叔灿若公说:老家有个姓齐的人,因犯了罪,被罚往黑龙江戍守边关,已经死在那里几年了。他的儿子长大后,想把父亲的遗骨迁回老家,可家境贫寒,不能如愿,为此,他终日忧愁不已。
    一天,他偶然得到了几升豆子,就把豆子研成细末,用水抟成丸,外面涂了一层红褐色,看上去像是药丸,他谎称卖药的奔赴黑龙江,一路上,就靠骗几文钱糊口。沿途凡吃了他的药的,即便是重病也会立即痊愈。于是人们争相转告,使他的药卖出了好价,终于,他靠着卖药的钱到达了戍地,找到了父亲的尸骨,用一个匣子装好,然后背着匣子踏上归程。归途中,他在丛林里碰上了三个强盗,慌忙之中丢弃了钱财,只背着骨匣奔跑。强盗追上去抓住了他,等打开匣子见到骨骸,感到十分奇怪,就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哭着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强盗听后,深受感动放了他,还赠了他一些银钱。正在拜谢的时候,忽然,一个强盗顿足大哭道:“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诸位保重,我现在要到甘肃去收父亲的遗骨了。”说完,他挥了挥手,奔西方而去。他的同伙呼喊他,请他回家与妻子和儿女告别,最终他连头也没回。这是被齐某之子的行为深深感动的结果啊。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河中石兽(节选)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75.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
    (1)丰年留客足鸡豚
    (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7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求二石兽于水中 其一犬坐于前B.阅十余岁 阅金经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愿为市鞍马D.乃石性坚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7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
    (2)众服为确论。
    翻译:
    78.《游山西村》用明朗的笔调,描绘了 ,告诉我们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 ;《河中石兽》以 为序,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 的深层思考。
    【答案】75. tún gān 76.A 77.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78. 示例: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 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 时间 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
    【解析】75.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辨析书写。
    豚,tún,小猪,这里指猪肉。
    干,gān,岸。
    76.本题考查对多义词的辨析。
    A.都是介词,在;
    B.动词,经过,经历/动词,阅读;
    C.介词,被/介词,为了;
    D.动词,表判断,是/副词,才;
    故选A。
    7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棹,划(船);曳,拖;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②服,信服;为,认为;确论,正确的言论。
    78.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游山西村》是诗人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这几句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河中石兽》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其行文以时间为序,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讲学家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即“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
    【点睛】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六)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昔汝南①有人,于田中设绳罾②,以捕獐而得者。其主未觉,有行人见之,因窃取獐去。犹念取之不俟其主,有鲍鱼,乃以一头置绳罾中而去。本主来,于罾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村里因共③而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转多奉之者,丹楹藻棁④,钟鼓不绝。病或有偶愈者则谓有神行道经过莫不致祠⑤焉。积七八年,鲍鱼主后行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主曰:“是乃吾鲍鱼耳,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选自《太平广记·卷三百一十五·神二十五》,有删改)
    【注释】①汝南:今河南境内。②罾(zēng):网。③共:通“供”,供奉。④丹楹藻棁(zhuó):指给柱梁涂上朱漆或彩色。⑤致祠:供拜。
    7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2)因窃取獐去:
    8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行人见之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B.犹念取之不俟其主 无案牍之劳形(《附室铭》)
    C.乃以一头置绳罾中而去 以钱覆其口(《卖油翁》)
    D.后转多奉之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8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是乃吾鲍鱼耳,何神之有?
    8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病 或 有 偶 愈 者 则 谓 有 神 行 道 经 过 莫 不 致 祠 焉
    83.【甲】文中讲学家“闻之笑曰”的原因是A 。【乙】文中村里“共而置屋立庙”的原因是“B ”。【甲】【乙】两文阐述了一个共同的道理: C 。(AC两处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B处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79. 经过,经历 于是,就 80.C 81.(1)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2)这是我的鲍鱼罢了,有什么神啊? 82.病或有偶愈者则谓有神/行道经过/莫不致祠焉。 83. A.嘲笑寺僧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B.怪之以为神 C.任何事情都不要主观臆断,应实事求是加以判断
    【解析】7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阅:经过,经历。
    (2)句意:于是就偷偷拿了獐子离开。因:于是,就。
    8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A.看到/了解;
    B.代词,指獐鹿/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都是介词,把、用;
    D.代词,……的人/助词,判断句的标志;
    故选C。
    8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1)转,翻转;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
    (2)是,这;乃,是;耳,罢了;之,宾语后置的标志。
    8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句意为: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好了,就更说这神特别灵,走路人经过庙门,没有不进去祈祷的。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三个分句:“病或有偶愈者则谓有神”“行道经过”“莫不致祠焉”,因此可断句为:病或有偶愈者则谓有神/行道经过/莫不致祠焉。
    8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由【甲】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可知,A填写:嘲笑寺僧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由【乙】文“本主来,于罾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村里因共而置屋立庙”可知,B填写:怪之以为神。
    由【甲】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文“主曰:‘是乃吾鲍鱼耳,何神之有?’于是乃息”可知,C填写:任何事情都不要主观臆断,应实事求是加以判断。
    【点睛】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从前汝南有个人,在田野里设下了绳网,来捕獐鹿,那天逮到了一只。本主没发现,一个过路的人看到了,于是偷偷拿了獐子离开。过路人考虑到没有等待主人而拿走了獐子不够意思,就把带着的鲍鱼放一只在网里。本主来后,在网中看见了鲍鱼,惊怪地认为这是神,不敢拿回去。村庄里的人们知道后就在得鱼的地方建了个祠庙,叫“鲍君”神。传说开来,祭祀的人很多。庙的柱子漆成红色,屋梁也画了花纹,日日钟鼓声不断。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好了,就更说这神特别灵,走路人过庙门也都进去祈祷。过了七八年,放鲍鱼的那个人经过这个庙,询问原因,有人告诉他这些事情。他说:“这是我的鲍鱼,哪里有什么神?”于是非常慨叹。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清·纪昀《河中石兽》)
    【乙】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选自《吕氏春秋·察今篇》)
    【注释】①遽(jù):立即,匆忙。
    8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更颠乎 不亦惑乎
    B.如是再啮 是吾剑之所从坠
    C.山门圮于河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D.当求之于上流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8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6.请谈谈甲、乙两文揭示的道理有什么相同之处?
    87.下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讲学家“闻之笑曰”的笑是骄傲自负的笑;老河兵“又笑曰”的笑是胸有成竹、自信的笑。
    B.甲文层次清晰,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蕴含的哲理。
    C.没找到河中石兽、求剑不得的原因,是他们都认为掉到河中的东西会顺流而下并被大水冲走。
    D.两选文的写作手法如出一辙,都通过故事揭示道理,文章结尾处对所叙内容加以讥讽和评论。
    【答案】84.B 85.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86.做事不要拘泥固化,要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改变,要想求得真理,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87.C
    【解析】8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A.相同。乎,语气词,吗;
    B.相同。是,代词,这;
    C.不同。介词,在/介词,到;
    D.相同。求,动词,寻找;
    故选B。
    85.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仅仅。臆断,主观地判断。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86.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甲】文的主要内容:寺庙的庙门倒塌在河里,沉没了两只石兽;十年后,僧人重修寺庙,想在河里找石兽却找不到,又沿着下游寻找,也没找到;寺庙里学者认为,石兽质量重,不仅不会被河水冲走,只会在河道里越埋越深,很多人都信服学者;老河兵却说,石兽会因为沙石的冲刷往上游转动。人们最后依老河兵的话寻找,最后找到了石兽。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事物前需要先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调查,单纯依靠固定的思维或是书面上的知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文章以石兽的搜寻工作的线索,在生动的情节中揭示出生活中的哲理,点明事物的特殊性与和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认识事物应该全面探究事物的特性。要实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联系实际,通过细致且深入的调查得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乙】文讲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凭主观做事情。
    据此可知,两选文都通过故事揭示道理。
    8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有误。“他们都认为掉到河中的东西会顺流而下并被大水冲走”的说法不准确,甲文中的讲学家认为石兽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位于河边,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的两座石兽一起陷入水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搜寻石兽,最后无法找到,他们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他们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的人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客观事物的原理。这两座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只不过是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疏松轻浮,石兽埋没在沙子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荒唐吗?”大家对他的话表示信服,认为这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在河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石头坚硬沉重,沙子疏松轻浮,河水不能冲走石头,由于石头的反击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必定倒转栽倒在坑中。像这样又一次冲刷,石头又翻转一圈,不停翻来翻去,石头于是就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动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去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人们按照他说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是很多的,可以凭借常理而主观推测吗?
    【乙】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二)
    伊犁①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②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③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寥④。徐舍人蒸远,曾欲斯役,此佐领可云格物⑤,蒸远能举其名,惜忘之矣。后乌鲁木齐筑城时,鉴伊犁之无水,乃卜地通津⑥,以就流水。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伊犁:地名,在今新疆境内。②佐领:清代地方官名。③修绠(gěng):很长的绳子。④灼然不寥:灼然,明白清楚的样子;“寥”通“谬”,错误的。⑤格物:推究事理。⑥卜地通津:选择了渡口为城址。
    8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阅: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啮:
    89.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0.请分别分析语段(一)中讲学家与老兵“笑”的含义及作用。
    91.语段(一)中老兵正确判断出石兽的位置,语段(二)中佐领准确找到水,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88. 经历 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89.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90.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91.示例:他们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并作出合理推断。
    启示:对事物的认识,经验很重要,但是还要进行深入思考,分析事物间的逻辑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8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阅:经历。
    (2)句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8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90.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可知,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联系“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讲学者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从“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可知,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联系“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这一正确结果可知,这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9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从老河兵的话“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可知老河兵分析了“沙、石、水”的关系;从“从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古称雍州土厚水深”可知佐领分析了“土、树、水”的关系。他们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并作出合理推断。进而得出对事物的认识,经验很重要,但是还要进行深入思考,分析事物间的逻辑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这一启示。
    示例:老河兵不拘泥于理论,把理论灵活地运用在实践中,最终找到了石兽;佐领从实践出发,灵活理解“树靠水才能成活”的理论,最终找到了水源。
    启示: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惟一标准。 理论是系统化、体系化的认识,凡是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理论不可能脱离实践。 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点睛】参考译文:
    (一)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二)伊犁(在今新疆)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取水。一位将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于是(他)砍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是取水需要长绳罢了。才了解古时称雍州土层厚水在地下深处,明白透彻的样子一点不错。徐蒸远曾经过问过这件事。他曾经给我说过。这位官员可是一位能推究事理的人啊。当时,徐蒸远还说过他的名字,可惜(如今) 我忘记了。后来,乌鲁木齐修筑城邑的时候,借鉴伊犁城无水(凿井)的经验,于是就选择了渡口为城址,以此来靠近流水。
    (九)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土作楼。愚人见其垒土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时人闻已,便生怪笑。
    92.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学而不思则罔 即唤木匠而问言曰
    B.以为顺流而下矣 今可为我造楼如彼
    C.是非木杮 是我所作
    D.闻之笑曰 时人闻已
    93.翻译下列句子。
    (1)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
    94.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用“/”划两处。
    我 有 财 钱 不 减 于 彼 云 何 顷 来 而 不 造 作 如 是 之 楼
    95.【甲】文记叙了 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讽喻了 的现象。
    96.从【甲】【乙】两文中,你分别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答案】92.D 93.(1)翻转不停止,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2)(造楼)哪里有不建造最底层房子的(地基),却能建造房子的第二层楼呢? 94.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 95. 人们寻找石兽 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 96.从甲文体会到,我们做事时,不要盲目行动,要考虑周全,结合实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到实事求是,避免主观臆断;从乙文体会到,做事要打好基础,循序渐进,结合实际办事,不能急于求成,一味空想。
    【解析】9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表转折,但是、却/连词,表顺接,可不译;
    B.动词,认为/介词,给、替;
    C.代词,这/动词,表判断;
    D.动词,听说/动词,听说;
    故选D。
    9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不已:不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
    (2)何有:哪里有;作:建造;最下重屋:指最底层房子的(地基);而:表转折,但是、却。
    9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我拥有的财富并不比他少,为什么不也建造一座像他这样的楼呢?
    “不减于彼云”是对“我有财钱”的补充;“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提出问题;
    故断为: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
    9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可知,本文围绕人们寻找石兽展开叙述;僧人“以为顺流下矣”,讲学家认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只有老河兵认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并且“果得于数里外”,最后【甲】文篇末得出“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的道理,启发我们我们不要迷信权威,做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正确分析事物的道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去解决问题,讽喻了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主观臆断”的现象。
    96.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寄寓的道理。
    根据甲文第一段“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可知,寺僧只考虑了流水的特性,考虑到流水能冲击石兽,所以并未找到石兽的准确位置,寺僧未深思熟虑,就盲目行动,没有全局性;根据第二段“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可知,讲学家只根据事物表面上的特点、特性,推断石兽的位置,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喜欢臆断;可见寺僧、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根据第三段“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老河兵综合考虑,准确分析了石、沙、水三者间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论。启发我们做事时,不能盲目行动迷信权威,要考虑周全(综合考虑),结合实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到实事求是,避免主观臆断。
    根据乙文“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土作楼。愚人见其垒土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造第三重屋?”等语句可知,木匠从最底层房子的地基开始建造,逐渐往上建造,愚蠢的富人却想直接建造第三层楼房;启发我们做事要打好基础,循序渐进,结合实际办事,不能急于求成,只空想。
    【点睛】【甲】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参考译文: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十分富有而愚蠢的人,呆痴到什么也不知道。(有一次)他到另一个富人家,看见人家一座三层楼的住房,高大华丽,宽敞大方,空气流通光线很好,心里十分渴望且羡慕,他想:“我拥有的财富并不比他少,为什么不也建造一座像他这样的楼呢?”(回去后)他立即请来了木匠,问道:“你会建造像那一家的高大楼房吗?”木匠回答:“那座楼房就是我建造的。”于是他马上说:“现在你就为我建造一幢像那幢楼一样的房子。”这时木匠就开始丈量地基,堆砌砖坯建造高楼。愚蠢的富人看见木匠在堆砌砖坯建造房屋,十分疑惑,不知道木匠在干什么,就问木匠说:“你准备干什么呢?”木匠回答:“建造一幢三层的楼房。”愚蠢的富人接着说道:“我不想要下面的两层,你先给我建造最上面的那层。”木匠回答:“这是没有的事,哪能不先建最底层却能建造第二层的房子?不建造第二层,又怎能建造第三层呢?”这位愚蠢的富人固执地说,“我现在不要下面两层,必须只给我建造最上面的那层。”当时的人们听说了这件事,都觉得十分荒唐可笑。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9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山门圮于河 圮: (2)棹数小舟 棹: (3)如是再啮 啮:
    (4)转转不已 已: (5)古人学问无遗力 遗
    9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99.《河中石兽》中,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 的错误。(用自己的话答)《冬夜读书示子聿》的作者却能深刻领悟“ ”的道理。(用文中的话答)
    100.甲乙两文共同讲述了什么道理?
    【答案】97. 倒塌 划(船)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停止 留下 98.(1)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2)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了吗? 99. 主观臆断 纸上得来终觉浅 100.天下的事物都有其规律,需要我们亲身实践,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了解其规律。(意思对即可)
    【解析】9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圮:倒塌;
    (2)句意为:他们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
    (3)句意为:像这样又一次冲刷。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4)句意为:不停翻来翻去。已 :停止;
    (5)句意为:古人学习知识不遗余力。遗:留下。
    9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重点字词: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2)重点字词:求:寻找;颠:通“癫”,疯狂。
    9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可知,寺僧认为以为顺流下矣”,于是“棹数小舟,曳铁钯”,但是“寻十余里无迹”,是因为他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根据“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可知,讲学家认为“求之地中”,因为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乙文诗中作者以古人做学问入手,进而得出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学习知识这件事还必须亲自实践的道理,故能够反映作者领悟的道理的原句为:纸上得来终觉浅。
    100.本题考查道理启示。
    根据甲文第三段“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知识,懂得综合考虑,准确分析了石、沙、水三者间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论。篇末得出“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的道理,主要表现了我们不要迷信权威,做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通过实践得出真知,解决问题;
    乙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意思是:古人学习知识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可见乙文诗中作者以古人做学问入手,引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知识需要经过实践验证,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可见两文都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甲】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位于河边,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的两座石兽一起陷入水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搜寻石兽,最后无法找到,他们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他们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的人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客观事物的原理。这两座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只不过是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疏松轻浮,石兽埋没在沙子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颠倒了吗?”大家对他的话表示信服,认为这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在河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石头坚硬沉重,沙子疏松轻浮,河水不能冲走石头,由于石头的反击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必定倒转栽倒在坑中。像这样又一次冲刷,石头又翻转一圈,不停翻来翻去,石头于是就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动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去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人们按照他说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是很多的,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古人学习知识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学习知识这件事还必须亲自实践。
    (十一)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但:只是。
    B.尔安敢轻吾射? 安:怎么。
    C.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阅:经过、经历。
    D.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是一门学科或一门课程。
    10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矜 陈康肃公也因此而自夸。
    B.以我酌油知之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哪里是随着河水暴涨了呢?
    D.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翻转。
    10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都是以小故事揭示出大道理。甲文通过写卖油翁的倒油经验的叙述,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记叙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选自《归田录》,是欧阳修晚年写的传记;乙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晓岚所写的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的文章。
    C.甲乙两文都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因而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D.两文的人物形象鲜明。卖油翁是一位大隐于市的民间高手,他不仅有一手倒油的绝活,而且能现身说法讲道理,让陈康肃公心悦诚服。老河兵也是一位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人,他能综合各种因素,作出了正确的推断,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答案】101.D 102.C 103.C
    【解析】10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D.句意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故选D。
    10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C.重点字词:岂:怎么;为:表被动,被;句意为: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故选C。
    10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甲文中“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无他,但手熟尔”“尔安敢轻吾射”“睨之,久而不去”“但微颔之”等语句是卖油翁观看陈尧咨射箭的神态和卖油翁与陈尧咨的一问一答的过程,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乙文“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不亦颠乎?’”“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可知,这些语句是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两篇文章都没有用到心理描写;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十二)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③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④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注释】①屦(jù):麻鞋。②缟:白绢,鲁人用缟做帽子。③跣(xiăn):赤脚。④被:同“披”,覆盖。
    10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而越人跣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B.其用益广 香远益清(《爱莲说》)
    C.妻善织缟 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D.可引而用之 其反激之力(《河中石兽》)
    10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10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游 于 不 用 之 国 欲 使 无 穷 其 可 得 乎
    107.乙文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用甲文中的原话来回答。
    【答案】104.D 105.(1)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2)有的人对他说:“你一定会受穷的。” 106.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107.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析】104.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走路\动词,走路;
    B.副词,更加\副词,更加;
    C.动词,善于\动词,善于;
    D.代词,它们\助词,的;
    故选D。
    10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不已,不停止。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2)或,有人。谓,对……说。子,你。必,一定。
    106.考查断句。句意: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根据句意可断句为: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107.考查对比阅读。
    乙文中的鲁人想凭着自己善于织麻鞋和妻子善于织白绢(做帽子)的手艺迁徙到越国去,却不了解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和越国人是披头散发(不戴帽子)的实际情况,最终只能受穷,由此说明凡做一事,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随心所欲,莽撞从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万不可凭主观臆断。甲文中的“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鲁国有个人擅长织草鞋,妻子会纺白绸做帽子,但是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到那里必定会变穷的。”这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呢?”劝他的人说:“打草鞋是为了给人穿的,但越国人不喜欢穿鞋,习惯于打赤脚走路;织白绸子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不喜欢戴帽子,而喜欢披着长发。你想到用不着你们长处的国家去过日子,要使自己不穷,难道可以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节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于河。一佐领①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须修绠②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③不谬。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注释】①佐领:官员;②绠(gěng):绳子;③灼然:明白清楚的样子。
    10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草木不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如是再啮\斯是陋室(《陋室铭》)
    C.但知其一\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D.然则天下之事\公欣然曰(《世说新语》)
    10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B.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C.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D.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1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2)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111.甲乙两文中的老河兵和佐领能够解决问题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8.C 109.C 110.(1)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该到上游去寻找它。
    (2)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 111.示例:他们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作出合理推断。(意近即可)
    【解析】10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故:所以/原来;
    B.是:这样/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C.但:只/只;
    D.然:既然/……的样子;
    故选C。
    109.本题考查断句。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句意为:现今城中有许多古老的树木,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苟其下无水” 假设,“树安得活?”是疑问。断句为: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故选C。
    110.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当,应该。求,寻找。于,到
    (2)重点词语:乃,于是。就,靠近。果,果然。
    11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甲文根据“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老河兵拥有多年治河经验,他根据自身经验和河流实际情况合理分析了沙、石、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石兽逆流而上的结论;
    乙文根据“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分析可知,驻守伊犁的佐领了解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合理分析土、树、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此处有水可以打井的结论。通过比较可知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立足实际情况运用逻辑准确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作出合理推断。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伊犁城中没有井,(当地人)都是从河中取水。一位官员说:“戈壁上都堆积着黄沙,没有水,所以草木不生长。现今城中有许多古老的树木,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是取水需要很长的绳子罢了。(这才)知道古时候称雍州土地厚实而水很深,那显然是没错的。
    (十四)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乙】
    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 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
    1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阅十余岁 阅: (2)是非木杮 是:
    (3)尾搐入两股间 股: (4)处士笑而然之 然:
    11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
    有 戴 嵩 牛 一 轴 尤 所 爱 锦 囊 玉 轴 常 以 自 随。
    1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②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115.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乙文后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12. 阅:经过、经历 是:这 股:大腿 然:认为……是正确的。 113.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114.⑴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⑵现在你这幅画却画他们摆动着尾巴相斗,错了! 115.示例:(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摆动)的,所以画错了。
    (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
    (3)要注意细节。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
    【解析】1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经过十多年。阅:经过,经历。
    ②句意为:这石兽不是木片。是:这。
    ③句意为: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股:大腿。
    ④句意为:处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然:认为……是正确的。
    1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本句的意思是: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戴嵩牛一轴”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后可断开;“尤所爱”表示主人对画喜爱的态度,其后可断开;“锦囊玉轴”“常以自随”具体从装饰和行为两方面具体体现对画的喜爱,中间可以断开;故根据句意以及断三处的要求即可断句为: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11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①求:寻找。于:在。竟:终了,最后。矣:了。
    ②今:现在。掉:摆动。谬:错误。
    115.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要答好此题,首先要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文章的中心,看看表明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本文的启示,可以从杜处士、戴嵩、牧童三个不同的角度展开。从杜处士角度的启发:要谦虚,乐于接受正确意见;从戴嵩角度的启发:做任何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从牧童角度的启发: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据此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为人要谦虚,乐于接受正确意见。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笑着承认牧童说的对,可见其为人谦虚,能接纳别人的正确意见。
    【点睛】参考译文:
    【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乙】四川境内有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处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七年级下册《陋室铭》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七年级下册《陋室铭》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10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七年级下册《爱莲说》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七年级下册《爱莲说》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10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看语境,看位置,看标点,看呼应,看结构,看成份,看句式,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七年级下册《活板》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七年级下册《活板》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6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谦称,敬称,特殊称谓,纪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