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精品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虽有佳肴》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虽有佳肴》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7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筑,造,题,写,看作,当成,当作,结为,成,成为,以为,认为,是,表判断,心理活动,心情,表示疑问语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卡片
文言文阅读之“为”的用法
★[考查方式】
1.选出下列词语中“为”字的用法及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2.选出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组。
★[知识梳理】
一、读作wéi时
1.(动词)做,干
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出师表》
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鱼我所欲也》
2.(动词)当,担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项燕为楚将 /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
3.(动词)筑,造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4.(动词)题,写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5.(动词)看作,当成,当作,结为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论语》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
6.(动词)成,成为
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
卒之为众人 /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伤仲永》
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
7.(动词)以为,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同“谓”,说) ——《两小儿辩日》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口技》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8.(动词)是,表判断
始悟为山市。 ——《山市》
此何遽不为福乎? ——《塞翁失马》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
中轩敞者为舱。 ——《核舟记》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9.(名词)心理活动,心情
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10.(助词)表示疑问语气
父子何命焉为? ——《公输》
二、读作wèi时
11.(动词)被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12.(介词)给,替
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13.(介词)因为
昂首观之止,项为之强。 ——《童趣》
为之怡然称快。 ——《童趣》
14.(介词)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15.(介词)为了……,后面省略宾语“此”“之”等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16.(介词)向,对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之道。 ——《桃花源记》
为天下唱,宜多应着。 ——《桃花源记》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不独亲其亲B.使老有所终
C.不独子其子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B.教然后知困(困惑)
C.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家一样)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yá)B.故曰:教学相长也(cháng)
C.选贤与能(jǔ)D.讲信修睦(mù)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学习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有困惑的地方。
B.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D.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作乱的窃贼就不会再盗窃。
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B.虽有嘉肴
C.教然后知困D.讲信修睦
6.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是故谋闭而不兴B.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故外户而不闭
二、文言文阅读
7.填空。
《虽有嘉肴》选自《 》,《礼记》又名《 》,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 论著的汇编。《学记》是《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
8.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旨( ) 兑命( ) 学学半( )
9.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相传是 (朝代)经学家 (人名)编纂的,是 汉(时期)间 (学派)论著的汇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10.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虽有嘉肴 古义: 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主旨
(3)教学相长 古义: 今义:教书
1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学学半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食
(2)虽有至道
(3)不知其善也
(4)教然后知困
(5)然后能自反也
1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14.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选贤与能
(5)矜、寡、孤、独
(6)女有归
(7)谋闭而不兴
中考真题
一、对比阅读
1.(2022·辽宁丹东·统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①善而救其失者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长(zhǎng):生长,引申为发扬。
(1)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弗食,不知其旨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B.虽有至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人之学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然后能救其失也 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2)请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3)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B.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C.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D.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②乙文中“教也者”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2.(2022·辽宁沈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②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③,历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
【注释】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即老子。③苌弘:周敬王大夫。④郊社:祭天地。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孔子谓南宫敬叔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则吾师也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C.于是喟然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D.自周反鲁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②及去周,老子送之。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至 周 问 礼 于 老 聃 访 乐 于 苌 弘
(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①【乙】文中孔子向老聃学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②【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但各有侧重。分析两文谈到的学习方法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3.(2022·湖南湘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节选自徐干《治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味道)B.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C.久而愈足(值得)D.然后知被褐之陋(被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以其难而懈之
B.视衮龙之文 不如速行之必至也
C.故学者如登山焉 且焉至土石
D.倚立而思远 执策而临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4)甲乙两段选文都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你从甲乙两文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论述。
4.(2022·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知其善也 陈康肃公善射
B.然后能自反也 窥谷忘反
C.女有归 一屠晚归
D.是谓大同 是非木柿
(2)把“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引《兑命》佐证了观点:教学相长,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互相促进。
B.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都能够安居乐业。
C.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们都愿意竭尽全力地工作,但是不一定为了自己。
D.甲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了整齐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二、综合阅读
(一)(2022·山西·统考中考真题)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5.辨其音·走进文本: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好语似珠B.好学不倦
6.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 , 。
7.悟其理·丰富思想:《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摘抄下面诗中告诉了我们“至道”的诗句,并将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批注在相应位置。
8.取其精·学以致用:《论语》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选择其中一句作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为什么?
温馨提示:①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选自以上材料,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
(二)(2021·四川广安·统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虽有至道 (2)学学半
(3)以补不足也 (4)但能说之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弗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虽有名马,濡辱于奴隶人之手
C.古之学者为己 何陋之有
D.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12.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
(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三)(2020·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古文阅读】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②而二螯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②跪:蟹脚。③螯:蟹钳。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虽有至道 道:
(2)然后能自反也 反:
(3)学不可以已 已:
(4)冰,水为之 为:
14.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虽有嘉肴 虽乘奔御风(《三峡》)
B.而寒于水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蚓无爪牙之利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D.蟹六跪而二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15.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6.下列关于【甲】【乙】两篇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从“嘉肴”谈起,用意不在于谈论“嘉肴”,而是为了用“嘉肴”类比“至道”,然后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B.甲文文末引用《尚书》中“学学半”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C.乙文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设喻,阐述学习应该做到: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
D.两篇文章都是有关“学习”的论述,甲文侧重“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乙文侧重学习的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态度。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一、专题阅读
1.(2023·山东济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旨:味美
B.教然后知困 困:困惑
C.虽有至道 道:道理
D.学学半 学:学习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 其此之谓乎
B.故曰:“教学相长也” 两狼之并驱如故
C.其此之谓乎 其真不知马也
D.教然后知困 满目萧然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一上来先以“嘉肴”和“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是体验“正道”的最好途径。
B.文章从教和学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C.本文一共五句话,多用对偶句式,这种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
D.本文短短70字的篇幅内出现了五个“也”,起到判断的作用,语气肯定,停顿短促,读来干脆利落。
2.(2023·河南濮阳·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甘蝇①,古之善射者,彀弓②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③,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④其妻之机下,以目承⑤牵挺⑥。二年之后,虽锥末倒背,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⑦悬虱于牖⑧,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⑨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⑩曰:“汝得之矣!”
(节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甘蝇:古代传说中善于射箭的人。②彀(gòu)弓:张满弓。彀,满。③不瞬:不眨眼睛。瞬,眨眼。④偃卧:仰卧。⑤承:这里是由下向上注视的意思。⑥牵挺:织布机的踏板。因其上下动作,故可练目不瞬。⑦牦(má):牦牛的毛。⑧牖:窗户。⑨浸:渐渐。⑩拊(fǔ)膺:捶胸。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行天下之大道/一语道破
B.不知其善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多多益善
C.然后能自反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物极必反
D.学学半/必学视而后可/勤奋好学
(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甲文段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4)甲、乙两个文段都告诉了我们关于学习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2023·安徽宿州·统考一模)阅读回答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虽有至道
②教学相长也
③以补不足也
④但能说之也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反也!
②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3)【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
(4)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4.(2023·重庆·统考一模)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②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③,历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
【注释】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即老子。③苌弘:周敬王大夫。④郊社:祭天地。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孔子谓南宫敬叔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则吾师也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C.于是喟然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D.自周反鲁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②及去周,老子送之。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至 周 问 礼 于 老 聃 访 乐 于 苌 弘
(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①【乙】文中孔子向老聃学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②【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但各有侧重。分析两文谈到的学习方法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二、对比阅读
(一)(2023·安徽合肥·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选自欧阳修《诲学》)
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旨: (2)《兑命》曰“学学半” 学:
(3)人不学,不知道 道: (4)虽不琢以为器 虽:
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7.【甲】【乙】两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甲】文强调要 ,【乙】文则提出 的观点。
8.【甲】【乙】两个文段都运用了相同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二)(2023·陕西西安·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虽有嘉肴》)
【乙】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①,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②累丸③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④株拘⑤;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选自《庄子·佝偻者承蜩》)
【注释】①承蜩:粘蝉,把蝉黏住。②五六月:指农历夏季五六月,正是捕蝉之时。一说练习捕蝉要用五六个月的时间。③累丸:累叠圆形小球。④厥:通“橛”,断掉的树木。⑤株拘:枯树根。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 ) (2)学学半( )
(3)有道邪( ) (4)孔子顾谓弟子曰(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其此之谓乎”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B.不知其善也
C.其佝偻丈人之谓乎D.其真无马邪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12.联系实际,从学习的角度谈谈这两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三)(2022·广东汕头·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1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反也 (3)教学相长也 (4)学学半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乙】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④,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⑤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⑥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秦观劝学》)
【注】①暗疏:默写。②滑稽:诙谐善辩论。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③惩艾:惩戒。④数终:多遍,多次。⑤孙搴答邢:北齐的大将。⑥勒:编。
1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负此自放/负势竞上B.必寻绎数终/寻病终
C.心善其说 / 陈康肃公善射D.得若干条/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6.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17.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败吾业”的“二物”指的是什么?
(2)从写作意图上分析两选文的异同。
(四)(2023·甘肃庆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①,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②之子,荆室蓬户③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④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
(节选自《太平御览·疾病部·卷五》)
【注释】①殪(yì):死。②被褐茹藿(huò):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粗粮饭。被,通“披”;褐,粗布做的衣服;茹,吃;藿,豆子。③荆室蓬户:用荆条做房子,以蓬草编门。形容居所简陋,家境贫寒。④重貂累蓐(rù):穿貂皮衣服、拥有厚褥。
18.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不知其旨也( ) (2)若是者鲜焉( )
1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家家有僵尸之痛/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B.若是者鲜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或阖门而殪/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D.而愚民悬符厌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20.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1.填空。
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主要采用 ,乙文主要采用 。甲文提出“ ”的中心论点,乙文认为疫情发生的原因是“ ”。
(五)(2023·江西南昌·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①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旨 ( ) (2)已( )(3)省 ( )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4.【甲】【乙】两文的论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乙】文给你的启示。
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
《虽有佳肴》(过关训练)(解析版)
知识卡片
文言文阅读之“为”的用法
★[考查方式】
1.选出下列词语中“为”字的用法及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2.选出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组。
★[知识梳理】
一、读作wéi时
1.(动词)做,干
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出师表》
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鱼我所欲也》
2.(动词)当,担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项燕为楚将 /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
3.(动词)筑,造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4.(动词)题,写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5.(动词)看作,当成,当作,结为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论语》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
6.(动词)成,成为
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
卒之为众人 /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伤仲永》
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
7.(动词)以为,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同“谓”,说) ——《两小儿辩日》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口技》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8.(动词)是,表判断
始悟为山市。 ——《山市》
此何遽不为福乎? ——《塞翁失马》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
中轩敞者为舱。 ——《核舟记》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9.(名词)心理活动,心情
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10.(助词)表示疑问语气
父子何命焉为? ——《公输》
二、读作wèi时
11.(动词)被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12.(介词)给,替
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13.(介词)因为
昂首观之止,项为之强。 ——《童趣》
为之怡然称快。 ——《童趣》
14.(介词)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15.(介词)为了……,后面省略宾语“此”“之”等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16.(介词)向,对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之道。 ——《桃花源记》
为天下唱,宜多应着。 ——《桃花源记》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不独亲其亲B.使老有所终
C.不独子其子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答案】D
【详解】A.句中第一个“亲”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
B.“老”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
C.第一个“子”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
故选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B.教然后知困(困惑)
C.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家一样)
【答案】D
【详解】D.“大同”在句中指理想社会。故选D。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yá)B.故曰:教学相长也(cháng)
C.选贤与能(jǔ)D.讲信修睦(mù)
【答案】B
【详解】B.长——zhǎng,意为:促进,推动。故选B。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学习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有困惑的地方。
B.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D.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作乱的窃贼就不会再盗窃。
【答案】D
【详解】D.正确的翻译是: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故选D。
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B.虽有嘉肴
C.教然后知困D.讲信修睦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古今异义。B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嘉肴”:美味的食品。A味美。C困惑。D建立。
6.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是故谋闭而不兴B.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故外户而不闭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虚词。C项“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而”与题干句中的“而”都是表转折,逆接连词。ABD三项都是顺接连词。
二、文言文阅读
7.填空。
《虽有嘉肴》选自《 》,《礼记》又名《 》,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 论著的汇编。《学记》是《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
【答案】 礼记·学记 小戴礼记 儒 儒家 礼记 教育学 教学相长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此题考查的是与《礼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8.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旨( ) 兑命( ) 学学半( )
【答案】 旨(zhǐ)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在文言文中,注意通假字的注音。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兑”“学”是通假字:读音必须是所通之字。兑命(yuè);学学半(xià)。
9.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相传是 (朝代)经学家 (人名)编纂的,是 汉(时期)间 (学派)论著的汇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答案】 (1)西汉 戴圣 战国至秦汉 儒家 (2)教学相长也。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要求学生。每学一课,必须牢记文学常识,这样做此类型的题目,才能得心应手。做此题需注意作者(戴圣)及年代(战国至秦汉)。
10.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虽有嘉肴 古义: 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主旨
(3)教学相长 古义: 今义:教书
【答案】 即使 味美 教与学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的把握,学生应对教材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要进行识记,结合语境解释,不能以今释古。“旨”在这句话中是“味美”的意思。
1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学学半
【答案】“学”同“敩”,教导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现象“通假字”的把握,学生应对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要进行识记,指出并解释正确即可。两个“学”字,第一个“学”是通假字,“学”同“敩”,教导。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食
(2)虽有至道
(3)不知其善也
(4)教然后知困
(5)然后能自反也
【答案】(1)弗:不
(2)至道:最好的道理
(3)善:好
(4)困:困惑
(5) 自反:自我反思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至道”在这里是“最好的道理”的意思;“自反”在这里是“自我反思”的意思。
1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是主从关系。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相同:讲的都是有关与学习的,都是说教学的重要性。不同:一个是讲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另一个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关系:主从关系,教学相长是学学半的结果。
14.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答案】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或:满足生存的需要);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或:满足发展的需要);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或: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详解】试题分析:注意对文句的分析。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选贤与能
(5)矜、寡、孤、独
(6)女有归
(7)谋闭而不兴
【答案】(1)即使 (2)味美 (3)困惑 (4)同“举” (5)同“鳏”,老而无妻 (6)女子出嫁 (7)兴起
【详解】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虽”:即使。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兴”在现代汉语里有“兴起”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6.“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
17.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18.“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19.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16.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17.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18.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作为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 19.【示例】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解析】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首先要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结合上句分析“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该句将学习这件事情比作了尝试美食,自己不去实践,就不知道它的甘美”,据此可以得出,本句旨在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的把握,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二者的含义作答,注意“教学相长”是说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学学半”是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其相同点可从教与学的关系的方面考虑;其不同点可从教与学互相作用或是一分为二的方面考虑;二者之间的关系,重点注意“教学相长”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学学半”是本文的论据。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观点表述的能力。“教学相长”是说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阐述即可。
中考真题
一、对比阅读
1.(2022·辽宁丹东·统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①善而救其失者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长(zhǎng):生长,引申为发扬。
(1)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弗食,不知其旨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B.虽有至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人之学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然后能救其失也 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2)请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3)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B.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C.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D.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②乙文中“教也者”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A
(2)①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②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
(3)B
(4)①教学相长。②教师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缺点的人。
【解析】(1)
A.均为副词,均译为“不”;
B.名词,道理\动词,说;
C.结构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D.代词,这样\词缀,……的样子;
A。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是故:所以;困:困惑;
(2)学者:学习的人;失:过失、不足之处;教者:传授知识的老师;知:了解。
(3)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认为知识太简单,有的错在学知识半途而废。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均为并列短语,是对“学者四失”的阐释;
故断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故选B。
(4)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甲文通过将食物只有品尝才能它的美味与只有学习才能知道最好的道理进行类比,即:将“佳肴”与“至道”作类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接下来通过“学”与“教”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与“困惑的地方”,进而“自反”“自强”,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
(2)【乙】文“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为判断句,其意思是: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点明“教也者”的目的“教师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缺点的人”,注意用自己的u话回答,意对即可。
【点睛】【甲】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参考译文:
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人们的学习,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认为知识太简单,有的错在学知识半途而废。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
2.(2022·辽宁沈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ㅤㅤ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ㅤㅤ 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②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③,历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
【注释】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即老子。③苌弘:周敬王大夫。④郊社:祭天地。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孔子谓南宫敬叔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则吾师也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C.于是喟然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D.自周反鲁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②及去周,老子送之。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至 周 问 礼 于 老 聃 访 乐 于 苌 弘
(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①【乙】文中孔子向老聃学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②【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但各有侧重。分析两文谈到的学习方法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D
(2)①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
②等到孔子离开周国时,老子亲自去送他。
(3)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4)(1)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2)甲文注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乙文注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谓:动词,对……说/动词,是;
B.师:名词,老师/名词,军队;
C.然:助词,……的样子/连词,然而;
D.反:都同“返”,返回;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吾:我。乃:才。今:现在。知:知道,了解。圣:圣明。之所以:……的原因。王:名词动用,称王。
(2)重点词语:及:等到。去:离开。送:送行。之:指孔子。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意思是: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至周”动宾结构,应在“周”后停顿;“问礼于老聃”动宾结构,状语后置句式,应在“聃”后停顿;因此,断句为: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乙】“吾闻老聃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可提炼为: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2)根据【甲】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阐述“教学相长”的道理,可知,注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
根据【乙】文“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孔子不仅学习礼乐知识,还亲自实地考察,可知,注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规则,察看宗庙朝堂的制度。于是感叹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从周国返回鲁国,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
3.(2022·湖南湘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节选自徐干《治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味道)B.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C.久而愈足(值得)D.然后知被褐之陋(被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以其难而懈之
B.视衮龙之文 不如速行之必至也
C.故学者如登山焉 且焉至土石
D.倚立而思远 执策而临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4)甲乙两段选文都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你从甲乙两文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论述。
【答案】(1)B
(2)D
(3)(1)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2)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
(4)示例:甲: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导别人能够发现句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发奋努力。学习中我们要主动给别人在知识上提供帮助,既能帮助他人,也能提升自己。乙:学习有助于培养品德,学习帮助我们明白是非对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习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坚持;治学要付诸实践行动,要跟随老师,博览众家所长,学习中要有具体行动,而不能只设立目标,要跟随老师,多听多学,少说多做。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把握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A.不知其旨也:就不知道它的美味。旨:味美; C.久而愈足:越久越充足。足:充足; D.然后知被褐之陋: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被:通“披”,穿;故选B。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副词,表猜测,大概/代词,它; B.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C.助词,无实意/代词,哪里; 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1)虽: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善:好处。(2)则:连词,就。无以:没有办法。懿德:美好的品德。
(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答题思路:启示一般要抓住文章中议论性的句子,或者从其赞扬或批评的内容出发,谈自己受到的启发。(1)甲文。结合甲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可知,甲文围绕“教学相长”这个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指出了教对于学的重要作用,教导别人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能够看到自己的困境,然后反思,自我勉励。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应该多多地在知识上帮助他人,这个过程中,自己能够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彻,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自己的进步。(2)乙文。结合乙文“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可知,这句话指出学习有助于品德培养,通过学习,能够建立是非观、道德观,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品德。结合乙文“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可知,学习必然是长久的,且充满阻碍的,不要被困难所吓倒,学习中需要韧性、坚持。结合乙文“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可知,这句话指出学习要立即采取行动,即要把学习落实到具体行为上,不能空喊口号,不能头脑幻想。学习需要追随老师,要广泛阅读、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博取众家之所长,才能全面成长。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 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4.(2022·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知其善也 陈康肃公善射
B.然后能自反也 窥谷忘反
C.女有归 一屠晚归
D.是谓大同 是非木柿
(2)把“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引《兑命》佐证了观点:教学相长,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互相促进。
B.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都能够安居乐业。
C.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们都愿意竭尽全力地工作,但是不一定为了自己。
D.甲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了整齐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答案】(1)D
(2)选举有才能的人(为大家服务),讲究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A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善:好处/擅长;
B.反:反省/同“返”,返回;
C.归:女子出嫁/回来;
D.是:这/这。
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重点词:与,同“举”,推举,选举;信,诚信;修,培养。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有误,甲文所说的“教学相长”与现在的理解不一样,现在的理解“教”“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即教师自身的学习与其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因此本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二、综合阅读
(一)(2022·山西·统考中考真题)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5.辨其音·走进文本: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好语似珠B.好学不倦
6.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 , 。
7.悟其理·丰富思想:《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摘抄下面诗中告诉了我们“至道”的诗句,并将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批注在相应位置。
8.取其精·学以致用:《论语》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选择其中一句作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为什么?
温馨提示:①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选自以上材料,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
【答案】5.B 6. 不也很快乐吗?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7.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批注: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要用乐观的精神看待社会人生。
8.示例一:座右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理由: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警醒自己学习时要边读书边思考。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只有将“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学得扎实深刻。
示例二:座右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激励自己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都要坚守气节,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
【解析】5.考查字音字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意为: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好”读作hà,意为:爱好。
A.意为:指诗文中警句妙语很多。“好”读作hǎ,意为:美好;
B.意为:爱好学习,不知疲倦。“好”读作hà,意为:爱好;
故选B。
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1)亦,也;乐,快乐;乎,吗;(2)是故,因此;困,困惑。
7.考查诗句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了哲理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天地之间万物新陈代谢乃是常理,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8.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如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座右铭。这句话的意思是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这句话体现出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它会激励着我随时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向身边的人学习,取长补短,得到进步与提升。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2021·四川广安·统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虽有至道 (2)学学半
(3)以补不足也 (4)但能说之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弗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虽有名马,濡辱于奴隶人之手
C.古之学者为己 何陋之有
D.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12.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
(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答案】9. (1)最好的道理 (2)同“教”,教导 (3)弥补 (4)只 10.B 11.(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2)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观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 12.(1)重要性(重要) 目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2)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行,以利于事。(答出其中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分析】9.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至道”是“最好的道理”;“但”是古今异义词,“只”的意思。
10.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食:动词,吃/动词,喂养;弗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故:连词,所以/连词,所以;
C.之:助词,的/宾主前置标志;
D.道:名词,道义,主张/名词,原则,行为准则;
故选B。
1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知(知道)、反(反省)、困(困惑)”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夫(发语词,不译)、犹(好像)、玩(赏玩)、华(花)、登(摘取)、其实(它的果实)”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2.(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乙】文是把古人学习的目的和今人学习的目的进行比较。据此理解概括可填写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从“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推行主张,造福社会;从“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涵养德性,有利做事。据此可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古时候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别人的称赞,只能说说罢了。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对社会谋利;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求得升官。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评讲文章,就好像赏玩春天的花朵一样,修身利行,就好像收获秋天的果实一样。
(三)(2020·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古文阅读】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②而二螯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②跪:蟹脚。③螯:蟹钳。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虽有至道 道:
(2)然后能自反也 反:
(3)学不可以已 已:
(4)冰,水为之 为:
14.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虽有嘉肴 虽乘奔御风(《三峡》)
B.而寒于水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蚓无爪牙之利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D.蟹六跪而二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15.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6.下列关于【甲】【乙】两篇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从“嘉肴”谈起,用意不在于谈论“嘉肴”,而是为了用“嘉肴”类比“至道”,然后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B.甲文文末引用《尚书》中“学学半”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C.乙文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设喻,阐述学习应该做到: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
D.两篇文章都是有关“学习”的论述,甲文侧重“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乙文侧重学习的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态度。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答案】13. 道理 反思 停止 凝结 14.A 15.B 16.B 17.(1)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2)(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分析】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1)句意:即使有最好的道理。道:道理;
(2)句意:这样以后能够反思自己。反:反思;
(3)句意: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已:停止;
(4)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为:凝结。
14.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即使/即使;
B.比/在;
C.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代“善者”;
D.表并列/表转折;
故选A。
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根据句意可知,正确的停顿应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选B。
16.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ACD.正确;
B.有误,“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表述错误,应为“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故选B。
17.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1)“是故(因此)”“困(困惑)”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锲(用刀雕刻)”“舍(停止)”“折(断)”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甲:选自《礼记》 作者:戴圣 年代:西汉
乙:选自《荀子》 作者:荀子 年代:战国
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思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一、专题阅读
1.(2023·山东济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旨:味美
B.教然后知困 困:困惑
C.虽有至道 道:道理
D.学学半 学:学习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 其此之谓乎
B.故曰:“教学相长也” 两狼之并驱如故
C.其此之谓乎 其真不知马也
D.教然后知困 满目萧然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一上来先以“嘉肴”和“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是体验“正道”的最好途径。
B.文章从教和学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C.本文一共五句话,多用对偶句式,这种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
D.本文短短70字的篇幅内出现了五个“也”,起到判断的作用,语气肯定,停顿短促,读来干脆利落。
【答案】(1)D
(2)C
(3)D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D.句意: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故选D。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音节助词,无实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B.连词,所以/名词,原来;
C.助词,加强语气;
D.代词,这样/名词,……的样子;
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五个“也”只是句末语气词,没有判断的作用。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2023·河南濮阳·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甘蝇①,古之善射者,彀弓②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③,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④其妻之机下,以目承⑤牵挺⑥。二年之后,虽锥末倒背,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⑦悬虱于牖⑧,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⑨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⑩曰:“汝得之矣!”
(节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甘蝇:古代传说中善于射箭的人。②彀(gòu)弓:张满弓。彀,满。③不瞬:不眨眼睛。瞬,眨眼。④偃卧:仰卧。⑤承:这里是由下向上注视的意思。⑥牵挺:织布机的踏板。因其上下动作,故可练目不瞬。⑦牦(má):牦牛的毛。⑧牖:窗户。⑨浸:渐渐。⑩拊(fǔ)膺:捶胸。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行天下之大道/一语道破
B.不知其善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多多益善
C.然后能自反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物极必反
D.学学半/必学视而后可/勤奋好学
(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甲文段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4)甲、乙两个文段都告诉了我们关于学习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1)D
(2)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3)引用《兑命》中的话作结,再次点明“教学相长”的道理,同时也增强了说服力。
(4)甲文:教学相长。
乙文:学习一定要下苦功夫,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枯燥无味。(或当老师的,一定要教学有方,善于指导,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做学生的,一定要谨尊师教,善于学习,勇于吃苦,不怕枯燥,练好基本功,才能获得真正的本领!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道理/道路/说;
B.好处/好的/好;
C.反省/同“返”,返回/相反;
D.都意为“学习”;
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关键词:
是故,所以;困,困惑。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前边得出总结“故曰:教学相长也”,后文引用《兑命》中的话作结,再次点明“教学相长”的道理,使论证更有力、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说明文章的观点。
(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甲文:教学相长。结合“故曰:教学相长也”句可知,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 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乙文:结合“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句可知,学习一定要下苦功夫,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枯燥无味。(或当老师的,一定要教学有方,善于指导,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做学生的,一定要谨尊师教,善于学习,勇于吃苦,不怕枯燥,练好基本功,才能获得真正的本领!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甘蝇是古代擅长射箭的人。箭一射出,鸟兽便应声倒地。有个弟子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又超过其师傅。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不眨眼睛,然后才能谈及射箭。”
纪昌回到家,仰卧在妻子的织布机下,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二年后,即使用锥尖刺(纪昌的)眼皮,他也不会眨眼。(他把这件事)告诉飞卫,飞卫说:“功夫还不到家,还要学会看东西才可以——把小的看大,把微小的看出显著,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毛系着虱子悬挂在窗户上,从南面来练习看。十天过后,(虱子在纪昌眼中)渐渐变大;三年之后,感觉像车轮般大了。看周围其余东西,都像山丘般大。于是就用燕国牛角装饰的弓,北方蓬杆造成的箭,射向虱子,正穿透虱子中心,而拴虱子的毛却没断。(把这件事)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地跳高拍胸说:“你掌握技巧了。”
3.(2023·安徽宿州·统考一模)阅读回答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虽有至道
②教学相长也
③以补不足也
④但能说之也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反也!
②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3)【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
(4)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答案】(1)①最好的道理。②促进。③弥补。④只是。
(2)①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②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
(3) 重要性 目的
(4)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造福社会,有利做事。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①句意为:虽然有最好的道理。至道:最好的道理。
②句意为: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长:促进。
③句意为: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补:弥补。
④句意为:只能说说罢了。但:只是。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留”,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
①重点词:自反:反省自己;困:困惑;强:勉励。
②重点词:夫:句首发语词,表提示作用;犹:犹如;华:花;登:丰收,收获;实:果实。
(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甲文结合“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乙文结合“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可知,把古人学习的目的和今人学习的目的进行比较,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据此概括答案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结合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结合“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推行主张,造福社会。结合“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涵养德性,有利做事。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古时候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别人的称赞,只能说说罢了。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对社会谋利;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求得升官。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评讲文章,就好像赏玩春天的花朵一样,修身利行,就好像收获秋天的果实一样。
4.(2023·重庆·统考一模)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ㅤㅤ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ㅤㅤ 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②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③,历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
【注释】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即老子。③苌弘:周敬王大夫。④郊社:祭天地。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孔子谓南宫敬叔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则吾师也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C.于是喟然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D.自周反鲁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②及去周,老子送之。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至 周 问 礼 于 老 聃 访 乐 于 苌 弘
(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①【乙】文中孔子向老聃学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②【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但各有侧重。分析两文谈到的学习方法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D
(2)①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
②等到孔子离开周国时,老子亲自去送他。
(3)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4)(1)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2)甲文注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乙文注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谓:动词,对……说/动词,是;
B.师:名词,老师/名词,军队;
C.然:助词,……的样子/连词,然而;
D.反:都同“返”,返回;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吾:我。乃:才。今:现在。知:知道,了解。圣:圣明。之所以:……的原因。王:名词动用,称王。
(2)重点词语:及:等到。去:离开。送:送行。之:指孔子。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意思是: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至周”动宾结构,应在“周”后停顿;“问礼于老聃”动宾结构,状语后置句式,应在“聃”后停顿;因此,断句为: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乙】“吾闻老聃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可提炼为: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2)根据【甲】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阐述“教学相长”的道理,可知,注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
根据【乙】文“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孔子不仅学习礼乐知识,还亲自实地考察,可知,注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规则,察看宗庙朝堂的制度。于是感叹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从周国返回鲁国,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
二、对比阅读
(一)(2023·安徽合肥·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选自欧阳修《诲学》)
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旨: (2)《兑命》曰“学学半” 学:
(3)人不学,不知道 道: (4)虽不琢以为器 虽:
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7.【甲】【乙】两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甲】文强调要 ,【乙】文则提出 的观点。
8.【甲】【乙】两个文段都运用了相同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5. 味美 同“敩”,教导 道理 即使 6.(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7. 教学相长 人不学,不知道 8.都运用了类比论证方法。【甲】文以再美味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虽然有好的道理,也不会知道它的好处。【乙】文以玉石不经过雕琢成不了好的器物,类比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2)句意为:《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3)句意为: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道:道理。
(4)句意为: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虽:即使。
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1)自反,自我反思;自强,勉励自己。
(2)舍,舍弃、失去;为,成为;念,深思。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由甲文“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 甲文在学习上强调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由乙文“人不学,不知道”可知,乙文在学习上强调(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8.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甲文开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用美味的菜来比喻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作用是阐明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开头“玉不琢,不成器”用玉石作比喻引出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两者都是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出文章论证的中心观点,这样自然形象,易于读者接受。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文:(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二)(2023·陕西西安·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虽有嘉肴》)
【乙】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①,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②累丸③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④株拘⑤;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选自《庄子·佝偻者承蜩》)
【注释】①承蜩:粘蝉,把蝉黏住。②五六月:指农历夏季五六月,正是捕蝉之时。一说练习捕蝉要用五六个月的时间。③累丸:累叠圆形小球。④厥:通“橛”,断掉的树木。⑤株拘:枯树根。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 ) (2)学学半( )
(3)有道邪( ) (4)孔子顾谓弟子曰(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其此之谓乎”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B.不知其善也
C.其佝偻丈人之谓乎D.其真无马邪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12.联系实际,从学习的角度谈谈这两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案】9. 味美 教导 办法或窍门(诀窍) 看(或:回头看) 10.C 11.(1)示例: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2)示例: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而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 12.示例: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的,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多互动,把教和学融合起来,才能使二者互相促进,学有所成。②要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③无论学什么,都要勤学苦练,目标专一,专心致志并持之以恒。(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2)句意为: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3)句意为:有门道吗?道:办法,窍门。
(4)句意为: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顾:看(或:回头看)。
10.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其此之谓乎”句意;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大概;
A.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其:代词,它;
B.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其:代词,它;
C.句意:恐怕(大概)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其:表推测,大概;
D.句意: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是故:因此、所以;困:困惑;
(2)虽:虽然;唯:只。
12.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甲】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告诉我们,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把教和学融合起来,才能使二者互相促进,学有所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乙】结合孔子的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说明了凡事只要专心致志,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艰苦努力,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孔子到楚国去,经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
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大概)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三)(2022·广东汕头·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1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反也 (3)教学相长也 (4)学学半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乙】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④,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⑤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⑥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秦观劝学》)
【注】①暗疏:默写。②滑稽:诙谐善辩论。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③惩艾:惩戒。④数终:多遍,多次。⑤孙搴答邢:北齐的大将。⑥勒:编。
1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负此自放/负势竞上B.必寻绎数终/寻病终
C.心善其说 / 陈康肃公善射D.得若干条/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6.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17.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败吾业”的“二物”指的是什么?
(2)从写作意图上分析两选文的异同。
【答案】13.(1)味美;(2)反思;(3)推动,促进;(4)同“敩”,教导。 14.(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15.A 16.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17.(1)年轻时不勤奋、成年后善忘
(2)同:两篇选文都是劝说人们要学习。异:【甲】文告诉人们要教学相长,【乙】文告诉人们少年要勤奋学习。
【解析】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
(2)句意: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反:反思。
(3)句意: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长:推动,促进。
(4)句意:教人是学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虽:虽然;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善:好处。
(2)困:困惑;自强:自我勉励。
15.A.都译为“凭借”;
B.探究、研究/不久;
C.喜欢/善于;
D.摘录/同“德”,感激;
故选A。
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根据句意断为: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1)【乙】文首段先写作者年少时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因为常与“滑稽饮者游”,首段结尾“废于不勤”点明荒废学业的原因;第二段写数年之后作者发奋读书,读过书却常忘记书中内容,第二段结尾“废于善忘”点明荒废学业的原因;引出第三段“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的内容;可见“二物”指年轻时不勤奋、成年后善忘。
(2)【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将品尝食物的甘美类比成通过学习从而懂得最好的道理,接下来论述学习后得知自己的不足、困惑,然后反省、自我勉励,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意在劝导人们学习。
【乙】文,先写作者年少时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因为常与“滑稽饮者游”,因为不勤奋荒废学业;再写数年之后作者发奋读书,读过书却常忘记书中内容,因为“善忘”荒废学业;结尾“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意在强调少年时就要勤奋学习。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的下。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凭借此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年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当看到一手书卷,一定要反复探究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此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因为健忘荒废了。
唉,荒怠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四)(2023·甘肃庆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①,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②之子,荆室蓬户③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④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
(节选自《太平御览·疾病部·卷五》)
【注释】①殪(yì):死。②被褐茹藿(huò):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粗粮饭。被,通“披”;褐,粗布做的衣服;茹,吃;藿,豆子。③荆室蓬户:用荆条做房子,以蓬草编门。形容居所简陋,家境贫寒。④重貂累蓐(rù):穿貂皮衣服、拥有厚褥。
18.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不知其旨也( ) (2)若是者鲜焉( )
1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家家有僵尸之痛/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B.若是者鲜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或阖门而殪/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D.而愚民悬符厌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20.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1.填空。
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主要采用 ,乙文主要采用 。甲文提出“ ”的中心论点,乙文认为疫情发生的原因是“ ”。
【答案】18. 味美 很少 19.A 20.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知道困惑。 21. 议论 记叙 教学相长也 阴阳失位,寒暑错时
【解析】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2)句意:像这样染病的情况却很少啊。鲜,很少。
19.此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B.语气助词,可译为“啊”/疑问代词,哪里;
C.代词,有的家庭/副词,有时;
D.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可是”/连词,表顺承,不译;
故选A。
20.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是故(因此)”“学(学习)”“困(困惑)”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正确。
21.此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和文章内容的掌握。
甲文运用类比手法,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引出“教学相长”的观点,并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佐证,由此可知,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中“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运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主要的表达方式为记叙。
甲文中“教学相长也”意思是“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这就是作者的观点,也就是文中的中心论点;“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的意思是“这是因为阴阳失衡,寒暑错位,所以会产生瘟疫”,即疫情发生的原因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知道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之后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之处,这之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
建安二十二年,强烈的传染病不断蔓延,几乎家家户户都经历着丧失亲人的悲痛,家家哀伤的号泣声不时传来。有的家庭是全家病死,有的是一族俱亡。有人认为疫气是鬼神带来的。而遭遇这次灾难的人,都是粗衣恶食、荆舍蓬门的贫苦百姓啊。想想那些华堂玉食,穿貂皮衣服、拥有厚褥的富贵人家,像这样染病的情况却很少啊。这是因为阴阳失衡,寒暑错位,所以会产生瘟疫。可是无知的人却用悬符的方法来驱秽,也是很可笑的事情啊!
(五)(2023·江西南昌·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①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旨 ( ) (2)已( )(3)省 ( )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4.【甲】【乙】两文的论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乙】文给你的启示。
【答案】22. 味美 停止 反省 23.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24. 【甲】文的论点是教学相长。【乙】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联系实际,围绕学习要持之以恒、注重积累,学习能使自己聪明智慧,少犯错误等方面回答即可。
【解析】2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①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甘美,味美。
②句意:学习不可以停止。已:停止。
③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省:反省。
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的词有:曰:说;学:第一个为“教”,第二个为“学习”;其:大概,表示推测。
②句中重点的词有:为:变成,凝成;于:比。
24.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及感悟启示。
根据【甲】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从此句可知,作者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本文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从而说明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细读【乙】文可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其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
【乙】文作者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其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这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因此谈及启示可围绕“学不可以已”来阐述即可,做到言之有理。
示例:阅读【乙】文我知道在学习中应该要有“学不可以已”的态度,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随时请教的勇气,做到认真对待学习,注重日常积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虽然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句:______________;
批注:______________。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句:______________;
批注:________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马说》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1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然而,但是,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1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紧抓关键,审视题干,浏览选项,圈定区域,再读材料,据文正义,推敲辨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8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