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母题解密专题02物态变化精练(附答案)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母题解密专题02物态变化精练(附答案)第1页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母题解密专题02物态变化精练(附答案)第2页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母题解密专题02物态变化精练(附答案)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母题解密专题02物态变化精练(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母题解密专题02物态变化精练(附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固结成形,许多房间都有如图所示的玻璃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3•丹东一模)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下列关于该过程中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升华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上升到空中的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会液化成小水滴
    C.如果上升到空中的水蒸气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水蒸气就会凝固成小冰珠
    D.小冰珠下落过程中汽化成小水滴落下,形成雨
    2.(2023•虎林市校级模拟)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红、白糖加少许饴糖为原料。将糖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用小勺舀起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便完成制作,如图所示。在糖画制作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A.先熔化后凝固B.先熔化后凝华C.先液化后凝固D.先液化后凝华
    3.(2023•二道区校级模拟)如图所示为《天工开物》中描述的古代劳动人民铸“釜”时的场景,匠人将铁水倒入“范”(模具)中固结成形。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与此相同的是
    A.山间的大雾B.湖面上的寒冰C.草地上的白霜D.树叶上的露
    4.(2023•桓台县二模)对下列自然、人文景观和生活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新疆的坎儿井,它是一种地下输水工程,可以有效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
    B.乙图,松花江畔的雾凇,它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
    C.丙图,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鸡蛋一会儿会“变湿”,是附着在鸡蛋表面的小冰粒吸热熔化
    D.丁图,将装酒精的塑料袋口扎紧后放入热水中,酒精发生的是液化现象
    5.(2023•平顶山二模)物理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科学,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观察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如图所示。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关于烧瓶内的水,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增大,水会停止沸腾
    B.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增大,水会再次沸腾
    C.因没有继续加热,浇上冷水时,水的内能减小,不会沸腾
    D.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减小,水会再次沸腾
    6.(2023•昆都仑区模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学生喜爱,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有关诗句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7.(2023•兴化市一模)小明和小华做了图甲、图乙所示的实验来探究碘的升华现象,小明将碘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小华将碘锤放入热水中加热。已知常压下,碘的熔点为,碘的沸点为,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明和小华的碘锤中都会出现紫色碘蒸气
    B.小明的实验不能证明碘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C.小华的实验中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使碘锤受热均匀
    D.小华的实验中,不会出现碘的熔化现象
    8.(2023•渝北区校级一模)自然界中的雾、露、冰、雪、需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关于图中各种物理现象描过正确的是
    A.甲图中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乙图中露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C.丙图中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D.丁图中日出雾散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9.(2023•甘南县校级一模)许多房间都有如图所示的玻璃窗。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和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是在玻璃窗的哪一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内表面
    B.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外表面
    C.甲房间的“水雾”在外表面,乙房间的“水雾”在内表面
    D.甲房间的“水雾”在内表面,乙房间的“水雾”在外表面
    10.(2023•怀集县二模)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
    A.B.C.D.
    11.(2023•鼓楼区校级模拟)如图所示,空调利用了一种叫做冷媒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在压缩机的作用下,冷媒在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循环,把室内的热“搬运”到室外。关于这种空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液态冷媒在室内挂机的蒸发器中汽化吸收热量
    B.气态冷媒在室外主机的冷凝器中液化放出热量
    C.空调的室内机安装在房间的上方对室内制冷效果更好些
    D.当空调温度调的特别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房间窗户内侧会出现“白雾”
    12.(2023•香洲区校级二模)如图为摄影师在冬天拍摄的“钻石尘”奇观。据了解,在极寒的夜晚,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极小的冰晶悬浮在空中,一般肉眼很难直接观察到。待太阳出来以后,这些小冰晶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像钻石一样,故名“钻石尘”。由于阳光下“钻石尘”会很快消失,因此极为罕见。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钻石尘”是由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
    B.“钻石尘”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形成
    C.阳光下“钻石尘”会很快消失,是由于其吸热汽化了
    D.阳光下“钻石尘”会很快消失,是由于其吸热液化了
    13.(2023•海南模拟)人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会感觉到“冷”。下列现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与“冷”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炎热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鸡蛋会“冒汗”
    B.显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会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
    C.太阳出来,雾慢慢“消散”了
    D.烧水时茶壶嘴冒出了“白气”
    14.(2023•泰山区二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
    A.景区喷雾
    B.人造雪景
    C.撒盐融雪
    D.人工降雨
    15.(2023•城中区校级模拟)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珍惜水资源,是每个人的责任。世界水日不得不说海水淡化。如图是海水淡化的简易装置,在这海水淡化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
    A.熔化、凝固B.汽化、升华C.汽化、液化D.升华、凝华
    16.(2023•姑苏区一模)在“探究烛蜡的熔化特点”和“观察碘锤中碘的升华”两个实验中,都采用了水浴法加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实验中烛蜡和碘都是非晶体
    B.两个实验中的物态变化过程都需要吸热
    C.两个实验采用水浴法加热主要都是为了控制温度
    D.两个实验采用水浴法加热主要都是为了受热均匀
    17.(2023•潍坊一模)“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下列描述中由液化形成的是
    A.雨水:河水破冰
    B.白露:露似珍珠
    C.霜降:霜满枝头
    D.大寒:冰封万里
    18.(2023•秦淮区一模)对下列诗句中所指的自然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19.(2023•宛城区三模)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所示,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与“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A.吃冰棒解热B.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C.烧开水时冒“白气”D.在中暑病人的额头上擦酒精
    20.(2023•开福区校级一模)在防范新冠肺炎疫情中,体温计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图所示是一支常用体温计,下列关于该体温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此时体温计的示数是
    B.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
    C.在使用前应用手捏住其上端,用力向下甩一甩
    D.如果没有酒精来给体温计消毒,也可以把体温计放在沸水中消毒
    二.填空题(共4小题)
    21.(2023•济阳区一模)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壶嘴上方的“白气”是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选填“甲“或“乙”房间的气温比较高。
    22.(2023•香洲区校级三模)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该物质是(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在处于(填物质状态);当温度降至时,液态的该物质放热可以发生凝固变化。
    23.(2023•浠水县校级三模)小丽在手工社团利用热熔枪制作手工塑料花,将塑料胶棒放入热熔枪内加热一段时间,塑料胶棒逐渐变软变稀,此过程是(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塑料胶棒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扣动扳机将胶水挤出涂在需要粘贴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胶水(填物态变化名称),将花瓣粘在一起。
    24.(2023•金州区模拟)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其中图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
    三.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
    25.(2023•鞍山二模)小涵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小涵用图甲所示的装置给水加热,在安装此装置时,应先固定(填“铁圈”或“铁夹”位置,该装置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是。
    (2)小涵将温度计刚插入热水中,温度计示数变模糊,原因是。
    (3)小涵给水加热直至水沸腾,所作“温度一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为了说明水沸腾时是否需要吸热,应。
    (4)若小涵只将水的质量变大,实验图象应该是图乙中的(填“”、“”或“”。
    26.(2023•长清区二模)为了解供暖系统的工作原理,小军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在两个大试管中分别加入的水,开始探究。
    (1)小军先给管加热,管中的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沸腾,产生的水蒸气通过导管流到管中,管中水面会升高,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形成水。同时,发现管中温度计示数升高了,这表明管中的水(选填“吸收”或“放出”了热量。
    (2)当管中水的温度达到后,小军每隔记录一次水的温度,持续加热到第后,管中产生大量的气泡,且温度计示数保持不变,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沸点为。
    (3)供暖系统就是利用水蒸气(填物态变化)放热供暖的。
    27.(2023•定远县校级一模)图甲是小明同学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图乙中温度计显示的是固体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2)每隔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状态,作出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图丙中段物体处于状态(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此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28.(2023•天元区三模)小军用图中的装置来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纸板的作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减少热损失
    .减小杯内气压,水沸腾更快
    .有助于固定温度计
    .减少“水雾”的干扰,方便读数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当水的温度较高时开始计时,每隔记录一次温度。第一次记录的温度如
    图所示,此时的温度计示数为。
    (3)探究时记录的数据表格如表所示,从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此时实验室的大气压(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29.(2023•大连模拟)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特点”的实验装置。
    (1)组装器材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应将(选填“处向上”或“处向下”调整为好,原因是。
    (2)实验过程中,小明同学每隔记录一次温度,观察到第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根据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做出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实验现象和图像可得出探究结论是。
    (3)观察到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大量的“白气”,“白气”是由水蒸气形成的,甲图中杯口附近(选填““或“”处的“白气”更浓;
    (4)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目的是。
    30.(2023•白云区校级二模)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小明将铁架台、铁圈、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器材组装成如图甲所示的装置。
    (1)在安装实验器材时,应该先安装再安装烧杯;(选填“铁圈”或“温度计”
    (2)为了缩短实验时间,下列温度中更适合作为水初始温度进行实验的是;(填写序号)
    (3)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为;
    (4)小明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成如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由图象分析可知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答案】
    【解答】解:、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汽化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故错误;
    、上升到空中的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会液化成小水滴,故正确;
    、如果上升到空中的水蒸气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水蒸气就会凝华成小冰珠,故错误;
    、小冰珠下落过程中熔化成小水滴落下,形成雨,故错误。
    故选:。
    2.【答案】
    【解答】解:让白糖变成糖浆,即由固态变为液态,故是熔化;在石板上蘸上糖浆,等糖浆放出热量凝固成固态,这样就做好了糖画。
    故选:。
    3.【答案】
    【解答】解:铁水固结成形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
    、山间的大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液化现象,故错误;
    、湖面上的寒冰,是凝固现象,故正确;
    、草叶上出现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的凝华现象,故错误;
    、树叶上的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的液化现象,故错误。
    故选:。
    4.【答案】
    【解答】解:.坎儿井减小了液面上的空气流动,有效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故正确;
    .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错误;
    .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鸡蛋,一会儿它的表面附着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故错误;
    .将装酒精的塑料袋口扎紧后放入热水中,酒精从液态变为气态,发生的是汽化现象,故错误。
    故选:。
    5.【答案】
    【解答】解:向瓶底浇冷水时,瓶内气体温度突然降低,瓶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瓶内水面气压减小,导致沸点降低,所以水重新沸腾起来。
    故选:。
    6.【答案】
    【解答】解:
    、露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错误;
    、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正确;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是凝华现象,故错误;
    、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错误。
    故选:。
    7.【答案】
    【解答】解:小华将装固态碘的碘锤放在热水中加热,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所以碘的温度最多只能达到水的沸点,碘不会熔化,但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所以看到的碘蒸气只能是升华的结果;小明同学将碘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由于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所以出现的碘蒸气可能是碘先熔化后汽化形成的;由此可知,只有小华的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故正确;
    小华的实验中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使碘锤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故错误。
    故选:。
    8.【答案】
    【解答】解:、甲图中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需要放热,故不正确;
    、乙图中露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需要放热,故不正确;
    、丙图中冰雪消融是冰熔化成水,需要吸热,故不正确;
    、丁图中日出雾散是小水珠汽化成水蒸气,需要吸热,故正确。
    故选:。
    9.【答案】
    【解答】解:“水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小水珠附着在玻璃上形成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温度低,屋外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液化而形成,所以在玻璃外面;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温度高,是屋内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液化而形成,所以在玻璃内表面,故正确;
    故选:。
    10.【解答】解:、玻璃泡与液体充分接触,没有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此选项正确;
    、玻璃泡与液体接触的太少。此选项错误;
    、玻璃泡与容器壁接触了。此选项错误;
    、玻璃泡与容器底接触了。此选项错误。
    故选:。
    11.【答案】
    【解答】解:.汽化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气态,汽化要吸热;液态冷媒在室内挂机的蒸发器中汽化吸收热量,故正确;
    .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气态冷媒在室外主机的冷凝器中液化放出热量,故正确;
    .冷空气的密度更大,故空调的室内机安装在房间的上方冷却效果更好些,故正确;
    .当空调温度调的特别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房间内的温度变低,房间窗户外侧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水滴,所以窗户外侧会出现“白雾”,故错误。
    故选:。
    12.【答案】
    【解答】解:(1)“钻石尘”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极小的冰晶悬浮在空中形成的,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错误,正确;
    (2)“钻石尘”消失,是固态小冰晶吸热变为气态水蒸气,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错误。
    故选:。
    13.【答案】
    【解答】解:人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会感觉到“冷”,是因为水汽化吸热所致;
    、从冰箱里取出的鸡蛋会“冒汗”,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错误;
    、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会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是水凝固成冰,故错误;
    、太阳出来,雾慢慢“消散”了,是水汽化成水蒸气,故正确;
    、烧水时茶壶嘴冒出了“白气”是液化现象,故错误。
    故选:。
    14.【解答】解:
    、景区喷雾,是因为水雾变为水蒸气的过程是汽化,汽化是吸收热量的,需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故符合题意;
    、人造雪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不符合题意;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积雪上洒盐水是掺有杂质,积雪的熔点降低,即熔点低于当地温度,使雪熔化,交通方便,故不符合题意;
    、人工降雨,是干冰(固体二氧化碳)迅速的吸热升华成二氧化碳,使周围的温度降低,部分水蒸气液化成水滴,部分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降雨,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15.【答案】
    【解答】解:由图可知:海水先经过加热变成水蒸气,此过程为汽化,然后水蒸气遇冷又变成水,此过程为液化。
    故选:。
    16.【答案】
    【解答】解:、碘是晶体,蜡是非晶体,故错误。
    、两个实验中的物态变化过程都需要吸热,故正确。
    、碘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主要是为了控制温度,蜡的熔化实验用水浴法加热主要是为了受热均匀,故错误。
    故选:。
    17.【答案】
    【解答】解:、河水破冰,是冰吸收热量熔化成水的过程,故不符合题意;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符合题意;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冰是水放热凝固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18.【答案】
    【解答】解:.露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错误;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正确;
    .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错误;
    .“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错误。
    故选:。
    19.【答案】
    【解答】解;由整个装置的结构特点可知,它是借助了蒸发致冷来使给食物降温的,装置放在通风处,这样即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也增大了水的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加快水的蒸发,使饭菜温度降低,防止饭菜变质。
    、吃冰棒解热,是利用熔化吸热,故不符合题意;
    、樟脑丸逐渐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蒸汽的升华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不符合题意;
    、在中暑病人额头上擦酒精,是利用蒸发吸热,降低病人体温,故符合题意。
    故选:。
    20.【答案】
    【解答】解:、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图示体温计的分度值是,其示数是,故正确;
    、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故正确;
    、体温计在使用前应用手捏住其上端,用力向下甩一甩,故正确;
    、因为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沸水的温度约为,所以不可以把体温计放在沸水中消毒,故错误。
    故选:。
    二.填空题(共4小题)
    21.【答案】液化;乙。
    【解答】解:壶嘴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乙房间的壶嘴上方形成的“白气”较少,说明液化现象不明显,房间内气温比较高。
    故答案为:液化;乙。
    22.【答案】晶体;液态;80。
    【解答】解:(1)由图可见,该物质图象上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该物质为晶体;
    (2)由图象可见,物质的熔化过程是从第到第,在该物质的温度达到早已熔化完毕,该物质在处于液态;图象中,熔化过程中对应的温度叫做这种物质的熔点,由图可知该温度是.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故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故答案为:晶体;液态;80。
    23.【答案】熔化;非晶体;凝固。
    【解答】解:将塑料胶棒放入热熔枪内加热一段时间,塑料胶棒逐渐变软变稀,是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过程;塑料是常见的非晶体;胶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的过程。
    故答案为:熔化;非晶体;凝固。
    24.【答案】乙;。
    【解答】解:甲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上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值,分度值为,因此图甲中的温度值为;乙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下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值(也可以用负数来表示),分度值为,因此图乙中的温度值为。
    因为正午气温要高一些,所以乙温度计测量的是晚上的气温;
    故答案为:乙;。
    三.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
    25.【答案】(1)铁圈;温度计玻璃泡触碰烧杯底部;(2)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液化成小水珠;(3)98;在水沸腾后,撤掉酒精灯观察水能否继续沸腾;(4)。
    【解答】解:(1)温度计在使用时,玻璃泡需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同时玻璃泡不可以触碰烧杯侧壁和烧杯底部,而该装置玻璃泡触碰到烧杯底部了;
    (2)由于热水上方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温度计的外壁上,所以温度计变得模糊;
    (3)由图像可知,当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温度为,为了说明水沸腾后是否需要吸热,可以将热源撤掉,该实验可以将酒精灯撤掉,观察水是否能够继续沸腾;
    (4)只增加水的质量,水的沸点不会发生变化,那么水加热至沸腾,需要的时间更长,对应图。
    故答案为:(1)铁圈;温度计玻璃泡触碰烧杯底部;(2)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液化成小水珠;(3)98;在水沸腾后,撤掉酒精灯观察水能否继续沸腾;(4)。
    26.【答案】(1)吸收;(2)98;(3)液化。
    【解答】解:(1)当中沸腾后产生的水蒸气进入管中,遇到管中的冷水液化变成水,释放出的热量被管中的水吸收,使其温度升高;
    (2)由图乙可知,第后,管中温度计示数保持不变,此时,水的沸点为;
    (3)供暖系统就是利用水蒸气液化放热供暖的。
    故答案为:(1)吸收;(2)98;(3)液化。
    27.【答案】(1);(2)晶体;(3)固液共存;不变。
    【解答】解:(1)由图乙可知,零刻度在上方,是零下温度,每个小格代表,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
    (2)由图象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
    (3)由图象可知,段时,是固体熔化过程,这种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需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1);(2)晶体;(3)固液共存;不变。
    28.【答案】(1);(2)88;(3)98;低于。
    【解答】解:(1)、加盖可以减少对流和辐射散热,减少热量损失,故正确;
    、加盖后可使烧杯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故错误;
    、温度计从纸片的小孔穿过,位置更加稳定,故正确;
    、加盖后减少了高温水蒸气与温度计的接触,不易在温度计表面发生液化现象,避免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妨碍读数,故正确。
    故选:;
    (2)图中温度计分度值是,所以此时的示数是;
    (3)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在不变,沸点为;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液体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实验时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故答案为:(1);(2)88;(3)98;低于。
    29.【答案】(1)处向上;确保用酒精灯外焰加热;(2)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3)液化;;(4)探究水沸腾是否需要继续吸热。
    【解答】解:(1)如图甲,在组装器材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并要求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现在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此时应将处向上调整;
    (2)分析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水沸腾时烧杯的上方出现大量的“白气”,“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杯口附近处温度高、处的温度低,处的“白气”更浓;
    (4)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其目的是探究水沸腾是否需要继续吸热。
    故答案为:(1)处向上;确保用酒精灯外焰加热;(2)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3)液化;;(4)探究水沸腾是否需要继续吸热。
    30.【答案】(1)铁圈;(2);(3)92;(4)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1)酒精灯加热时用外焰加热,要先放酒精灯,根据外焰的高度确定石棉网的高度,再放烧杯,最后放入温度计,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壁,所以应先确定铁圈的高度再安装烧杯。
    (2)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提高水的初温,水的温度是合适;温度较低,加热到沸腾时需要的时间较长;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不适合,故选。
    (3)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温度计的示数是。
    (4)根据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得到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1)铁圈;(2);(3)92;(4)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时间
    0
    0.5
    1
    1.5
    2
    2.5
    3
    温度
    93
    96
    98
    98
    98
    98

    相关试卷

    2024年中考物理母题解密专题13 内能考点精练(附答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物理母题解密专题13 内能考点精练(附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一般情况下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春风拂面,花香恰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物理母题解密专题10 浮力考点精练(附答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物理母题解密专题10 浮力考点精练(附答案),共35页。

    2024年中考物理母题解密专题08 力和运动的关系考点精练(附答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物理母题解密专题08 力和运动的关系考点精练(附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下列现象中,能用惯性来解释的是,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