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古诗词诵读单元2.《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364490/0-173129772947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古诗词诵读单元2.《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古诗词诵读单元2.《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共3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教学目标】1.正确诵读古诗,读准诗歌节奏,读出韵味。2.学习诗歌中的关键意象,体会意象在抒情中的作用。3.了解说诗的方法,通过说诗活动,深化对诗歌的理解。【教学重难点】1.正确诵读古诗,读准诗歌节奏,读出韵味。2.学习诗歌中的关键意象,体会意象在抒情中的作用。【教学过程】活动一:有味诵诗根据提示正确诵读诗歌1.引导学生读出平仄、轻重、快慢的变化;2.引导学生读出情感。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歌1.借助注释相互讲一讲诗句的意思;2.指名讲解四句诗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以“三叠”的方式引导学生创意读诗1.根据预习时了解的关于“三叠”的诵读方法尝试创意诵读;2.教师出示诵读要求,小组合作练习诵读:(1)小组内分工诵读,选择一种叠法诵读古诗,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需要重叠的词句,创意诵读。(2)注意读出诗的韵味、诗的情意。3.师生以“飞花三叠”的方式合作诵读;4.引导学生体会“重叠”的作用:“吟诵一首诗时,觉得它还有一个情谊没有终了,所以可以重叠。”(叶嘉莹)活动二:意象解诗抓住“柳”和“酒”两个意象,体会离别情意1.教师出示学习资料,学生根据资料,了解意象的作用,表达理解;(1)请同学结合资料《意象解读》阅读《送元二使安西》。(2)请同学结合阅读材料,研读古诗,找出相关的意象,画出诗句。(3)根据要求完成练习:我发现诗中出现了( )的意象,诗句是( )。从这个意象中我感受(联想)到了( )。2.总结意象的作用: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袁行霈)凡是写进诗歌的物象,即使只是日、月、风、云等无所修饰的名物或是流泪、沉思等简单动作,也经过诗人的关照从而融入了主观情意,皆可视为“意象”。(莫砺锋)抓住“渭城”和“阳关”两个意象,体会离别情意1.引导学生圈出诗句中的地点:渭城、阳关;2.提问:这两个地点是否是“意象”?是否也表达着作者的情感?3.教师出示关于“渭城”和“阳关”的资料,引发学生思考。渭城此地有渭水滋养,故名渭城。由于水源丰足,因此林木茂密,鸟语花香,月明风清,环境十分优美。此地最早名为“咸阳”,西汉改咸阳为“渭城县”,唐朝又改回叫“咸阳县”。诗中使用的是汉代旧称:渭城。盛唐有亲友往西部边疆去,多在渭城送别。自长安至渭城约一天路程,夜晚住客舍,第二天清晨置酒话别。阳关阳关位于今甘肃省敦煌西南。年降雨量只有30余毫米,年日照时间高达3340小时。少雨多阳,真乃阳关。出了阳关,就是沙漠,玄奘曾提到:“沙漠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昏迷,因以成病,由此屡有伤亡。”难怪有“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风头如刀面如割”等诗句表现沙漠环境的恶劣。3.搭建理解支架,让学生用句式“此刻身处……的渭城;将要面对……的沙漠”表达理解,发现“渭城”和“阳关”形成鲜明对比,体会出诗人对元二安西任职的担忧与关心。4.总结:诗中的地点、事物等寄托着诗人的情感,都是意象,读诗的时候要关注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点明离别诗中常见的有关地点的意象还包括“霸凌、长亭、古道、歧路、渡口、南浦”等。活动三:我来说诗1.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说诗”;说诗,就是对诗歌的讲述。说诗,就是讲述诗歌中精妙的语言、优美的意境、高尚的情操。说诗,也是讲述诗歌带给自己的感动与体会。说诗,能让我们认识社会、抒发情志,触动他人,启迪生活。2.出示说诗主题,学生二选一进行练习:《我说离别诗》《我说离别情》;3.出示评价标准,学生根据标准进行说诗练习。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