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文峰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文峰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1页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文峰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2页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文峰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文峰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文峰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2.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
    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 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今辽宁省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刻有“匽侯”等文字,而“匽侯”封地在蓟,也就是燕国,这反映了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一件青铜器,无法体现青铜器的普遍使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诸侯祭祀礼仪活动的频率,排除D项。故选B项。
    3.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示可知,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故选C项。
    【点睛】本题以商周青铜器为切入点,揭示了商周青铜文明与长江流域铜矿开发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共同塑造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结论,深化学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认知。
    4.《墨子》中说,“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聩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这些主张()
    A.旨在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加快社会财富积累
    C.源于先秦小农经济的发达 D.否定了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凡天下群百工,轮车、聩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前半部分说明墨子鼓励发展手工业,后半部分说明他反对奢侈,墨子的这些主张有利于积累社会财富,B项正确;材料强调“奉给民用”,并不追求充实财政,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是小农经济形成期,小农经济并不发达,排除C项;材料显示墨子鼓励发展手工业,鼓励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5.下图为秦朝中央和地方行政结构图。据图可知,秦朝()
    A.官僚政治制度非常成熟 B.国家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C.地方机构分权相当明显 D.彻底消除封建割据隐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秦朝在中央,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在地方将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秦朝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体系,B项正确;秦朝官僚政治属于初创期,并非成熟期,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成熟在隋唐时期,排除A项;地方机构仅说明了图示信息的一个方面,且材料看不出地方分权明显,排除C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6.《云梦秦简·法律答问》中讲到:有贼进入甲家,甲呼救,四邻和基层官吏不救援,则要受到惩罚。但甲呼救时,街坊四邻不在家,可免于处罚;典、伍这些基层官吏,即使不在家,仍然要进行处罚。材料反映了()
    A.维护治安是基层官吏的主要职责 B.秦代鼓励百姓互相揭发举报
    C.“以法为教”在基层治理的运用 D.严刑峻法激化社会阶级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典、伍这些基层官吏,即使不在家,仍然要进行处罚”可知,秦朝法律强调典、伍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体现了“以法为教”在基层治理的运用,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基层治安出现问题要追究基层管理的责任,但不能说维护治安是基层官吏的“主要”职责,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并非百姓互相揭发举报,而是相互救援,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激化,排除D项。故选C项。
    7.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故选B项。
    8.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除了有对东、西、南、北抵达之地的点状铺写外,还在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东北的方位中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据此可知,汉赋这种题材创作()
    A.巩固了汉朝疆域 B.促进了国家认同
    C.体现了文化繁荣 D.强化了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可知,题干反映了汉赋对汉王朝疆域的描写,这有利于促进人们对大一统封建帝国的认同,B项正确;汉赋对疆域的描写并不能起到巩固疆域的作用,排除A项;汉赋体现了文化繁荣,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强化中央集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9.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人口内迁与南迁 B.政权更迭频繁 C.生态环境的恶化 D.民族交流交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中提到气候变冷,草原面积减少,北方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都说明北方气候恶劣、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促使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A项正确;政权更迭频繁和民族交流交融是其间接结果,排除B、D项;材料所举现象就是生态环境恶化,C项逻辑关系错乱,排除C项。故选A项。
    10.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的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经济迅速发展,出现富庶的局面。这一“富庶的局面”的出现()
    A.引发政治中心的持续南移 B.受到北方人口南迁的推动
    C.表明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 D.以商品经济 发展为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中心主要在北方地区,并未持续南移,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虽有发展,但其发展水平尚未超过北方,排除C项;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且此时商品经济并未快速发展成为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11.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 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京畿区的东移,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排除B项;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2.唐代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
    A.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体现 是在三省六部制下,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并非是绝对限制,D项正确;材料主旨未涉及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在专制体制下,决策不可能实现民主化,排除B项;材料主旨体现的是君主专制,非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3.下表所示是唐代两税法的部分史料。这可用于说明两税法()A.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B.未能得到地方官员 响应
    C.未能减轻民众的负担 D.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在实行两税法时,不仅保留了以往征收的赋税,还照以往最高税额征收,导致“民愈困”,说明两税法未能减轻民众负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税收流向和中央财政收入增多的信息,排除A项;据材料和所学,唐朝地方官推行了两税法,排除B项;放松农民人身束缚的说法与材料强调两税法增加了人民负担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的《养牛马驴骡》篇中,重复了范蠡所说的“欲速富,当畜五牸(雌性的牲畜)”,还加注:“牛、马、猪、羊、驴五畜之牸。然畜牸则速富之术也。”这说明()
    A.《齐民要术》的内容缺乏创新 B.贾思勰主张农民放弃种植业
    C.北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较高 D.贾思勰肯定商品生产和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强调“欲速富,当畜五牸(雌性的牲畜)”,重视饲养牛、马、猪、羊、驴五畜饲养对农民致富的作用,说明贾思勰肯定商品生产和贸易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齐民要术》的内容缺乏创新,排除A项;据所学,贾思勰及其《齐民要术》重视农业生产,并不主张农民放弃种植业,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畜牧业的商业价值,并非北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排除C项。故选D项。
    15.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这一愿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汉代。这说明()
    A.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开始于汉朝 B.接触交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C.隋唐时期中外交往交流达到顶峰 D.文化交流融合推动社会创新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对外交流频繁,且不仅局限于商贸领域,还拓宽了文化交流,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而这又推动了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反映了文化交流融合推动社会创新发展,D项正确“开始于汉朝”说法错误,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早于汉朝,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外交往交流在隋唐时期达到顶峰,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6.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地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两税中的户税和地税“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
    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大历中非法赋敛,急备、供军、折估、宜索、进奉之类者,既并收入两税”
    “自初定两税,货重钱轻,乃计钱而输绫绢。既而物价愈下,所纳愈多,绢匹为钱三千二百,其后一匹为钱一千六百,输一者过二,虽赋不增旧,而民愈困”
    欧阳修等《新唐书》
    图2
    图3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中的历史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图1中既有郡县,又有封国。这与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西汉初年。
    图2中有韩、赵、魏、楚、燕、齐、秦等诸侯国,且郑、大梁、邯郸、郢、蓟、临淄、咸阳等为以上诸侯国国都。这与“战国七雄”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战国时期。
    图3中都城为咸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在南方越族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在北方修筑了长城;这与秦朝定都咸阳,实行郡县制,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修筑长城等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秦朝。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图1中有郡县,又有封国。这与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西汉初年;观察图2中有韩、赵、魏、楚、燕、齐、秦等诸侯国,且出现临淄、咸阳等诸侯国国都。这与“战国七雄”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战国时期;观察图3中都城为咸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在南方地区出现了闽郡、长沙等郡,在北方出现了太原、上郡等,符合秦的疆域状况。据此判定图3为秦朝。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江南、辽西和河西凉州地区,经济却有很大发展,其中江南尤其突出。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很优越。孙吴出于立国、争霸的需要,大力推进军屯、民屯,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规模地迁移至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加上东晋、南朝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使这里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上)
    材料二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后,使用“以汉制汉、以夷制夷”之策略进行统治。“以汉制汉"之方:一是仿侨置州郡县之制。西晋亡,东晋建立后,为安抚中原南迁之世家大族,曾有“侨置州郡县”之制。建立前燕的慕容廆在辽东崛起,正值西晋八王之乱,有许多中原士大夫世家豪族率乡里、部曲、佃客投奔慕容廆,他承认来归汉人原来的地望,在辽东另设相同地名以安置他们,这与“侨置州郡县”的方法相类似,使来归者有宾至如归之感。二是重用汉族文人,提倡儒学等。“胡化”主要指本身虽为汉族,但接受胡族文化。如北魏时的高欢,已彻底鲜卑化,其后人所建的北齐,也为鲜卑化王朝。
    -摘编自吴楚克、王浩《魏晋南北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关键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答案】(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南方的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北方先进耕作技术的南传;统治者的重视;人民的辛勤劳作。
    (2)表现: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各民族频繁迁徙,交错杂居;各民族具有一定的华夏文化认同;儒家思想仍作为正统精神纽带;中原汉族吸纳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
    【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江南、辽西和河西凉州地区,经济却有很大发展,其中江南尤其突出。”及所学可得出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由材料“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很优越。”可得出南方的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由材料“孙吴出于立国、争霸的需要,大力推进军屯、民屯,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可得出统治者的重视;由材料“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规模地迁移至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可得出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北方先进耕作技术的南传;结合所学可得出人民的辛勤劳作。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材料“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后,使用以汉制汉、以夷制夷'之策略进行统治。”可得出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行汉化政策;由材料“西晋亡,东晋建立后,为安抚中原南迁之世家大族,曾有侨置州郡县之制。建立前燕的慕容廆在辽东崛起,正值西晋八王之乱,有许多中原士大夫世家豪族率乡里、部曲、佃客投奔慕容廆"及所学可得出各民族频繁迁徙,交错杂居;由材料“他承认来归汉人原来的地望,在辽东另设相同地名以安置他们,这与侨置州郡县'的方法相类似,使来归者有宾至如归之感。”及所学可得出各民族具有一定的华夏文化认同;由材料“二是重用汉族文人,提倡儒学等。”及所学可得出儒家思想仍作为正统精神纽带;由材料“胡化”主要指本身虽为汉族,但接受胡族文化。如北魏时的高欢,已彻底鲜卑化,其后人所建的北齐,也为鲜卑化王朝。”及所学可得出中原汉族吸纳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世官制阶段、察举制阶段和科举制阶段。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科举制是具有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竞争性的较完备的选官制度,这种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主要指下层人物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给封建政权带来了活力和生机”。这种社会流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活力和生机,是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王子今《官吏选任制度及其历史文化影响-读<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任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阶段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阶段:科举制。阐述: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朝以来,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制打破了九品中正制下以门第设限的做法,依靠才学和考试成绩选拔官员。这种制度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士可以通过读书,凭自己的才学通过考试进入统治阶层,从而改变自身乃至家族的社会地位。因此,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信息进行现场思维构建。首先,考生要选择一个历史阶段,明确当时的选官制度,如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然后,考生需要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从背景、内容、发展进程和影响等角度展开阐述;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总结升华,如说明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整个解题过程,注意明确阶段,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麹氏高昌国时期(502-640)《高昌内藏奏得称价钱账》是自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514号墓出土的文书。“内藏”即高昌王室的藏钱之府。“称价”是胡商的交易税,其作为市税在高昌是由王室内藏征收而供其开支的,它记载了某一年正月一日至十二月廿七日高昌内藏征收的49笔交易税,期中的交易商品有生丝、金、银、铜、鍮石、石蜜、香、硇砂、药等。该文书所记载的在高昌进行上述贸易的胡商都是康、曹、何、石等粟特商人。这件文书是迄今为止所见的唯一的一件丝绸之路某一具体市场的税收文件,反映了丝绸之路贸易的交易实况、税收情况(税种、税率)、交易双方商人的国籍和姓名等。
    材料二《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七册刊布的神龙三年(707年)高昌县崇化乡点籍样残卷共55户153行,现将该件各户丁口田土情况(应受田口与应受田数权按均田制规定计算)列表(部分,见表4所示)
    序号
    户主


    家口

    应受田口
    应受田数
    已受田数
    1
    不详
    ?
    ?
    ?
    ?
    2
    大女
    张慈善年
    廿一中

    2
    中女当户1
    35
    “右件户括附,田宅并未给受”
    3
    康义
    集年

    小男
    2
    小男当户1
    35
    (同上)
    材料三宝应二年(763年)牟羽可汗接受了由来华经商的粟特人传入的摩尼教,为了宣传摩尼教义,其下令铸造了“日月光金”钱,钱币正面镌楷书汉文“日月光金”四字,背面所镌少数民族古文字还有待释读。
    4
    魏双
    尾年

    十老寡
    1
    寡当户1
    35
    (同上)
    5
    大女
    陈思

    年丁寡
    2
    寡当户1
    35
    (同上)
    6
    小女
    曹阿
    面子
    拾参小

    2
    小女当户1
    35
    (同上)
    7
    大女
    安胜娘年
    二丁

    1
    寡当户1
    35
    “右件新括附,田宅并未经受”
    8
    黄女
    安浮

    年二黄

    1
    黄女当户1
    35
    “右件户括附,田宅并未给受”
    9
    李丑
    奴年

    小男
    1
    小男当户1
    35
    (同上)
    10
    康禄
    山年
    九白

    9
    丁1,中男
    1(?)
    120
    9亩80步
    材料四敦煌出土《未年(吐蕃年号)(803年)尼明相卖牛契》:黑牛一头,三岁,并无印记。未年(吐蕃时期年号)闰十月廿五日,尼明相为无粮食及有债负,今将前件牛出卖与张抱玉。准作汉斗麦壹拾贰硕、粟两硕。其牛及麦,即日交相付了。恐人无信,故立此契为记。
    (1)史料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请将材料中的史料进行分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史料价值。
    (2)选择以上任意两则材料,围绕它们确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分类:材料三为实物史料;材料一、二、四为文献史料。分析:四则材料都属于一手史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材料三反映了唐代回鹘的钱币发行状况及中外文化交流,材料一、二、四分别反映了当时唐代周边民族政权商业税征收、边疆均田制实施状况、商业契约情况。
    (2)示例《高昌内藏奏得称价钱账》和材料三回鹘铜钱。论题:唐朝时期的中国对外交流频繁。阐述:《高昌内藏奏得称价钱账》中记载了来自中原、中亚、南亚的生丝、金、银、铜、鍮石、石蜜、香、硇砂、药等交易商品,可以看出唐朝时期中国和中亚、西亚、南亚的部分地区贸易交往频繁;通过观察回鹘铜钱,我们可以看出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这可以反映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频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类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分类,综合、梳理本题的四则材料可得出,材料三展示的两枚钱币为实物史料,材料一《高昌内藏奏得称价钱账》、材料二“高昌县崇化乡点籍样残卷”和材料四《尼明相卖牛契》均为文献史料。第二小问史实价值,综合四则材料和所学,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四则材料的史料性质和内容可知,四者均属于一手史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材料三反映了唐代回鹘的钱币发行状况及中外文化交流,材料一、二、四则分别反映了当时唐代周边民族政权商业税征收、边疆均田制实施状况、商业契约情况。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为隋唐(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首先,考生要明确一个论题,如据材料一“(《高昌内藏奏得称价钱账》)记载了某一年正月一日至十二月廿七日高昌内藏征收的49笔交易税“(763年)牟羽可汗接受了由来华经商的粟特人传入的摩尼教,为了宣传摩尼教义,其下令铸造了'日月光金'钱”等信息可以得出论题-唐朝时期的中国对外交流频繁;然后,考生需要结合题目的信息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展开分析,如通过分析《高昌内藏奏得称价钱账》中记载了来自中原、中亚、南亚的生丝、金、银等交易商品,可以看出唐朝时期中国和中亚、西亚、南亚的部分地区贸易交往频繁,通过观察回鹘铜钱,我们得出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这可以反映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频繁;解题时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相关试卷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论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新校区、高铁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新校区、高铁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第一中学老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适应训练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新泰第一中学老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适应训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国吞噬掉,十一字”,、材料分析题,十万人谪戍之,十余万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