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历史试题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历史试题第1页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历史试题第2页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历史试题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历史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4小题)
    1.距今约7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的居民以粟等为主要作物,并使用彩绘陶瓷: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造成两地居民生活方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地理环境B.生产工具C.国家形态D.政治制度
    2.古籍《越绝书》曾记载,“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当此之时(春秋战国),作铁兵,威服三军”。这可以佐证先秦时期( )
    A.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B.中华文明崇尚武力
    C.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D.文明水平不断提高
    3.西周制度中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然而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战国早期)墓中却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物品中有一套完整的编钟。这说明战国时期( )
    A.礼乐制度遭到挑战 B.民族交融频繁 C.私有财产开始出现 D.宗法观念淡化
    4.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D.华夏认同增强
    5.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下列措施中,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是( )
    A.奖励军功,奖励耕织B.废井田,开阡陌
    C.限制贵族特权D.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制
    6.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是:( )
    A.管仲改革B.李悝变法C.商鞅变法D.吴起变法
    7.“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与材料相符的是( )
    A.削弱相权B.提出重农抑商C.奖励军功D.加强中央集权
    8.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下列关于秦始皇的历史贡献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焚书坑儒,以愚黔首B.并吞战国,海内为一
    C.封禅泰山,威震四方D.约法三章,休养生息
    9.秦朝建立时自认为水德,“水气胜,故其色尚黑”,所以秦朝的衣服旗帜皆以黑色为尊,并把百姓命名为“黔首”。这表明秦始皇( )
    A.用颜色彰显统一格局 B.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C.把儒学作为官方学说 D.大力推行郡县制度
    10.秦朝建立后,规定“数以六为纪”“六尺为步”“符、法冠皆六寸”“器械一量”“书同文字”“车同轨”“舆六尺”“乘六马”。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社会基层治理B.消弭六国贵族反抗
    C.适应大一统的需要D.增强秦朝综合国力
    11.《史记·东越列传)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捆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这说明秦朝( )
    A.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B.保留了诸侯王的设置
    C.开始在民族地区推广郡县制D.对地方势力固俗而治
    12.战国时代,秦人风俗与东方各国有较大差是,尤其是楚、齐、赵等地。秦统一天下后,秦王朝以将秦地风俗推行全国以“匡饬异俗”急欲实现“大治耀俗”。这一做法( )
    A.影响了法令制度的统一B.完善了地方监察体系
    C.不利于政治认同的构建D.加重了百姓徭役负担
    13.《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 )
    A.六国反抗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B.秦的治国模式没有优越性
    C.楚国旧地对秦统一缺乏认同感D.楚国的人民意图统一全国
    14.秦始皇”定疆域,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中国开始成为伟大的统一国家”。其中“书同文”的意义是(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推动了文化交流
    C.确保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加强了文化专制
    15.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其中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下列对睡虎地秦简理解正确的是( )
    A.为一手史料,可补充传世文献B.大多为抄录,主观色彩浓厚
    C.为二手史料,展现了秦律全貌D.远离秦故地,史料价值有限
    16.汉初,除王国的太傅、相国、中尉由朝廷派遣外,其余百官,诸侯王均有权任免。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借机将诸侯王的管理任免权收归中央。汉武帝时期,制定了《左官律》,规定不经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诸侯即构成“左官罪”。这一变化( )
    A.完善了官僚政治B.淡化了宗法观念C.加强了中央集权D.奠定了盛世基础
    17.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在各地设盐官、铁官,掌管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还下令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 )
    A.违背了重农抑商理念B.不适应时代发展
    C.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D.受道家思想影响
    18.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这表明汉朝( )
    A.改革了选官制度 B.弱化了丞相权力
    C.实行了监察措施 D.加强了商业管控
    19.东汉豪强地主占有了大量的土地。荀悦说“今豪民占田或至数百千顷”,仲长统也说豪强地主“膏田满野”,“田亩连于方国”。以此为基础,豪强地主不仅垄断了担任郡县曹掾佐吏的权力,而且可以由此升为政府中的高官。材料最能体现( )
    A.土地兼并导致东汉衰落B.豪强地主经济实力强大
    C.政府鼓励豪强土地兼并D.经济地位影响政治等级
    20.有人指出,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得益于( )
    A.设立中朝、加强皇权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实行察举、选拔官吏D.分设刺史、巡视监察
    21.据西汉农书《氾胜之书》记载,公元前1世纪晚期,小麦和大麦已经在关中得到广泛种植,逐渐成为北方重要的主食,同时,西瓜、黄瓜、葱、大蒜、芝麻、葡萄、苜蓿等也陆续出现。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关中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B.张骞通西域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C.租佃契约关系推动农产品商品化D.原产美洲的作物得到广泛种植
    22.《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诏曰:“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散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这些措施体现光武帝治国的基本原则是( )
    A.扶植豪强地主B.强化中央集权
    C.实行休养生息D.遏制地方势力
    23.中国古代某书籍被认为是稍晚于马王堆医书的伟大的医学著作。全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以系统、全面而精辟的科学理论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成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不朽之作。该著作是( )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唐本草》D.《本草纲目》
    24.史籍评述汉末一人物:“资益州(今四川成都)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乘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据此判断,这一人物是( )
    A.刘备B.孙权C.曹操D.刘秀
    25.“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在中国古都的名单里,洛阳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多个王朝曾建都于此。下列王朝中,曾建都于洛阳的有( )
    A.西汉B.北魏C.东晋D.北宋
    26.据谭其骧先生估计,从4世纪初期到5世纪中叶约160年间,北方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南迁,南方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来自北方。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疆域开拓B.社会环境动荡C.南方得到开发D.人地矛盾突出
    27.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的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经济迅速发展,出现富庶的局面。这一“富庶的局面”的出现( )
    A.引发政治中心的持续南移B.受到北方人口南迁的推动
    C.表明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D.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基础
    28.大部分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了( )
    A.民族差异的消失 B.民族交融的发展
    C.民族习俗的趋同 D.民族布局的改变
    2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
    A.政权并立与文化停滞B.开放包容与对外交流
    C.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30.东晋王导主政注重“镇之以静”,对豪强地主掠夺土地、占夺流民的行为不予干预;谢安为政亦“去其烦细”,并下令不准搜索豪强舍藏流民。这反映了统治者( )
    A.为政清静,笼络高门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C.以礼入法,宽刑省罚D.精兵简政,以图北伐
    31.赵翼《廿二史札记》记载:“江左诸帝乃皆出自素族……其他位功立事,为国宣力者,亦皆出于寒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东汉军阀割据B.西晋分封宗族
    C.东晋门阀专权D.南朝士族衰落
    32.南朝刘宋时期,“荆城跨有南楚之富裕,扬州拥有全吴之丰饶,鱼盐杞梓的收益,可以滋养四面八方,丝绵布帛之丰茂,可以供天下百姓穿戴”。这反映当时( )
    A.北方经济严重依赖南方B.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
    C.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D.分裂割据的局面已经结束
    33.北魏太祖时期,群臣认为本朝乃黄帝之后,应为土德,“于是始从土德,数用五,服尚黄”;北朝后期的《魏书》也强调鲜卑“拓跋氏”的氏族名称来源与黄帝存在紧密关联。北朝时期推崇黄帝的意图在于( )
    A.彰显黄老之学以兴文教B.践行友好交流的民族政策
    C.借助民族认同稳定政权D.消除鲜卑贵族的改革阻力
    34.“见义勇为”源自《论语》中的“见义不为,无勇也”。云梦秦简《法律答问》规定“捕亡(亡:逃亡的盗贼),亡人操钱,捕得取钱”,汉律亦有“盗贼群攻乡邑及入人家者,杀之无罪”的条文。由此可知( )
    A.秦朝已经开始律令儒家化进程B.秦汉律法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
    C.政府制定乡约以加强基层治理D.传统美德在古代普遍具有法律效力
    35.两汉期间,天子数次出面干预学术,宣帝召开“石渠阁会议”,章帝召开“白虎观经学大会”,以皇帝的名义统一经义。据此可知,当时( )
    36.《新论》记载战国时期的楚国郢都:“车挂毂,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新而暮衣敝。”这表明郢都( )
    A.是商业繁荣的中心城市B.涌现富比王侯的工商业主
    C.使用尖首刀币进行贸易D.当地手工业分工十分细密
    37.据《商君书》记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表明商鞅主张( )
    A.中央集权B.立信于民
    C.发展农业D.奖励军功
    38.在云梦秦简中,有许多律文涉及秦国官吏的任免、考核等。如《置吏律》篇,记载了当时官吏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据此可知,秦代
    A.倡行儒家礼治B.重视官吏品行C.推崇军功爵制D.忽视官吏政绩
    39.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朝采取的不同于秦朝的制度是( )
    A.推行郡县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度D.与民休息
    40.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领导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欲查阅与此相关的史书,最适合的是( )
    A.《史记》B.《汉书》C.《春秋》D.《后汉书》
    41.司马迁在《汉书·主父偃传》中写道“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他对秦始皇的称赞主要是基于( )
    A.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体制B.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
    C.地方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D.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
    4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0年……胡亥、李斯等篡改诏书赐死扶苏,立胡亥为太子”。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简却记载:“朕(胡亥)奉始皇帝遗诏即位,改元更新。”这说明( )
    43.东晋南朝时期,政府在南渡而来的侨居的人口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侨州郡、县,如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在今南京江乘县境内设立南琅琊郡,刘宋时期设立的南徐州、南豫州等。这一举措( )
    A.导致士族门阀势力兴起B.表明国家重新归于统一
    C.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D.有利于南方地区的开发
    44.魏晋之前,山东地区儒学的发达冠于全国,其他地区无出其右者;但从十六国至北朝结束的几百年间,山东地区的儒学再也未能恢复到以前的盛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门阀政治的发展B.人口迁徙的影响
    C.儒释道三教并行D.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
    45.国家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文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并概括该政策实施后的成效。
    (2)指出汉武帝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概括这一政策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
    1.【答案】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距今约7000-5000年前(仰韶、河姆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位于北方黄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土地平坦辽阔,适宜种植粟等农作物,冬季寒冷,先民制作陶器储存食物;而河姆渡文化位于南方长江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众多,适宜种植水稻,丘陵地形较多,适宜种桑养蚕;因此,造成两地居民生活方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地理环境,A项正确;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同属于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都是磨制石器,排除B项;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尚未形成国家形态和政治制度,排除C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铸剑师风胡子对中国上古时代所做的阶段划分可知,先秦时期经历了石器时代、玉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体现了通过生产工具的演变来认识历史的特点,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文明水平不断提高,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明演进水平提高,无法体现多元一体,排除A项;仅凭材料孤证无法得出中华文明崇尚武力的结论,排除B项;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最早形成于秦统一六国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早期,地方诸侯墓葬品使用了天子规格的礼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逐步瓦解,因此材料中的现象反映出礼乐制度遭到挑战,A项正确。材料涉及西周礼乐制度,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私有财产出现的时间早于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反映礼乐制度遭到破坏,而不是宗法制,排除D项。
    4.【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熊渠说他是蛮夷人,不用中原国家的号谥,而子囊认为楚国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诸夏,这表明了楚国为华夏而战,并以华夏自居,体现了楚国人对华夏文明的接受与认同,D项正确;据所学,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割据,分裂趋势加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的情况,排除B项;据所学,儒家思想是春秋末年孔子创立,材料未体现受诸侯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项正确;“奖励军功,奖励耕织”反映了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与封建土地私有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限制贵族特权体现在政治方面对贵族特权的限制,与封建土地私有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什伍连坐制指的是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在时间上位于最后,因此,商鞅变法可以说集各国变法之所长、涉及面最广,变法彻底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故C选项正确;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初期,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选项;李悝变法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刑法两方面,不符合题干所说“涉及面最广”,故排除B选项;吴起变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使楚国经济、军事等方面得到一定发展,但仅仅持续五年便以失败告终,不符合题干所说“持续时间最长”故排除D选项。
    7.【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出自《韩非子》,意思是:政事分给地方官员来做,大权集中在中央, 圣明的君主独掌大权,四方的官员都来效力,体现了法家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D项正确;“圣人执要”含有加强君主权力的意思,但未直接提及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君权,相比之下D项更加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反映法家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与重农抑商、 奖励军功关系不大,排除B项、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B项正确;“焚书坑儒”不算是历史功绩,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封禅泰山并不算历史贡献,排除C项;“约法三章,休养生息”属于刘邦的事迹,与秦始皇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西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官方学说,故C项不选;B、D项与题意无关;衣服旗帜皆以黑色为尊,体现的是用颜色彰显统一格局,故选A项。
    10.【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数以六为纪”“六尺为步”“符、法冠皆六寸”“器械一量”“书同文字”“车同轨”“舆六尺”“乘六马”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目的是为适应大一统的需要,维护统治,C项正确;材料所述与社会基层治理无关,排除A项;“消弭”的表述太过绝对,且镇压六国贵族反抗主要是军事方面,排除B项;增强秦朝综合国力也是服务于大一统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秦朝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并设置了“闽中郡”,对闽越地区进行管辖,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将“王”改为了“君长”,并非保留诸侯王,排除B项;根据材料不能判断秦统一闽越前当地是否设置过郡县,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对地方采取了新的统治方式,并非“固俗而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秦统一天下后,秦王朝以将秦地风俗推行全国以‘匡饬异俗’急欲实现‘大治耀俗’。”可是秦以法律为强制手段将秦地风俗推行全国,这种严厉的文化控制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政治认同的构建,C项正确;秦王朝企图以强制手段将秦地风俗推行全国以“匡饬异俗”、“大治濯俗”,追求所谓天下民俗文化的“混同”“中和”,这并未影响法令制度的统一,排除A项;材料所述与监察体系的完善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百姓徭役负担的加重,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秦统一全国,但是陈胜起义仍然以“张楚”为号,说明楚地对秦的统一仍然缺乏认同感,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治国模式,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没有提及楚国人民想要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书同文的直接意义是统一了文字与语言,促进了秦令在列国间的推行,特别是郡县制的推行,许多行政结构甚至一直沿用至今。其次书同文大大的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地之间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材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无关,排除A项;推行“书同文”政策不能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书同文则奠定了我国文化基础,不属于“文化专制”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A
    【详解】秦墓出土竹简是考古文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可以补充传世文献,A项正确;睡虎地秦简如实记录秦朝的法律,主观色彩不强,排除B项;C项错在“二手史料”,排除C项;秦简价值很高,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朝(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从汉景帝到汉武帝,实行各种措施来持续地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反映中央削弱地方诸侯,而不是完善官僚政治,排除A项;材料反映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宗法观念的淡化,排除B项;汉初经过休养生息,经济得到恢复,奠定了盛世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有利于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就是抑制商业,排除A项;盐铁官营政策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B项;汉武帝的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受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这属于监察制度,C项正确;刺史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排除A项;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是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弱化了丞相权力和加强了商业管控,排除B、D项。故选C项。
    19.【答案】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描述可知,东汉时期的地主豪强有很强的经济实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担任郡县曹掾佐吏的权力,并借此升为政府高官。通过这一路径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豪强利用经济地位影响其社会政治地位,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东汉衰落的原因,排除A项;B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B项;政府并不鼓励豪强兼并土地,排除C项。故选D项。
    20.【答案】B
    【详解】汉武帝后中华大地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与当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密切相关,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选B项;设立中朝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君权,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刺史制度属于监察制度,也和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
    21.【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公元前1世纪晚期,小麦和大麦已经在关中得到广泛种植,逐渐成为北方重要的主食,同时,西瓜、黄瓜、葱、大蒜、芝麻、葡萄、苜蓿等也陆续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产于西亚和西域的作物在西汉得到种植,这主要得益于张骞通西域丰富了农作物品种,B项正确;材料体现外来农作物在关中的传播,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租佃契约关系,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作物才得到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22.【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散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可知,光武帝下令把赋税由什一税降到三十税一,减轻人民的徭役和兵役负担,体现了休养生息的治国原则,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治国是的打击豪强地主,未涉及扶植豪强地主,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休养生息的治国原则,未体现强化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休养生息的治国原则,未体现遏制地方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
    23.【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的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某医术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成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不朽之作。结合所学可知,成书于战国至西汉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项正确;B项是东汉张仲景所著,C项是唐朝政府颁布的药典,D项是明朝李时珍所著,都不符合时间和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4.【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年(中国)。据材料可知,东汉末年,刘备占据四川地区,建立蜀汉政权,A项正确;孙权占据的是江南地区,排除B项;曹操控制中国北方地区,排除C项;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排除D项。故选A项。
    25.【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B项正确;西汉建都长安(今西安),排除A项;东晋都城是建康(今南京),排除C项;北宋定都汴京(今开封),排除D项。故选B项。
    26.【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从4世纪初期到5世纪中叶,可知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所以这一时期北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社会环境动荡,南方相对安定,B项正确;当时是因为北方动乱,并不是国家疆域开拓到南方,排除A项;南方得到开发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C项;人地矛盾突出,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7.【答案】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B项正确;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中心主要在北方地区,并未持续南移,排除A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虽有发展,但其发展水平尚未超过北方,排除C项;据所学,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商品经济并未其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28.【答案】B
    【解析】根据“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可知这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政权的政治制度,是民族交融发展的表现,B项正确;这一时期的民族差异并没有消失,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政权的政治制度,并不是民族习俗趋同,排除C项;根据“内迁的少数民族”可知这时的民族布局已经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29.【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区域经济得到开发,根据材料“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加强,综合起来,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结合材料“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得到一定发展,A项不符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内部交流,未体现中华民族与外部交流,不符题意,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社会处在大分裂时期,不符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30.【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对豪强地主掠夺土地、占夺流民的行为不予干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过大,政府不去干预豪强地主的行为,笼络这些豪强地主,A项正确;这些措施有利于豪强地主,对人民不利,不能“与民休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法律与教化,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军事,与北伐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1.【答案】D
    【详解】根据“江左诸帝乃皆出自素族……其他位功立事,为国宣力者,亦皆出于寒人”可以看出,当时帝王都不是士族出身,而功臣也多出自寒族,说明当时士族逐渐衰落,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割据与分封宗族,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是士族门阀的衰落,而不是专权,排除C项。故选D项。
    32.【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南朝时期,荆州、扬州物产丰富,纺织业发达,反映当时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有所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北方经济依赖南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的信息,排除C项;据所学,刘宋政权的统治是在南北朝对峙时期,结束南北朝分裂割据局面的是隋朝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33.【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材料“群臣认为本朝乃黄帝之后,应为土德”“强调鲜卑‘拓跋氏’的氏族名称来源与黄帝存在紧密关联”可知,北魏统治者采纳了五德终始说的历史观念,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强调鲜卑“拓跋氏”的氏族名称来源与黄帝密切相关,有助于促进民族间的交融。由此可见,北魏统治者的主要意图是借助民族认同稳定统治秩序,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黄老之学的内容,体现不出兴办文化教育的信息。黄老之学为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合称,是华夏道学之渊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友好交流的民族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鲜卑贵族的改革阻力”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并且选项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C项。
    34.【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捕亡(亡:逃亡的盗贼),亡人操钱,捕得取钱”,汉律亦有“盗贼群攻乡邑及入人家者,杀之无罪”的条文,可知通过金钱和法律保障反抗盗贼的行为,体现了秦汉律法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朝法律融入了儒家思想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乡约的制定,材料展示的是国家法律的制定,排除C项;传统美德在古代普遍具有法律效力,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35.【答案】C
    【详解】据材料可知,两汉期间,天子以皇帝的名义统一经义。这既是统一经学,提升儒学思想在汉代的法典化与国教化,也表明君主才是学术最后的裁决者,反映出西汉君主专制政治不断强化,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排除A项;根据所学,汉武帝通过实施尊崇儒术等一系列政策,逐步将儒学纳为汉代的统治思想,武帝尊儒是汉代儒学意识形态化的起点,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思想文化政策的宽松,排除D项。
    36.【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车挂毂,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新而暮衣敝”可知,战国时期的楚国郢都车马很多,人口众多,生活富足,是商业繁荣的中心城市,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富比王侯的工商业主,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交易的货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的分工,排除D项。故选A项。
    37.【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主张多种粟,多耕织,国家就会富强,体现出商鞅主张奖励耕织,发展农业,C项正确;推行县制体现了商鞅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徙木立信体现了商鞅要立信于民,排除B项;奖励军功强调军功爵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8.【答案】B
    【详解】材料“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强调的是官吏必须忠诚、清廉、善行等,体现了对官吏品行的重视,B项正确;秦朝倡行的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军功爵制,排除C项;材料“举事审当”便是对官吏行政的要求,而且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有比较完备的官吏考核制度,并不忽视官吏的政绩,排除D项。故选B项。
    39.【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材料“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有所变化,其中汉初因为刚刚经过秦末农民战争,经济凋敝,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汉初继承秦的郡县制,同时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子侄到各地做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因此郡县制属于汉承秦制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汉初继续采用秦的三公九卿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秦朝的皇帝制度也被汉朝采用,排除C项。故选D项。
    40.【答案】A
    【详解】
    由材料可知,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而《史记》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所以欲查阅与陈胜吴广起义相关的史书,最适合的是《史记》,A项正确;《汉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的史事,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春秋》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史事,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后汉书》记载的是上起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的史事,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1.【答案】D
    【详解】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强调的是秦国统一海内的功绩,故D项正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明显是强调秦统一的功绩,和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确立皇帝权威、实行郡县制无关,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42.【答案】C
    【详解】据材料可知,司马迁认为秦二世胡亥是密谋篡位,而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简则记录的还是奉诏即位。由此可见,多元史料的发现有助于丰富历史认知,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主观倾向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排除A项;历史真实面貌是可以还原的,表述有误,排除B项;历史评述缺乏统一标准这一说法错误,历史评述要坚持唯物史观,排除D项。
    43.【答案】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东晋、刘宋时期在南方设置南徐州、南豫州等州郡,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南方统治者采取政策安置移民,推动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D项正确;士族门阀势力是源于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排除B、C项。故选D项。
    44.【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不端,导致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从而导致了山东地区儒学的衰落,B项正确;儒学衰落和门阀政治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儒释道三教并行不是材料体现的原因,排除C项;江南地区的开发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45.【答案】(1)政策:“惠商”。
    成效:出现了富有的大商人;商品交易频繁;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政策:抑商。
    表现:征收财产税,鼓励民众告发不法商人。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政策:根据材料“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可知,汉文帝时期实行“惠商”政策。成效: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可知,出现了富有的大商人,商品交易频繁;根据材料“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可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政策和表现:根据材料“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征收财产税,鼓励民众告发不法商人等政策。商业政策转为抑商。
    A.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儒学意识形态化确立
    C.专制政治的不断强化
    D.思想文化政策较宽松
    A.主观倾向影响历史研究
    B.历史真实面貌无法还原
    C.多元史料丰富历史认知
    D.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相关试卷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学者指出,晋书·郭默传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文件包含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pdf、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0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0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八”,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