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1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其思想的核心是()
A.仁 B.道 C.非攻 D.重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了自己的主张,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即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为政以德”来治理国家,A项正确;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家的主张,排除B项“兼爱、非攻”属于墨子的思想主张,是墨家思想,排除C项;重法是法家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2.北朝文学作品《木兰辞》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其中“天子”与“可汗”的称谓反映了()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各族的政治隔阂
C.北方的政局动荡 D.南北政权的对峙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归来见天子”和“可汗问所欲”,一般汉族统治者称天子,少数民族的统治者称可汗,同时称天子和可汗,可见民族文化的交融,A项正确;材料制体现了北魏统治者的称谓,没有体现各族,排除B项;北方的政局是统一的王朝,排除C项;南北政权的对峙体现了当时的时局,但不符合材料体现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3.北魏孝文帝将都城南迁千余里,在洛阳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座壮丽的城市。他将鲜卑姓改为汉姓,为皇室取姓元。他命令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官员,在朝中一律用汉语,着汉服。他也鼓励鲜卑与汉族士族通婚。孝文帝的做法()
A.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 B.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C.导致了南北朝对峙局面出现 D.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他命令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官员,在朝中一律用汉语,着汉服。他也鼓励鲜卑与汉族士族通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朝中统一说汉语,鼓励鲜卑与汉族士族通婚等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国家实力,A项正确;北魏在北方,排除B项;导致了南北朝对峙局面出现,说法错误,排除C项;北方已经一统,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4.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呼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和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现象可以佐证东晋政治的基本特点是()
A.门阀士族强大 B.豪强地主衰落 C.政权更迭频繁 D.皇权逐渐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晋时期。根据材料“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王与马,共天下”及所学可知,东晋初年,世家大族的力量很强大,出现了士族专权的局面,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豪强地主衰落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东晋时期的政治特征,未涉及政权更迭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高门士族在政治领域有较大权力,甚至威胁皇权,说明此时皇权相对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
5.监察制度我国古已有之,秦朝中央机构中负责监察事务 是()
A.太尉 B.御史大夫 C.刺史 D.通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嬴政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B项正确;太尉负责军事,排除A项;汉武帝设立了刺史制度,排除C项;北宋时期,设立通判监督知州,排除D 项。故选B项。
6.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
A.降低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减少了决策失误 D.提高了工作效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及所学可知,三省分权并相互牵制,有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扯皮,进而耽误国事,降低了行政效率,A项正确;材料侧重点在于三省六部制的弊端,没有表述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减少决策失误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提高工作效率”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群众的统治与管理而实施的措施是()
A 奖励军功 B.“废井田,开阡陌” C.编户齐民 D.什伍连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及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D项正确;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排除A项;“废井田,开阡陌”,在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编户齐民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稳定的兵源,排除C项。故选D项。
8.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行政中枢的结构图,这一制度设计意在()
A.提升行政效率 B.加强君主权力 C.避免决策失误 D.打击地方割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结构图为汉朝的中外朝制度。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B项正确;这一制度设计意在加强君主权力,未体现“提升行政效率”,排除A项,“避免决策失误”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这一制度设计意在加强君主权力,并不会打击地方割据,排除D项。故选B项。
9.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某学派特征做如下概括:“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该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根据题干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价某一派别:“无为,又日无不为”“其术以虚无为本。”该派别是道家学派。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C项正确;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爱,不是无为,排除A项;墨家的核心是兼爱和非攻,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法家的核心是以法治国,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指江南)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
A.导致士族专权现象 B.加剧民族之间隔阂
C.推动江南经济发展 D.促使东晋统一北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题干“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指江南)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社会环境动荡,北民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东晋皇权的衰落,士族专权使得门阀垄断政权,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人口流动,与士族专政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战争加剧了民族政权的分化,人口流动客观上会加强民族交融,不一定会加剧民族间的隔阂,排除B项;东晋没有完成对北方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1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期,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特征的是()
①列国纷争②华夏认同③经济发展④百家争鸣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列国纷争,华夏认同,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有了一定发展,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①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主要表现在()
A.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B.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C.设置西域都护府 D.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B项正确;尊崇儒术是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是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排除A项;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汉初并未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排除D项。故选B项。
13.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约6000年新石器时代。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掘反映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城是人类文明的要素,材料没有体现最早,排除A项,“已摆脱”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的信息是没办法判断该遗址出现阶级分化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4.《尚书》被后世认定为五经之一,它的内容基本上都和政事相关。孔子之前,它已经是周代贵族教育的重要科目;孔子之时,它被整理过;孔子之后,它仍在被改订增益,并出现了多种版本。汉代,儒家整理的《尚书》被确立为官方标准版本。这说明()
A.早期政治制度源于《尚书》 B.《尚书》始终属于民间创作
C.先秦主流文化被儒家修改 D.儒家思想的历史源流久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至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五经之一的《尚书》是周代贵族教育的重要科目,同时历经孔子和儒家的整理改订,最终被确立为官方标准版本,显示了儒家思想的历史源流久远,D项正确;《尚书》虽然内容和政事相关,但材料主要是《尚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被整理、改定的历程,不体现早期政治制度源于《尚书》,排除A项;《尚书》是周代贵族教育的重要科目,并且是经过孔子和儒家整理改订后成为官方标准版本的,这两点都与“民间创作”的特点不符,排除B项;虽然《尚书》经历了整理改订,但并不能说明是“先秦主流文化被儒家修改”,排除C项。故选D项。
15.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对两汉文化的代表成就评价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A项正确。汉赋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排除B项;蔡伦改良了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排除C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D项。故选A项。
16.如图为唐代的曲辕型、秘色瓷和开元通宝。据此可知()
A.唐代吸收隋亡教训劝课农桑 B.唐代的三彩瓷代表最高水平
C.开元通宝是开元盛世 代表 D.唐代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干中的曲辕型、秘色瓷和开元通宝可以推知,唐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所发展,表明唐代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进步,D项正确;农业只是材料一个方面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对手工业技术进行对比,不能得出三彩瓷是否是最高水平,排除B项;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武德年间开始铸造,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7.历史推导能力是历史学科的重要思维能力,下列推导符合逻辑的是()
A.汉初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
B.汉初沿袭秦朝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出现“七国之乱”
C.汉武帝设立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减弱-君权得以加强
D.东汉中期外戚专权-王莽推行社会改革-出现“光武中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汉初吸取秦朝暴政灭亡的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措施,因此出现了“文景之治”,A项正确;汉初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并非沿袭秦朝的郡县制,排除B项;汉武帝设立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排除C项;西汉后期王莽夺取皇位后进行社会改革,且光武中兴是东汉初期汉光武帝刘秀的政绩,排除D项。故选A项。
18.浙江良渚遗址、陕西石峁遗址以及山西陶寺遗址均有发现都邑形态。其按外郭城、内城、宫城三重布局,择中建都,并产生了祭祀性建筑和高等级作坊。这一现象表明()
A.新石器晚期社会较发达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早期文明已经初具形态 D.各文明之间的交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浙江、山西、陕西南等不同地区的遗址均有发现都邑形态,并且都城布局、建筑功能都较为相似,说明早期文明已经初具形态,C项正确;材料只列举了三个遗址不能证明新石器晚期社会较发达,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只列举了三个遗址的共同特点,没有涉及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9.董仲舒提出了“王者爱及四夷”的观点,又强调夷夏的内外之别和王者施爱的先后顺序,其大一统思想强调王者之尊,主张建立起王者独尊的社会秩序。这反映了()
A.汉代兴起大一统思想 B.君权神授思想的盛行
C.探讨边疆的治理模式 D.新儒学的社会现实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统治者要爱及四夷,又强调夷夏的内外之别和王者施爱的先后顺序,并且主张建立起王者独尊的社会秩序,这说明其在探讨如何治理边疆四夷,C项正确;大一统思想在汉代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君主(国王)的权力来源于神,君主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其权力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并且神圣不可侵犯,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新儒学的确反映了社会现实性,但这与材料主旨并不相符,排除D 项。故选C项。
20.睡虎地秦简《效律》记载,国家规定经营商贾和客店的不准立户,不分给田地房屋;此类人在三代以后才准许做官;商贾带头不耕种要杀之,且罚其同族弟兄从军。此举旨在()
A.规范商业活动 B.维护统治基础
C.降低商人地位 D.增加政府收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目的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根据材料“经营商贾和客店的不准立户...商贾带头不耕种要杀之”看出当时奉行重农抑商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巩固统治,B项正确。材料中做法主要目的是维护统治而不是规范商业活动,排除A项;降低商人地位是客观效果,不是目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增加政府收入,排除D项。故选B项。
21.《诗经·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据此可知,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王的鼓励和重视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
C.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力发展 D.周王室衰微井田制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个体农户有能力开垦和耕种更多的土地,进而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这是导致从公田到私田转变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诸侯王的鼓励和重视没有直接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排除B项;周王室衰微井田制瓦解是土地制度变化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2.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
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西汉时期,西域的多种物种传入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也传入西域地区。据题干“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和西域之间物品和技术交流种类丰富,贸易往来繁盛,这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C 项正确;这些现象反映的是中原与西域的双向交流,原因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两地之间的交往,并不是只强调西汉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受到推崇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两地的经贸交流,并不能得出农业生产水平的稳步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23.秦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其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掌皇家财政、宗正负责皇家
事务”。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实质是()
A.官员众多,职责明确 B.决策严谨,提升效率
C.选贤任能,唯才是用 D.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中的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所掌管的宗庙、宫殿、皇帝生活、皇帝家族和亲戚,表明秦朝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D项正确;秦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不能体现官员众多,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体现决策严谨,提升效率,排除B项;科举制是选贤任能,唯才是用,排除C项。故选D项。
24.严文明认为,由于中国史前文化已形成一种重瓣花朵式的向心结构,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很自然地发展为以华夏族为主体,同周围许多民族、部族或部族保持不同程度关系的政治格局,奠定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石。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显著特征是()
A.源远流长 B.多元一体 C.生生不息 D.地域辽阔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发展为以华夏族为主体,同周围许多民族、部族或部落保持不同程度关系的政治格局,奠定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点是多个,而且相互融合,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同时随着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因此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是多元一体,B项正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生生不息,但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和生生不息的问题,排除A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同时随着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即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没有体现地域辽阔,排除D项。故选B项。
25.如表
据如表可知,原始农耕时期
A.经济形态都以畜牧为主 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不同地域文明各具特色 D.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氏族处于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会挖井,住在干栏式建筑中;半坡氏族处于黄河流域,会种粟,会烧制彩陶,表明处在不同地域的氏族居民创造的文明具有不同的特色,故选C;虽然两个氏族部落都喂养狗、猪,但是不是畜牧业为主,而是种植业为主,A错误;BD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26.据记载,魏晋时期,北方内迁者中除大部分成了佃客,依附于达官贵人和地主外,一部分人则成为士家,充当屯田制下的主要劳动力。如留居并州的匈奴人就同于编户百姓布野,勤劝农桑,已然成为农业生产者。这些记载表明魏晋时期内迁各族()
A.首创了古代屯田制度 B.放弃了游牧民族传统
C.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D.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内徙者中,一方面大部分成了佃客,另一方面,一部分人成为屯田制下的主要劳动力,无论是佃客还是劳动力,都成为推动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从材料信息来看,早在魏晋北方民族内迁之前就已出现了屯田制,排除A 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内徙民族放弃了游牧民族传统,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北民南迁,排除D项。故选C项。
27.秦律和汉律并不只是刑律,还包括了大量的行政规章,农业管理有田律,市场管理有关市律,货币及财务有金布律,畜牧有厩苑律等等,兵刑钱谷、考课铨选无所不及。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A.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B.法家思想全面渗透社会生活
C.刑法与礼制相结合 D.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政策法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题干“秦律和汉律并不只是刑律,还包括了大量的行政规章”、“兵刑钱谷、考课铨选无所不及“等信息,秦汉时期法制建设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完善,涉及的领域包括了兵刑钱谷等诸多方面,通过相关行政规章制度的完善更好推行国家治理,也推进了行政管理的法制化,A项正确;法家思想全面渗透社会生活表述过于绝对,夸大了法家思想的影响范围,材料中仅涉及行政领域,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到礼制的内容,刑法与礼制相结合并非材料宣扬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中表述的是法制管理的内容,并未说明这一时期经济得到很好发展,无法得出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政策法,排除D项。故选A 项。
28.先秦一位思想家,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在伦理观上,主张用“礼义”来对人性进行“化性起伪”的改造。以下观点与该思想家相符的是()
A.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C.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D.礼法并重,王霸并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制天命而用之”和“主张用礼义'来对人性进行“化性起伪'的改造”可知,材料所列信息为先秦时期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主张隆礼重法的双重手段,来保证人心抑恶趋善与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D项正确;A选项为道家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B选项为墨家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C选项为儒家学派孟子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29.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0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题中的题干可知该位学者把包括“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理论,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从选项中:A韩非子尽管维护君主专制,但他的思想没有“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理论成分;B孟子不符合题干要求;D朱熹利用理学体系维护君主专制,但也没有神化专制的理论,C董仲舒吸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利用“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理论,神化皇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考点定位】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30.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关键信息: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解答本题应从改革的时间与结果来分析。从时间来看,由“倾邻国而雄诸侯”可判定于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而BCD 项都是封建社会时期,不符合题意,由此排除BCD项;从结果来看,商鞅变法结果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并最终统一全国;汉武帝改革削藩是成功的,主要是大一统巩固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王安石变法结果是失败的。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
第11卷(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 221年作为时代坐标,不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所有学习中国历史的人都会记住这个年份:中国“大一统”时代的开端秦的“大一统”体制,正如“百川异源,皆归于海”,它是会聚八百年的小变、渐变而终成大变局。凡是历史上的大变局也莫不如此。
-摘引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达到鼎盛时期,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汉朝进入大发展时期,加速了历史前进的步伐。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成就汉朝的宏伟大业,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方面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客观要求所使然,可以说汉武帝是那个时代的代表和标志,同时,汉武帝时期所取得的文治武功的辉煌政绩又与他个人的身体力行的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
-摘引自洪煜《评汉武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记住(公元前221年)这个年份"的原因,并简析秦能够开创“大一统”时代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成为杰出人物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巩固与发展大一统的政治、思想措施。
【答案】(1)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条件: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使国力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秦王励精图治。
(2)主要因素:使汉朝达到鼎盛时期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措施:政治上,设立中朝;实行察举制;设刺史;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思想上,尊崇儒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代中国。
原因:据材料一“中国”大一统时代的开端”并结合所学“公元前221年秦国最终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可得出“记住(公元前221年)这个年份”是由于这一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条件:结合所学可得出,客观条件有,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促进统一。从秦国本身即主观方面看,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后,秦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具备了统一的历史条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
主要因素:据材料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达到鼎盛时期“时代的客观要求所使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使汉朝达到鼎盛时期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措施:结合所学,政治上,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思想上,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32.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统合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重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1)难度不大,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紧扣“汉晋”,即可明确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察举制,一个是晋朝的九品中正制。对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的考查,重在回答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即可。
(2)首先明确回答的角度,“政治”“思想”及“整体”的功能,然后紧扣材料二“政治”方面强调的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思想”方面强调的是“儒家正统观念”“整体”方面强调的是“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组织语言展开回答。
(3)根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进而展开具体阐述,难度不大,注意回答的全面性。
【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选项
成就
评价
A
《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B
乐府诗
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C
造纸术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D
《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半坡氏族
河姆渡氏族
相同
过上定居生活;饲养猪、狗;普遍采用磨制石器
不同
建筑为半地突式;种粟;烧制彩陶
建筑为干栏式;种水稻;学会挖井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史通·断限》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20234高二历史第一阶段考试答案docx、20234高二历史第一阶段试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