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一、活动开场:四时觅情(21分)
【主持开场】
亲爱的同学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人间冷暖,都化为juàn永的诗文,惊艳岁月。穆旦在春的眼眸中找到生命的勃发,范仲淹在春和景明里看到迁客骚人的喜悦,张岱于苍茫冰雪里涤荡心灵的怅惘,欧阳修于蔚然深秀间领会四时之乐趣。自古以来,文人就从大自然中 精神力量,将情思与bà负寄托在百花的冠冕上,夏日的黄昏里,秋夜的月圆中,以及白雪的怀抱间。人间四季,各有其美,让我们共同领会“四时之景”,细品“景中之情”吧!
1.主持人对开场白中加点字的读音无法把握,请你帮助他在括号内标出读音。
(1)涤荡( ) (2)冠冕( )
2.请根据语境给开场白中的拼音,填上相应的汉字。
(1)juàn永( ) (2)bà负( )
3.主持人不知道该选用哪个词语填入横线处,请你帮忙选择( )。
A.吸取B.汲取C.争取
4.开场白中划“ ”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帮主持人修正。
修改意见:_______
【答案】1.(1)dí (2)guān
2.(1)隽 (2)抱
3.B
4.将“领会”改为“领略”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1)涤荡——dí,涤荡,洗涤,清除。涤,洗;
(2)冠冕——guān,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冠,帽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1)juàn永——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隽,隽永;
(2)bà负——抱负,远大的志向。抱,心里存着(想法、意见等)。
【3题详解】
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吸取”意思是吸收获取,“汲取”意思是吸收,“争取”意思是力求获得,力求实现,结合“精神力量”这一语境可知,此处应该用“汲取”。
【4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这个句子搭配不当,“领会”的意思是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与“四时之景”搭配不当,可以改为“领略”。因为“领路”的意思是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与“四时之景”搭配得当。所以,修改方法为:将“领会”改为“领略”。
【材料搜集】
5.四季流转展现祖国风貌,时序交替体察生活情思。请你完成下面的“四季风华”整理单。
【答案】(1)浮光跃金 (2)静影沉璧 (3)秋草独寻人去后 (4)寒林空见日斜时 (5)鸡声茅店月 (6)示例:思乡孤寂 (7)天与云与山与水 (8)水落而石出者
【传情寄语】
6.请你参照示例,在“四季风华”整理单中选择合适的诗文,将其改写为一节现代诗,为奔赴中考的同学们写下寄语。(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行)
【答案】选取: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经年落笔成霜雪/起舞于翻动的纸页间/映照出你的灼灼目光/燃烧着松柏之志/迎接胜利常青
【解析】本题考查改写。
本题要求从“四季风华”整理单中选择合适的诗文,将其改写为一节现代诗,为奔赴中考的同学们写下寄语。在改写过程中,需要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并且不少于5行。同时,寄语应富有激励性,能够鼓舞同学们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选取诗文:从“四季风华”整理单中,我们可以选择“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朝暮也。”
示例:
寄语
选取:“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诗句:
长烟消散于天际边,
皓月当空照你前行的路,
浮光跃金,是你智慧的火花,
静影沉璧,映照你内心的宁静。
中考路上,你并不孤单,
渔歌互答,我们共同前行,
此乐何极,胜利的喜悦在前方等你。
二、“春之声”:诗歌分享(8分)
【情思探究】
7.小组同学分享了两首有关春天的诗歌,请你共同探讨其中蕴含的情思。
【答案】(1)生机勃勃 (2)对春景的赞美与喜爱 (3)对民族觉醒与新生的憧憬(对抗日战争必将胜利的坚定和喜悦)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第①空:穆旦的诗描述了春天里草和花以充满活力的画面呈现,象征生命的力动和自然的美好意象,表现了对生命和大自然复苏的渴求与赞美。艾青的诗歌则通过描绘春天带来的繁花、茂草和鸟鸣,体现了土地在冬季后的复苏,表达了对生命重生的热切期盼和乐观希望,赞美了自然规律下的复兴与明朗。两首诗都选用了充满生命力的意象,意象具有生机勃勃的特点。
第②空:穆旦的诗通过草、花、暖风等意象表现出一种对美丽与生命热切渴望的情感,给人一种春天积极向上的生命力与活力,故穆旦在诗中寄托了对春景的赞美与喜爱。
第③空:艾青的诗则通过描绘百鸟欢唱和大地复苏的景象,表达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给人带来的希望,尤其是对于曾经经历过苦难的大地,充满了一种复活与重生的希望。故艾青则表达了对民族觉醒与新生的憧憬。
【文创设计】
8.文艺部征集赛事周边创意设计。请依据参考模板,介绍你的设计。
要求:(1)符合赛事主题;(2)勿与海报摘录的诗歌重复。
创意介绍参考
【方案简述】把飞鸟元素印在马克杯上,配上《泰戈尔诗集》中有关飞鸟的诗句。
【设计理由】泰戈尔常常借飞鸟歌唱生命,表达对世间万物的热爱和思考。将我的设计图案印制在马克杯上,用日常的杯子装上泰戈尔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在喝水时,能提醒我们生活平淡却不忘诗意和远方,达到宣传赛事的目的。
【答案】方案简述:设计手绘的金色太阳元素并配上《艾青诗选》中的诗句印制于扇子上。设计理由:我选取艾青诗选中的太阳元素。太阳象征光明,是艾青向往自由光明的写照。通过太阳这一元素,为青春生活注入希望与光明。天气渐热,扇子使用频率较高,能更好地营造校园诗意氛围,激发大家对于赛事的关注。
【解析】本题考查创意设计。从学过的文艺作品中选择自己熟悉的诗歌作品,仿照示例中的“创意介绍参考”模板,设计你的创意设计。先选择一部作品,提炼其主题,设计【方案简述】及【设计理由】。
示例:我选择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
【方案简述】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我想设计一款文艺的帆布袋,帆布袋的一面印有繁星点点的夜空图案,象征着《繁星》中的深邃与浪漫;另一面则印有春水潺潺的溪流图案,代表着《春水》中的清新与生机。帆布袋的角落处,还会细心地绣上冰心的诗句,让每一次携带都仿佛能感受到诗集的灵动与韵味。
【设计理由】首先,帆布袋作为日常用品,既实用又具有时尚感,非常适合作为赛事的周边产品。繁星与春水的图案设计,不仅符合《繁星春水》的主题,而且具有视觉冲击力,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其次,通过帆布袋这一载体,我们可以将冰心的诗意传递到参赛者乃至更多人的心中。每当他们使用这款帆布袋时,都能感受到诗集的魅力,从而进一步了解并喜欢上冰心的作品。最后,帆布袋的设计简洁而不失文艺气息,既符合赛事主题,又能凸显出赛事的文化内涵。我相信这款设计能够为赛事增添一份别样的风采,同时也能够成为参赛者们珍藏的美好回忆。
三、“夏之音”:读书交流(13分)
突然出现的我
李娟
①小时候我家在城里开着一个小商店,店里有着高高的柜台,铺着厚厚的木板。喝酒的人一个挨一个靠在上面高谈阔论,一人持一只杯子或拎一瓶酒。桌上一堆空酒瓶和花生壳。这是我最早接触的哈萨克人。那时我一点也不懂哈萨克语,虽说每日相处,但还是感觉距离遥远,像面临踞天险为关的城池。
②如今,我会说一些哈萨克语了,起码能维持最基本的一些交流,但仍面临着那个城池,难以往前再走一步。
③记得刚刚进入扎克拜妈妈的家庭生活时,一天傍晚扎克拜妈妈让我去看看骆驼在不在南面大山那边。我跑到山上巡视了一番,跑回家气喘吁吁地报告:“骆驼没有!只有‘山羊’!”但当时我还不会“山羊”的哈萨克语,一着急,就用手摸了一把下巴,做出捋胡子的样子:“这个嘛,有的!”
④扎克拜妈妈恍然大悟,大笑而去。从此之后,每当派我去赶山羊的时候,大家就会冲我捋胡子:“李娟,快去!”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但时间久了,这样的笑话一多,却让我感到孤独得近乎尴尬。
⑤闲暇时候,总是一个人走很远很远,却总是无法抵达想去的那个地方。山坡下,溪水边,蒲公英在白天浓烈地绽放,晚上则仔细地收拢花瓣;洁白轻盈的月亮浮在湛蓝明亮的天空中,若有所知。月亮圆的时候,全世界再也没有什么比月亮更圆。月亮弯的时候,全世界又再没有什么比月亮更弯。
⑥有时候想:也许我并不孤独,只是太寂静。还是黄昏,大风经过森林,如大海经过森林。而我呢,却怎么也无法经过,千重万重的枝叶挡住了我。连道路也挡住了我,令我迷路,把我领往一个又一个出口,让我远离森林的核心。苔藓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脚印坑里立刻涌出水来。走着走着,一不留神,就出现在了群山最高处,云在侧面飞快经过。心中豁然洞开,啪啪爆裂作响,像成熟的荚果爆裂出种子。
⑦也许我并不孤独,只是太热情……无论如何,我点点滴滴地体会着这孤独,又深深地享受着它。我藉由这孤独而把持自己,不悲伤,不烦躁,平静清明地一天天生活。记住看到的,藏好得到的。
⑧我记录着云。有一天,天上的云如同被一根大棒子狠狠乱搅一通似的,眩晕地胡乱分布。另外一天,云层则像一大幅薄纱巾轻轻抖动在天空。
⑨我记录着路。那些古牧道。那些从遥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缠绕在悬崖峭壁间的深重痕迹。我想象过去的生活,那时,人们几乎一无所有……荒蛮艰辛,至纯至真。但是,无论他们,还是我们,都渴望着更幸福更舒适的生活,这一点永远没有改变。
⑩我记下了最平凡的一个清晨。半个月亮静止在移动的云海中,我站在山顶,站在朝阳对面。看到扎克拜妈妈正定定地站在南边草坡上。更远的地方,斯马胡力牵着马从西边走来。更远的地方,稀疏的松林里,卡西穿着红色的外套慢慢往山顶爬去。这样的情景之前无论已经看到过多少次,每一次还是会被突然打动。
⑪我收藏了一根羽毛。一个阴沉的下午,天上的太阳只剩一个发光的圆洞,大约快下雨了。赶牛的卡西回到家后,显得很疲惫,头发上插着一根羽毛。我开始以为是她穿过丛林时不小心挂上的,谁知她一到家就小心取下来,递给扎克拜妈妈。我突然想到,这大约就是猫头鹰羽毛吧。据说哈萨克族将猫头鹰羽毛视为吉祥的事物,我想问是不是,却不知“猫头鹰”这个词怎么说,就睁只眼闭只眼地模仿了一下,她们一下子明白了,扎克拜妈妈说是。卡西说羽毛是捡来的,扎克拜妈妈仔细地抚摸它,把弄弯的毛捋顺了,然后送给我,让我夹进自己的本子里。我不禁欢喜起来,真心地相信这片羽毛的吉祥。那是第一次感觉自己不那么孤独。
⑫有一次我出远门,因为没电话,大家不知道我回来的确切日期,斯马胡力就每天骑马去汽车走的石头路边看一看。后来还真让他给碰到了。可是马只有一匹,还要驮我的大包小包,于是他让我骑马,自己步行。我们穿过一大片森林、一条白桦林密布的河谷,还有一大片开阔的坡顶灌木丛,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到冬库儿的家中。路上,斯马胡力为了给我惊喜,引马绕远路,让我看到了山间的瀑布。我感受到了他满当当的欢乐与情谊。
⑬在这丰饶的夏牧场,我之前的那点孤独算什么呢?
(节选自李娟《前山夏牧场》,有删改)
9.根据文章内容,完成阅读思维导图。
10.文章中划横线的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十分生动,请你作简要赏析。
(1)山坡下,溪水边,蒲公英在白天浓烈地绽放,晚上则仔细地收拢花瓣;洁白轻盈的月亮浮在湛蓝明亮的天空中,若有所知。
(2)心中豁然洞开,啪啪爆裂作响,像成熟的荚果爆裂出种子。
11.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作者在本文中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9.(1)感觉距离遥远(2)扎克拜妈妈把卡西捡来的代表吉祥的猫头鹰羽毛送给我(3)感受到欢乐与情谊
10.(1)刻画了“我”闲暇时看到的蒲公英昼夜两种不同的状态、湛蓝天空中洁白的月亮,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孤独的心情。
(2)运用拟声词、比喻手法,展现出“我”在森林中游走的自在快活、豁然开朗。
11.①从哈萨克人一人持一只杯子或拎一瓶酒,桌上一堆空酒瓶和花生壳的喝酒场景,看出作者呈现了一个生活清贫、人民性情豪爽的世界;②从作者记录的最平凡的清晨,看出一个百姓勤劳、生活安乐的世界;③从扎克拜妈妈把卡西捡来的代表吉祥的猫头鹰羽毛送给我,看出一个民风淳朴、百姓善良的世界;④从斯马胡力每天骑马去汽车走的石头路边看一看我有没回来,让我骑马他步行,让我看山间瀑布,看出一个热情友好、充满爱的世界。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概括文章内容。
(1)空:根据第①段“小时候我家在城里开着一个小商店,店里有着高高的柜台,铺着厚厚的木板。喝酒的人一个挨一个靠在上面高谈阔论,一人持一只杯子或拎一瓶酒。桌上一堆空酒瓶和花生壳。这是我最早接触的哈萨克人。那时我一点也不懂哈萨克语,虽说每日相处,但还是感觉距离遥远”可知,小时候“我”看哈萨克人喝酒,他们高谈阔论,但那时我一点也不懂哈萨克语,虽说每日相处,但还是感觉距离遥远,因此这里“我”的心理是:感觉距离遥远;
(2)空:根据题干提示“第一次感觉不那么孤独”,找到第⑪段“卡西说羽毛是捡来的,扎克拜妈妈仔细地抚摸它,把弄弯的毛捋顺了,然后送给我,让我夹进自己的本子里。我不禁欢喜起来,真心地相信这片羽毛的吉祥。那是第一次感觉自己不那么孤独”可知,这里写了扎克拜妈妈把卡西捡来的代表吉祥的猫头鹰羽毛送给了“我”,“我”内心欢喜起来,第一次感觉自己不那么孤独,因此这里可概括为:扎克拜妈妈把卡西捡来的代表吉祥的猫头鹰羽毛送给“我”;
(3)空:根据题干提示“斯马胡力让我骑马,他步行”,找到第⑫段“于是他让我骑马,自己步行”“路上,斯马胡力为了给我惊喜,引马绕远路,让我看到了山间的瀑布。我感受到了他满当当的欢乐与情谊”可知,斯马胡力让我骑马,他步行,为了给“我”惊喜,他引马绕远路,让我看到了山间的瀑布,这让“我”感受到了他满当当的欢乐与情谊,因此这里“我”的心理是:感受到欢乐与情谊。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作者描绘了山坡下、溪水边的自然景象,将蒲公英在白天的“浓烈绽放”与晚上的“仔细收拢花瓣”相对比、细腻地展现了蒲公英在不同时间的状态变化,赋予了蒲公英一种生命的节奏感。“洁白轻盈的月亮浮在湛蓝明亮的天空中”,通过对月亮洁白轻盈的描写以及与湛蓝天空的搭配,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画面感。这样的景物描写实际上也映衬出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蒲公英的一放一收,月亮的若有所知,都体现出作者在孤独中的细腻观察和对自然的感悟。她在孤独中与自然相处,从自然的细微变化中寻找着某种寄托和安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亲近感,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和对生活的思考。
(2)“心中豁然洞开,啪啪爆裂作响”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和拟声词“啪啪”,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内心瞬间的变化和感悟。这种心理描写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仿佛内心被某种力量突然打开。“像成熟的荚果爆裂出种子”将内心的心理变化比喻为荚果爆裂出种子,意味着作者在那一刻有了新的领悟和突破,在森林中游走的自在快活,象征着内心的成长和释放。自然中的生长与成熟,对应着作者在经历孤独、探索和思考后的内心成长和豁然开朗。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从第①段“喝酒的人一个挨一个靠在上面高谈阔论,一人持一只杯子或拎一瓶酒。桌上一堆空酒瓶和花生壳。这是我最早接触的哈萨克人”可知,哈萨克人一人持一只杯子或拎一瓶酒,桌上一堆空酒瓶和花生壳的喝酒场景,下酒菜就是花生,整瓶酒的拎着喝水,可以看出作者呈现了一个生活贫穷、人民性情豪爽的世界;
从第⑩段“我记下了最平凡的一个清晨。半个月亮静止在移动的云海中,我站在山顶,站在朝阳对面。看到扎克拜妈妈正定定地站在南边草坡上。更远的地方,斯马胡力牵着马从西边走来。更更远的地方,稀疏的松林里,卡西穿着红色的外套慢慢往山顶爬去”可知,清晨,所有的人早早各忙各的,一片祥和,可以看出作者呈现了一个百姓勤劳、生活安乐的世界;
从第⑪段“卡西说羽毛是捡来的,扎克拜妈妈仔细地抚摸它,把弄弯的毛捋顺了,然后送给我,让我夹进自己的本子里。我不禁欢喜起来,真心地相信这片羽毛的吉祥。那是第一次感觉自己不那么孤独”可知,萨克族将猫头鹰羽毛视为吉祥的事物,扎克拜妈妈却把卡西捡来的猫头鹰羽毛送给我,可以看出作者呈现了一个民风淳朴、百姓善良的世界;
从第⑫段“有一次我出远门,因为没电话,大家不知道我回来的确切日期,斯马胡力就每天骑马去汽车走的石头路边看一看”“路上,斯马胡力为了给我惊喜,引马绕远路,让我看到了山间的瀑布。我感受到了他满当当的欢乐与情谊”可知,我出远门斯马胡力每天骑马去汽车走的石头路边看一看我有没回来,回来途中,他让我骑马,他步行,并让我看山间瀑布,可以看出作者呈现了一个热情友好、充满爱的世界。
四、“秋之行”:研学策划(12分)
材料一:
①作为一种寓教于游、教育和文旅深度交融的复合业态,研学游近年来受到广大青少年和家长的欢迎。每逢寒暑假,研学游都会迎来一波热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研学游行业的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市场的持续升温下,研学游如何实现“研学优”成为热门话题。
②研学游的火爆并非偶然。着眼供给侧,研学游这种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是大众旅游消费需求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生动体现。聚焦需求侧,伴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持续深化,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把游和学结合在一起,从实践中求真知、从游历中拓眼界的研学方式,自然受到青睐。
③同时也要看到,研学游的快速扩张使得矛盾和问题频频暴露,价格虚高、货不对板、品质参差、管理混乱等问题受到消费者诟病。在盲目逐利驱使下,一些企业在缺乏专业研学课程体系设计、适配青少年儿童服务管理经验和师资配备的情况下,匆忙推出研学游产品,实际上有“游”无“学”。
④制定标准和规范的相关部门、研学游机构、学校、历史文化景点、博物馆、科技馆等要携手并进、同向发力,以“研”为驱动力,以“学”为明确目标,以“游”为实践载体,起到启智润心的教育效果。
⑤从文旅视角来看,研学游是亲子出游的多样化体现,从教育视角来看则是课堂教育的自然延伸,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的升级、教育理念的迭代。促进研学游健康发展,让青少年既能在潜移默化中领略祖国河山之壮美,感悟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又能丰富阅历学识、增长实践技能,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9月10日,有删改)
材料二:
(来源:《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探究》)
材料三:
24h解锁“宝藏地图”:打卡萧山最火的旅行线路
(来源:萧山文旅,有删改)
12.阅读上述三则材料,选出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研学游是大众旅游消费需求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生动体现,也反映了素质教育理念下游和学结合的需求。
B.研学游都能帮助青少年丰富阅历学识、增长实践技能,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C.学生比家长更可能对萧山“奥体线”研学路线感兴趣。
D.在萧山体育中心和杭州奥体中心的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都能回顾亚运精彩瞬间。
1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你向研学游机构提出研学策划建议。
14.请你参考材料三,结合路线图,制定宣传语和介绍研学内容。
【答案】12.B
13.①完善研学课程体系设计、提升青少年儿童服务管理水平和增加师资配备。②研学策划要符合有关部门的标准和规范,提升服务质量;③加强与历史文化景点、博物馆、科技馆、高校等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创新性和教育价值的研学游产品;④可选取学生和家长都较为感兴趣的研学主题。
14.“湘湖线”宣传语:梦栖千年江南,心泊美丽湘湖(前后字数一致,内容契合)介绍:素以风景秀丽闻名的湘湖,犹如一颗宝石镶嵌在萧山这片土地上。你可以先乘坐八千年古舟“湘湖画舫”置身其中,看桥堤如带、碧波荡漾。停船靠岸后,拾步登上始建南宋的先照寺,三江一湖尽在眼底。再走进跨湖桥博物馆,与前人进行跨越八千年的对话。最后到达湘湖越界,感受古风古韵与现代人文气息的交融。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材料一第⑤段中提到“促进研学游健康发展,让青少年既能在潜移默化中领略祖国河山之壮美,感悟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又能丰富阅历学识、增长实践技能,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里强调的是促进研学游健康发展的情况下能实现这些效果,而不是说所有的研学游都能做到,该项说法过于绝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图文转换。
材料一:核心内容为研学游机构面临的困难统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缺乏教师资源占比为31.70%;缺乏资金占比33.90%;缺乏课程支持占比34.40%;学生不感兴趣占比 11.60%;家长不够重视占比15.00%。
材料二:此图展示了学生和家长对不同研学主题的兴趣度对比。具体分为自然科普类、竞技体育类、历史文化类和人文艺术类四个主题。竞技体育类学生和家长占比分别为30%左右和10%左右,自然科普类学生和家长占比分别为70%和超过70%,历史文化类学生和家长占比分别为50%和60%,人类文艺类学生和家长占比分别为55%左右和40%。
材料一第③段提到“在盲目逐利驱使下,一些企业在缺乏专业研学课程体系设计、适配青少年儿童服务管理经验和师资配备的情况下,匆忙推出研学游产品,实际上有‘游’无‘学’”。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当前研学游机构存在的问题,即课程体系不完善、服务管理水平不足以及师资缺乏。因此,研学游机构需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完善课程体系设计,确保研学活动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安排;提升青少年儿童服务管理水平,保障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增加师资配备,让有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人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据此可概括为:完善研学课程体系设计、提升青少年儿童服务管理水平和增加师资配备。
材料一第④段提到“制定标准和规范的相关部门、研学游机构、学校、历史文化景点、博物馆、科技馆等要携手并进、同向发力,以‘研’为驱动力,以‘学’为明确目标,以‘游’为实践载体,起到启智润心的教育效果”。这表明研学游机构的策划应符合相关部门的标准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研学活动的质量和教育效果。研学游机构应积极了解并遵守相关标准和规范,从课程设置、安全保障、师资配备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据此可概括为:研学策划要符合有关部门的标准和规范,提升服务质量。
材料一第④段和第⑤段都强调了研学游是教育和文旅深度交融的复合业态,需要各方携手合作。历史文化景点、博物馆、科技馆和高校等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专业的知识,可以为研学游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和体验机会。据此可概括为:加强与历史文化景点、博物馆、科技馆、高校等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创新性和教育价值的研学游产品。
材料二的“学生和家长对不同研学主题兴趣度对比图”显示了学生和家长对不同主题的兴趣差异。研学游机构可以根据这个图表,选取学生和家长都较为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策划,如自然科普类和历史文化类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增加研学游的吸引力。据此可概括为:可选取学生和家长都较为感兴趣的研学主题。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本题要求参考材料三,结合给定的路线图制定“湘湖线”的宣传语、介绍研学内容,并给出行程安排。明确了作答的方向是围绕湘湖的景点来打造有吸引力的研学体验,宣传语要简洁有感染力,介绍要突出特色和价值,行程安排要合理清晰。
宣传语:提取湘湖各景点的特色元素,如先照寺的“旭日之光”、湘湖的“八千年古舟、三万顷碧波”、湘湖越界的“古风古韵”等,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组合,突出湘湖的美丽风光和文化底蕴。可以运用对偶、押韵等修辞手法,增强宣传语的节奏感和记忆点。
介绍:分别阐述每个景点的独特之处和研学价值。湘湖画舫可以强调乘坐画舫欣赏湘湖美景的体验,以及了解湘湖的历史和生态。先照寺可以描述登顶萧山第一塔的壮观景色和感受佛教文化的宁静。跨湖桥博物馆可以介绍其展示的八千年古舟等文物,以及对萧山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湘湖越界可以突出其融合萧绍文明的古风古韵,让学生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行程安排:按照给定的顺序依次介绍每个景点的参观内容和活动安排,确保行程紧凑、丰富多样。
示例:“湘湖线”宣传语:寻梦湘湖古韵,畅享自然人文。
介绍:踏上湘湖之旅,乘坐湘湖画舫,在三万顷碧波中感受八千年古舟的历史韵味,领略湘湖的自然之美。登顶先照寺,沐浴旭日之光,俯瞰湘湖风光,体验佛教文化的宁静与深邃。走进跨湖桥博物馆,探寻八千年的文明足迹,了解萧山的历史变迁。漫步湘湖越界,置身萧绍文明,品味古风古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冬之色”:以雪绘情(20分)
【甲】
大雪
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①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毡幄掷卢忘夜睡,金羁②立马怯晨兴。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黄河彻底冰。
【注】①罅(xià):缝隙,裂缝。②金羁:带着金络头。
【乙】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①之壁;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
【注】①子瞻:即苏轼。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家境贫寒,生活简朴,但仍自以为乐。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丙】
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①,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居之,真得其所居者也。苏子隐几②而昼瞑,栩栩然若有所适而方兴也。未觉,为物触而寤,其适未厌也,若有失焉。以掌抵目,以足就履,曳于堂下。
客有至而问者曰:“子之适然也,适有雨,则将绘以雨乎?适有风,则将绘以风乎?雨不可绘也,观云气之汹涌,则使子有怒心。风不可绘也,见草木之披靡,则使子有惧意。睹是雪也,子之内亦不能无动矣。”
苏子曰:“子以为登春台与入雪堂,有以异乎?以雪观春,则雪为静。以台观堂,则堂为静。静则得,动则失。人而有知也,升是堂者,将见其不溯而僾③,不寒而栗,凄凛其肌肤,洗涤其烦郁,既无炙手④之讥,又免饮冰⑤之疾。”
客忻然而笑,唯然而出,苏子随之。客顾而颔之曰:“有若人。”
(选自苏轼《雪堂记》,有删改)
【注】①胁:山腰。②隐几:凭着几案。③不溯而僾:没有逆风而行,却有窒息之感。④炙手:比喻权势气焰很盛。⑤饮冰:比喻担忧。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重压林梢欲不胜 胜:______ (2)拥炉煨芋 拥:____________
(3)为物触而寤 寤:_______ (4)顾而颔之 颔:____________
16.小文朗读后认为此句太长,需要停顿,请你用“/”画出句子的停顿。(限断三处)。
画 冒 雪 出 云 之 势 呼 松 醪 茗 饮 之 景 拥 炉 煨 芋 欣 然 一 饱。
17.【乙】【丙】中划横线的句子在句式上有相似之处,请你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共同点及表达效果。
18.虚词不“虚”,小语在读完《雪堂记》后,发现文中的虚词也有一定的表达效果,她联系了所学方法,探究文末虚词。
19.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及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探究文人借由“雪”意象抒发了哪些情思。
【答案】15.(1)经得起,承受 (2)围着 (3)醒 (4)点头
16.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
17.两句都是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并运用对仗句,富于音韵美,如“片片”对“点点”,“凄凛”对“洗涤”。乙文句中用典写出雪花飘散的姿态,令人流连与思索;丙文句中写出雪堂的作用,能使人消除烦闷。
18.(1)B (2)对苏轼的叹服(佩服、赞叹)之情。
19.雪本身具有纯洁、寒冷等特点,承载了文人的多种情思。①甲诗中陆游借江南大雪的凄寒与重压林梢,抒发了自己彻夜未眠、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②乙文描写美丽纷飞的雪,寄托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追求;③丙文苏轼写堂内绘制白雪,认为雪能够洗净烦闷、免去忧虑,寄寓了宁静淡泊、洁身自好的情怀;④《湖心亭看雪》中张岱借苍茫浩渺的雪,寄托了孤傲清高、超凡脱俗的情怀与故国之思。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义。
(1)句意:重重地压在林梢上,树木似乎快要承受不住了。胜:经得起,承受。
(2)句意:围着火炉,烤着山芋。拥:围着。
(3)句意:就被什么东西触动了而醒来。寤:醒。
(4)句意:客人回头对我点头称赞。颔:点头。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我想象着在冒雪出云的气势中,呼唤朋友一起品尝松醪酒、品茗赏景,围炉烤着芋头,欣然享受这饱足的时光。
“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茗饮之景”,句式相同,写苏轼想象的两种场景,中间应断开;“拥炉煨芋”是苏轼想象中与朋友相处的动作,“欣然一饱”是结果。
据此可断为: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式特点和作用。
在乙、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不妆散粉,点点糁原宪之羹”与“人而有知也,升是堂者,将见其不溯而僾,不寒而栗,凄凛其肌肤,洗涤其烦郁,既无炙手之讥,又免饮冰之疾”在句式上存在相似之处:这两句都巧妙地结合了长句和短句,使得句式富有变化,避免了单调。长句可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感情,而短句则更加简洁明快,两者结合使得句子更加生动有力。通过长短句的交错使用,这两句在节奏上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效果,使得读起来既有节奏感,又富有变化,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两句都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如“片片”对“点点”,“凄凛”对“洗涤”等,这种对仗不仅使得句子更加工整,还增强了句子的音韵美,使得读起来更加悦耳动听。
乙文“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不妆散粉,点点糁原宪之羹”这句通过用典(苏轼和原宪的故事)写出了雪花飘散的姿态,使得雪景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这种对仗和长短句的结合也使得句子更加富有诗意和美感,令人流连与思索。
丙文“人而有知也,升是堂者,将见其不溯而僾,不寒而栗,凄凛其肌肤,洗涤其烦郁,既无炙手之讥,又免饮冰之疾”这句则通过描述雪堂的作用,强调了其能够使人消除烦闷、洗涤心灵的效果。同样地,这种对仗和长短句的结合也使得句子更加生动有力,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灵。
因此,这两句在句式上的共同点使得它们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同时通过对仗和用典等手法的运用,也使得它们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和美感。这种句式上的巧妙运用不仅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也使得整篇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的运用。
矣:通常用于表示感叹或陈述的终结,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但在这里过于强烈,因为“颔之”只是表示点头同意或认可,并没有强烈的感叹意味,用在这里不恰当。
哉:是一个常用的语气助词,它常常用于表达感叹、赞叹或反问等强烈的情感。在这个句子“客顾而颔之曰:‘有若人哉’”中,客人的动作是“顾而颔之”,即回头并点头,这通常表示对某种观点或人物的认可或赞同。而“有若人哉”则紧跟其后,作为对前面内容的评价和感叹。因此用在此句开恰当。
在这里,“有若人哉”是对苏轼的赞叹和叹服。客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苏轼才华、品格或境界的认可和钦佩。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巨匠和哲学大家,他的才华和成就自然让人赞叹不已。而在这个语境中,客人通过点头和感叹,表达了对苏轼的深深敬仰和佩服。
耳:常用于表示“而已”“罢了”的意思,带有一种轻松、平淡或认可的情感色彩,用在此句不恰当。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有若人”句末应选用虚词“哉”,故选B。抒发了客人对苏轼的叹服(佩服、赞叹)之情。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文中的意象和作者情感。
陆游在甲诗中描绘了江南大雪的凄寒景象,特别是“重压林梢欲不胜”一句,生动地展现了雪的重压给林木带来的压迫感。这种景象与陆游自身的境遇相呼应,他借此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江南大雪的凄寒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更是陆游内心情感的映射,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乙文作者通过“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等句子,描绘了美丽纷飞的雪景。这种雪景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寄托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通过“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不妆散粉,点点糁原宪之羹”的用典,乙文还表达了对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追求。这种追求与雪景的纯洁、宁静相契合,共同构成了作者心中的理想境界。
在丙文中,苏轼将雪堂内绘制白雪的情景与个人的情感相结合,“其不溯而僾,不寒而栗,凄凛其肌肤,洗涤其烦郁,既无炙手之讥,又免饮冰之疾”,认为雪能够洗净烦闷、免去忧虑。这种认识不仅体现了苏轼对雪的独特感悟,更寄寓了他宁静淡泊、洁身自好的情怀。苏轼通过雪堂这一象征性的空间,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越。
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借苍茫浩渺的雪景寄托了孤傲清高、超凡脱俗的情怀与故国之思。他笔下的雪景不仅具有自然美,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个人情感。张岱通过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这一行为,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疏离和对个人精神的坚守。同时,雪景的苍茫浩渺也映射了他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可见,文人借由“雪”意象抒发了多种情思,这些情思不仅与雪的自然特性相呼应,更与文人的个人境遇、人生追求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四则材料分别分析探究文人借由“雪”意象抒发的情思,合理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在江南地区很少见到大雪,今年才算是真正体会到了严寒。雪花巧妙地穿过帘子的缝隙,仿佛在寻找着什么,重重地压在林梢上,树木似乎快要承受不住了。我们在帐篷里掷骰子玩乐,忘记了夜晚的睡眠;早晨起来,骑着带着金络头的马匹,却有些胆怯这寒冷的天气。我自嘲这一生功名来得太晚,只能空想黄河水冻结成冰的壮观景象了。
【乙】
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时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冒出云彩之景致,呼唤松子、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
【丙】
我在东坡旁边得到了一块废弃的菜园,修筑了围墙,并在其中建造了一座堂屋,给它的正厅取名为“雪堂”。这座堂屋是在大雪中建造的,因此我在四面的墙壁上都画上了雪,没有留下一点空隙。我起居坐卧,环顾四周,满眼都是雪。我居住在这里,真的是找到了适合我的居所。我靠着几案打瞌睡,梦中栩栩然仿佛要去某个地方,刚刚兴起这样的念头。还没有睡醒,就被什么东西触动了而醒来,那种要去某个地方的念头还没有满足,好像有所失落。我用手掌揉着眼睛,用脚去找鞋子,拖着鞋子走到堂下。
有客人来访并问我:“你刚才打瞌睡的时候,如果有雨,你就会画雨吗?如果有风,你就会画风吗?雨是不能画的,因为看到云气汹涌,就会让你心生怒气。风也是不能画的,因为看到草木被吹得披靡,就会让你心生恐惧。你看到这些雪,你的内心也不能没有触动吧?”
我说:“你认为登上春台和进入雪堂有什么不同吗?以雪来观赏春天,那么雪就是静的。以台来观赏堂,那么堂就是静的。静就能得到内心的安宁,动就会失去它。人如果有智慧,登上这座堂的人,将会看到它不会让人追溯过去而感到悲伤,不会让人感到寒冷而颤抖,它能让人的肌肤感到凄冷,洗涤掉内心的烦闷和忧郁,既没有烤火取暖被人嘲笑的尴尬,又避免了喝冰水而生病的痛苦。”
客人欣然大笑,恭敬地出去了,我跟着送他出去。客人回头对我点头称赞说:“有这样的人啊!”
六、四季之窗:写作表达(46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完成小作文。
通过“四时之景,景中有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班级决定举行“醉美金秋”摄影大赛。有同学认为这无益于语文成绩的提升,初三学习时间紧张,没必要参加。请你写一段话动员同学们积极参加摄影大赛。(100字左右)
【答案】例文:
同学们,刘禹锡说“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是美丽而醉人的。参加“醉美金秋”摄影大赛,不仅能让我们在初三紧张的学习中得到压力的释放,感受摄影带来的乐趣,还能帮助我们学会观察和发现美,积累身边的语文写作素材。更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意识,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中写景包含的情思。让我们用镜头去捕捉金秋的美好吧,期待你的创意分享。
【解析】本题考查小作文。
第一,审题。阅读题干部分可知,完成这篇小作文,应通过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参加摄影大赛的兴趣和热情。从“有同学认为这无益于语文成绩的提升”“初三学习时间紧张,没必要参加”可以看出,同学们认为参加摄影比赛意义不大,并且会耽误学习,因此,写作时应该把重点放在“醉美金秋”摄影大赛的活动目的、意义等方面,注意表达得体。
第二,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强调摄影活动并非与语文学习毫无关联,摄影需要观察、捕捉细节和表达情感,这与语文中的写作有共通之处;初三学习紧张,需要一些活动来调节,参加摄影大赛可以让同学们暂时放下书本,走进大自然,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参加摄影大赛,记录金秋的美景,可以为同学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第三,选材。选材时可以围绕参加摄影大赛对于语文学习的作用展开。如:同学们,金秋的美景如诗如画,参加“醉美金秋”摄影大赛,绝不只是按下快门那么简单。当我们拿起相机捕捉金秋之美时,能够锻炼观察力和感知力,这些能力对于语文学习同样重要。紧张的初三生活需要一些调剂,摄影大赛可以释放压力,让我们一起用镜头记录这美好的金秋吧!
21.班刊编辑部向全班征集《四季之窗》专栏稿件。以下是征稿启事,请按要求完成写作。
征稿启事
窗是房间里的人与外部世界连接的一个通道,它可以是现实里的窗户,也可以是你心灵的窗户。打开窗子,于内窥外,你会见到四季美丽的风物、多样的人与事。但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也要懂得关窗,好让灵魂自由、宁静地思考和沉潜。无论窗里还是窗外,目之所及,皆有美,皆有思……
征稿要求:
(1)请以“窗里窗外”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得套作与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等个人信息。
(3)文章以wrd电子稿发送编辑部邮箱,截稿日期2024年10月9日。
班刊编辑部
2024年9月30日
【答案】略。四季风华
诗文名句
情感
春之韵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1)________,(2)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欢欣喜悦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忧愁怅惘
夏之丽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宁静欢乐
秋之静
(3)______,(4)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孤独寂寞
(5)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6)_____
冬之语
雾凇沆砀,(7)____,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孤傲清高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坚贞不屈
四时之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8)____,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欢快愉悦
寄语
选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诗句:
阳光在你的笔尖舞蹈
汗水浸润你心中的繁花
亦或许不会盛放
因为你将成为凌云木
直指碧霄
寄语
选取:
诗句:
春(节选)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1942年2月)
复活的土地(节选)
艾青
河岸上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
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而从那边的丛林里
也传出了
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
高亢的歌唱。
……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1937年7月6日)
这两首诗歌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象,其中的意象具有(1)____的特点。但两者抒发的情思存在差异,穆旦在诗中寄托了(2)________的情感,而艾青则表达了(3)____的情思。
“奥体线”宣传语:追随“潮涌”脉搏,重燃城市律动
介绍:随着杭州亚运会的举办,“全民运动”的口号真正落地到了许多杭州人的生活中。萧山作为多项亚运竞赛的举办场地,也为运动爱好者们准备好了一场热辣滚烫的健身竞技之旅。你可以先到访萧山体育中心,回顾亚运会足球项目的精彩瞬间;再依次参观杭州奥体中心的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以及其中的亚运会博物馆,重燃亚运盛会的热血。最后参观中国水利博物馆,了解水与人类文明的渊源,启润心智。
行程安排:萧山体育中心-杭州亚运三馆-亚运会博物馆-中国水利博物馆
“湘湖线”宣传语:
介绍:
行程安排:湘湖画舫-先照寺-跨湖桥博物馆-湘湖越界
语气助词能表达语气,凸显人物情感。比如“感极而悲者矣”中的“矣”表感叹,抒发了迁客骚人面对恶劣环境的感伤之情。
小语批注:
分析虚词表达效果需要结合语境。“客顾而颔之曰:‘有若人’”句末应选用虚词(1)______(A.矣 B.哉 C.耳),抒发了客人(2)_____(填写情感)。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江南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江南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九语萧山月考卷1pdf、九语萧山月考卷答案1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九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九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字梳理探究,文学作品欣赏,文化主题综合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厢片五校2022年中考猜题语文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厢片五校2022年中考猜题语文试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小题,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