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一、积累与运用 (共27分)
班级开展“品读经典,共话语文”主题学习活动,邀请你参加。
1.下面是小组同学为本次活动拟写的一段开场白,请按要求完成任务。
书中自有四季。朱自清说——春天到了,鸟儿唱着婉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春雨过后,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刘湛秋说——冬天来临,雨会化妆成美丽的雪花,飘然 lì临人间,虽然有时吝啬,但仍不失温情。老舍说——济南的冬天水上不仅不结冰,反倒还冒着热气,就连水藻也把终年zhù 蓄的绿色奉献给了自然……品读经典,品味四季,品味多样的人生。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hé yùn lìnB.hè yūn lìC.hé yūn lìnD.hè yùn lìn
(2)根据语境,写出语段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lì ________ 临 zhù _________蓄
【答案】(1)D (2)莅 贮
【解析】
(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
应和(yìng hè):应声唱和。
黄晕(huáng yùn):黄昏,昏黄而不明亮。
吝啬(lìn sè):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应该用的时候也舍不得用。
(2)本题考查汉字字形。
莅临(lì lín):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
贮蓄(zhù xù):储存,积聚。
2.汉语之美,美在遣词造句,需要我们用心品读。以下有一项品读不太恰当,请你找出来。( )
A.朗读时要关注“重音”和“停连”。在朗读《春》中的“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这句话时,“牛毛”“花针”“细丝”“斜织”都应该重读;“看”后应停顿,“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要一口气连贯读下去。
B.“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老舍《济南的冬天》)这一句运用了比喻修辞,给人以雪后小山美的视觉享受,流露着作者的喜爱。
C.“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话……’”。(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此句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其中“扑”“抓”两个动词写出了母亲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我”经受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的急切心理。
D.参加舞蹈表演的男女同学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成语“花枝招展”在这里使用恰当,形象生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运用。
D.“花枝招展”本义指花朵枝叶迎风摆动。形容女子妆饰艳丽。依据“参加舞蹈表演的男女同学”可知,“花枝招展”这里用来形容男同学,不恰当。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准确而充分地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感情色彩。
②《济南的冬天》的感情基础则是温和、明净、亲切、眷恋的
③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情色彩和声音语调。
④比如,《春》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愉快、热烈、充满希望的;
⑤有人把文章的感情色彩分为挚爱和憎恨、悲哀和喜悦、惊惧和欲求、急切和冷漠、愤怒和疑惑等不同种类。
A.④②①③⑤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D.③⑤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排序。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作答时首先找到概括性的观点,再根据上下句衔接的紧密度或逻辑关系进行排序。
通过阅读可知,语段围绕“感情基调”这个话题论述,③句首先引出本段要论述的话题“感情基调”,应该排在首句;“感情基调”包括感情色彩和声音语调,⑤句先谈感情色彩的分类;紧接着①句,论述朗读时“感情基调”对“感情色彩”的影响;②④都是列举示例来论证①句,根据④句“比如”可知,这是列举的第一个例子,应排在②句前面。故排列顺序为:③⑤①④②,选B。
4.学习语文,需要掌握一定阅读策略,请你据此完成名句摘抄本。
【答案】(1)闻道龙标过五溪 (2)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3)思乡
(4)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5)有的是工夫 有的是希望
5.小文所在班级拟开展“品味经典·读书分享会”活动。小文绘制了一幅活动结构策划图,请你代表小文向同学们介绍设计思路。
【答案】示例:同学们,大家好。下面由我来为大家介绍“品味经典·读书分享会”活动的设计流程。本次活动分为前期准备、活动过程、先进评选三个部分。其中,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培训主持人、收集读书故事、做好读书卡、印好资料等;活动内容主要有讲名人故事、展示读书手抄报、展示阅读记录卡、好书推荐、读书讨论论坛五个板块;先进评选主要评选出班级读书最多的人、读书最认真的人和最爱书的人。希望通过这样的流程设计,来丰富读书分享会的内容,同时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结合图表可知:这是介绍“品味经典·读书分享会”的活动流程。活动流程从左向右、从上向下。首先本次读书分享会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期准备,活动过程和先进评选三个部分。前期准备包括:培训主持人、收集读书故事、做好读书卡、印好资料等准备工作;活动过程主要由讲名人故事、展示读书手抄报、展示阅读记录卡、好书推荐、读书讨论论坛五个活动组成;先进评选包括评选在此次读书分享会中读书最多的人、读书最认真的人和最爱书的人。结尾处要交代这样设计的目的。
示例:
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向大家介绍我们班级即将开展的“品味经典·读书分享会”活动的设计思路。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活动过程和先进评选。前期准备包括:培训主持人、收集读书故事、做好读书卡、印好资料等准备工作;活动过程主要由讲名人故事、展示读书手抄报、展示阅读记录卡、好书推荐、读书讨论论坛五个活动组成;先进评选包括评选在此次读书分享会中读书最多的人、读书最认真的人和最爱书的人。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大家能在经典阅读中有所收获,共同成长。谢谢大家的支持和参与!
6.每一篇经典都值得你仔细品读。请仿照示例格式,从以下作品中任选一个,表达你对经典作品的看法。
示例:《秋天的怀念》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是从平淡甚至是痛苦的生活中提炼出高度浓缩的情感来打动人,它让你知道,纵使你被全世界抛弃,只要有一份爱在,这份爱就会如微光般指引你好好活下去。
①《春》 ②《济南的冬天》 ③《散步》
我选 (填序号)。 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 。
【答案】示例1:《春》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堪称完美,无论是听觉、触觉,还是味觉、视觉,多角度、全方位的描绘,让春之景、春之美、春之新的独特魅力,呈现在我们面前。
示例2:《济南的冬天》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引起了我们热爱生活的共鸣。以温情的意象描绘温晴之景,表面上看是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块冬天里的宝地,实则蕴涵的是作家的主观情感、生命和人生感悟及审美感受。
示例3:《散步》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是对亲情的无比珍惜,是对责任的深深思考,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既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使读者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仿写句子,要注意例句的格式修辞等。结合示例可知:仿写的句式是:……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概括文章成为“经典”的理由),以此表现你对具体经典著作的认识和评价。结合具体的著作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理由可以从文章的手法的运用、主题的探究、语言的表达等方面选择、表达。
示例1:《春》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让人感受到重生和希望的力量。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还让读者看到生活的美好与未来的希望,在平凡中寻找诗意,引发情感的共鸣。通过对春天的描写,作品传达了对生命的礼赞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示例2:《济南的冬天》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老舍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济南独特的冬日景致,用丰富的感官体验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与温暖的氛围,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人之间的和谐相融。这种细致入微的刻画不仅让读者领略到济南冬天的独特美,也在不经意间唤起对家乡的温情与眷恋。通过《济南的冬天》,我们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好与平和。
示例3:《散步》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通过平实的日常生活,细腻地描绘出家庭三代人之间温情的互动与牵绊。祖孙三代在田野中散步的简单情节,体现了家庭中的爱与责任,以及长辈对子女细致入微的关怀和对子孙辈成长的美好期望。这样充满人情味的小事激发了读者的共鸣,引发人们对生命与家庭纽带的思考,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温暖、厚重却又不失柔和的情感力量。
二、现代文阅读 (共28分)
(一) (共15 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寒梅
林旭华
①淅淅沥沥的冷雨终于停息了,我决定到附近的花园走走。
②天空依然阴郁着脸,寒风冷峭得刺骨。原来热闹的花园现在变得一片清寂,唯有我的脚步声在砖石铺就的路面上回响着。花园里的乔木绿叶早已褪尽,光秃秃地呆立着,一片萧索沉寂。
③转过花园的弯角,蓦地,我的眼睛一亮,一大团鲜嫩的粉红色跃入眼帘,云蒸霞蔚般绚烂——原来是路边一树傲然绽放的寒梅。
④梅在严寒中兀自独立,粗壮的虬枝布满绿苔,裸露着嶙峋的老茧,苍劲而挺拔。枝丫分叉,或直或横或斜,没有叶片,呈现出浅灰或嫩绿的本色,平滑而柔韧。
⑤每条枝丫上,粉红色的花儿都挂着晶莹的雨珠。含苞的,娇羞颔首,豆蔻芳华;【甲】绽放的,红瓣灼灼,嫩蕊颤颤,犹如一大团粉红色的火焰,点燃了清寂的花园,点亮了阴郁的天空,驱散了寒意。太阳出来了,明媚的阳光下,粉红色的寒梅盛放着烂漫的激情,我似乎听到了源源不断的生命诞生的爆裂声。在满目萧索的严冬里,寒梅傲然绽放的激情与风采,让我震撼,并顿生深深的敬意。
⑥倏地,吹来一阵寒风,“簌簌簌”,我听到一阵极其细微的飘落声,轻轻的,柔柔的。转瞬,悠悠飘来一阵淡淡的馨香,丝丝缕缕地在树下弥漫开来,如久酿的老窖,韵味悠长。张臂,清香盈怀;闻之,心旷神怡。【乙】抬头,但见一大片粉红色梅花瓣飘洒而下,在树下悠悠地旋转着,飞舞着,如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很快铺就了一地密集的落红。
⑦哦,是寒梅洒落的花瓣雨!
⑧寒梅无言,只是静静地看着自己粉红的花瓣从树上纷纷飘落,星星点点碎了一地。而那枝头上未落的花朵,依然在阳光下灿然绽放,全然没有丝毫的惊慌失措。因为它深知,生命的意义不只在于绽放时的激情与风采,更在于凋零时的坦然与达观,即使化作尘埃,也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生命的精彩。
⑨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曾经有过这样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为独香,只为护花,诗人将落红的深情,升华为奉献精神,这是何等的人生境界!
⑩此刻,花瓣还在风中纷纷飘落着,它们在空中悠悠地打着旋儿,似乎在跟寒梅作最后一场深情的告别。在快要触地的一刹那,那带着雨珠的花瓣在阳光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流星般飞速划过一道弧线,然后突然坠地。如此悲壮,如此凄美!
⑪寒梅,落红时洒脱从容、宁静自信、恬淡安详的美之绝唱,从此在我心中永远定格成一道壮美的风景。
⑫从盛开到落红,寒梅,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场绝美的人生洗礼。
(选自《青年文学家》,有删改)
7.小组同学想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梅花在不同生命阶段的特点,请结合⑤⑥段内容将下图补充完整。
8.有同学认为本文第②段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 请简要说明理由。
9.作者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添文章美感。文中【甲】处把梅花比作火焰,【乙】处把梅花比作雪花,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请你任选一处,分析其表达作用。
【甲】绽放的,红瓣灼灼,嫩蕊颤颤,犹如一大团粉红色的火焰,点燃了清寂的花园,点亮了阴郁的天空,驱散了寒意。
【乙】抬头,但见一大片粉红色梅花瓣飘洒而下,在树下悠悠地旋转着,飞舞着,如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很快铺就了一地密集的落红。
10.飘落的寒梅带给了作者哪些人生思考?
【答案】7.①含苞时期 ②娇羞颔首,豆蔻芳华 ③飘落时期 ④轻柔飘落,悠悠飞舞
8.不同意。第②段承接上文,写出了花园萧索沉寂的环境,也展现了寒梅的生长环境,为下文写寒梅不畏严寒、傲然绽放作铺垫。
9.示例一:我认为甲处更好。这句话抓住了梅花和火焰在色彩上的相似之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绽放时的风采,并且写出了梅花在寒冷天气里带给人的温暖和心灵上的震撼,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示例二:我认为乙处更好。飘落的梅花和雪花都具有轻盈的特点,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随风飘落时旋转、飞舞的优美姿态,富有动态美和画面感,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0.①飘落的寒梅让作者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不只在于绽放时的激情与风采更在于凋零时的坦然与达观,即使化作尘埃,也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生命的精彩。②飘落的寒梅让作者理解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仅是落红的深情,更是甘于奉献的精神。③飘落的寒梅让作者领会了“酒脱从容、宁静自信、恬淡安详”是自己追求的美好品质。(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
①空,②空,可根据④——⑤段内容概括。依据⑤段“每条枝丫上,粉红色的花儿都挂着晶莹的雨珠。含苞的,娇羞颔首,豆蔻芳华”可知,这句话描绘了寒梅在含苞期时娇柔美丽、含蓄而充满生机的特点。“娇羞颔首”形象地表现了梅花含苞待放时的姿态,低垂含羞,仿佛少女般的娇羞,而“豆蔻芳华”则刻画了它的青春活力与蓬勃生机。整句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展现了梅花在含苞期的独特魅力。所以,第一个空应填写“含苞时期”,第②空可概括为:娇羞颔首,豆蔻芳华。
③空,可根据⑦段内容概括。依据⑦段“哦,是寒梅洒落的花瓣雨!”可知,这句话用“洒落的花瓣雨”形象地描绘了寒梅的飘零状态。据此,可以概括为:飘落时期。
④空,可根据⑧——⑪段内容概括。依据⑧段“寒梅无言,只是静静地看着自己粉红的花瓣从树上纷纷飘落,星星点点碎了一地”,⑩段“此刻,花瓣还在风中纷纷飘落着,它们在空中悠悠地打着旋儿,似乎在跟寒梅作最后一场深情的告别”可知,这两句话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展现了梅花飘落的过程。词语“纷纷飘落”“星星点点”“在空中悠悠地打着旋儿”等,刻画出花瓣如雪般轻柔飘落、并且缓慢地在空中飞舞的景象。据此,可以概括为:飘落时期。轻柔飘落,悠悠飞舞。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
不同意。依据②段“空依然阴郁着脸,寒风冷峭得刺骨。原来热闹的花园现在变得一片清寂,唯有我的脚步声在砖石铺就的路面上回响着”可知,这句话通过描述寒冷的天气和花园的萧条景象,使天气的阴郁和刺骨的寒风与周围的寂静相映成趣,具体展现了“淅淅沥沥的冷雨”这一环境,营造出一种荒凉孤寂的氛围。所以,本段文字具有承接上文,写出了花园萧索沉寂的环境的作用;
依据②段“花园里的乔木绿叶早已褪尽,光秃秃地呆立着,一片萧索沉寂”可知,这句话描述了花园中无叶的乔木显得萧索沉寂。通过对比,既展现了寒梅生长环境的凄凉和寂静的氛围,也为下文寒梅的不畏严寒、傲然绽放做了衬托,表现出寒梅的顽强生命力和独特魅力。据此,本段文字还具有为下文写寒梅不畏严寒、傲然绽放作铺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我认为甲处更好。依据“绽放的,红瓣灼灼,嫩蕊颤颤,犹如一大团粉红色的火焰”可知,这句话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梅花绽放时的景象比作“粉红色的火焰”,形象地描绘出它的热烈与生机勃勃;依据“点燃了清寂的花园,点亮了阴郁的天空,驱散了寒意”可知,作者将花园的清寂与梅花的灿烂形成鲜明对比,火焰的色彩和温暖特性不仅强调了梅花色彩的鲜艳,还传达出梅花在寒风中绽放时所带来的生气与活力。这样描绘令人感受到梅花不仅是视觉上的美丽,更带给人心灵上的温暖和震撼,表现出作者对梅花的深切赞美和由衷喜爱。
我认为乙处更好。依据“很快铺就了一地密集的落红”可知,这句话通过比喻,形象地展现了花瓣飘落的轻盈与优美。依据“但见一大片粉红色梅花瓣飘洒而下,在树下悠悠地旋转着,飞舞着,如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可知,这是描绘出梅花瓣如雪花般轻盈,让人感受到那种柔美与静谧,旋转、飞舞的动态美,仿佛在眼前展开一幅优美的画卷。这种动态美和画面感,表现了梅花在其生命终结阶段的壮美,抒发了作者对梅花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
依据⑧段“因为它深知,生命的意义不只在于绽放时的激情与风采,更在于凋零时的坦然与达观,即使化作尘埃,也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生命的精彩”可知,飘落的寒梅通过其坦然凋零的姿态,展现了一种从容与自信。这种态度让作者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短暂的绽放与辉煌,更在于接受生命的自然过程,以淡泊的心态面对终结。即使化作尘埃,也能体现出另一种生命的精彩与价值。这种感悟反映出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思考。
依据⑨段“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曾经有过这样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为独香,只为护花,诗人将落红的深情,升华为奉献精神,这是何等的人生境界!”可知,这句话通过引用龚自珍的诗句,阐释了梅花飘落时的深情和奉献精神。梅花纵然凋零,也愿化作春泥继续滋养万物,其“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作者领悟到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生命绽放时的精彩,更在于凋谢后的贡献与无私。这一思考反映出对生命价值和奉献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敬仰。据此,可概括为:飘落的寒梅让作者理解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仅是落红的深情,更是甘于奉献的精神。
依据⑪段“寒梅,落红时洒脱从容、宁静自信、恬淡安详的美之绝唱,从此在我心中永远定格成一道壮美的风景”可知,这句话表现出作者对寒梅品格的深刻理解和追求。落红时的“洒脱从容、宁静自信、恬淡安详”象征着对生命的坦然面对,即使生命到达终点,也如寒梅般从容不迫、平静美丽。这种品质是作者心中崇尚的理想状态和对美好品质的追求。暗示作者希望自身也能拥有这样的美好品格。据此,可以概括为:飘落的寒梅让作者领会了“酒脱从容、宁静自信、恬淡安详”是自己追求的美好品质。
(二) (共13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半个父亲疼
葛亚夫
①这些年,感觉时间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对父亲。在他身上,岁月的沙漠化一年深过一年,从牙齿到骨骼,他所有坚硬的部分,都迅速钝化、脆弱。走在路上,每遇见老人,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有时,还会从他身后追到身前——我总觉得,他是我父亲。
②老了的父亲失去辨识度,老成所有老人的样子——干瘦,呆滞,不苟言笑。但年轻时,他棱角分明,一顶光头佛光普照,哪怕十里外咳嗽一声,我也辨得出是他。
③小时,我诨号“葛维搅”。“维”是辈分,“搅”是捣蛋的意思,我的“皮”村里人人皆知。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以我被父亲摁在地上摩擦结束。这俗套的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
④那天,我跟着父亲压红芋,甚得他欢心。老师路过地头,随口参我一本。父亲顺手抄起扁担抽向我。我眼疾手快,但大长腿没能跟上,被铁钩抽到,划出一道血印。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看见,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
⑤原来,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
⑥父亲脾气暴躁,一半是母亲点燃的,一半是癣疾煎熬的。年复一年,一开春,癣就如同藤蔓在他身上开枝散叶。不知听谁说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一盏抽搐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铜钱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来。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上一摁,我心如刀绞。
⑦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是泪,痛得不能自已。
⑧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病,我愿默默领受。
⑨做了父亲后,我回去得少了,但会经常念及父亲,想象我这个年龄时的他,想象孩子这个年龄的父亲。起初是做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别像他。慢慢地,我谅解了父亲,开始与他和解。
⑩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劳损,闹起罢工。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适应,肌肤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在家门口,我扭头看他,他酣睡得像个孩子一样。或许,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
⑪家里的地板刚拖过,很滑。我和父亲摔成一团。父亲醒了,龀牙咧嘴地问我摔得痛不痛。孩子一手扶着我,一手打地板,念念有词。我满面春风地对他们说,一点也不疼。
⑫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
11.请简要概括父亲和“我”之间发生的三件主要的事。
12.读第①②段,说说“每遇见老人,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的原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3.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细节描写的角度体会父亲的深情。
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蒌蒌芽,嚼啐敷在伤口上。
14.有人说,“半个父亲疼”。这个题目能够体现“我”的成长,请谈谈你的想法。
【答案】11.①我受伤后,父亲为我敷药。②父亲让我为他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烫。③我背着父亲看医生,父亲在我背上睡着了。
12.父亲老成了所有老人的样子,“我”觉得这些老人就是“我”的父亲。
13.运用动作描写,“捉”“摁”“揽”“嚼”“敷”一连串的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在“我”受伤后急切地为“我”处理伤口的过程,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14.题目《半个父亲疼》意为:“我”疼时,“我”的一半疼痛由父亲默默领受;父亲疼时,父亲的一半疼痛“我”愿默默领受。“我”逐渐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爱,也开始关心、心疼父亲,体现了“我”的成长。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第一件事,细读文本第④段,从“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看见,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可知,父亲因为老师随口参“我”一本,用扁担搭上我后,给我敷药,可概括为:我受伤后,父亲为我敷药;
第二件事,从第⑥段“父亲脾气暴躁,一半是母亲点燃的,一半是癣疾煎熬的”“不知听谁说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一盏抽搐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铜钱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来”可知,父亲听说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想让“我”烧铜钱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来,可概括为:父亲让我为他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烫;
第三件事,从第⑩段“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劳损,闹起罢工。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适应”“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可知,父亲的腿不舒服,“我”背着父亲看医生,从不适应到回家时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可概括为:我背着父亲看医生,父亲在我背上睡着了。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段的理解和概括。
第①段中“这些年,感觉时间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对父亲。在他身上,岁月的沙漠化一年深过一年,从牙齿到骨骼,他所有坚硬的部分,都迅速钝化、脆弱”可知,父亲老了,身体不如以前了;从第②段中“老了的父亲失去辨识度,老成所有老人的样子——干瘦,呆滞,不苟言笑”可知,父亲老成了所有人的样子——干瘦,呆滞,不苟言笑,辨识度不高,在路上遇见的老人,“我”都会下意识的认为是父亲。由此可知,“每遇见老人,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的原因是父亲老成了所有老人的样子,“我”觉得这些老人就是“我”的父亲。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词句。
第④段中“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蒌蒌芽,嚼啐敷在伤口上”,其中“捉”“摁”“揽”“嚼”“敷”等词语是动词,写的是父亲给“我”敷药的过程,结合“父亲顺手抄起扁担抽向我。我眼疾手快,但大长腿没能跟上,被铁钩抽到,划出一道血印。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可知“我”的腿受伤了,这一系列的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在“我”受伤后急切地为“我”处理伤口的过程,父亲虽未说一言,但在这些动作中,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标题的含义和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第④段“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看见,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中,“我”受伤了,父亲急切地给“我”上药时颤抖的手,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内疚,关爱和心疼。“我”疼时,“我”的一半疼痛由父亲默默领受;
从第⑥段“一盏抽搐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铜钱烫癣。我做不到! 他就自己来。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上一摁,我心如刀绞”和第⑦段中“我满脸是泪,痛得不能自已”中,父亲让“我”为他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烫,虽未烫在“我”的身上,但“我”心如刀绞,痛得不能自已父亲一半的疼痛,我愿意默默领受;
从“我”疼时,“我”的一半疼痛由父亲默默领受到父亲疼时,父亲的一半疼痛“我”愿默默领受。“我”逐渐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爱,也开始关心、心疼父亲,体现了“我”的成长。
三、古诗阅读(共10分)
(一)(共5分)
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16.知人论世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方法之一。请结合下面的背景资料,谈谈它对你理解《观沧海》有什么帮助。
背景资料: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上征伐乌桓,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使得他次年得以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观沧海》正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答案】15.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16.示例一:这一背景资料让我了解到曹操当时正处于事业的高峰期,具有宏大的抱负与阔大的胸襟;也由此理解了诗中景致为何呈现出一种壮阔、宏伟的气象,这正是诗人情怀的投射。
示例二:这则背景资料能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观沧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身为北征乌桓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描写诗句画面。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意思是,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此时,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是描写了大海的动态美。
抓住“秋风”的声音,“洪波”涌起的动态,用具体的、细腻的描写,展现大海的壮阔。
示例:
秋风寒凉,吹动海边的树木,瑟瑟的风声夹杂着凛冽的寒意。巨大的波浪翻腾起来,一排排卷起,像蓄势待发的战马,奔腾不息,浪花击打着岸边的礁石,激起雪白的浪花。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主题。
结合背景资料“曹操北上征伐乌桓,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使得他次年得以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可知:曹操北上征伐乌桓,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他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打下基础。所以诗人面对沧海时的感情是豪迈乐观的。
结合《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知:虽然当时时值秋天,但在诗人的眼中看不到半点秋季萧瑟的景象,他看见树木生长得很茂密,草长得很茂盛。大海激起巨浪,仿佛要将宇宙万物吞吐其中。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表现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作答时要联系写作背景分析其对理解诗句的意义即可。
示例:
背景资料显示,《观沧海》是在曹操北征乌桓获胜后所作。此时,曹操站在碣石山上,眺望沧海,不仅体会到个人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更思考人生与理想。在这一胜利之时,他展现出诗中的豪情满怀,蕴含着对统一中国的壮志雄心。诗歌的背景帮助理解其中的情感和理想,使其更具深度和内涵。
(二)(共5分)
阅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7.你和同学小文讨论如何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设计朗读脚本。以下是讨论内容:
小文:“‘夕阳西下’应该有一处重读,我不知道应重读 ‘夕阳’,还是重读‘西下’。”
你:“我认为应重读‘西下’。因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我也有一个困惑: ‘断肠人在天涯’的‘在’字后,是否要停顿?”
小文:“我认为可以停顿,因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与王建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包含相同的物象,情味却不尽相同。请将下面的分析补充完整。
“中庭地白树栖鸦”中的“栖”是“栖息”的意思,将“树”与“鸦”联结起来写出了①_________的景象,烘托了月夜的宁静。 “枯藤老树昏鸦”中“树”与“鸦”用“老”与“昏”形容,并且二者之间没用动词联结,显示出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的环境特点,暗示了游子内心的孤独。(附: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答案】17.①“西下”强调了夕阳的落下过程,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黄昏的来临,给人一种苍凉、萧瑟的感觉。 ②可以突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孤独和无助,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
18.①乌鸦在树上栖息 ②苍凉 ③萧瑟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第一空,本题考查对诗句重读的理解。
重读是为了突出重点、表达情感或强调某种意义。
在“夕阳西下”中,重读“西下”,是因为“西下”这个词点明了时间的推移,太阳逐渐落下,暗示着天色渐晚,游子流浪在外的时间又多了一些,更加强化了一种时光流逝、日暮途穷的凄凉之感,也更能体现游子的孤独和忧伤。故“西下”应该重读,写出了夕阳的落下过程,强调时间的推移,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黄昏的来临,更添凄凉、萧瑟之感。
第二空,本题考查对诗句停顿的理解。
停顿在诗歌朗读中可以起到划分语义、增强节奏感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断肠人在天涯”中在“在”字后停顿,是因为“断肠人”是一个重点意象,“在天涯”是对“断肠人”所处位置和环境的补充说明,停顿之后,能将“断肠人”的孤独、漂泊之感先突出出来,然后再强调“天涯”这个遥远、荒芜的空间概念,更深刻地表现出游子远离家乡、漂泊无依的痛苦。故“在”后可以停顿,停顿后更能突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孤独和如无助,强调其漂泊之苦,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对于“中庭地白树栖鸦”,“栖”本指鸟停在树上,泛指居住或停留。这个字生动地描绘了乌鸦栖息在树上的画面,在皎洁的月光下,一切都是安静祥和的,一只乌鸦无声地栖息在树上,该字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与月夜的宁静主题相契合。故可概括:乌鸦在树上栖息;
第二、三空,对于“枯藤老树昏鸦”,“老”和“昏”分别修饰“树”和“鸦”,没有使用像“栖”这样的动词来紧密连接二者,反而营造出一种松散、萧索的感觉。“老”体现树的苍老、苍凉、衰败,“昏”体现鸦的黄昏时分的迷茫,显示出黄昏时分的荒凉、萧瑟、毫无生机的环境特点,与游子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孤独心境相呼应,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故可提炼答案为:荒凉、萧瑟。
四、名著阅读。(共5分)
19.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完成下列任务。
(1)《朝花夕拾》原名______________,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
(2)请你将下图中信息补充完整,分享阅读《朝花夕拾》的体验。
【答案】(1)《旧事重提》
(2)①“我”在百草园自由玩耍,在三味书屋读书求学 ②父亲要求“我”在看五猖会前背书,使“我”没有了看会的兴趣 ③父亲的病 ④“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
【解析】
(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文学常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童年时期的乐园——百草园。在这个园子里,他自由玩耍,观察各种动植物,体验大自然的乐趣。比如,他描述了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和紫红的桑椹等自然景物,还提到了在园子里捉昆虫、拔何首乌等有趣的经历。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鲁迅童年时期的无忧无虑和自由快乐。同时,鲁迅也回忆了自己在三味书屋读书求学的经历。他描述了书屋的环境和氛围,以及自己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虽然书屋的生活相对枯燥,但鲁迅依然在其中努力学习,不断成长。这部分内容体现了鲁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认真态度。
第二空:在《五猖会》这篇散文中,鲁迅详细描述了父亲要求他在看五猖会前背书的情景。当时,鲁迅满心期待着去看这场盛大的庙会,但父亲却突然要求他背诵《鉴略》这本书。鲁迅虽然心中不满,但不敢违抗父亲的命令,只能硬着头皮背书。结果,他在背书的过程中感到无比压抑和痛苦,以至于原本期待已久的五猖会也变得索然无味。这段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以及鲁迅对这种教育方式的反感和批判。同时,也体现了鲁迅对自由和快乐的向往与追求。
第三空:在《父亲的病》这篇散文中,鲁迅详细描述了父亲患病期间他四处求医问药的经历。他回忆了父亲病情的严重和治疗的艰难,以及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痛苦。鲁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对父亲病情的担忧和对医学知识的缺乏所带来的无助感。同时,他也对当时社会医疗条件的落后和医生职业道德的缺失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第四空:在《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中,鲁迅深情地回忆了保姆长妈妈对他的关爱和照顾。长妈妈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用自己朴实无华的方式关心和呵护着鲁迅。她给鲁迅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还为他买来了渴望已久的绘图版《山海经》。这些举动让鲁迅深受感动,也让他对长妈妈充满了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段描写展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和对她无私付出的感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鲁迅对人性美好和善良的赞美与追求。
五、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今年的九月,是一个多彩的季节。九月的我们,升入初中,和小学挥手告别,走向了新的成长之路;九月,玉米、花生、芝麻、大豆等农作物纷纷成熟,农民伯伯在田间劳作,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九月,“秋老虎”还很厉害,抓着夏天的尾巴,舍不得让夏天离开,空气中还弥漫着闷热的味道; 九月,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先后来捧场,让我们更加心怀感恩,更加致敬传统,更加热爱祖国……
请以“多彩九月”为题,写一篇文章,记录自己想法吧。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④不得抄袭 (不能借用试卷中的材料) 。
【答案】略。策略
名句
收获
看标题
(1)杨花落尽子规啼, 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标题常点明时间/地点,概括事件,蕴含情感。
抓意象
(2)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古人常借助意象“雁”来表达_________之情。
(4)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借助意象“月”来表达思念和关切。
勤背诵
(5)“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__________,_________。
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总结:依据阅读策略,重新思考并整理名句,让我有了新的收获。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2024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2024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侯集镇第一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侯集镇第一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