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河南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大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郭沫若和惠特曼的诗歌意象群中,“海洋”都占据了重要地位。二者是以影响关系存在的,惠特曼海洋诗的风格改变了中国传统诗歌中提及海洋时的情感。
受儒道自然观的影响,中国传统诗歌中的大海往往只是人们观赏的景象,诗人大都是借景抒情,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传统“发乎情、止乎礼”的诗歌教义往往限制着古代诗人想要酣畅淋漓地抒情达意的愿望。《唐诗三百首》里有很多嵌有海的诗句,如白居易写“忽闻海上有仙山”,李白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等,但海洋在这些诗里,没有像日、花、江、河那样成为诗人讴歌的正面对象,它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地理遥远的概念。“五四”的时代精神呼唤着狂飙突进的诗风,只有充满高于人类力量的自然物象才能和这一时代精神契合。于是,新诗的先驱们从惠特曼诗歌中汲取精神,对中国传统诗歌理论和实践进行大胆改造。
这种创造体现在主体对大海的态度上,就是从畏惧向渴望征服转变。古诗中海的形象表现出慷慨悲凉的在少数,表现变幻莫测、诡异奇绝居多,这里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即对大海的神秘莫测的恐惧情感与隔膜态度。惠特曼诗中满是由气势恢宏的大海激发而出的直面挑战的勇气和毅力,给了郭沫若等很多现代诗人以很深的启发。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展现出海洋的博大神秘、势不可挡的气势。相比于古诗中温柔婉转、发乎情止乎礼的抒情,郭沫若诗中的海洋之形、声、味以直观真切的感受洗涤了读者的内心世界。诗人仿佛置身地球之外,像是在太空中俯视地球这颗蓝色星球的全貌。在诗人眼中,海洋是“无限”的,是有着能够推倒地球的力量的。对于海洋力量的赞美抒发了一种借助海洋无穷的力量推翻已有的存在的渴望。诗人渴望毁坏和创造,而这种渴望在海洋势不可挡的气势面前达到了顶峰。诗人在此刻对海洋的情感是充满征服欲望的。
郭沫若这种由传统诗歌意象发展出的新意象受到了惠特曼的影响。惠特曼《草叶集》中的《海流集》借助海洋意象书写人对自然的征服欲望,其中的海洋意象都是自然之力与征服欲望的载体。与其他温婉轻柔的爱情诗不同,惠特曼笔下哪怕是描写爱情这样柔软的心灵感受,也要使用充满力量感的大海作为背景环境。
总之,同样是写海洋,与中国古代诗歌相比,郭沫若笔下的大海更加浪漫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丝毫不受约束,征服与创造的情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惠特曼诗中充满激情的大海促使了郭沫若海洋诗发生这种从节制、敬畏到创造、征服的情感转变。
(摘编自陈子尧《惠特曼海洋诗对中国新诗中海洋意象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中海意象的主题史研究近年已取得不少成果,王立的《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专章讨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海意象的渊源和历史流变,着重指出在《山海经》等上古文本及秦皇汉武海上求仙实践的影响下,中国古典文学绵亘着一个海上仙话想象的抒情和叙事传统,文学中的海意象属于古典意义的游仙主题系统。
中国近代史以来,海洋不再是表达想象欲望的诗意所在,而一跃成为现实挑战的地理存在,一种崭新的海洋文化地理观得以确立。自此之后,文学中的海意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近代作家们超越了已定型化了的古代海洋意象系统,重新生成具有近代思想内涵的意象,用以表达感时忧国的现实精神和抒发民族复兴的理想。
近代诗歌中的海洋意象大多不局限于仅作背景揭示功能,它已融入新时代精神和创作主体的人格情趣。从意象共时性传播角度看,海洋意象的潮动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转型,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感时忧国、救亡图存的基本精神导向,因而海洋意象实际上已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有机的符号系统。梁启超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便是有力的例证。这首诗以汪洋恣肆的气魄、深蕴的象征意义创造了近代海洋诗的最高范例。在这里,太平洋已成为作者表达激情和理想的整体象征意象,它不但是情感触媒,而且已变成人格化的精神力量,寄寓了梁启超对新世纪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
“五四”新文学一方面赓续了感时忧国的近代文学精神,另一方面又开拓了个性主义的新境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使得海洋意象不但用来表达现实忧患意识,同时也成为创作主体个性张扬、自我表现的符号载体。《女神》的许多篇什把海意象的这种强烈的个性特征推至极端。大海意象在这部诗集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它往往与“太阳”意象一起表达诗歌主题。郭沫若以其惠特曼式的激昂笔调,通过对大海的壮丽和力量的讴歌,表达了破旧立新的时代精神,如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借用北冰洋的壮丽,太平洋的浩瀚及伟力,抒发了他内心强烈的情绪,海洋的滚滚洪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它毁坏,它创造。在这首诗里,“海洋”显然成为主导性的象征意象,它昭示着“五四”时代雷霆万钧的狂飙精神,它毁灭旧世界,呼唤着光明的未来。
从主题史角度看,海意象的流变史无疑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探讨提供了有意义的样本:海意象内涵的重新生成显示了具有“现代性”表征的近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重大分野,而海意象在现代文学中的多元流变则昭示着这种现代性的复杂特征。
(摘编自陈旋波《“海洋”的抒情与叙事: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意象探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传统“发乎情、止乎礼”诗歌教义的影响,古代诗人通常会把大海作为普通景物来观赏,而不是当作讴歌的正面对象。
B. 大海在唐诗里常是一种抽象的地理遥远的概念,而在“五四”时期的新诗中被赋予了时代精神,这体现了新诗作者的大胆革新。
C. 惠特曼笔下那些描写爱情的诗歌,与其他温婉轻柔的爱情诗有所不同,它以气势恢宏的力量感来取代柔软的心灵感受。
D. 梁启超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在意象的内涵等方面取得突破,超越了郭沫若等人的诗歌成就,成为近代海洋诗的最高范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分析了惠特曼的诗歌与中国现代诗歌之间的联系,认为“五四”时代精神是从惠特曼诗歌中汲取的养分。
B. “五四”时期新诗先驱们不再认为大海变幻莫测,而开始转向对大海的征服,这与惠特曼诗歌的影响有关。
C. 《海流集》中借助海洋意象所表达出来的征服自然的精神深刻影响了郭沫若,成为郭沫若诗集《女神》的核心思想。
D. 在新的海洋文化地理观确立之后,近代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意象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具有近代思想内涵的意象。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唐诗三百首》中的一些诗句,意在论证中国传统诗歌中大海意象客观存在的内涵缺陷。
B. 材料一末段重点论述了相对中国古代诗歌而言,郭沫若诗歌中大海意象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C. 材料二第一段所举王立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海意象主题史研究近年来取得若干成果的一个例证。
D. 两则材料都将中国诗歌中的海洋意象作为论证话题,所举诗例也都以抒情诗为主,而论证目的却有所不同。
4.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中国文学中海意象内涵的变化。
5. 两则材料对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分析内容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走严庄(节选)
茹志鹃
部队天天行军,有时五十里,有时七十里,大片大片的土地从我们脚下伸展开去。地里的麦种,不畏严寒,不畏风霜,发芽出苗,然后绿茵茵地满铺在黑土上。 1948 年的春上,麦子才一拃高,我二次来到严庄。
我赶到严庄时天已大黑。 迎面扑来一股强烈的布焦臭,我的心不禁怦怦跳起来,我们在东面消灭的那股敌人,可能正是走严庄过去的。严庄怎样了?收黎子怎样了?我一弯腰,朝庄里小跑起来。
刚进庄,见旁边大槐树上绑着一个人,原来是给我们枪毙了的恶霸地主独眼狼的婆娘,她面对庄里,垂着头。庄里许多草房只剩下残缺焦黑的泥墙。 烧剩的焦木断梁已整齐地堆在一起。朦胧的星光下,严庄显得安静而又严峻。
在来全家原来的屋基角落上,一个临时搭起来的茅草庵里,我见到了收黎子。 她稍稍黑瘦了些,正席地坐在一层薄薄的麦秸上,静静地低着头,在油灯下专心一意地修理一只筛子。她将那极细的马尾,在筛子的破洞上慢慢地织出经纬,织得是那么细,那么密。 仿佛,她仍坐在家里的暖炕上,外面那倒塌的泥墙,也并不存在。啊! 收黎子,你是看不见,还是全不在乎?却是静静地低着头,在准备麦收用的工具。
她一抬头看见我,朝我笑了笑,站起身团团转地忙了起来。她开开锅盖,拿拿水瓢,抱一把草,又打开一个什么包包。手忙脚乱半天,给我端来了一碗热水。
我看看屋里只有她一个人,便问道:“小全呢?”
收黎子把眼光避开了,停了一会儿说道:“你知道,分了地以后,小全是多高兴,种上了麦以后,他就老去地里望,计算着今年过年吃白面饺子。咱们分的那块地就靠着庄,你是知道的。 敌人来了以后我们都蹲在野地里,可孩子还惦念那块麦地,求我说:‘娘,我人小,让我悄悄回去看一下吧!’独眼狼的婆娘把蒋军的官儿请到家里供起来,要报仇祭夫,又是倒算,我能让小全回村吗?谁料到半夜里我打了一个盹,这孩子就跑回去了……”收黎子停住了话,把油盏里的灯草拨了拨,压抑了一下感情。
这时挡风的草帘子掀开,钻进来一个老头,问道:“来全家的,那婆娘讨口水喝,给不给?”
“不给。”我觉得这老头问得多余。
“给吧! 老爹,让她活着看看咱们的天下。”收黎子平静地跟那老头说着,完全像个指挥员。 那老头“嗳”了一声,信服地走了。收黎子回过头来,又接着说下去。
收黎子发现小全不见了,她知道孩子上哪里去了,也知道孩子回不来了。她不哭也不作声,只是呆呆地坐着,一直等到日头傍山,才开口对大伙说:
“我悄悄去看一眼,看一眼就死心了。”说着就走了,谁也拦不住。 庄里人怕她有闪失,就赶紧派人去找来全。
蒋军最忌怕的夜,即将开始了。收黎子连爬带走,来到严庄西头的土岗上。她看见焦黑的严庄在冒烟,火舌舐过的门洞,像一张张乌黑的大嘴。几个蒋军缩着头抱了枪,踢着地上的枕头、筷子在放哨。
“小全在哪里?……”严庄沉默着。
收黎子忽然明白,仅仅把反动派从严庄赶跑是不行的,是敌人,就得干脆彻底地消灭。
这时来全从侧旁爬来。他没说话,只是把她带到东头独眼狼屋后的松林里。屋前的场地上传来一个孩子的喊声:“不!我不跪!”是小全!收黎子心发颤了,一把夺过丈夫手上的枪……
二十年前,收黎子九岁的时候,母亲交不起独眼狼家的租子,就在这块场地上,地主要她下跪两片瓦,上举两块砖,朝北跪一宿。寒冬腊月,收黎子就趴在娘身边,哀哀地哭了一宿。第二天,娘脸上盖了一层霜,就在这块场地上咽的气。
“砰”的一声枪响了,敌人顿时惊慌失措。收黎子颤颤地拿着枪,挺立在松林前面,虽然没打到敌人,她也觉得快意。严庄不再沉默了。
收黎子把灯火拨得更亮,然后说道:“我从来也没想到,枪,竟是那么好,那么重要。”
“独眼狼的婆娘逮住了,你们准备怎么处理?”
收黎子抬起眼看着我,然后一字一字地道:“怎么处理?咱有政策,咱也不打她,不骂她,只要她站在那里,看着我们把新屋盖起,看着我们喝甜的吃香的。”
收黎子还需要什么慰藉吗?从她那里,我只感到一种强烈的自信和力量。
那个老头又来了:“来全家,烧剩下的木料都归拢了,看样子,家家都缺大梁料啊!”
收黎子沉吟着没作声,老头子掏出烟袋,蹲在一边抽烟,耐心地等候收黎子考虑。
“老爹,我说自家有树的,就放自家的树,自家没树的,就到独眼狼屋后松林里去砍,你说行不行?”
“行!”老头子像刚才一样,信服地应了一声,抬腿就走。 “我跟你一起走,再和大伙商量商量看。”收黎子说完钻出草庵。
我靠坐在地铺上闭了眼,过去那个娴静温顺的收黎子似乎还端坐炕上。不过,这形象很
快地退远去,迅速近来的是一个脸孔黑黝、动作敏捷的妇女,她站在松林里,对绑在树上的婆娘庄严地说道:“看着!看我们盖新屋,看我们吃香喝甜!”
灯光在摇曳,我蒙眬地睡去。
我给一阵烟呛醒了,睁眼一看,收黎子坐在门边的缸灶后烧火,隔着淡淡的白烟,越发显得沉静柔和。
好了,我要看的已看到了。我决定要走了。
我离开严庄,却觉得收黎子总跟着我。 不管是在深夜还是清晨,只要我们轻轻一叩老乡的门,她就会立即跑来拔栓开门,我们累了饿了,立即会有热热的洗脚水,滚烫的地瓜汤或是小米粥,我们的脚上穿着她缝的袜子、她做的鞋。
(有删改)
【注】《三走严庄》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写“我”三次到严庄的见闻。前文写了“我”和老马第一次到严庄,组织严庄贫雇农团结起来斗地主分田地的事。本节选部分讲述的是第二次到严庄的故事。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赶到严庄时闻到一股强烈的布焦臭,立刻担忧起严庄和收黎子,于是朝着庄里一路小跑,这显示出“我”当时焦急紧张的心理。
B. 严庄群众分地种了麦以后,小全常常跑去地里望,敌人进庄以后,他忍不住又偷跑回去村里,表现出一个贫苦孩子对自家麦地惦念。
C. 二十年前收黎子目睹了母亲受难而死,如今亲生骨肉又被敌人杀害,这让收黎子认清了敌人的凶残本性,悟出了“枪”的重要性。
D. 逮住独眼狼的婆娘后,收黎子依照政策办事,要让她亲眼看着人民生活变好,既体现出她的思想觉悟,也展现了她不计前嫌的朴素情怀。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对地里麦种的描写具有夸张意味,麦种不畏严寒风霜,发芽出苗,暗示了人民群众反抗反动派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力量。
B. “我”刚进严庄时,看到“烧剩焦木断梁已整齐地堆在一起”,这与后文写严庄群众在收黎子的带领下重建家园的情节形成呼应。
C. 小说将把火舌舐过的门洞比喻成“一张张乌黑的大嘴”,既形象描写出严庄遭到蒋军屠戮的惨状,也含蓄地表达出收黎子对小全命运的担忧。
D. 文中一个村民老头两次前来征询收黎子意见时,都显露出“信服”的态度,这衬托出收黎子有思想有见识,深得村民信任的形象。
8. 小说在叙述小全惨遭毒手的经过时,先由收黎子讲述,然后变为“我”的讲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 本文在表现收黎子的形象时,运用了较多的细节描写,请指出三处细节并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僧贯休,俗姓姜氏。七岁出家为童侍,日诵《法华经》一千字,耳所暂闻,不忘于心。 尝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时人多为惊异。贯休工篆隶草书,好事者多号曰“姜体诗”,与僧齐己并名。有《宝月集》一卷,《西岳集》四十卷。贯休性落落不拘小节,每于通衢徒步,行嚼果子。初来蜀时,过诣韦庄,而冯涓适至,遂与相见,欣然抚手曰:“我与尔叔有分。”涓怒,拂衣去;他日过从,竟不逢迎。 贯休谓人曰:“我得得和尚为渠入蜀,何意见怪!”其率略多如此。
(节选自《十国春秋》)
材料二:
贯休,字德隐,婺州兰溪人。 风骚之外,尤精笔札。 初,昭宗以武肃钱镠平董昌功,拜镇东军节度使,自称吴越王。 休时居灵隐,往投诗贺,中联云:“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武肃大喜,然僭侈之心始张,遣谕令改为“四十州”,乃可相见。 休答曰:“州亦难添,诗亦难改。 余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拂袖而去。 至蜀,以诗投孟知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知祥大悦,呼为“得得和尚”,非常尊礼之。 及王建僭位,一日游龙华寺,召休坐令口诵近诗时诸王贵戚皆侍休意在箴戒,因读《公子行》曰:“锦衣鲜华手擎鹘,闲行气貌多陵忽。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建不悦,然敬事不少怠也,赐号“禅月大师”。后顺寂,敕塔葬丈人山青城峰下。有集三十卷,今传。休,一条直气,海内无双,意度高疏。学问丛脞,天赋敏速之才。笔吐猛锐之气,乐府古律,当时所宗。
(节选自《唐才子传》)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召休A坐B令C口诵近诗D时诸王E贵戚F皆侍G休H意在箴戒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诣韦庄”的“诣”指拜访,与《桃花源记》中“诣太守”的“诣”意思相同。
B. “而冯涓适至”与《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两句中“适”的意思相同。
C. 风骚,本是《诗经》和《离骚》的合称,后泛指诗文,文中指贯休擅长写作诗歌。
D. 乐府,诗体名,汉代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后世把这类诗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叫作乐府。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贯休性格洒脱,经常在大街上边走边嚼果子,还曾经与另一个僧人隔着篱墙讨论诗歌,他的这些不拘礼法行为令当时的人感到惊异。
B. 贯休为人粗疏直率,与冯涓首次相见就以长辈自居,致使冯涓愤然离开,而贯休竟然对此浑然不知,后来被冯涓冷落。
C. 钱镠平定董昌之乱有功而升官,贯休前去献诗祝贺,但对钱镠提出的改诗要求心生不满,拂袖而去。
D. 贯休先是在蜀地因投献诗歌受到孟知祥礼遇,后来在王建游龙华寺时,他诵读《公子行》进行劝诫,王建心中不快,但对他的恭敬态度丝毫不减。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得得和尚为渠入蜀,何意见怪!
(2)然僭侈之心始张,遣谕令改为“四十州”,乃可相见。
14. 贯休有哪些显著的才华?请联系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可 惜
杜 甫
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
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注】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时杜甫居成都草堂。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五言律诗共八句四联,首句及偶句押韵,并且一韵到底,中间两联各自对仗。
B. 花开花谢本有时节规律,诗人却用反问手法责怪花飞太急,情感浓郁。
C. 诗人虽人在成都,却心系长安,对往日少壮时在京城的欢娱生活表达出留恋之情。
D. 相较于《登高》中“潦倒新停浊酒杯”而言,本诗以酒宽心的情感显得冲淡平和。
16. 这首诗以“可惜”为题,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可惜”的原因是什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作者借《诗经》中写姑娘思念心上人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贤才的心理。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想象自己穿上登山特制鞋,攀登陡峭山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猿”虽然生活于人类不常到的地方,却时常被写进古诗文中,用以营造悲凉的气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这些公共服务面向大众,随需而用,如同水、电、气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向各行各业,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目前,全球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中国北斗系统。
① ,西方国家在几乎所有高科技领域都对我们实施严厉的技术封锁,想要突破外国的技术封锁困难重重。北斗团队八万多名科学家怀着对国家沉甸甸的使命感和有召即来的责任担当,经过二十多年 ② 地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北斗系统是国之重器。市场上所谓的“北斗产品”,往往只是某一企业的产品,并不能代表北斗系统。北斗系统和依托北斗系统从事开发的厂家是两回事,不能 ③ 。北斗系统尽管在太空中组成“星座”,具备了导航定位等能力,但其具体使用,则是第三方软件或硬件,即“北斗产品”来实现的。当前,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系统、电力调度、公共安全等领域,北斗系统的行业应用早已如火如荼,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将下面的信息整合成一个单句填入文中括号里。要求:与后文衔接紧密,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可适量增删词语。
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2020年7月31日正式建成开通
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建设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
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提供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
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特点
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服务具有开放、免费、高质量的特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它走得那样急忙,连车轮碾轧钢轨时发出的声音好像都在说:不停不停,不停不停!是啊,它有什么理由在台儿沟站脚呢? 台儿沟有人要出远门吗?山外有人来台儿沟探亲访友吗?还是这里有石油储存,有金矿埋藏?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
21. 下列句子中的“绿色”和文中加点处的“绿色”,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B. 选择绿色出行方式,能给城市的交通减轻一点负重,给自然少添一些污痕。
C. 从满目苍黄到千顷澄碧,新疆柯柯牙主动作为,书写了荒漠上的绿色传奇。
D. 当前,中部地区多个农业大省积极发展绿色农业,擦亮了农业发展的底色。
22. 请结合原文,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红烛》
请综合理解教材中这两句话,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讲述你的见闻或经历,也可表达看法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部分学校2023_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大联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辽宁部分学校2023_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大联考试题含解析,共12页。
2024保定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1月联考试题语文PDF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保定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1月联考试题语文PDF版含解析,共16页。
2024辽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大联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辽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大联考试题语文含解析,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