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历 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北京人所使用的石器,大致可分为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三类,分别用于制造木器、分割肉食和砍凿等。据此可知,北京人
A.最早使用并制造工具 B.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C.实现了早期社会分工 D.生存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2.下图反映了我国史前农业发展情况。由此可知,中国史前农业
A.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B.呈现出区域性发展特征
C.南北起源时间大致相同 D.水旱品种种植相对单一
3.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男女合葬墓中,男子仰卧直肢,女子侧卧屈肢,面向男子。这种墓葬现象反映了
A.一夫一妻制的形成 B.父权制社会的特征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小农家庭已经形成
4.《史记·夏本纪》记载:“虞、夏时贡赋备矣。”《孟子·滕文公》也记载:“夏侯氏五十而贡。”这可以用于研究当时
A.具有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B.承认了土地归私人所有
C.国家体系和职能已经确立 D.出现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5.据考古报告,商代女军事家妇好墓出土的仅青铜器至少就有1.6吨。殉葬人数不少于16人,有100多件兵器,其中有两件青铜钺特别大,一件重5千克,一件重9千克,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这反映了商代
A.具备较成熟的文字系统 B.青铜器已被广泛使用
C.相对发达的手工业文明 D.母系氏族色彩较浓厚
6.有学者指出:西周时代,大宗宗子如果没有亲生子,便需要从同族中收养族人之“支子”为自己的继承人,这便是宗法制度中的大宗“收族”现象。据此可知
A.大宗小宗可以相互补充 B.宗法制度逐渐走向完善
C.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基础 D.宗法制继承原则遭破坏
7.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发展
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
8.春秋时期,虽然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但交战双方约时而战,列队鸣鼓而战,在战争过程中不杀黄口(指小孩)、不擒二毛(指年长之人)是一种普遍的原则。这反映出
A.成年男性成为战争的主体 B.诸侯有意控制战争的杀伤
C.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传承 D.社会礼制对战争观的影响
9.战国时期,魏国引漳水溉邺,邺城一带“咸成沃壤”;李冰开离碓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名扬天下。这些都说明了
A.水利灌溉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B.农业发展有利于政权的稳固
C.水利兴修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D.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
10.下表为战国晚期各国间以“会”为标志的主要外交活动简表。
据此可知,当时
A.秦国向东扩张趋势明显 B.齐国退出争霸队伍
C.结盟弭兵成为时代主流 D.交通发达争霸激烈
11.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期,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
A.西周中央集权削弱 B.宗法分封制完全崩溃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中原文化正统性得到确认
12.春秋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反映出此时
A.私学兴盛促进文化传承 B.君主专制成为学术共识
C.百家争鸣服务现实政治 D.社会动荡推动华夏认同
13.春秋以前,“刑不上大夫”曾是一项天经地义的原则。到了战国,商鞅主张“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商鞅的这一主张有助于
A.减少阶层流动 B.维护贵族政治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化君主权威
14.秦国统一六国以前,主要采用军功入仕制,并辅以客卿入仕和由吏入仕(客卿:外来人才;吏官府里面的底层办事人员)。秦统一后,由吏入仕成为秦人入仕的主要通道。此变化
A.说明了人才选拔制度的成熟 B.顺应了巩固政权对人才的需求
C.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D.体现了统治者治国思想的改变
15.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曾五次巡视原东方六国地区,在泰山等名山大川之上多次举行各类祭祀活动,并留有众多宣扬“为统一而战、解救六国人民于倒悬”为主要内容的碑文石刻。这反映了
A.原六国统治残暴而不得人心 B.秦朝的统一受六国民众拥护
C.秦朝注重塑造民众心理认同 D.秦始皇具有勤政爱民的一面
16.秦始皇任命大将军冯劫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接受皇帝的差遣出使,等等。可见,冯劫
A.职能略近后世礼部尚书 B.还掌有监察和纠劾之权
C.代表三公九卿辅佐皇帝 D.执掌政府行政中枢大权
17.秦朝在地方上彻底废除“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普遍实行郡县制度。初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上述举措有利于
A.推动专制皇权的完善 B.确立中央政府的威权
C.实现区域间民族融合 D.巩固秦朝大一统局面
18.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断性和随意性19.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高官、藩王、豪强,秩六百石;西汉后期,刺史逐渐有了固定治所和属吏;东汉中后期,改刺史为州牧,总领州郡赋政,秩二千石。这一演变
A.埋下了割据隐患 B.保障了官员廉洁
C.解决了王国问题 D.增强了监察效能
20.下面是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公元前126年)路线示意图。当时,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使命是
A.开辟中西交通要道 B.加强与西域的联系
C.配合对匈奴的战争 D.积极开拓西方市场
21.西汉元狩二年至元鼎六年(公元前121-公元前111年),匈奴降汉后,西汉在其故地先后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各郡建置年代,《史记》《汉书》记载不一,近人考订迄无定说。据此,下列选项对“河西四郡”表述准确的是
A.得益于汉武帝开疆拓土 B.统治范围存在巨大争议
C.建置年代没有明确记载 D.初期统辖于西域都护府
22.汉代,丝绸与钱币粮食一样,可以用作支付军饷。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时丝绸是一种最值得信赖的货币。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市场上的白银货币量不足 B.统治者对丝绸服饰的偏爱
C.政府军费开支的急剧增长 D.丝绸具有高度流通的价值
23.《东观汉记》载,“光武闵伤前代权臣太盛,外戚与政,上浊明主,下危臣子,后族阴、郭之家不过九卿,亲属荣位不能及许、史、王氏(指名门望族)之半耳”。可见,光武帝由前代兴衰得出的教训是
A.警惕母族亲属干政 B.完善君主专制体制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 D.削弱地方豪强特权
24.司马迁把当时周边少数民族,如匈奴、南越等史传归入《史记》列传,具有等列天子臣民之义。司马迁此举
A.彰显史学和文学特色兼具的风格 B.便利了经学向边疆地区的传播
C.符合当时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 D.创设出一种纪传体通史的写作体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摘编自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
-摘编自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的历史影响。(9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主的为政之要首先在于自身具有较高的德性修养,也就是为君要有君道,为父要有父道。对于治理国家,当政者应“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国家关键在于“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在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中,勤政既是臣下基本的政德操守,也是臣下应有的政治担当。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连续的政治组织方法:依据需要设置相关职位,责成各级官员任事,分清权责,尽量避免“言出法随”的现象。
-摘编自史庆春《从论语“问政”看孔子的德治思想》
材料二 商鞅将原有井田制,即土地归国家、诸侯宗氏所有,人民只是在井田上耕作,改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并且规定人民可以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由各人所占有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县,其管理人员都由中央任免,使君主能够直接掌握县的行政。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利益激励,促使军人在战场上勇猛杀敌。
-摘编自赵燕霞李怡《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及其具体内容。(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影响。(9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从元帝(刘奭)到孺子婴时代(公元前49-公元8年)是西汉晚期。这时贵族地主与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壮大,商人势力也重新兴起,土地兼并的问题日益严重。汉王朝陷入深沉的危机之中。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分析,简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两汉政权衰亡的关系。(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局面的本质原因。(4分)
曲靖市民族中学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由材料中北京人所使用石器工具的种类与用途可知,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工具相对有所细化,而石器工具的细化折射出北京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生存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故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B、C两项由材料不能得出。
2.B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史前农业经济以长江为界,北方是“粟作农业区”,南方是“稻作农业区”,可见,材料体现出我国史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故B项正确;A、C两项由材料不能得出;D项是对“粟作农业区”“稻作农业区”的错误理解。
3.B由材料信息“男女合葬墓中,男子仰卧直肢,女子侧卧屈肢,面向男子”中可知,男子在当时的社会及家庭中的地位较高,故当时墓葬现象反映了父权制社会的特征,故B项正确;“一夫一妻制”“阶级分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两项;D项与史实不符。
4.C由题干可知,虞、夏时建立早期的国家税收制度,说明国家体系和职能已经确立,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国家具有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过于绝对,排除A项;当时是土地公有制,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出现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排除D项。
5.C大型青铜器和大量青铜器的制作需要相对发达的青铜制造业水平,由材料中“仅青铜器至少就有1.6吨”“两件青铜钺特别大”可知商代青铜制造业水平较高,故选C项;材料仅提及有铭文,主旨内容是青铜器的制造,排除A项;材料不能证明青铜器被广泛使用,排除B项;商代已经是父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说法错误,排除D项。
6.B根据材料“大宗宗子如果没有亲生子,便需要从同族中收养族人之“支子”为自己的继承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宗“收族”现象可以使没有亲生子的大宗宗子获得嫡子,嫡子便成为继承人,是对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的完善,B项正确;材料中只体现了大宗从小宗获得补充,没有体现“相互补充”,排除A项;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排除C项;大宗“收族”后,仍是嫡子继承,符合宗法制原则,排除D项。
7.A由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可知,西周分封制下与国对称的士大夫之家拥有对领地的政治、军事、司法等各种权力,是一个政治单位,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打破了士大夫的宗族组织,使小家庭变成了普遍的社会基本单位,家成为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A项正确;法家思想强调严刑酷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西周已经实行宗法制,排除C项;战国和秦朝儒家思想受到打击,排除D项。
8.D由材料中的“交战双方约时而战,列队鸣鼓而战”“不杀黄口(指小孩),不擒二毛(指年长之人)”“普遍的原则”等信息可知,当时社会普遍受仁、义礼制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影响了人们的战争观,故D项正确。A、B、C三项对材料理解错误。
9.A由材料中的“引漳水溉邺”“咸成沃壤”“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水利灌溉对农业发展的意义,故A项正确;“政权的稳固”“环境造成的破坏”“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B、C、D三项。
10.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前310年到前278年,秦国是战国晚期河洛地区会盟的主角,秦王积极的会盟行为,可以看作是秦国在实施战争打击的同时,采用外交方式作为强化政治威慑,进行心理征服的手段,是强大的秦国在向东方扩张的表现,A项正确;战国时期,齐国实力仅次于秦国,不会退出争霸队伍,排除B项;结盟弭兵是指平息战事,停止战争,但是秦结盟是为了更好东进,争夺天下,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交通发达无关,排除D项。
11.D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相继称霸中原,号令其它诸侯国,说明的是当时中原文化正统性得到确认,D项正确;西周尚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并未完全崩溃,排除B项;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C项。
12.C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出现了“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的情况,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多种学派思想争鸣,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各学派思想的争鸣,与私学的兴盛无关,排除A项;据材料“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可知,各学派思想各不相同,君主专制并未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华夏认同是周边民族对华夏族的认同,材料中没有关于周边民族的华夏认同问题,排除D项。
13.D根据材料“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可知,商鞅取消了贵族免于刑罚的等级特权,强化了“王令”的权威,实质上是对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正确;商鞅这一主张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A项;商鞅的做法削弱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C项与商鞅的主张矛盾,“刑无等级”冲击了等级秩序,排除C项。
14.B秦国统一六国前为鼓励将士英勇杀敌、扩大疆域,以军功入仕制为主要进仕途径;秦统一后军事战争减少,为巩固统一、提高官吏素质,由吏入仕成为秦人入仕的主要通道,B项正确;从军功入仕到由吏入仕是政治环境变化的结果,且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制度到隋唐科举制时才成熟,排除A项;秦统一前后,社会经济没有大规模变化,选官制度变化反映的是国家政治状况变化需要,排除C项;从秦国到秦朝,治国思想一直都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
15.C秦始皇对原六国地区进行巡幸,并在当地名山大川举行祭祀,有炫耀武力、神化统治,增强各地人民对其统治认可的作用,C正确;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16.B根据材料“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接受皇帝的差遣出使”说明冯劫的职责是“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故冯劫的官职应是御史大夫,只有B项表述符合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排除A、C、D三项。
17.D材料表明,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且郡县制范围不断扩大,此举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故D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中这一措施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不能完善皇权,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8.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的特征之一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其中避讳制度体现的皇帝独尊,C项正确;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之一,排除A项;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说法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独断性和随意性,排除D项。
19.A刺史从临时派遣的监察机构变成了地方行政机关,总领州郡赋政,成为地方长官,这为东汉末年的地方割据埋下了隐患,A项正确;监察官员的职能的变化并不能保障官员的廉洁,排除B项;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C项;刺史改为州牧弱化了监察职能,排除D项。
20.C由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最初派张骞通西域,其目的是联络中亚等民族政权,配合夹击匈奴,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21.A从材料中“《史记》《汉书》记载不一,近人考订迄无定说”可以看出关于河西四郡的设置年份并不一致,但可以明确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活动,击退匈奴,汉朝政府开始管辖西域地区,设置了河西四郡,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的是设置时间的争议,未涉及统治范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这四个郡具体设置年代史料不一致,但设置时间范围却有明确记载,排除C项;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于公元前60年,晚于河西四郡设置时间,排除D项。
22.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丝绸成为一种最值得信赖的货币,主要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丝绸在当时具有高度流通的价值,D项正确;白银货币量不足并非汉代人们信赖丝绸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统治者对丝绸服饰的偏爱不足以导致汉朝人们把丝绸当作值得信赖的货币,排除B项;政府军费开支的急剧增长只是客观条件,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
23.A由“闵伤前代权臣太盛,外戚与政”“上浊明主,下危臣子”等信息可知,光武帝认为是权臣、外戚的干政导致了西汉政权的衰亡;而由“后族阴、郭之家不过九卿,亲属荣位不能及许、史、王氏(指名门望族)之半耳”可知,光武帝采取了压制外戚干政的方式,以维护皇权统治,故A项正确,排除D项;B、C两项对材料理解错误。
24.C司马迁把当时周边少数民族等发展的历史也归入《史记》列传,与秦汉以来诸大臣列传并列,并赋以“天子臣民之义”,可见,司马迁此举体现了“华夷同治”“华夷一统”的理念,故符合当时“大一统”国家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对材料理解错误。
25.(1)背景: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井田制的实施;宗法制的影响;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9分,每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9分)
26.(1)核心:为政以德。(1分)
内容:信字为先;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以勤为政;根据需要设置官职,分清权责。(8分)
(2)内容及影响:“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为封建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普遍推行县制,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奖励军功,使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9分)
27.(1)关系: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壮大,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爆发,西汉政权陷入危机;(6分)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构成巨大威胁,是东汉王朝衰亡的重要原因。(6分)
(2)本质原因:君主权力的加强及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机构弱化。(4分)时间
会盟国
会盟地点
时间
会盟国
会盟地点
前310年
秦一魏
临晋(今陕西大荔东)
前283年
秦一楚
邪(今河南漯河西)
前308年
秦一韩
临晋外
前282年
韩一秦
两周间(今河南洛阳)
前304年
秦一楚
黄棘(今河南南阳南)
前279年
赵一秦
渑池(今河南渑池西)
前285年
秦一赵
中阳(今山西中阳)
前278年
秦一楚
襄陵(今河南睢县)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县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县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下表为英国金融资本流向统计,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曲靖市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云南省曲靖市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文件包含历史试题pdf、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曲靖市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云南曲靖市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历史pdf、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