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88份)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 特点是()
A.单一性 B.延续性 C.多元性 D.先进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可知,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珠江流域等多地均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这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C项正确“单一性”与地图信息明显不符,排除A项;BD两项地图信息均无法体现,排除BD项。故选C项。
2.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拥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遗址出土有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权贵大墓与普通墓地的随葬品对比鲜明。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这一时期()
A.最早掌握了稻作和养蚕缫丝技术 B.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C.黄河流域已经进入早期文明社会 D.早期国家形成且带有神权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遗址出土有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权贵大墓与普通墓地的随葬品对比鲜明”可知,良渚遗址墓葬随葬品的差距表明已经出现贫富差距,进而可以证明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B项正确;材料材料没有涉及稻作农业和养蚕缫丝技术,且河姆渡文化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排除A项;良渚文化位于长江流域,排除C项;良渚文化尚未进入国家时期,排除D 项。故选B项。
3.距今5800-5300年的安徽凌家滩遗址、从1985年首次发掘距今,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还发现了大规模的城墙、宫殿区、普通居民区、大型祭坛、大型壕沟等,据此可知()
A.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B.长江流域向阶级社会发展
C.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 D.贫富分化加剧的发展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题干中提到的“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还发现了大规模的城墙、宫殿区、普通居民区、大型祭坛、大型壕沟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这些发现表明了当时的社会组织能力。凌家滩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如城墙和祭坛的建造,这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社会组织能力的增强,C项正确;题干中仅涉及凌家滩遗址一处,无法体现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A项,仅从这些发现不能确定长江流域已经向阶级社会发展,证据不充分,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关于贫富分化加剧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4.据学者研究,西周自文王以下到幽王共12代13王,除孝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材料“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反映的是宗法制,D项正确;禅让制是部落联盟时期的选贤任能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内外服制度是商朝时期的地方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如表为西周王室子弟所须掌握的“六代舞”。由此可知,西周统治者()A.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B.以礼乐教化彰显正统
C.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D.借助神权以巩固王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云门》歌颂黄帝“大施天下道而行之”,《咸池》歌颂尧之大德彰明于天下,《大韶》歌颂舜以文德治邦,《大夏》歌颂禹治水之功,《大濩》歌颂汤灭夏桀以拯救万民,《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六代舞》以宣扬三代德治、歌功颂德为主要内容,说明西周重视乐舞的政治教化功能,并借此彰显其正统地位,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儒家思想产生了春秋时期,排除C 项;材料未涉及西周统治者借助神权以巩固王权统治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6.燕赵是河北省的别称,这一称谓与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有直接关系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周的礼乐制名称
时期(据载)
所歌颂内容
《云门》
黄帝
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之圣德
《咸池》
尧
帝尧之仁德
《大韶》
舜
帝舜之贤德
《大夏》
夏代
大禹治水之功绩
《大濩》
商代
商汤灭夏桀、救护万民之功德
《大武》
周代
武王伐纣灭商之伟业
C.秦朝的郡县制
D.秦朝的皇帝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周时期分封的时候将现在的河北称为燕赵,因此这一称谓与我国古代分封制有直接的关系,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礼乐制度是用礼仪规范人们行为的等级制度,与材料中河北的别称无关,故B选项错误;秦朝的郡县制是秦朝建立后全面推行的地方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中河北别称的来源无关,故C选项错误;秦朝的皇帝制度是秦朝建立后的中央制度,与河北别称燕赵无关,故D选项错误。
7.西周洛邑(图)的建设,经历了武王选址、召公相宅、周公营建、成王“宅兹中国”的过程。周初统治者持续营建洛邑的历史背景是()
A.疆域的扩展 B.生产力的飞跃 C.镐京的陷落 D.分封制的衰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西周初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成王时,随着疆域的扩展,为了控制东方,威服南土,根据周武王的遗愿,由召公、周公主持,在河南境内营建洛邑,作为东方的统治中心,A项正确;生产力的飞跃发生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得到使用,排除B项;镐京的陷落发生在西周末期,题干时间是西周初期,排除C项;分封制的衰落发生在春秋时期时期,题干时间是西周初期,排除D项。故选A项。8.记录西周、春秋时期历史的《国语》一书中,记载了大夫以上的贵族食牛羊猪肉、士食鱼炙、庶人食菜的生活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争霸战争的破坏 B.等级秩序的影响
C.百家争鸣的兴起 D.各国变法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记载了大夫以上的贵族食牛羊猪肉、士食鱼炙、庶人食菜的生活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士、庶人的生活差异很大,这主要是因为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B项正确;争霸战争的破坏不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百家争鸣的兴起是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各国变法的推动不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此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教育上私学的兴起 B.新兴士阶层的崛起
C.诸侯争霸 现实需要 D.社会大动荡与大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使原有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即社会的大动荡和大变革,D项正确,“教育上私学的兴起”此说法属于社会转型的表现,排除A项,“新兴士阶层的崛起”此说法属于社会转型的表现,排除B项,“诸侯争霸的现实需要”此说法并非此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0.战国时期主要变法(部分)
名称
部分措施
吴起变法
封君子孙无功者,“三世而收爵禄”
申不害变法
建立“循劳功,视次第”的因功行赏制度
商鞅变法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表中的变法运动()
A.确立了郡县制 B.推动了社会转型 C.巩固了分封制 D.维系了宗法秩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三世而收爵禄循劳功,视次第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可以看出战国时期,这些变法对于瓦解传统制度,创建新制度,推动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B项正确;仅从表格,不能得出确立郡县制,排除A项;变法运动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排除C项;这些变法冲击瓦解了原有的宗法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相比
A.生产工具的进步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社会观念的变化 D.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之所以能够驱使大量的人口进行公共工程的建设,主要是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选项B正确;生产工具的进步没有必然关系,故A项排除;社会观念的差异,当时集中力量办大事,没有密切关系,故C项排除;与秦朝的小农经济相比,奴隶社会是井田制,应该更有利于集中劳动力从事大型工程,所以说经济形态的差异不是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故排除D项。
12.秦朝虽然施行了“书同文”政策,但由于传承下来的战国文字系统太复杂,一时之间不可能都统一。因此,秦朝制定了八种稍有不同的字体,它们都属于“书同文”政策可以接受的范围,这说明()
A.秦朝并没有完成文字绕一 B.秦朝“书同文”效果有限
C.秦朝统一措施具有灵活性 D.秦朝的文字系统非常复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题秦朝制定了八种稍有不同的字体,它们都属于“书同文”政策可以接受的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施行“书同文”政策是秦朝巩固统一措施之一,C项正确;秦朝施行“书同文”政策,完成了文字统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秦朝“书同文”的效果,排除B项;秦朝统一的文字是小篆,虽有八种稍有不同的字体,但都属于小篆,排除D项。故选C项。
13.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说明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秦朝暴政 B.赋役沉重 C.气候因素 D.秦律严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失期,法皆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戌卒不能按时到期将会被斩首,说明秦法严苛,秦法严苛是秦朝暴政的重要表现,这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秦朝赋役严重,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气候因素,而且气候因素与秦朝灭亡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秦律严苛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不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4.西汉初年 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主要表现在()
A.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B.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C.设置西域都护府 D.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B项正确;尊崇儒术是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是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排除A项;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汉初并未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排除D项。故选B项。
15.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司马迁也在《史记》中首次专门为儒生列传。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地位得到提升 B.官办教育开始出现 C.通史体例受到推崇 D.百家争鸣延续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可以看出汉武帝时期,对于儒学的推崇,A项正确;官办教育很早之前就已存在,排除B项;材料侧重的是对儒学的推崇,排除C项;汉武帝“独尊儒术”,实质是文化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6.史籍记载:“武帝元朔二年,令诸王得推恩分众子土,国家为封,亦为列侯。”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为了
A.增加财政收入 B.强化思想控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对外交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武帝元朔二年,令诸王得推恩分众子土,国家为封,亦为列侯。”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采纳了主父偃“推恩”的建议,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增加财政收入”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强化了思想控制,排除B项;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对外交往。材料未涉及对外交往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7.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废除了景帝以来的郡国铸币制度,规定“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这一措施()
A.促进了经济恢复 B.降低了铸币质量
C.解决了王国问题 D.强化了经济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规定“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通过这些措施诸侯不能私铸钱币,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经济的控制权,D项正确。西汉初,通过文帝景帝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西汉的经济得到恢复,排除A项;汉武帝下令“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统一了钱币的形制,提升了铸币质量,排除B项;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的问题,经济手段只是其中的一个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8.传统数学经典《九章算术》中将方田、粟米、均输、商功(测量体积,计算工程用工)勾股等作了分类,并列举了246个数学问题求解。这反映出《九章算术》
A.注重运用演绎方式叙述问题
B.体现了士人阶层的价值追求
C.形成了完整的数学理论体系
D.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九章算术》将实用类型问题进行求解,说明中国古代数学重视实际问题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D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实用问题求解,而非运用演绎方式叙述,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士大夫的价值追求在汉代是儒学而非数学,故B选项不符合史实错误;《九章算术》是实用数学运用而非数学理论,故C选项错误。
1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如下图中①政权统治时期()
A.开辟了丝绸之路 B.实现了短暂统一 C.发行了纸质货币 D.出现了活字印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分裂状态结束于西晋,故①是西晋,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统一王朝,B项正确;西汉时期,开辟了丝绸之路,排除A项;北宋时期,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排除C项;活字印刷出现于北宋,排除D项。故选B项。
20.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土”,一时间“儒雅并进”。材料涉及的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曹魏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曹魏时期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其选拔官员 标准是“家世、道德和才能”,C项正确;世官制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选官制度,选官的依据是孝廉,排除B项;隋炀帝始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选官的依据是考试成绩,排除D项。故选C项。
21.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材料反映了()A.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B.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C.东晋士族专权 D.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东晋建立之初,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高门士族王氏权势很大,甚至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情景,体现了东晋士族专权,C 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博弈,排除A项;“王与马,共天下”体现的是王氏家族对皇帝权威的威胁,君主专制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排除B项;据所学,分裂割据指的是地方不同势力对国家进行分割,材料所述与分裂割据这一现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2.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描述了王羲之与谢安等官员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饮酒做诗的情景。该作品()
A.印证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反映了士族专权的政治特点
C.兼具了艺术与史料价值 D.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可知,该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根据材料“王羲之与谢安等官员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饮酒做诗的情景”可知,该作品可以用来研究东晋时期的政治状况,具有史料价值,C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通过该作品不能得出士族专权的政治特点,排除B项;该作品没有涉及民族关系,无法体现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23.北魏前期的祭祀呈现出母权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特点,孝文帝改革后在祭祀对象上明显地向以尧舜禹等为主的华夏圣君和儒家先贤倾斜。这种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魏()
A.祭祀内容的丰富性 B.祭祀礼仪的灵活性
C.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D.为隋唐的盛世奠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祭祀制度作为国家统治指导思想的外延,发挥着整合社会政治信仰和维护统治的功能,祭祀制度的革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治统治方式的变化。前期祭祀以母权崇拜和自然崇拜为特点,体现了政权的非封建化特征,孝文帝改革后明显地向华夏圣君和儒家先贤倾斜,呈现出封建国家化的特点,C 项正确;祭祀内容的丰富性是表面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祭祀礼仪的灵活性关系不大,排除B项;为隋唐盛世奠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24.北朝时期,西魏在制度方面采取复古之法,如按照《周礼》官名更改官制,模仿《尚书》文体发布文告。此举旨在()
A.主动汉化推动民族交融 B.借助儒学影响标榜正统
C.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 D.构建文化认同巩固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中国)。据题干“北朝时期,西魏在制度方面采取复古之法,如按照《周礼》官名更改官制,模仿《尚书》文体发布文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期,西魏统治者学习中原的制度文化主要是要维护统治的需要,推动了文化的认同。D项正确;西魏的举措是汉化的表现,汉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但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的需要,而不是民族交融,排除A项;西魏复古是按照《周礼》、《尚书》来制定的,而未涉及儒学,排除B项;材料是指政治制度建设,未涉及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 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是适应新兴的封建地主制经济的需要而在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秦始皇把这一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就是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元首制度;第二个环节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政治、军事;第三个环节是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指出秦始皇时期中央集权制度 构成及意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两幅图的类型对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简要说明。
【答案】(1)构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意义: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2)类型:图像史料。
说明: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服饰与汉族服饰相结合,这与统治者提倡改易服饰密切相关,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列举、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构成:根据材料一“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就是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元首制度,第二个环节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政治、军事;第三个环节是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中国)。类型:结合所学可知,它们都属于图像史料。说明:根据材料二“垂裙帽、窄袖为胡服特点“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南朝画像砖的托盘人物,前两位男性,后两位是女性。都穿大袖口短上衣,腰间系带,下身都穿挎褶(挎褶是北朝应用最广的服饰)”,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服饰与汉族服饰相结合,这与统治者提倡改易服饰密切相关,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 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三至于元嘉末(南朝刘宋)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是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沈约《宋书》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经济变化?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和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案】(1)变化:生产工具的改进,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关系的变化,由奴隶和奴隶主的关系演变为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2)汉代:人员稀少,生产力水平低,地区经济比较落后。
南朝:社会安定,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大;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
(3)原因:北民南迁,江南经济开发;南方政权相对稳定;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带来大量的劳动力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一“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工具的改进,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根据材料一记载田租的竹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关系的变化,由奴隶和奴隶主的关系演变为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和南朝(中国)。不同:汉代:根据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知,人员稀少,生产力水平低,地区经济比较落后。根据材料三“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社会安定,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大;根据材料“荆域跨南是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北民南迁,江南经济开发;南方政权相对稳定;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带来大量的劳动力等方面分析。
27.水运与国运的关联,贯穿起华夏数千年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龙山文化时代的文明遗址图
材料二: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龙山文化时代文明遗址的分布特点,列举该时代黄河流域一则文明遗址及其代表性器物。
(2)阅读材料二,以“水运与国运”为主题,自拟题目,结合中国古代水利建设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答案】(1)分布:文明遗址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文明遗址大都围绕着河流;中原核心区逐渐形成(或多元一体趋势)。
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代表性器物:黑陶。
(2)示例:
水运起伏影响国运兴衰
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所以历代封建政府重视水利兴修,以保障农业生产。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尤其是秦国兴修郑国渠、都江堰等,使秦国实力强大,最终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隋朝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沟通了南北,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但是水利兴修,徭役征发也要从国家综合国力水平出发,隋炀帝自恃强大,通运河、大兴土木,过度征发徭役,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隋朝二世而亡。
综上所述,水利兴修得当与否,影响国家兴亡,国家在进行政策和制度调整时应综合考量。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分布:据龙山文化时代的文明遗址图可知龙山文化时代文明遗址数量多,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广阔地区;文明遗址大都围绕着黄河、淮河、长江等河流;文明遗址以中原地区分布最集中,体现中原核心区逐渐形成;文明遗址分布范围广阔但具有某些相似的特点,体现了多元一体趋势。遗址:根据所学,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代表性器物:根据所学,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黑陶。
【小问2详解】
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结合所学可得出,隋朝开通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通,但也因为增加民众负担,成为隋朝灭亡的原因。表明水运起伏影响国运兴衰。可以此为题,列举中国历史上水利建设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王朝兴衰的例子加以论证。首先论述古代中国重视水利建设的背景和原因。接着列举相关例子,如秦国兴修郑国渠、都江堰等,使秦国实力强大,最终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隋朝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因为加重民众负担,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隋朝二世而亡。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沟通了南北,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从而得出兴修水利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便利交通运输、加强地方控制,但如果政策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最后总结:水利兴修得当与否,影响国家兴亡,国家在进行政策和制度调整时应综合考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成飞中学高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孟子曾经论证,《东坡志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学期十月月考历史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